•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閱讀態度與閱讀理解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探討閱讀態度與閱讀理解之內涵與相關研究,共分成五部分:閱讀態 度的意涵及重要性、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閱讀理解的內涵、閱讀理解之相關研 究及閱讀態度與閱讀理解關係之相關研究。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閱讀態度的意涵及重要性

J. E. Alexander 和 B. S. Heathington(1988)認為閱讀有其情意領域(affective domain),情意領域包含了四個方面:閱讀態度、閱讀興趣、閱讀動機以及閱讀 的自我概念,而其中因為閱讀態度不僅會影響個人參與閱讀活動的意願,而且對 閱讀能力也會產生間接的影響,故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積極的閱讀態度指的就是 學生喜歡閱讀、喜好參與閱讀活動, 並且能在閱讀行動中尋找樂趣(引自呂淑華,

2010)。

M. Fishbein 和 I. Ajzen(1975)視信念、感覺和行為為態度三位一體的成分,

其中包含了學生對閱讀的知識、閱讀的評價以及伴隨閱讀所產生的行為。其意涵 如下:

(一)信念成分

學生對閱讀所持的想法、知識或見解,也就是對閱讀的認知,如「值得」、

「無聊」、「得到一份好工作」等。

(二)感覺成分

學生對閱讀的喜愛、評價和情緒反應,是指對閱讀的感受,如「喜歡」、「不 喜歡」、「享受」、「不舒服」等。

(三)行為成分

學生在閱讀的活動中所表現的外顯行為,也就是對閱讀所產生的行動,如空 閒時閱讀、其他活動外選擇閱讀等(引自呂淑華,2010)。

另外,閱讀的內容對閱讀者的態度是具有加分效果的,進而使閱讀者產生閱 讀的興趣與動力。如G. C. Mathewson 於1976年提出的情意理論-接受模式

(Acceptable Model)即指出對閱讀來說,態度是情意模式的中心構念,它提供了 思考態度與閱讀間關係的結構方向,他認為對於特殊書籍屬性的喜好態度,再加 上透過閱讀足以實現需求的動機,才能夠喚醒學生的注意與重視,閱讀理解的過 程才算真正開始。又如C. M. Gettys 和 M. Fowler(1996)也指出閱讀態度是影響 一個人想去閱讀和持續閱讀的原因,對閱讀持有正向態度的學生,會對閱讀付出 較多的努力,而且還會在休閒時主動進行閱讀(引自周芷誼,2006)。因此,要 讓個人的閱讀行為能夠一直持續下去,且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閱讀上,就要先培 養其積極的閱讀態度,讓其體會閱讀的好處並從中發現樂趣,而不光只是重視閱 讀能力的培養,卻忽略了讓學童對閱讀產生興趣。如此一來,才不致於一再產生 具備了閱讀能力,卻不樂於從事閱讀的失衡現象。

綜合以上有關態度意涵及重要性的敘述,我們可以發現閱讀態度所包含的面 向很廣,但大致上來說,閱讀態度包含了信念、感覺及行為三個成分,因此對於 學生閱讀活動的選擇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力。閱讀態度即是對「閱讀」做一個價值 判斷,並因而產生了對閱讀的喜歡、不喜歡、享受、不舒服等的行為傾向。所以,

若能從小就培養學童正向且積極的閱讀態度,將是使一個人持續進行閱讀的最大 動力,而閱讀將成為他終生的志趣,他也將成為一個獨立自主、自動自發的終身 讀者。

二、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

閱讀態度會受到若干因素的影響,更進而影響到閱讀上的成就。關於這方面,

國內外已有許多學者從事研究。茲介紹若干發現如下:

(一)國內相關研究

在閱讀態度的相關研究中,多數學者是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其中針

對閱讀態度與年級之相關,大多顯示越高年級則其閱讀態度愈差(古秀梅,2005;

林美鐘,2002;洪婉莉,2002;黃桂蘭,2009;劉怡慧,2011)。

另外在性別與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中(古秀梅,2005;林憲治,2004;周芷 誼,2006;洪婉莉,2002;姚育儒,2009;黃桂蘭,2009;蔡淑玲,2006;謝美 寶,2003),研究對象包括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都有,結果均顯示,女童的 閱讀態度均優於男童的閱讀態度。

再者,閱讀態度與家庭社經地位的關係,黃桂蘭(2009)針對城鄉地區的學 校作調查,結果發現城市地區的學生閱讀態度優於鄉下地區學校的學生。王怡芳

(2010)的研究調查得知家庭結構愈完整的學生,其閱讀態度顯得越積極。而劉 怡慧(2011)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家庭環境較優者及父母對子女的學業表現態度較 積極者,其閱讀態度愈佳。蔡淑玲(2006)、林玉庭(2007)及姚育儒(2009)

的研究結果均顯示家庭背景屬中高社經地位的學生,其閱讀態度皆優於低社經地 位家庭的學生。

前所述及,皆是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進行研究,其實許多以特定教學法介入 閱讀教學的實驗性研究,對兒童的閱讀態度也大多呈現正面的影響。如林秀娟

(2001)以「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行為進行研 究,結果顯示,閱讀討論教學可以改善國小學童的閱讀態度,並促進其閱讀行為。

而林蓉敏(2004)則是以「閱讀態度量表」來檢視「書談閱讀教學法」對學生閱 讀態度的影響,結果證明「書談閱讀教學法」確實對改善學生的閱讀態度,且增 進閱讀行為有很大的幫助。至於王怡卉(2005)的「持續安靜閱讀」以及王生佳

(2009)的以「閱讀教學策略」融入大量閱讀童話教學的研究結果亦顯示對於學 生的閱讀態度均有正面的提升作用。

然而,有些研究卻呈現不同的研究結果,如湯平治(2001)的「小組合作學 習法」即未能提升學童的閱讀態度,而翁麗鵑(2006)的「教師朗讀教學」對學 生的閱讀態度亦未達顯著的影響,呂素娥(2009)的「閱讀討論教學」在閱讀態

度的表現上則是無升反降。

(二)國外相關研究

Thomas(1984)曾針對六年級學生閱讀態度與閱讀感知的分數和閱讀理解測 驗成就的關係做調查,結果發現閱讀態度與 Iowa Tests of Basic Skills (ITBS) 的理 解測驗分數具有.30 的顯著相關。而在比較優劣閱讀者的閱讀態度差異上,優秀 的閱讀者則是比低劣的閱讀者具有較佳的閱讀態度,且發現低劣的閱讀者也比較 不會使用有效的閱讀策略來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Cloer 和 Pearman 在 1992 年曾經對一到六年級男女生的休閒閱讀態度和學 術閱讀的態度,以及學生與老師的閱讀態度之相關做問卷調查,發現一到三年級 的男女生閱讀態度雖然沒有明顯的差異,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男生的閱讀態度比 女生明顯的降低(Cloer & Pearman, 1992)。而 Porter(1995)則是針對 53 名國小 三年級及六年級的學童實施大聲朗讀的實驗教學,研究結果發現有參加大聲朗讀 課程實驗的學生有較良好的閱讀態度,而且六年級女生的態度也比同年齡的男生 來得積極。

Kush 和 Watkins(1996)以「多向度的閱讀態度量表」對190名國小一到四 年級的學生施測,以探討其長期穩定性的發展情形,在三年內作了兩次的閱讀態 度調查,結果發現,隨年級的上升,閱讀態度反呈下降的趨勢,而在休閒閱讀態 度方面,女生的態度則是比男生還積極,且發展得更加穩定。

綜合以上各文獻的研究結果,研究者歸納整理得知影響學童閱讀態度的因素 不一,大致可歸為兩類,一為內在因素,包括學童的年齡、性別和智力等;二為 外在因素,包括家庭、學校及班級等。而大部分的學童還是對閱讀抱持喜愛的態 度,在性別差異上,女生大多優於男生,年齡部份則是年紀越小對閱讀的喜愛程 度愈高,家庭社經地位屬中高者,閱讀態度優於低社經地位。至於教學法介入的 研究結果多顯示,只要有特定的教學法介入閱讀教學後,那麼學生的閱讀態度及

閱讀行為表現皆有正面的提升效果。然而國內鮮少對「DRTA閱讀理解策略」介入 教學後的「閱讀態度」進行探討,而比較兩種不同的閱讀教學策略對學童閱讀態 度影響之研究也十分稀少,故研究者想藉本研究加以比較兩種策略介入閱讀教學 後,學童在閱讀態度上的表現情形。

三、閱讀理解的內涵

(一)閱讀理解的意義

F. C. Bartlett提出「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是一種「努力追求意 義的過程(effort after meaning)」,也就是說閱讀者會運用現存的知識來引導其 閱讀(引自林清山譯,1990;原著 Mayer, 1986/1990)。P. Ross 於1989年指出,

閱讀理解是一複雜的過程,其需要閱讀者主動之參與,及閱讀者和文章間的互動。

兒童早期的閱讀經驗及生活經驗,是他們達到閱讀理解的基礎知識,而教師則須 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以促進其達到理解(引自林建平,1997)。

R. E. Mayer(1986)認為閱讀理解必須具備三種知識(引自林清山譯,1990;

原著 Mayer, 1986/1990):

1.內容知識:是指有關文章的主題領域的訊息。如具備及運用先備知識。

2.策略知識:是指學生所知道的有效學習的程序知識。如在閱讀時做推論及 運用文章結構來確定重要的訊息。

3.後設認知知識:是指閱讀者對他自己的認知歷程以及是否成功的滿足了作 業上的要求之知曉情形。如監控是否充分理解教材內容。

基本上,對於「閱讀理解」的定義可分為傳統的觀點和心理語言學的觀點兩 方面(Swaby,1989)。

1.傳統的觀點

1920~1930年代,E. L. Thorndike 等人把學習視為一系列刺激-反應的連結。

他們將閱讀做「技巧」和「次技巧(subskills)」表現的工作分析。到了1950年代

受B. F. Skinner 的影響,閱讀課程被視為是一種技巧,可分解為認字和理解的「次 技巧」。而當讀者具備這些「次技巧」,閱讀理解即自動產生(林建平,1997),

但因閱讀技能上的不同,故產生四種不同層次的理解。

(1)字義的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是指讀者以口頭或書面的溝通方 式將文章的訊息明確的表達出來。其技能包括回憶事實、細節、次序,及知道字 詞的意義等。

(2)推論的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是指讀者能根據文章所描述 的訊息,及自己的先備知識去推論作者明確表示的意義。其技能包括推論中心思 想,比較和對照、查明因果及其影響、解釋、和預測等。

(3)評鑑的理解(evaluative comprehension):是指讀者依據文章所傳達的

(3)評鑑的理解(evaluative comprehension):是指讀者依據文章所傳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