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分布式領導之意義與內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共分為二個小節,分別就理論與相關研究作探討。第一節為 領導理論與分布式領導內涵,第二節為學校組織健康的理論與研究。以 下分別就本章各節主題加以論述說明。

第一節 分布式領導之意義與內涵 壹、 分布式領導的意義:

領導行為普遍存在於各式社會關係與組織之中,隨著許多領導

理論的崛起,我們認識到:沒有一種領導公式可以有效的適用於所 有情境。領導行為常因組織的本質、團體的目標、個人的需求及領 導者的特質而呈現不同的面貌。

Drath (1998)指出領導的進展模式,在領導理念上由早期控制 組織成員,進而以影響領導成員,晚近的領導理念則以共創團隊目 標,並朝向互惠互利的關係發展。而在領導的行動上則由指揮追隨 者進而以激勵追隨者為主,現今的領導理念則在創造組織內部的承 諾感,進而建立相互意義。若以領導發展的焦點來看,在早期是強 調領導者的權力進展至傳統領導模式中強調領導者的人際技能,現 今則著重在領導者的自我認識與自我實現,而終至以團體的互動為 主。

秦夢群(2010)分析 20 世紀以來教育領導理論的發展,將領導 理論分為五個主要類型:

(1) 特質論走向(1940 以前):強調領導能力乃為天生,而著重探 討成功領導者的特質。

(2) 行為論領導走向(1940~1960):強調成功領導與領導者行為 息息相關,研究重點在探討有效能領導的外顯行為類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3) 權變論領導走向(1960~1980):強調成功之領導需視所處情 境通權達變,探討特定情境中適當的領導行為成為研究焦點。

(4) 整合型領導走向(1980~):試圖整合多個走向或層面,以發 展出最具效能的領導模式,為「新興領導理論時期」。

(5) 功能型領導走向:以發展時期來看,可被視為新興領導理論 之一部份。其重點在觀察教育各功能之需求適時發展相關應用 行為。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到,領導模式的轉變隨著後現代主 義的興起,逐漸走向多元、去中心化的取向。領導者在組織中的角 色,由集中式的英雄領導,強調領導者的個人特質與領導行為,轉 而成為集體的參與式的領導。

傳統上,領導由一個人強勢主導,而其他人只是簡單追隨者,

亦即所謂的垂直式領導。近來研究指出領導可以由團隊領導者及團 隊成員所分享,在特定時刻及特殊事件時轉換調整個人之知識、技 能(Pearce, 2004)。領導者不再是科層結構頂端的單一個體,而組織 也由個別領導者英雄式的特質,轉而注重領導者、追隨者在情境中 互動的集體智慧。

權力的分布因此由集中而走向分權,領導角色由單一固定走向 流動、變易而多元。強調整合、功能導向的新興領導理論在晚近崛 起。在 Elmore「建立學校領導的新結構」(Building a New Structure for School Leadership,2000)一文中說:「公立學校若要生存,其各 級領導者的樣貌或行事將必須和目前的狀況有絕對的不同。」

(p.3)。今天教學領導者的角色已經變化,必須更加考慮到教育的 教與學兩方面,需要一種新的領導風格(Lashway, 2002)。時至今 日,領導者與領導行為與過去呈現極為不同的風貌,研究顯示教育 領導逐漸走向分布式(Elmore, 20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分布式領導一詞最早出現在 1951 年 Gibb 的《參與式團體的動 態》一書中。其後在 Barry(1991)所提出<管理沒有首長的團隊:分 布式領導的課題>(Managing the Bossless Team: Lessons in Distributed leadership)及 Clift 與 Thurston(1995) 所編著的《分布式領導:透過 合作改進學校》(Distributed Leadership: School Improvement

Through Collaboration) 一書中,均有所探討。分布式領導是一種 以領導實踐為中心的領導模式,其領導角色是流動而非固定的。在 分布式領導中,領導者與追隨者的角色隨著情境互動而變易,角色 界限因而模糊。分布式領導強調去集權化、社會責任及集體學習 (Grint, 2005)。以信任和開放做為組織人際關係的基礎,強調合作 的文化,鼓勵部屬學習領導,將組織成員的能量極大化,進而發揮 組織的最大效益。1990 年代後,學校面臨多元複雜的挑戰,學校 成員必須協同共理校務,在組織運作過程中,領導角色與行為隨情 境變化,分享與轉換,分布式領導開啟了組織中民主與集體領導的 可能性 (轉引自賴志峰,2010)。

Harris(2003a)認為在分布式領導中,領導角色並不侷限於職位 或名份,而擴及整體組織成員,領導實踐是一種動態的流動。

Gronn(2002)主張分布式領導中,組織成員存在共同承諾、自發參 與及分享互動的合作關係。在學校中,校長與其他成員的權力界線 漸趨模糊,個體隨情境不同,均具領導的能力。

學校應去除學校領導者中心的角色概念,在分布式領導中,領 導被闡釋成具有流動性和緊急應用性,而並非是一種固著的現象 (Gronn, 2000)。

Spillane(2006)強調分布式領導是一種動態的互動網絡,權力的 分布在不止一個領導者間流動,領導者與追隨者的從屬關係有時會 依情境進行轉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吳清山、林天佑(2010)將分布式領導定義為:在一個組織中領 導活動散布於各個成員,每個成員在其負責領域和「信任與合作」

氛圍下,參與領導實務運作,擔任領導角色並承擔領導責任,以利 達成組織任務及提升組織效能。

Copland(2002)就其實證研究歸納出分布式領導的特性,認為分 布式領導是一種互惠、協同之行動(concertive action),成員的專業 觀點是多元的,可以發揮超越每一個小單元的綜合效果。領導亦不 再指涉校長或特定的行政主管領導,上下層級間角色變得模糊或擴 張。

秦夢群(2010) 認為分布式領導係指領導者與組織成員,依其 專業與能力共同承擔任務之領導模式。領導不再只限於具有名分之 領導者,而擴及整個組織成員。組織運作過程中,領導角色與行 為,可隨情境之變化而分享與轉換。

賴志峰(2008b)將分布式領導的意義界定為,學校領導並不只 是校長個人所為,而是一組人貢獻其主動開創、專門知識給學校所 形成的整體效果,更多人參與領導活動,比傳統單一領導者的假定 來得多,專門知識是多樣化的,廣泛分佈給許多人;而學校領導者 並非專指校長,而是學校中負起實際領導責任的個人或群體。分布 式領導即在闡述領導行為在現今組織中的現況。

綜上所言,分布式領導為多人領導的領導型態,領導權力分布 在組織成員之中,領導角色是流動而非固定的,著重於領導者、追 隨者與情境間的互動關係,以信任和開放做為組織人際關係的基 礎,強調合作的文化,鼓勵成員增權益能,進而發揮組織最大效 益。

貳、 分布式領導的內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本節擬就分布式領導的相關理論基礎、類型、特性及其構成向 度來做分析。

一、 分布式領導的相關理論:

在分布式領導的相關文獻分析中,與分布式領導相關的理論、

概念或類似名詞頗多,茲整理如下:

表 2-1

分布式領導相關理論

學者專家 年代 與分布式領導相似或相關之理論或名詞 賴志峰 2008 分布式領導與同僚模式、領導密度、領導替

代理論和分享式領導等模式或概念有其相似 之處。

秦夢群 2010 分享式領導、教師領導、參與式領導、集體 領導

MacBeath

、Oduro 與 Waterhouse

2004 授權領導、分散式領導(dispersed leadership)、分享式領導、合作式領導

(collaborative leadership)、民主式領導

(democratic leadership)、教師領導等六種領 導名詞

Arrowsmith 2005 分享式領導、合作式領導、民主式領導、分 散式領導

Spillane 2005,

2006

合作式領導、分享式領導、共同領導、民主 式領導、團隊領導、情境領導

以教育領導相關課題的研究走向來看,分布式領導應屬於後現代走 向的研究,探討領導實踐在今日教育場域的現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二、 分布式領導相關理論

(一)後現代走向:

分布式領導理論發展歷程深受後現代主義影響。後現代主義強 調多元、變異去中心化的概念,呈現在領導理論上,使得領導角色 由英雄式走向後英雄式,領導實踐由集中式走向分布式。後現代主 義主張理論與實務不應分開,強調領導實踐需依領導情境而變異,

領導行為是領導者與追隨者互動關係的呈現,由兩者共同經營。

後現代主義主張單一方法不能捕捉人類的真實經驗,亦無法捕 捉人類之變異性(秦夢群,2010)。領導者是根據情境,決定適當行 動,在分布式領導中,領導者與追隨者依情境變化而互動,領導者 不再是單一的垂直領導,而呈現水平式的流動。學校複雜多元、成 員持有不同目標、多元教育主張、教師享有高度專業自主權,其本 身鬆散結合的特性,非線性結構的組織,恰好提供分布式領導實施 的可能。

(二)同僚模式:

分布式領導由多人擔任領導角色,強調合作與互動的模式與同 僚模式的運作有高度相似性。Bush(2003)認為,同僚模式經常透過 委員會,委員會決策過程被視為平等主義的體現,影響力視專門知 識而定,而不是正式職位:決策是透過達成共識或妥協,而不是完 全依照校長的看法。

Bush(1995)認為,同僚模式強調權力和決定應該分享給組織 部分或所有成員,特別適用於具有顯著專業成員、專業權威的學 校,每個人的意見被重視,決定是基於共識,而不是分化或衝突,

故教師領導具有同僚模式的色彩,強調共同決策與權力分享。(轉 引自賴志峰,2009)在扁平化的學校組織中,校長與教師團體是夥 伴關係,共同決策與分享權力。同僚模式的領導者是一個傾聽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重視平等、傾聽、協商的領導方式,決策之權交由組織成員集體參 與,形成共識後作成決策。

因此,同僚模式乃以多人決策取代一人決策。同僚模式具有機 性本質,其管理行為是參與的、分享的、共同規劃的(邱榮茂,

2002)。

同僚模式起源於參與管理理論,係指組織中的決策乃基於成員 之共同參與和商議,以獲得意見的和諧一致性。(邱榮茂,2002)領 導者之主要任務在尋求參與的、民主的決定,以符合成員需求與期

同僚模式起源於參與管理理論,係指組織中的決策乃基於成員 之共同參與和商議,以獲得意見的和諧一致性。(邱榮茂,2002)領 導者之主要任務在尋求參與的、民主的決定,以符合成員需求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