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析學生於三項錯誤類型之狀態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分析學生於三項錯誤類型之狀態

本研究前測試題共 15 題,分別依據三項錯誤類型來設計,題目分布說明如下:

(一)未能正確運用運算符號與代數符號記錄成代數式;共 4 題。(二)代數符號 簡記錯誤;共 8 題。(三)未能正確地將代數符號、數字做分別處理,導致代數式 的合併與化簡出現錯誤;共 3 題。

本節依據前測結果,針對答錯率、平均答錯率進行初略分析,瞭解答題情形(表 18);並按照各題目所代表的錯誤類型,論述分析研究對象於「一元一次方程式-

以符號列式與運算」三項錯誤類型之狀態(表 19 至表 33)。

一、「一元一次方程式-以符號列式與運算」前測答題情形

研究者利用「答錯率」、「平均答錯率」公式,初略分析研究對象前測答題情 形(如表 18),計算公式如下:

答錯率=答錯人數

總人數

×

100%;平均答錯率=單一錯誤類型答錯率

單一錯誤類型總題數

×

100%

例:運用運算符號與代數符號記錄成代數式的平均答錯率 =100+80+80+80

4 %=85%

表 18 「一元一次方程式-以符號列式與運算」前測答題情形分析(N=5)

二、「一元一次方程式-以符號列式與運算」三項錯誤類型之狀態分析

S1、S3、S4、S5:

長 方形 周長 的 計 算公 式 芳樂(1993)及 Maurer

(1987)提出的「系統性

從表 19 可發現,本題原測驗目的是測驗學生是否能夠將題目的文字敘述寫成 代數式,然而從測驗結果發現,S1、S3、S4、S5 四位學生的錯誤共同點就是「長 方形周長公式」概念錯誤,他們所認知的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為「長‧寬」,進而

(1982)提出的「概念化錯誤」,以及李芳樂(1993)及 Maurer(1987)提出的

「系統性錯誤」,上述皆因過去學習過程中建立錯誤概念,導致應用到解題時出現 ________歲。(請將文 字 敘 述 寫 成 數 學 算

答錯考題 錯誤類型狀態 原始解題歷程 解題想法/ ________歲。(請將文 字 敘 述 寫 成 數 學 算 式)

S2、S4、S5:

未建構正確判斷「兩物

S2、S4、S5:

x‧3=3x

S2、S4、S5 皆 表 示 : 看 到 玩了________次。(請 將文字敘述寫成數學 算式)

S2、S3、S4、S5:

未理解運算符號與代數

30‧x=30x

S2、S3、S4、S5:

從表 21 可發現,S2、S3、S4、S5 都有提到「看不懂題目」的問題,顯然錯誤 成因如同黃淑華、鄭鈐華、王又禾與吳昭容(2014)以及蕭芷芸、陳彥廷與陳中川

(2017)、Blosser(1987)、Movshovitz-Hadar, Zaslavsky&Inbar(1987)等人所指 出的「因閱讀能力低落,掌握不到題意,造成邏輯推理阻礙,而使用不當的運算解 題策略」之錯誤類型產生;此外,研究者測驗完畢後再次講解本題時發現,學生不 會解題的成因除了看不懂題目之外,另一原因是他們缺乏「玩一次的費用×玩的次 數=全部花費」的先備知識,造成沒辦法做下步驟解題,由此可知,「先備知識的 不足會造成邏輯推理與解題阻礙」,我們可把「先備知識不足」與 Engelhardt(1982)

提出的「缺乏概念」兩者相互連結。

答錯考題 錯誤類型狀態 原始解題歷

4x+5=20x

S5:清楚題意,但認為式

從表 22 可發現 S2、S5 的問題點相似,對題意了解程度清晰,但他們沒有「代 數式可能為 ax±b 或 b±ax 型式的認知,認為式子經化簡結果只會有一項答案,加 號不會繼續保留在答案中,所以硬是繼續合併」。研究者再進一步追問 S5:「為 何選擇用乘法相乘,而不是選擇加、減、除等其他方法合併呢?」,S5 表示:「乘 法是他最熟悉的計算方式,而且用加、減法算的話,沒辦法合併成一項答案;而除 法 4x÷5 除出來的答案會是分數,感覺答案怪怪的,所以我選擇用相乘的方式合併 成一項。」據上述 S2、S5 的錯誤類型可被歸類在本研究文獻探討中,學者所提出

「有關代數符號的錯誤類型」的第四種錯誤類型-「認為式子化簡結果為『單項式』

的型式」,換句話說,「認為式子經過加、減、乘、除運算後答案會變成一項,而 且答案也不應再出現加、減、乘、除等運算符號」。

綜合以上例題一至例題四的問題交叉比對與分析:例題一的題目設計上略有 缺失,若題目附上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將會更完善,可避免學生錯用公式而測驗失 焦;在四題題目當中,多數研究對象在例題三有看不懂題目的情形,此種錯誤類型 為文獻探討中學者所指出「因閱讀能力低落,掌握不到題意,沒辦法做下一步的邏 輯推理,進而使用不當的運算解題策略」,從此凸顯出解題成功的要件需具備閱讀 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運算能力等能力環環相扣;例題二和例題四學生的共同錯誤 類型狀態有兩項:1. 未建構正確判斷「兩物體間數量呈倍數關係」與「單位個數 增加」兩者差異的先備知識,無法清楚判斷應該使用加法還是乘法,導致列式錯誤;

2. 對題意瞭解程度佳,但「缺乏代數式的型式可能為『ax±b』、『b±𝑎𝑥』概念,

認為要化簡成一項且運算符號不保留在答案中,如『ax』、『b』型式的答案才是 正確」,這種錯誤類型狀態可歸類在本研究「有關代數符號的錯誤類型」文獻探討 中的「認為式子化簡結果為『單項式』型式」。

(二)錯誤類型二:代數符號簡記錯誤

1. 在「ax·ax」型式的代數式簡記,未將數字項、代數符號都做相乘步驟,

導致代數式簡記錯誤。

2. 未建立代數式可能為「a±bx 或 b±ax」型式的概念,導致當化簡到「a±bx 或 b±ax」型式時,即出現「要繼續化簡到單項式(如『ax』、『b』型式)的答案 才是化簡完成的念頭」。

3. 解「『含有負號』的乘法代數符號簡記」題目會把負號與減號混淆,導致乘 法代數符號簡記錯誤。

4. 不知道要使用分數乘法的計算方式來做「分數型式的乘法代數符號簡記」, 簡而言之,問題出在不知道解題技巧,看到題目不知要從何處下手。

5. 分數除法運算概念有誤,連帶「分數型式的除法代數符號簡記」也出錯。

此種錯誤類型題目共八題,其測驗目的為確認學生「是否已改變代數符號-乘

代數符號都做相乘步驟,導致代數式簡記錯誤;S3、S4、S5 在(A)、(B)兩選 項之間挑選,因為他們認為兩選項皆正確,原因在於「認為式子經過化簡後,結果 只會有一項答案,加號不會繼續保留在答案中,所以試圖去除加號,然後把兩者相 乘繼續合併成一項」,也就是說(A)3+x 繼續合併成一項會變成 3·x=3x、(B)

x+x 繼續合併成一項會變成 x·x=𝑥2。此外,研究者做一個簡單口頭調查發現,全

部學生皆有個共同點-「只挑自己覺得可能正確的選項作答,卻沒有把全部選項看 討中黃淑華、鄭鈐華、王又禾與吳昭容(2014)以及蕭芷芸、陳彥廷與陳中川(2017)、

「符號長相類似造成符號類比錯誤,有所誤解」;然而在本研究文獻探討中的「有 樂(1993)及 Maurer(1987)

提出的「隨機型錯誤」。

錯誤成因類似本研究文獻探討中黃淑華、鄭鈐華、王又禾與吳昭容(2014)以及蕭

題目;同樣地,其錯誤成因類似本研究文獻探討中黃淑華、鄭鈐華、王又禾與吳昭

代數符號簡記」的解題技巧,分數約分的先備知識是具備的,此種錯誤類型歸類在 文獻探討中 Engelhardt(1982)提出的「概念化錯誤」,因缺乏解題概念所導致的 錯誤;S2、S3 考卷不會寫而寫到厭煩,答案結果毫無邏輯,胡亂作答屬於無效作 探討中 Engelhardt(1982)

提出的「概念化錯誤」, Engelhardt(1982)提出的「概念化錯誤」,因缺乏解題概念所導致的錯誤。

例題 11 錯誤類型二的解題狀態如表 29:

表 29 錯誤類型二(例題 11)之解題狀態分析 S1、S2、S5 的原始解題歷程可發現,他們的共同問題點在於分數除法計算先備知 識及技能建構不完整,雖然都能夠正確做第一步驟「前項×後項倒數」,但是卻不

答錯考題 錯誤類型狀態 原始解題歷程 解題想法/ 於李芳樂(1993)所提出的「因疏忽、粗心而出現錯誤」,也可以歸類在 Mayer(1985)

提出三項解題錯誤類型中的「遺漏的錯誤」。

綜合例題五至例題十二的問題交叉比對、分析發現:學生作答含有負號的乘法 簡記之題目,會「把負號當作是減號」,缺乏正確的「負號」概念,所以用「減 號」思維簡記此類型題目,只不過他們相減過程方式不一樣;上述「把負號當作是 減號」的錯誤成因類似本研究文獻探討中黃淑華、鄭鈐華、王又禾與吳昭容(2014)

以及蕭芷芸、陳彥廷與陳中川(2017)、Blosser(1987)等人所指出的「因某項 誤類型歸類在文獻探討中 Engelhardt(1982)提出的「概念化錯誤」,因缺乏解題 概念所導致的錯誤;二、分數除法運算概念錯誤,分數除法基礎運算出現問題,導 於錯誤類型理論中 Engelhardt

(1982)、李芳樂(1993)及

S1:2x+3x=5x

-6-7=-13 5x-13=-8x

S1:誤把+6

答錯考題 錯誤類型狀態 原始解題歷程 解題想法/

此外,從表 31 也可發現,S1、S2、S4、S5 作答本題型仍存在「要把最終答案 芳樂(1993)及 Maurer

(1987)提出的「隨機型

答錯考題 錯誤類型狀態 原始解題歷程 解題想法/

S2:6x+x3-1

=(6x+x)+(3

-1)=7x-2

S2:6x+x3 計 算錯誤;忘記 把 3‧(-1)

展開。

S3、S4:因 3(x-1)展 開過程,未做到 3‧(-

屬於錯誤類型理論中 Engelhardt(1982)、李芳樂(1993)及 Maurer(1987)提出 的「因個人疏忽所導致的隨機型錯誤」;2. 「3(x-1)」類型的式子展開過程有 誤,此種錯誤類型類似本研究文獻探討「有關代數符號的錯誤類型」理論中「分配

律運算過程不完整」所造成的錯誤,此錯誤源自於學生本身缺乏正確的「分配律」

6+9=15,得 15x;

2x+15x=17x

S1 : 分 別 把

(3x-1)+(6x+9)

=2x+15x

例題 15:

(3)「3(x-1)」型式展開過程有誤,未建構正確的「分配律」概念,導致 未能完整展開代數式,進而影響到「代數符號及數字同類項合併」之正確性;

(4)因個人疏忽所導致的隨機型錯誤。

綜合上述,三種錯誤類型可分支出數種不同錯誤類型狀態;此外,也發現到學 生的錯誤類型狀態有重疊性,而且一項錯誤概念會接連影響到運用代數符號列出 代數式、代數符號簡記、代數式的合併與化簡等題型的作答,例如:有「認為式子 化簡結果為『單項式』型式」這項錯誤概念,就會接連在代數符號列出代數式、代 數符號簡記、代數式的合併與化簡等題型出現相同錯誤,可見建構正確概念是答題 正確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