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整合文獻的探討、研究推展的過程及研究結果的分析,分別對課 程設計、教學活動與未 來相關研究提出心得與建議,謹供教學現場之教師進 行教學與未來後續相關研究之參酌依據。

壹、對遊戲設計、課程實施與認知診斷的建議 一、對遊戲設計、課程實施的建議

(一)遊戲設計方面

遊戲的難易度會影響學童學習的意願,但小學教學環境係屬於常態編 班,學生資質不一,故教師在設計遊戲時,宜先測試學童之能力,再進行 遊戲編製,同時思考個體之差異性,避免遊戲活動僅由少數人進行,致使 低能力者無法參予遊戲進行學習。

(二)課程實施方面

1.遊戲融入教學活動應注意使用學童認知發展語言的方式進行與學 生的溝通。學童的年齡小,認知發展程度不似成人,進行遊戲融入 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配合學童的發展,選用學童熟悉之故事 角色、戲劇劇情、文字、語言等,與之溝通,協助達成學童學習之 目的。

2.遊戲結合多元表徵對於學童學習數學概念有極大助益。本研究中之 遊戲設計利用遊戲規則的建立,鼓勵學童自行建立表徵,發現表徵 有助於學童分數概念之建立。教師在教學現場宜鼓勵學童自行建立 表徵,協助學童發展數學概念之建立與解決問題之能力。

3.數學知識原就無所不在,本研究以遊戲融入數學教學活動,在內容 安排上是以課程教材內容為主,建議教師可以結合創意進行,讓數 學學習落實於生活情境中,擴大學童數學學習範圍。如結合數學步 道,猜謎等活動,相信都能引起學童數學學習之動機與維持學習者 之學習行為。

4.本研究強調遊戲的實際操作,在教具的準備方面較耗費時力。現今 講究以資訊融入教學活動,在數學科方面也有不少結合遊戲學習的 教學軟體開發,除可提高學童學習專注力外,也可以有效節省教具 準備的時間,建議教師也可嘗試此種教學方式。

二、認知診斷應用方面

教學活動要完整,事後的評量活動不能少,教室裡的低成就學童更應 該被重視,所以,一套好的診斷系統,對於教學現場的教師而言,非常重 要。而認知診斷理論對於多數現場進行教學活動者者而言,非常陌生。建 議辦理相關研習課程介紹,強化教學現場教師運用認知診斷理論進行補救 教學,以提升教學成效。

貳、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主題

(一)遊戲融入教學活動的研究數量頗多,大部分都以成就與情意態度作 為主題,教材內容涵括各個層面;但以 S-P 表與次序理論分析學童 類型與試題概念階層為主的研究,數量較少。本研究遊戲融入數學 教學活動結合 S-P 表與次序理論分析學童類型與試題概念階層為主 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知學童之學習狀況及試題階層結構情形,建 議後續者可以朝此研究方向進行,利用遊戲融入數學教學活動之模 式,結合認知診斷理論,進行其他年級、其他科目、其他主題的探 討。

(二)本研究的次序理論著重於分析試題之間的次序關係,若能嘗試以單 一教學主題做解題規則的次序關係做研究,將有助於教材順序之編 擬以作為教學活動進行之使用。

(三)本研究內容在探討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學習成效差異,合併分析控制

組與實驗組在分數單元與小數單元之試題階層結構圖,而在現實生 活中,男性與女性在看待事物上,常有很大差異性。性別之間的學 習方法及對於事情的認知往往具有極大差異,研究者也可利用次序 理論,進行性別之間試題概念階層結構之比較。

二、研究方法與工具

(一)本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探討數學兩個單元之教學成效,研究者自覺 在教學內容的份量上,明顯不足。建議使用行動研究進行長時期的 觀察,輔以認知診斷評量系統的功能,對於低成就學童做長時間的 學習追蹤與補教教學輔導之相關探討。

(二)本研究在探討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學習成效差異,合併分析控制組與 實驗組在分數單元與小數單元之試題階層結構圖,並未得知實驗組 與控制組各學習類型之試題階層結構圖之差異性,建議未來研究也 可以進行實驗組與控制組各學習類型之試題階層結構圖之差異比 較。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克蒂(1999)。數學遊戲教學之效益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永泉(2003)。從遊戲意義的轉折來反思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及其引發的教 育思考。教育研究集刊,49(3),63-92。

尤仁聰(2010)。遊戲式電腦化加減估算自我調整評量之研發。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田興蓉(2003)。數學遊戲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 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世界數學簡史(1987)。新竹:凡異出版社。

艾如昀(1994)。國小學生處理小數的歷程與困難。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

杜建台(1997)。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小數概念」理解之研究。國民教育集刊,

5,237-238。

杜奇霖(2010)。遊戲融入國小四年級小數單元之教學研究。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玉琴、李源順、劉曼麗、吳毓瑩(2009)。國小分數與小數的教學、學習與 評量。台北:五南。

呂秋文(1987)。S-P 表注意指標在數學教學上之應用研究。政大學報,56,

61-92。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余民寧、陳嘉成(1998)。排序 理論在概念結構評量上的應用。政大學報,76,

17-48。

李小融(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李佳芸、林原宏(2006)。次序理論取向的機率問題之解題規則分析。中華民 國第 22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李美芳、黃立欣譯(2009)Laura E.Berk。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臺北:雙葉 書廊有限公司。

何英奇 (1989)。精熟學習策略配合微電腦化 S-P 表分析診斷對學生學習效 果的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191-214。

沈桂珍(2011)。遊戲融入國小二年級乘法單元之教學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 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士傑(2005)。遊戲導入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臺中師範學院數 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士傑、梁淑坤(2007)。遊戲融入小學六年級數與計算教學的設計及反思。

臺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1,12-32。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 報,40(1),35-54。

吳幸玲譯(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臺北:揚智。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James E. Johnson & James F. Christie &

Thomas D. YawKey。兒童遊戲。臺北:揚智。

吳明隆(2007)。SPSS 操作與應用: 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吳美花 (2006)。一位四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昭容(1996)。先前知識對國小學童小數概念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 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相儒(2000)。運用國小數學科「分數」教學模組實施診斷與補救教學之研

─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吳鷰儀、張佩玉、蔡其蓁、林聖曦、陳雅惠、林玉霞、梁珀華譯(2008)。James E. Johnson & James F. Christie Francis Wardle。幼兒遊戲-以 0-8 歲幼兒 園實務為導向。臺北:華騰。。

邵明宏(2007)。使用電腦遊戲模式學習國小數學之探究--以數與計算單元為

例。中興大學,資訊科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明星(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6。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6/56-33.htm

林大錦(2003)。國小三至六年級的兒童在分數詞類型發展的探討研究。臺中 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宜臻、林沂昇(2007)。數學教育改革之檢討、成效評估與未來展望。載於 陳清溪(主編),十年教改的回顧與展望,241-273。臺北縣:國立教育 研究院籌備處。

林孟嫻(2007)。 國小學童小數加減表現之研究-以 S-P 表與次序理論分析 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原宏(2005)。次序理論。教育研究月刊,134,142-143。

林原宏(2006)。解題規則次序分析方法及其實證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9,

599-619。

林原宏、游森期(2006)。次序理論取向的解題規則階層分析及其結構圖比較 之探究。測驗學刊,12,239-260。

林原宏(2007)。學生問題表。教育研究月刊,162,114-117。

林原宏、朱芹儀(2007)。S-P 表與試題關聯結構理論的整合分析—國小五年 級分數加法概念之探討。2007 第四屆測量統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暨臺 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

林原宏、高堅誌(2009)。比例理解之網路施測評量系統-基於性別與年級的 解題規則結構圖探討。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

林原宏(2010)。認知診斷之測驗分析即時服務系統。2010 年版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

林清山譯(1991)。Richard E. Mayer。教育心理學: 認知取向。臺北:遠流。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

林清文(2006)。S-P 表。教育研究月刊,145,122-123。

林淑惠(2011)。透過數學遊戲融入國小一年級加減單元教學活動之研究。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福來、黃敏晃(1993)。分數啟蒙課程的分析、批判與辯證。科學教育學刊,

1(1),1- 27。

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學刊,17,

255-279。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 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

林嬌霞(2012)。國小四年級學生分數和小數的轉換-基於概念階層結構的探 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嬌霞(2012)。國小四年級學生分數和小數的轉換-基於概念階層結構的探 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