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學習成就低落學生之補救教學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數學學習成就低落學生之補救教學

一、數學科補救教學之重要性

魏麗敏(1996)指出,數學是必要學習的最重要科目之一,學習數學不僅是兒 童心智發展、邏輯思考能力的進步重要關鍵,同時和兒童潛能發展有密切關聯。數 學低成就情形若未早期介入進行補救,數學問題將持續到中學,數學學習的問題不 僅呈現在求學階段,也會深入影響學習者的成人生活(Cass, Cates, & Smith, 2003)。

根據教育部(2016)所發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草案)」也指出學習數學的必要性:

1. 數學與文字、符號語言是有連結性的,便於人們簡潔、精確地表達意思;

2. 訓練演算、邏輯訓練、抽象思考等重要能力;

3. 奠定科學知識的基礎;

4. 培養使用多種計算工具之技能,例如:圓規、三角板、計算機、電腦多媒體 等計算工具。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主導的研究計畫,用於測試學生學習水平,從 2000 年起每三年一個循 環;臺灣從 2006 年開始參與,到 2012 年為止共參加 3 次。在數學素養方面的分 析報告顯示,臺灣 2009 年 PISA 測驗中排名第五名,而 2012 年的平均分數 560 分,

排名第四名,從名次表現可看出學生在數學素養方面是有進步的,但另一項數據顯 示,在 2006 年的標準差為 103,2009 年的標準差提高至 105,位居全球第一,2012 年時更提高到 116,比差距第二大的國家(標準差為 105)高出許多,顯示臺灣學 生數學個別差異有越來越大之現象;此外,PISA2012 結果指出,當年數學素養最 低分數為 420 分,佔該水準或以上的臺灣學生人數百分比為 87.2%,顯示出數學素 養差異較為明顯(林素微、王長勝,2016;蔡明學,2015)。

此外,有其他學者從 OECD 國際評量計畫(PISA)報告發現,臺灣於 2006 年 第一次參加數學測驗,成績為等級二以下的學生佔 12.0%,等級五以上者佔 31.9%,

然後參加 2009 年的第二次測驗結果發現,成績為等級二以下者佔 12.8%,等級五 以上者佔 28.6%;2012 年第三次測驗結果發現,成績為等級二以下者佔 12.8%,等 級五以上者佔 37.2%,由數據趨勢可觀察到雖然高分群人數增加,但是等級二以下 的低分群學生仍然居高不下,可見學生學習差距是很大的,顯示出我國數學教育的 一個警訊(朱家儀、黃秀霜、方建良,2014;許添明,2010);依據國際數學與科 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

結果指出,我國學生數學學習信心不足,而且學習成就兩極化亦趨明顯(王美娟、

綜合上述,數學是七大領域中必學的科目,而國際研究顯示,臺灣學生的成績 頂尖群和低成就差異化大,幫助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基礎學力,縮短兩群體間的程 度落差其工作刻不容緩,也彰顯出實施數學科補救教學的重要性。

二、學習低成就的類型、成因、行為特徵

(一)類型

張新仁(2001)將須接受補救教學對象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為學童課業成績 表現比其應具有的能力水準還低,屬低成就者;第二類為學童的課業成績表現顯著 低於該學生原班級的平均值,亦屬低成就者;第三類為學童學科成績不及格,而且 其學業能力顯著地比其他學生弱,屬成績低落者。

(二)成因

王瓊珠(2017)、李麗君(2012)、陳淑麗(2009)、洪儷瑜(2001)指出,

造成學生成就低落的成因有三種:

1. 個人內在因素:智能、學習障礙、感官缺陷等;

2. 環境因素:語言文化差異、社會地位低下、經濟不利、缺乏學習機會。但是 處於社經、文化弱勢地區或家庭的學童不一定是低成就學生,但仍須接受補救的原 因為他們屬低成就的高風險群,因此學校會協助做預防性補救;

3. 交互作用:即個人因素乘以環境因素,而個人因素的影響,必須視環境因 素而定,或是環境因素的影響,必須視個人因素的影響而定,例如:缺乏成功經驗、

概念模糊未釐清、錯誤的學習略等。

(三)行為特徵

林建平(2010)、黃永和(2013)、唐淑華(2013)、Diaz(1998)指出,數 學學習成就低落學童的學習行為特徵:

1. 專注時間短、易分心及缺乏耐心,無法專心讀題、完成一道題目、從事多 步驟計算;

2. 長期失敗的學習經驗,建構出負向的自我概念,導致學習動機低落;

3. 數學語彙不足,導致數學閱讀理解有困難,影響解題;

4. 保存數學概念、符號及運算公式方面有記憶困難,易忘記某些數學概念及 演算程序;

5. 缺乏接收數學新知之積極動機,對學習數學產生抗拒之表現。

綜合上述,補救對象分為三種類型,造成學生低成就也具三種成因,包含:個 人內在因素、環境因素、交互作用。此外,學習行為特徵包含:專注力不足、學習 動機低落、數學先備知識不足等因素。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因「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科技化評量」數學科測驗成績沒有 越過門檻,屬於上述低成就類型的第三種類型。班上學生其低成就之成因屬於「交 互作用」造成的,主要成因包含環境因素與未打下良好的概念基礎:1. 環境因素:

研究對象多來自社經弱勢(中低收入戶)家庭,家裡的經濟無法支持他們去參加課 後補習,與其他多數同學相比,相對地錯過了許多的學習機會;2. 未建立良好的 基礎概念:奠定代數基礎概念的初期,低成就學生就遇到困難了,對於一些重要概 念一知半解,沒有把模糊的概念做正確的釐清,導致概念錯誤,答題錯誤率高,成 績始終沒起色;研究對象專注力尚可,但因為概念模糊甚至有誤、記憶力有限、數 學語彙不足等絆腳石,導致考試成績處於不理想狀態,失敗的學習經驗讓他們在學 習數學時缺乏自信、學習動機低落。

三、影響學生數學學習之負面因素

參考國內多位學者提出負面影響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因素,說明如下:

(一)數學學習障礙與數學焦慮

部分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心裡會產生焦慮感及恐懼感,對在校數學科成 績、生活中和數學相關活動之表現有所影響(黃思華、劉遠楨、顏莞婷,2010)。

數學學習障礙之定義,指智力與一般學習能力皆正常,但是在數學概念、數量、符 號方面有學習及運用的困難,通常會藉由專業的個別化標準測驗來鑑定,若有數學 學習障礙,其「數學技能」得分結果會與標準值相差一段距離(王淑惠,2008;柯 華葳,2005)。

趙文崇(2017)指出,根據臨床研究發現,數學學習障礙分成四大類型:

1. 數字符號辨識不能;

2. 計算障礙;

3. 數學理解障礙;

4. 數學運算障礙。

「數學焦慮(mathematics anxiety)」是指個體接觸有關數學的活動,例如:運 用數字、解決數學問題等,心裡會有緊張、不安的心理感受,進而在數學學習上產 生認知干擾,使得無法專心、耐心地進行運算或解題(魏麗敏,1988;Hembree,1990)。 此外,臺灣數學教育相當重視計算能力的培養,卻忽略了邏輯思考與概念理解,使 學生所學是片段零碎的,缺乏組織架構,造成學生對數學產生焦慮與排斥(譚寧君,

綜合上述,造成數學學習障礙或焦慮的因素非常多元,教師必須先釐清學生的 情況,才能用正確方式有效介入,引導學生排解焦慮情緒及克服學習障礙。

(二)對學習數學缺乏興趣

丁思與(2012)、梁淑坤(2017)、許建銘(2012)皆認為,學生對學習數學 缺乏興趣會影響學習數學科的動機及學業成績,缺乏興趣的原因包含四種:

1. 考試成績及升學壓力:為考試而學習,使心理感到壓力與無趣;

2. 實用性不足:學生認為許多所學的知識很少機會應用到生活中,學習題材 與生活經驗連結性低;

3. 教學者用傳統方法教授數學:學生覺得上數學課感到枯燥乏味,興趣缺缺,

甚至逐漸產生排斥數學;

4. 教師本位的觀點:部分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學生的感受,台上與台下 缺乏互動,使學生感到教學很死板,覺得上課想睡覺。

綜合上述,學生經常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數學的知識內涵,卻沒有理解數學其 中的趣味性與實用性,因此教師可適時帶入情境化教學,讓學生更能夠領悟數學知 識更高層次的意涵。

四、教師於教學前、教學過程中相關注意事項

(一)教學前教師須注意的事項

教師應做充足的備課工作,熟悉教材地位,掌握整體學習脈絡,俾能快速掌握 學生先備知識,以及如何與未來的學習做接軌。

(二)教學過程中教師須注意的事項

教師應優先著眼於學生數學概念的理解,培養正確邏輯思考能力,養成學生單 步驟說明算式由來的習慣,確保有真正理解,之後讓學生分段完成練習題,熟稔後 再強調計算技巧及強化解題速度,而非派給大量作業,使學生機械式練習解題找尋 正確解答。教學過程中教師於正確時機點操作教具,是影響補救教學成效的關鍵之 一,而使用教具的時機包括(王麗卿,2002):

1. 學生注意力渙散、感到疲憊的時候;

2. 學生充滿求知慾望的時候;

3.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疑惑、遭遇困難時;

4. 抓住學生知識需要昇華的時候;

5. 不同教學單元會產生新的概念,可以搭配相對應的教具教學。

綜合上述,善用教具能夠把抽象概念具體化,讓學生一目了然,但得注意的是,

當需要教具輔助的單元時,應考慮到學生程度有個別差異,因此教師教學不要太早 脫離情境與教具,以免流於程序操作模式。

五、數學課的教學模式、策略與獎勵措施

(一)運用多元的教學模式與策略 1. 設計競賽活動與實作機會

Burns(2003)指出,教學結合遊戲對學生的學習具正面影響,例如:遊戲競 賽、動手操作教具等方式,使知識概念有效連結,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因為學生

Burns(2003)指出,教學結合遊戲對學生的學習具正面影響,例如:遊戲競 賽、動手操作教具等方式,使知識概念有效連結,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因為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