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分數的概念與意義

對小學學童而言,生活經驗中的數學概念大多與數相關。「 數與量」是 國小數學課程的五大學習主題之一。在「數與量」的學習活動中,「有理數」

是最具挑戰性的教學主題(教育部,2011)。

「有理數」的教學活動在小學課程裏面則包含分數與小數兩部份。第 三節與第四節將依照此研究中學童接觸的時間先後順序,進行「分數」與

「小數」相關概念的探討 壹、分數的起源與意義 一、分數的起源

對於史前人類社會而言,自然數之概念已足夠運用;但當人類交往愈 趨頻繁,隨之增加的交易與分配,使得自然數概念已不敷使用,逐漸發展 出分數概念(趙文敏,1985)。

數千年前的埃及人即意識到必須要有一種「數」來標示ㄧ物件的一部 分(趙文敏,1985;Rasmussen, 1980),而中國很早就為了要制定曆法,而利 用算籌建立一套完整的分數算法,在秦朝時代,就算出以

4

3651日為一年,

一年共 19

12 7 月 ,每個月平均有

940

290499日。現代分數

a

b

的記錄方式則在 18 世紀末出現(世界數學簡史,1987)。

二、分數的意義

「分數」的拉丁文 fractio,來自 fangere,意思是指打破、斷裂,用來 表示一個全體被分割後之各個部份(羅鴻翔譯,1980),而此為「分數」一詞 的原始意涵。Freudenthal(1983)認為分數的起源係「分割」ㄧ個物件的活動 紀錄與結果,分數可以表現物件分割真實的情形。國內學者呂玉琴(1995)、

甯自強(1993)亦指出分數的概念起源於測量,透過分割活動、集聚活動的進 行,來解決不滿一個單位量的量的數值問題。

國民中小學數學科課程綱要中則明白的用符號給予「分數」數學上的

定義,指出「分數」是指能化為

Charalambos & Demetra, 2005; Misquitta, 2011):

(一)部分與全體的比較 重重(林碧珍,1990;呂玉琴,2009;Behr, Lesh, Post, & Silver, 1983;

Charalambos & Demetra, 2005; Misquitta, 2011)。在本研究中,四年級學童的 學習重點包含帶分數的認識、同分母分數的加減、非帶分數的整數倍與相關 問題解決等部份。

貳、學童分數概念的發展

甯自強(1995)認為若數學概念來自於解決有關數量問題的經驗,那麼數 學知識的獲得應經歷「經驗」、「察覺」、「理解」的學習階段,而非無中生 有。要了解學童對於分數的理解情形,必須先分析學童在有關的分數問題 情境中的解題活動類型。

甯自強(1993;1997a;1997b)依據學童在分數發展上不同運思的情形,

將分數詞意義區分為分數的前置概念、起始單位分數、單位分數、加法性 分數與巢狀分數等五種。

(一)分數的前置概念

當兒童具有起始數概念與分割物品活動的經驗,且其分割活動僅能利 用直觀方式做判斷來進行大小比較,無法形成數學上正規的分數意義,故 稱此時期兒童所具有的僅是分數的前置概念。此時期的兒童無法使用不同 的分數詞表示不同的分割活動,例如:「ㄧ半」僅表示物品被分割為兩部份,

其中的一份;

2

1僅是代表 1 與 2 兩個獨立的數概念。「ㄧ半」這樣的分法對 學童而言並未與分數

2

1產生關係上的連結。

(二)起始單位分數

當累進性合成運思帶入分數的解題活動中,學童會利用整數情境中的 小數內嵌在大數中的模式,將子分割單位中所構成的分子內嵌於由子分割 單位構成的分母中。此時,分數詞的意義為「內嵌並置類型」(embeded)例:

5

1是五份中的一份,當一份移出全體的五份時,會導致分母的崩壞,此屬 於隱含(implicit)的部份全體的關係(part-in-whole pattern)。

此階段的兒童尚無法進行單位分數的加總。若詢問此階段的學童:

5 1

5

1等於多少?學童會以 10

2 回答。

(三)單位分數

當子分割活動中帶進部份全體運思的概念時

原本內嵌於集聚單位中 的子分割單位已經開始透過部份全體運思的運作模式,脫嵌而出。子分割 單位也從這時期起,成為可以獨立運作的單位分數(unit fraction unit),進一 步形成明顯的部份全體的關係。如,兒童能將 part-whole relationships)且巢狀分數的部份全體關係可以出現在單位分數的 內容是複數個物的情境中。巢狀分數為測量運思的產物,亦是學童理解等

此外,Piaget, Inhelder and Szeminska (1960)認為學童的認知發展是階段 漸進的。故,學童分數概念的學習也呈階段性發展的。不同運思階段的學 童,所使用的分數詞意義是不同的,依據兒童的年齡,提出兒童的分數概

念有四階段發展,分別為:

(一)四歲到四歲半童階段

此時期兒童缺乏部分整體間的概念,對於將一物分為兩部分覺得困 難,亦即此階段兒童可以進行對物品進行分割成兩部分的動作,而這兩部 分卻非相等份量的兩部份。

(二)四歲到六歲階段

此時期兒童對於較簡易之物品已發展對半分的能力,亦即此階段兒童 可以對物品進行分割成相等份量兩部分的動作,但並未發展將物品三等分 的能力。

(三)六歲到七歲階段

此時期兒童已具有整體的保留概念,能成功將物體三等分。

(四)十歲左右

此時期兒童能從事六等分的分法,其方法是先使用三分法,再將所得 之三等分用二分法方式分成六等分,此第四階段,正好處於國小四年級的 階段。

根據國內分數單元的教材內容,國小二年級階段的學童將透過具體情 境中的分裝與平分的活動,達成建立學童單位分數的概念。但其教材內容 僅限於原始離散量的分割活動。對於連續量的部份,學童尚無法建立窮盡 分配的概念。所以,學童對於單位分數的概念並不清楚(游政雄、呂玉琴、

吳宏毅、劉世能,2003)。而單位分數概念的不完整,也導致接續的分數學 習成效不彰。

叄、分數的表徵系統

表徵(representation)係利用某一種方式,將事物或想法重新表現出來,

以達到與人溝通的目的。當表徵的意義能為學童所掌握時,表徵即可進一 步成為學童運思的材料,促進學童簡化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蔣治邦,1994)。

分數具有多重涵義,能用來表徵分數的方式也很多,表徵的方式不同 可能影響學童對於分數意義的理解。Lesh, Post, & Behr (1987)提出表徵系統 的交互作用模式(interaction representation system)明白指出數學學習及數學 解題具有五種不同的表徵。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使用佈題方式的不同,會

連帶影響教師所使用的表徵系統,進而影響學童的思考模式。圖 2-3-1 為 Lesh 等人(1987)所提出之表徵系統的交互作用模式,從表中可以得知學童 在分數學習上有五種表徵系統,分別為:

一、實物

實際生活的物件:如一包糖果、ㄧ個蛋糕等。

二、具體操作物

供學童進行操作使用:如圓形分數板、古氏積木、花片、長方形板等。

三、語言

日常生活的口語符號:如五分之ㄧ。

四、圖形

分數教學時最常使用的表徵,使用畫圖方式:如面積模式、數線模式 等。

五、符號

通用於世界的數學符號:如 5 1、

1 。 5

圖 2-3-1 表徵系統的交互作用模式(譯自 Lesh et al., 1987, p34)

Bray and Sanchez(2010)在實施分數教學時,發現分數圓形板教具的操 作 , 對 於 建 立 學 童 分 數 大 小 比 較 的 概 念 有 明 顯 助 益 ; McLeman &

Cavell(2009)也建議身在第一教學現場的老師宜多佈置適當的教學環境,利 用教具、圖片,甚至進一步以令學童自行建立表徵的方式,來促進學童在 分數上的學習。Neelima (2009)也建議提供學童實作、遊戲經驗的環境,可

圖形

符號 語言

實物 具體操作物

以提昇分數學習。

林福來、黃敏晃(1993)曾對現行分數啟蒙課程進行分析、批判,認為現 行分數教材太快、太早將實物的分量抽象化為符號,致使學童在分數上的 學習遭受困難;曾靖雯(2003)也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多嘗試各種表徵間轉換以 增加學生的學習經驗,對於建立學生分數概念是有幫助的。所以,本研究 在遊戲設計上,也嘗試將實物的操作與圖形表徵的活動融入在數學遊戲學 習活動中,希望進一步建立學童完整的分數概念,以協助學童解決相關問 題。

肆、四年級學童分數學習的相關探討 一、四年級分數單元之分年細目

依據課程綱要,四年級分數單元之分年細目整理如表 2-3-1。本實驗的 分數教學單元內容為 4-n-08 能認識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熟練假分數 與帶分數的互換,並進行同分母分數的比較、加、減與整數倍的計算。實 驗設計之內容係參考國家教育研究院所編擬之第七冊數學課本、教師手 冊、習作、進行遊戲設計及試題編擬。

表 2-3-1 四年級分數單元之分年細目一覽表

分年細目 對照指標

4-n-07 能理解分數之「整數相除」之意涵 N-2-11

4-n-08

能認識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熟練假分數與帶 分數的互換,並進行同分母分數的比較、加、減與 整數倍的計算

N-2-10

4-n-09

能認識等值分數、進行簡單異分母分數的比較,並 用來做簡單分數與小數的互換。

N-2-12 N-2-16 4-n-10 能將簡單分數標記在數線上 N-2-16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1)

二、四年級學童分數學習的相關探討

學童對於分數之學習狀況一直不甚理想

(

呂玉琴,2009;林碧珍,1990;

吳相儒,2001;洪素敏、楊德清,2002

;游政雄、

呂玉琴,2002;陳明宏、

呂玉琴,2005;Stamatia & Stella, 2004),所以,許多學者針對四年級學童

在分數的學習做了多方探究。茲分述如下:

陳靜姿(1999)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學童分數概念模型的 探討。發現國小四年級學童的分數概念處於甯自強所提出的「分數的前置 概念」及「起始單位分數」的階段;學童的分數概念屬於「並置類型」或

「內嵌並置類型」,並作為協助教學者掌握學童之分數概念發展及學童學習 分數概念可能之限制。

林大錦(2003)針對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童進行分數詞發展類型的探 究。發現四年級兒童的分數發展是源自加法性分數的經驗活動,並開始嘗 試巢狀分數的經驗活動,接續發展至並置類型活動階段並漸趨成熟,之後 學童能察覺加法性分數的活動,並進一步獲得巢狀分數的初步經驗。

林大錦(2003)針對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童進行分數詞發展類型的探 究。發現四年級兒童的分數發展是源自加法性分數的經驗活動,並開始嘗 試巢狀分數的經驗活動,接續發展至並置類型活動階段並漸趨成熟,之後 學童能察覺加法性分數的活動,並進一步獲得巢狀分數的初步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