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續書所呈現的書寫現象進行分析,先梳理續書所接受的原著版本與系統,察看此 中的別異對其書寫所產生的影響,再進一步觀察這批各自夾處在原著、其他《金 瓶梅》續作,甚至還有其他小說續作中的《金瓶梅》續書,是如何透過書寫來自 我形塑、自我脈絡化?它們各以何種方式回應原著?又是否與當時流傳的世情小 說有所對話?最後再回到當時的文學生產狀態,以一窺形成此書寫現象的社會、

文化因素。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目前所見有關《金瓶梅》續書的研究,大部分是針對《續金瓶梅》展開討論;

《隔簾花影》與《金屋夢》因是刪改自《續金瓶梅》,故通常是在論及《續金瓶 梅》時順帶提及,或者是藉由比較二書增刪的內容,再對增刪後的結果進行價值 優劣的評判。至於《三續金瓶梅》因發現較晚,且被一致地認為思想內容不足、

藝術價值不高,僅有幾篇期刊論文針對此書內容作一簡要的介紹評價,缺少更全 面性的關注。

從張振國〈《金瓶梅》續書研究世紀回眸〉11一文即可大略得知目前大陸學者 對《金瓶梅》續書的研究概況,大致說來,研究重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關 於《續金瓶梅》的作者生平及成書時間的研究;第二,《金瓶梅》續書的版本及 文獻考察;第三,思想藝術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續金瓶梅》);第四,續書三種 比較研究及其他續書的研究。前兩方面在經過前人篳路藍縷地開拓,今已取得一 定成果,而張振國也將此部分的研究成果予以總結,雖然近年來仍有一些不同的 意見12,但由於這並非本論文所涉及的重點,文中不再贅述。後兩方面的研究因 仍有許多可開展的空間,是研究者持續關注的部分,故筆者以下將著重於此方面 的檢討與回顧。至於臺灣學者對於《金瓶梅》續書的研究則是較晚近才展開,亦 多集中於對《續金瓶梅》一書的探索,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有不同

11 張振國:〈《金瓶梅》續書研究世紀回眸〉,《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0 卷 第 5 期(2004 年 9 月),頁 24-28。

12 在 2000 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公佈了丁耀亢的受審記錄,他自陳《續金瓶梅》乃是其於順治 十七年(西元 1660 年)獨自撰寫,此資料的出現可謂是解決了眾人對《續金瓶梅》成書年代 的爭論。然而,之後還是有學者對此抱持懷疑態度,如歐陽健便根據丁耀亢的生平經歷,重 新考察此書的成書年代,認為丁耀亢是在 1648 至 1654 年構思動筆,而丁耀亢的供詞,極有 很可能是為了避免牽連刻工及為其作序者,故將此事獨攬,檔案亦不見得可信。歐陽健:〈《續 金瓶梅》的成書年代〉,《齊魯學刊》第 5 期(2004 年),頁 119-123。另外,劉洪強則透過文 獻記載和考證發現,指出「寧古塔流人」這一歷史現象最早發生於 1655 年,書中兩次出現「寧 古塔流人」,由此可斷定此書動筆不會早於 1655 年,因此他又進一步透過書中所言的「罷官」

來推斷此書應當是於 1661 年寫成。劉洪強:〈《續金瓶梅》成書年代新考〉,《東岳論叢》第 29 卷第 3 期(2008 年 5 月),頁 105-109。以上這些關於成書年代的討論,各有其論點,然而仍 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故筆者此處仍是採用丁耀亢所自陳的成書年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研究角度與側重面向,相當值得重視,下文也將逐一提出,加以介紹說明。

一、《續金瓶梅》相關研究 

自《續金瓶梅》問世以來,就有一些針對此書發表的評論,除了小說序跋的 稱許外13,清人劉廷璣、平步青也對此書有所評價,劉廷璣稱其「每回首載《太 上感應篇》,道學不成道學,稗官不成稗官,且多背謬妄語,顛倒失倫,大傷風 化,況有前本奇書壓卷,而妄思續之,亦不自揣之甚矣。」14;平步青則言:「借 因果以論報應,蔓引佛經《感應篇》,可一噱也。……不知紫陽道人有何殺父之 讎、亡國之恨,而為此貂尾也,徒為罪孽,自墮泥犁而已矣。」15,二人是將此 書附屬在「奇書」《金瓶梅》之下審視,因而否定了續書的價值。到了二十世紀 初,魯迅、鄭振鐸、茅盾等人也曾對《續金瓶梅》發表一些看法:魯迅認為《續 金瓶梅》「主意殊單簡……以國家大事,穿插其間,又雜引佛典道經儒理,詳加 解釋,動輒數百言,顧什九以《感應篇》為歸宿」16;鄭振鐸說其「文筆較《金 瓶梅》為瑣屑,卻亦頗放恣,較高於他種『續書』之懨懨無生氣者,其中敘金人 南下的行動,與漢人受苦之狀,頗似作者正在描寫他自己親身的經歷,卻甚足以 動人。」17;茅盾則指出「全書命意與《玉嬌李》彷彿,亦述《金瓶梅》中人物 轉生為男女,各食孽報。描寫性欲,亦仿《金瓶梅》,然而筆力不逮」18。他們雖 已注意到此書,但多是在論及《金瓶梅》或中國小說史時,略而提及,尚未將之 視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個體而加以關注。

直到二十世紀八○年代以來,才真正開啟了對《續金瓶梅》的研究,綜觀這 些研究成果,除卻文獻及版本的考證外,其餘則可略分為「思想主旨探索」、「藝 術成就分析」這兩個研究取徑,此中又以探討小說思想主旨的篇章為數最多,論 者的意見通常不出愛國主義、民族意識、社會現實批判、宿命思想以及宗教勸 懲……這幾個面向。時寶吉〈《續金瓶梅》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華〉19、孫言誠〈論

《續金瓶梅》的思想內容及其認識價值〉20便是強調小說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民

13 西湖釣史、天隱道人以及愛日老人為此書作序,序中多為稱許之語。

14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卷 3,頁 147。

15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臺北:世界書局,1963 年),卷 9,頁 663-664。

16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卷 9,頁 191-192。

17 鄭振鐸:《文學大綱》(上海:上海書店,1992 年),頁 1145-1146。

18 茅盾:〈中國文學內的性欲描寫〉,收入茅盾等著,張國星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 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年),頁 27。

19 時寶吉:〈《續金瓶梅》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華〉,《殷都學刊》第 2 期(1991 年),頁 42-46,

48。

20 孫言誠:〈論《續金瓶梅》的思想內容及其認識價值〉,《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 6 期(1991 年),頁 51-5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處。孔繁華同樣也是對二書創作手法進行比較,只是他是將焦點鎖定於應伯爵這 一幫閒人物身上。基本上,如上述二文這般針對小說藝術成就進行論述的文章較 少,多數以此為研究進路的論文,通常是將之與內容主旨合併在一起討論,例如 在前引的王汝梅一文中,其在論及小說思想時,還提到丁耀亢的小說觀,並由此 指出《續金瓶梅》「不拘格套,自創體制,開綜合、多體制、寫現實、講學問、

別善惡這種小說類型之先河」30;羅德榮〈別一種審美意趣的追求——《續金瓶 梅》審美價值探求〉31指出「無字解」乃是一種審美意趣,而與之相應的即是《續 金瓶梅》「散文體」的藝術表現形式,此種從藝術表現形式來探求小說主旨的觀 點極具啟發性。另外,王君澤〈《續金瓶梅》主體精神探析〉32一文,是以「創作 意識」為切入點,文中所謂的「主體精神」是一種獨立自主的創作精神,他認為 因主觀意識的介入,方使小說中的社會批判意識明顯增強,並指出這與明清時期 的小說觀念以及作者本身的經歷有所關係。文中又透過分析小說結構模式,指出

《續金瓶梅》在承襲和借鑒原著的同時,也有所發展和創造。此篇論文的思考進 路與筆者相當接近,皆嘗試以作者的創作意識著手觀察,只不過王君澤並未就此 點深入論述,最終還是轉向對《續金瓶梅》結構、主旨的探求。

以上論及的篇章皆是大陸地區單篇學術論文的研究成果,至於臺灣地區以

《續金瓶梅》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僅有:胡曉真〈《續金瓶梅》——丁耀亢閱讀《金 瓶梅》〉33、高桂惠〈情慾變色:論丁耀亢《續金瓶梅》的德色問題〉34以及胡衍 南〈「世情小說」大不同—論《續金瓶梅》對原書的悖離〉35。胡曉真是從丁耀亢 的「閱讀」著眼,其認為《續金瓶梅》是丁耀亢對《金瓶梅》極度自覺的閱讀之 呈現,並指出丁耀亢不斷藉由書寫來導引其後的讀者對原作與己作都有「正確的 閱讀」,最後再觀察原著和續書的拉扯、思辯,理解其間的關係。高桂惠一文是 從「德/色」的視角來分梳《續金瓶梅》的創作內涵,指出此書乃是具有多重文 化性質的文本,並在解釋文本之際,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對小說思維模式的影響,

指出《續金瓶梅》為《金瓶梅》續書,其意在「褒貶」而非「勸懲」。至於胡衍 南則是立足於《金瓶梅》善摹世情的特色上,以《續金瓶梅》為對象,從「世情」

30 王汝梅:〈丁耀亢的《續金瓶梅》創作及小說觀念〉,《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頁 162。

31 羅德榮:〈別一種審美意趣的追求——《續金瓶梅》審美價值探求〉,《南開學報》第 6 期(1997 年),頁 36-42。

32 王君澤:〈《續金瓶梅》主體精神探析〉,《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27 卷第 3 期(2006 年),頁 42-44。

33 胡曉真:〈《續金瓶梅》——丁耀亢閱讀《金瓶梅》〉,《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0 期(1995 年 3 月),頁 84-101。

34 高師桂惠:〈情慾變色:論丁耀亢《續金瓶梅》的德色問題〉,《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 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年),頁 177-213。

35 胡衍南:〈「世情小說」大不同—論《續金瓶梅》對原書的悖離〉,《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 15 期(2003 年 6 月),頁 1-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摹寫的純度,以及其「細節化」寫作的努力這兩方面進行分析,比較二書的寫作 型態之差異,最後得出《續金瓶梅》因高舉道學宣傳的旗幟,而背離了《金瓶梅》

那種細節化的描寫,是完全不同的寫作型態。大抵言之,上述三篇論文對於《續 金瓶梅》的研究,皆不囿於小說思想主旨之探求,開展不同的切入點,尤其是胡 曉真與高桂惠的文章,著眼於作者的創作意識與創作內涵深入分析,啟發了筆者

那種細節化的描寫,是完全不同的寫作型態。大抵言之,上述三篇論文對於《續 金瓶梅》的研究,皆不囿於小說思想主旨之探求,開展不同的切入點,尤其是胡 曉真與高桂惠的文章,著眼於作者的創作意識與創作內涵深入分析,啟發了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