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制裁前的俄中戰略合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第一節 制裁前的俄中戰略合作

自蘇聯解體之後,作爲前朝繼承者的俄羅斯,急需形塑完全主權國家之形象,以及 建構國際對此新國家的認同,使得長期備受爭議的俄羅斯與歐洲意識認同議題再引發熱 烈討論;其中俄羅斯屬於歐洲(European Paradigm);俄羅斯接近亞洲(Asian Paradigm);

及俄羅斯係屬特殊歐亞國家(Eurasian Paradigm)3 個論點最受矚目。135俄羅斯於1990 年代初期第一任總統鮑利斯·葉爾欽(Boris Yeltsin)聚焦大西洋主義(Atlanticism)與歐 亞主義(Eurasianism)間,蘇聯於 20 世紀末解體,雖然此代表著自由民主對於共產主 義的勝利,但並非就此告結權力政治;西方國家對於蘇聯的領導-俄羅斯擴張野心仍有 所顧忌,俄國官方戰略政策長期以西方外交為重。

戰略層面以防範北約向東擴展為主,導致俄國長期在外交上忽略亞太地區;親西方 的思想與外交政策於1990 年代中期開始被歐亞論調所取代,以西歐國家為主的歐盟對 俄羅斯外交而言重要性已遠低於獨立國協、遠東以及亞太國家。136雖然俄羅斯地處於歐 亞兩陸,領土涵蓋整個亞洲北部地區,但實質上卻始終無法成為亞太體系中的主要成員,

無論其偏向大西洋主義或歐亞論調,其仍然無法在歐亞間抉擇,成為完全獨立的角色。

俄羅斯極力將過去以歐洲為主的戰略政策逐步將注意力放向亞洲,為順利融入亞太地區 的經濟體系,用以協助遠東地區的經濟發展。並積極參與亞太地區整合過程,確保俄能 獲得參與制定區域規則的權利,此為俄中戰略夥伴的開端,而俄中之間的戰略合作與亞 太地區動向息息相關。

俄羅斯聯邦外交的第一階段為 1991-1995 年,「親西方政策」為此時期俄外交主張。

面臨蘇聯剛解體,俄羅斯無足夠經費進行軍事現代化。這時期其以親西方政策為主,由 俄國首任外交部長安德烈·科濟列夫(Andrey Vladimirovich Kozyrev)所主導,加入國際 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經貿組織。其以爭取西方資源、融入歐美為目標,希望能藉 此獲得大量經濟援助;並極力突顯俄羅斯的民主化、非意識型態化及非軍備競賽化;並 將俄歐關係定位為權利與地位平等的「盟友」。137極力掃除冷戰陰霾。

此時期俄羅斯國內政治鬥爭混亂多時,於 1992 年底親西政策即受修改,逐步調整

135V. Baranovsky, Russia’s Attitude Towards the EU: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Aspects, (Helsinki and Berlin:

Ulkopoliitinen instiuuti Instiut fur Europaische Politik, 2002)

136張亞中等,《歐洲聯盟的全球角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年),頁 181-182。

137Khaints Timmerman, Vneshnyaya Politika: Poiski Hovoy Idyentichnosti(外交政策:尋找新的共同點), Mirovaya Ekonomika i Mezhdunarodnye Otnosheniya(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 (1994), No.2, p.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成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概念推展外交。俄羅斯為確保主權國家之地位與強化民主自由,在 對外方針上進入相互矛盾的階段;同年葉爾欽應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邀請積極訪中,俄 中領導人進行會面,並簽訂聯合聲明,將俄中關係提升至「睦鄰友好、互利合作」之層 次。138

為確保國家安全與加入區域整合、增加俄羅斯在亞太的影響力並且受到承認為亞太 國家的一部分;以及利用亞太國家的資金及管理經驗,用以發展遠東及西伯利亞經濟俄 羅斯政權逐漸開始訪問亞太國家;1993 年俄國政府提出外交政策第一份綱領性文件《俄 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概念》,開始強調與亞洲國家建立均衡而穩定的關係,此文件承認亞 太地區已逐漸成為國際重要政經中心,甚至可與大西洋中心互相匹敵。在亞太地區建構 穩固地位,有助於俄羅斯的國內改革,以及提升俄國對國際政治經濟的影響力,能發揮 俄羅斯橫跨歐亞的領土潛力於1994 年時任中國領導人江澤民出訪俄羅斯,與俄總統葉 爾欽再次簽署聯合聲明,使兩國關係提升為建設性夥伴。

俄中關係的第二階段為 1996-1999 年,俄國開始展開「多極外交」,不再將注意力 全聚焦於歐洲。接棒的外交部長葉夫根尼・普里馬科夫(Yevgeny Maximovich Primakov),

正式改變一貫向西方國家讓步的情勢,為捍衛俄羅斯國際地位,開始推行東西方並重的

「全方位」國際外交政策,其中強調俄羅斯需於兩極轉變為多極世界的體系中,維持國 家利益與獨立立場;於當前區域性強權意識之下,建立並維持與冷戰敵人、西方國家的 良善關係外,亦相較傳統更重視與獨立國協及亞洲國家的關係,其中特別係中國在亞太 區 域 的 地 位 與 角 色 ; 使 政 策 從 一 味 親 西 方 轉 變 為 在 各 主 要 區 域 間 取 得 平 衡 的 多極化外交。139

葉爾欽於 1996 年再度訪中,俄中簽署第三次聯合聲明,宣布決心發展互信互助且 平等的21 世紀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俄中之間係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以及不 受意識形態干擾之新型外交關係。協作夥伴基本內容概括為上述「四不」,以及「四互 相」、「三好」與」「四原則」為軸心。140俄中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基本宗旨為:(一)深 入發展雙邊合作,保持長久睦鄰友好關係,促進兩國共同發展;(二)密切進行兩國磋 商協調,維護各自主權、領土完整以及於國際上應有地位和正當權益;(三)通過雙邊

138中蘇聯合公報,共產黨新聞>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81/4494003.html

139連弘宜,〈世紀之交的俄羅斯東亞政策—析論俄中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之運作現況〉,《國際關係

學報》,2006 年,第 21 期,頁 71-72,78-79。

140「四互相」則係政治上互相尊重、經濟上互相補充、安全上互相信任、重大國際問題上互相協調為內

涵;「三好」如上所示;「四原則」為俄中關係需遵循長期穩定、睦鄰友好、互利合作、平等互信的思想

框架下鞏固與發展。吳玉山,《俄羅斯轉型1992-1999: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頁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合作促進國際局勢緩和穩定,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合理國際新秩序。141

葉爾欽在 1997 年的國情咨文當中提及,至 1996 年底的亞太外交成果;俄羅斯已開 始與中國建立關係,解決許多外交重大問題外,亦定期舉行領導層會面。142於1999 年,

兩國領導層在俄羅斯舉行第四次定期會面,兩國漸入佳境的政治關係促進軍事合作的發 展,除軍事高層互訪頻繁,軍事技術合作亦有發展。如俄羅斯先後向中國出售蘇-27 戰 鬥機、基洛級(Kilo Class)潛艇以及 C-300 防空導彈系統等先進武器,並承諾對中國 放寬軍事技術設備的出口限制;如中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應邀訪俄時,俄羅斯即允 諾對中國放寬「三項軍事敏感技術」出口的相關限制。143於1999 年科索沃戰爭(Kosovo War)後,以美國為首之北約介入巴爾幹事務,俄羅斯欲對中國擴大軍事交流與技術合 作。

俄國防工業副理伊利亞·克列巴諾夫(Ilya Josephic Klebanov)1999 年 8 月訪中,與 中國就加強軍事領域合作達成一系列新的協議;1999 年 10 月初,俄國海軍太平洋艦隊 訪中,與其首次舉行海軍聯合演習;另俄中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簽署於邊防地區加 強軍事信任措施與相互裁軍相關協定,積極推動「上海五國」機制發展。144上海五國機 制從解決邊境衝突與建立鄰國友好關係開始,逐步邁向邊境裁軍與地區安全之維護,葉 爾欽任期間特別強調俄羅斯不得孤立於世界之外,需與國際市場有整合交流,中國於此 時期成為俄羅斯聯繫頻繁,成為可靠的戰略夥伴。145俄亦致力將上海五國機制擴展至外 交與經貿等層面的合作。此時期相關協定與軍售貿易加深俄中在國防領域之信任與合作,

為俄中長期穩定的友邦關係奠基。

第三階段為 2000-2013 年,俄羅斯開始修正前兩階段之疏失,並從中取得平衡。柯 茲列夫的親西方政策使俄羅斯過度倒向西方,使國家權益蒙受浩大損失;普利馬科夫的 多極外交方針則強調多方參與國際事務,並從中堅守俄國自身立場,但有時對於介入國 際議題重心並不適切,易過於強硬。1990 年代俄羅斯外交的矛盾多出自於俄羅斯內部,

因此整頓俄國高層問題,並從前期外交政策中取得平衡為首要任務。從2000 年開始,

俄羅斯由強人普丁接任總統,其欲使用靈活外交手段加上能源優勢,力圖俄羅斯重返國 際大國之地位。普丁把能源、武器和媒體進行國家化重組,展開現代化進程。

141李靜杰,《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2008 年),頁 112

142葉自成,《俄羅斯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1997 年),頁 79-80。

143王洪謙,《冷戰後俄國軍售蘇愷戰機之研究:1992-201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2011 年),頁38。

144殷衛國,〈中俄國家利益交合與安全合作前景評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0 年,第 3 期,頁 39。

145林經緯,〈中俄軍事合作的轉變-從中俄聯合軍演探討〉,《中國大陸研究》,2005 年,第 49 卷,第 4 期,頁50。

島(Bolshoi Ussuriisk Island,亦稱大烏蘇里島)和阿巴該圖洲渚(Abagaitu Islet)因歷 史因素而未定部分149,簽署《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150定案,其不僅於地圖、實地上 國欲加強與俄國的關係,以對抗美國的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因此中國外交動向也 朝俄國轉移,以增加其與於多極世界中之份量;中國為當今新世界秩序中新興大國之一,

其擴大多邊戰略的實行,特別係於東亞地區的權力擴張;俄中參與各國際組織及其主張 和平且具建設性的政策助於其在國際形鞏固形象。153

146Igor Ivanov, Ivanov's speech at the 53rd Session of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俄羅斯外交部長伊凡諾夫於 第53 屆聯合國大會演說), Diplomatic bulletin (外交公報), (1998), No. 10, p.35.

147同連弘宜,頁96,103。

148《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1/07/16)中國人大網>全國人民大會 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1-12/06/content_5280849.htm

149沈影,〈黑瞎子島 :中俄邊界爭端的歷史句號〉,《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9 年,第 1 期,82 頁。

149沈影,〈黑瞎子島 :中俄邊界爭端的歷史句號〉,《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9 年,第 1 期,8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