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闡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提出「分布式領導」在教育現場之現狀以及其重 要性。其次提出「分布式領導」中主要構面與組織健康間之關係。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以往的研究中,領導學校通常是一個人的事。然而隨著教育系統的複雜性日益 增加,特別在大型的中學裡,沒有任何人擁有全部的知識、技術與能力以執行所有領 導職務,而必須將領導事務分配給團隊成員。一個後英雄的領導模式已經被開發 (Conger & Pearce,2003),領導被視為是集體的行為,應該分佈在學校的團隊中。

台灣在面對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中,不論政策或實務面,都朝向開放多元的腳步,

儘管爭議不斷,改革確然已經發生。學校面對日益複雜多元的教育情境,再加上民主 的浪潮風起雲湧,由下而上的改革模式是學校領導人必須體認及因應的現況。1990 年 代以降,伴隨學校權力分享、師資多元化、學習型組織、學校本位管理、多元入學方 案、教師法及工會法的修正等,傳統的領導型態(單一領導者)勢必無法完全滿足學校 的需求,繼之而起的整合型領導模式乃取而代之,試圖整合多個走向或層面,以發展 最具效能的學校領導模式。

分布式領導是因應這個現況而產生的領導型態。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沙克博士在 20 世紀末曾經指出,人類歷史正從強調生存與競爭的 A 紀元,走向強調合作與意義的 B 紀元(轉引自天下雜誌,2011)。在過往的領導理論中,研究焦點集中於領導者的特 質與領導行為,分布式領導則著重在探討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間的互動,是一種協同合 作的領導新型態。雖則在學校領導理論的發展上,分布式領導仍是一個新興的議題,

其相關研究仍在起步階段。

研究者在國民中學服務逾 20 年,深切感受教育現場在時代推衍中的變動。以往由 牢固的科層體制主宰的校園生態產生巨大的變化,各式各樣的委員會、工作小組取代 以往教學、行政分立的形態,教育鬆綁、權力下放,更多教師參與學校中實際的領導 行為,領導不再侷限於某個職位頭銜。教師對校園中分布式領導的現況是否有所覺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本研究第一個研究動機即在探討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分布式領導」了解與接受的情 形,以及學校不同背景變項,對「分布式領導」各個構面的實施現況及覺知情形。

世界衛生組織(1948)對健康的定義指出,健康是指身體(生理) 、精神(心理)及 社會(社交)都處於一種完全安寧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以此來看,組 織健康應為多向度、多層次的安適與平衡,並且能持續追求組織的發展與繁榮。

學校組織氣候為組織中成員(行政、教師、學生、社區)互動的動力情形,組織除 了生存的維繫,仍需適應環境、設定並達成目標、維持團隊的凝聚力,克服逆境、創 造文化,追求組織的永續繁榮與發展。過往的組織發展,其成敗繫於領導者一人的特 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組織成員是被動的追隨者,對於組織文化的營造,組織健 康氣候的形成,處於消極被動的狀態。近來教育場域日益複雜,領導動能由單一走向 分布,組織成員的互動更為密切而多元,這種現象對學校組織健康的影響究竟為正向 或負向?學校中組織成員對組織健康所感受的程度相較以往是否有差異存在?此為研究 動機之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 研究目的

綜合以上之討論,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國民中小學學校分布式領導及組織健康之意義、內涵及理論。

二、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中小學教師對學校分布式領導知覺之差異情形。

三、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中小學教師對學校組織健康知覺之差異情形。

四、 探討學校分布式領導對組織健康之預測力。

五、 提出研究結果及具體建議,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育人員及未來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究者的參考。

貳、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茲將研究問題分述如下:

一、 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於分布式領導與學校組織健康現況的知覺程度為 何?

二、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小教育人員對於學校實施分布式領導現況知覺情形是 否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小教育人員對於組織健康的知覺情形是否有顯著差 異?

四、 國民中小學學校分布式領導對學校組織健康是否具影響力?分布式領導對 組織健康的預測力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 分布式領導

分布式領導並非一種全新的領導模式,而是現有領導模式的統整綜合,是現今 學校領導現況的描述。領導實踐是構築在領導者、追隨者與情境三者共同交互作 用下。領導角色會隨著情境而流動,而非固定不變。本研究以Gordon(2005)發展 的「分布式領導準備度量表」(Distributed Leadership Readiness Scale,簡稱DLRS) 為基礎改編,將分布式領導分為四個向度:願景、任務與目標(Vision, Mission, and Goals)、學校文化(School Culture)、分享責任(Shared Responsibility)、領導實踐 (Leadership Practices)。調查施測後所得各向度分數之情形,以了解國民中學學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分布式領導之真實情形。得分愈高表示學校實施分布式領導的狀況愈顯著。

貳、 組織健康

組織健康(organizational health)此一擬人化的詞彙,用以指涉組織的環境、

氣氛、組織思想,生態,領域,形勢,文化等所呈現的特質。健康的組織應是多 向度、多層次的安適與平衡,並能朝向永續的繁榮與發展,而不止於維持其生存。

健康的學校提供教師支持並維持高績效標準,教師間相處融洽,工作態度積極,

能持續追求專業的成長與互動,並以學校為榮。

組織健康之操作型定義,是指教師在「學校組織健康量表」中得分狀況,得 分愈高表示該組織的組織健康程度愈佳,反之則代表教師知覺之組織健康程度不 良。

本研究有關組織健康之向度包含:機構主體性(Institutional Integrity)、

倡導與關懷(Initiating structure and Consideration)、資源影響力(Resource Influence)、教師凝聚力(Teacher Affiliation)、重學業成就(Academic emphasis) 等五個面向。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本研究參考桃園縣教育局 99 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教育統計資料,以桃園縣立 國民中小學之正式教師(含主任、組長、導師、專任教師)為研究母群體。桃園 縣立國民中學共有 58 所(含完全中學國中部),教師數 5311 人。國民小學 187 所 (含楊光、迴龍國中小),教師數約計 8642 人。

二、研究變項

本研究有三個主要的研究變項:包括教師背景及學校背景之「背景變項」、

「學校分布式領導」以及「組織健康」三者。茲將各變項內容說明如下:

(一)背景變項

1.教師背景:教師的性別、現任職務、學歷、年齡、服務年資。

2.學校背景:學校的規模及位置

(二)學校分布式領導變項

本研究以Gordon(2005)在學校分布式領導與學生學習成就的研究中,以康乃迪 克州所設計的分布式領導準備度量表(Distributed Leadership Readiness Scale, DLRS)為基礎,並參考分布式領導其他相關文獻,將學校分布式領導的層面分為「任 務願景與目標」、「學校文化」、「分享責任」及「領導的實踐」四個向度。

(三)組織健康變項

本研究主要參考 Hoy 等人利用 Parson 所建構的理論編製成的量表,用以檢視 學校組織健康的程度。本量表將組織健康分為「機構主體性」、「倡導與關懷」、

「資源影響力」、「教師凝聚力」、「重學業成就」等五個向度。

貳、 研究限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以桃園縣國民中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

主要探討國民中小學教師對學校分布式領導的覺知情形以及分布式領導中各個構 面對於組織健康影響的情形。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國民中小學學校分布式領導情形及其對組織健康之影響 的實際情況,然而,基於主客觀環境因素,仍有部分限制。就研究範圍而言,本 研究範圍僅限於目前任職於桃園縣國民中小學之教師,不含私立中小學及高中職 教師。是否可進而推論到其他地區各級學校之教師,則有待進一步驗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共分為二個小節,分別就理論與相關研究作探討。第一節為 領導理論與分布式領導內涵,第二節為學校組織健康的理論與研究。以 下分別就本章各節主題加以論述說明。

第一節 分布式領導之意義與內涵 壹、 分布式領導的意義:

領導行為普遍存在於各式社會關係與組織之中,隨著許多領導

理論的崛起,我們認識到:沒有一種領導公式可以有效的適用於所 有情境。領導行為常因組織的本質、團體的目標、個人的需求及領 導者的特質而呈現不同的面貌。

Drath (1998)指出領導的進展模式,在領導理念上由早期控制 組織成員,進而以影響領導成員,晚近的領導理念則以共創團隊目 標,並朝向互惠互利的關係發展。而在領導的行動上則由指揮追隨 者進而以激勵追隨者為主,現今的領導理念則在創造組織內部的承 諾感,進而建立相互意義。若以領導發展的焦點來看,在早期是強 調領導者的權力進展至傳統領導模式中強調領導者的人際技能,現 今則著重在領導者的自我認識與自我實現,而終至以團體的互動為 主。

秦夢群(2010)分析 20 世紀以來教育領導理論的發展,將領導 理論分為五個主要類型:

(1) 特質論走向(1940 以前):強調領導能力乃為天生,而著重探 討成功領導者的特質。

(2) 行為論領導走向(1940~1960):強調成功領導與領導者行為 息息相關,研究重點在探討有效能領導的外顯行為類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3) 權變論領導走向(1960~1980):強調成功之領導需視所處情 境通權達變,探討特定情境中適當的領導行為成為研究焦點。

(4) 整合型領導走向(1980~):試圖整合多個走向或層面,以發 展出最具效能的領導模式,為「新興領導理論時期」。

(5) 功能型領導走向:以發展時期來看,可被視為新興領導理論 之一部份。其重點在觀察教育各功能之需求適時發展相關應用 行為。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到,領導模式的轉變隨著後現代主 義的興起,逐漸走向多元、去中心化的取向。領導者在組織中的角 色,由集中式的英雄領導,強調領導者的個人特質與領導行為,轉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到,領導模式的轉變隨著後現代主 義的興起,逐漸走向多元、去中心化的取向。領導者在組織中的角 色,由集中式的英雄領導,強調領導者的個人特質與領導行為,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