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程序

一、研究設計

本設計由於難採隨機分組,研究之初,宜盡一切努力,謀求各組近乎相等。

因此對於前測分數須作分析,以決定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的差異,

是否已達顯著,若該兩組前測分數不等,須採前測分數為共變量,進行共變數分 析。因此本實驗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對三班三年級的學生進行前測、實驗處 理及後測。以教學法為實驗變項,進行為期十二週,每週兩節課,共二十四節的 教學實驗。實驗 1 組以「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進行教學(以下簡稱分享組),實 驗 2 組以「DRTA 閱讀理解策略」進行教學(以下簡稱 DRTA 組),控制組則進行 傳統式閱讀教學(以下簡稱傳統組)。閱讀態度方面以三組學生在「兒童閱讀態度 評量表」的前測分數為共變項,探討學生在接受以上三種不同的閱讀教學策略之 後,「閱讀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在閱讀理解方面,先對三組進行「閱讀理解測 驗甲式」前測,進行教學後,再進行「閱讀理解測驗乙式」後測,以前測分數為 共變項,排除前測的影響,探討「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及「DRTA 閱讀理解策略」

分別對學生的「閱讀理解」上是否具有顯著差異。其實驗設計如表 4。

經由表 4 的實驗設計得知,本研究的變項包含三項,分別說明如下:

(一)自變項

教學法:實驗 1 組(即分享組)採用「分享式閱讀教學」方法,實驗 2 組(即

DRTA 組)採用「DRTA 閱讀理解策略」方法,控制組(即傳統組)則進行傳統式

二、研究程序

(一)研究架構

依據以上設計,本研究的架構如圖 3 所示:

自變項

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

DRTA 閱讀理解策略 傳統式閱讀教學

實驗控制變項

閱讀理解力

字義理解 推理理解 詮釋整合理解 比較評估理解 行為成分 感覺成分 信念成分

閱讀態度

 閱讀材料:三組閱讀的材料一樣。

 統計控制:三組學生雖然是常態編班,為了 了解三個班級原本的表現,仍進行前測,以

「兒童閱讀態度量表」及「閱讀理解測驗甲 式」的前測分數為共變項,進行共變數分析,

以排除前測對後測的影響。

 前後測的實施:三組皆於同一天進行前後 測,均由研究者主持。

 教學時間:三組的實驗教學時間皆是為期十 二週,每週二節,共二十四節。

 教學者:實驗組及控制組皆由研究者親自擔 任教學。

圖 3 研究架構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實施流程如圖 4 所示,研究者在一百學年度下學期以現任職學校三 年級的學生為母群體,隨機選取其中三個班級進行研究,一班為實驗 1 組學生(即 分享組),學生人數 29 人,由研究者以「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進行實驗教學,

採用「全世界最棒的冒險」、「水蜜桃阿嬤」、「春神跳舞的森林」、「最好的朋友」、

「威廉的洋娃娃」、「黑面琵鷺來過冬」、「雪花人」和「打倒野狼大作戰」、「菲菲 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狐狸孵蛋」、「旋轉木馬的小人兒」及「爺爺一定有辦 法」共十二本圖畫書作為正式教學材料(「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之教學設計詳見 附錄一)。課程共十二週,利用「彈性課程時間」與「晨間深耕閱讀時間」上課,

每週兩節,共二十四節課。另一班為實驗 2 組學生(即DRTA 組),學生人數為 24 人,由研究者以「DRTA 閱讀理解策略」進行實驗教學(「DRTA 閱讀理解策略」

之教學設計詳見附錄二),而在研究者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發現該組有少數幾位學 童在認字方面有障礙,為了避免因學童本身不識字而於施測時隨意猜測作答所產 生的誤差,研究者先將這四位學童所有前後測的量表及測驗予以剔除後,再進行 之後的結果分析,故樣本數由原先之 24 個減少至 20 個;第三班為控制組學生(即 傳統組),學生人數為 29 人,由研究者進行傳統式閱讀教學(傳統式閱讀教學之 教學設計詳見附錄三),教學時間亦為十二週,所使用的閱讀材料和實驗組一樣,

藉以比較三組學童在實施過不同的閱讀教學策略後,其閱讀態度和閱讀理解能力 表現上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