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綜觀《金瓶梅》續書的相關研究,無論是文獻考察,還是思想內容、藝術成 就的探索,均已積累了一定的成果,只不過多數的研究仍僅是針對其中一部續書 來討論,缺少整體性的觀察,也因而忽略了這批《金瓶梅》續書彼此間相互交涉 卻又各自獨立的特質,是以筆者嘗試借用理論的思維,有機地綰結自清初以來的

《金瓶梅》續書,以完足前人研究中空白及漏落之處。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學界對於小說續書內涵的界定向來有所分歧53,不過無論這些研究者所界定 的續書範圍是廣是狹,小說的續書基本內涵為「對原著的人物和情節的接續、演 繹」,這一點乃是無庸置疑的。而本文即依此原則找出四部符合「《金瓶梅》續書」

的作品,作為主要探討對象,分別是:《續金瓶梅》54、《隔簾花影》55、《三續金 瓶梅》56以及《金屋夢》57

究其實,在《金瓶梅》流傳後,隨即有續作出現,現所知最早的續書應是《玉 嬌李》,然而此書早已亡佚,無從進行考察,只能根據前人的文獻紀錄略知其面 貌。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記載:

中郎又云:「尚有名《玉嬌李》者,亦出此名士手,與前書各設報應因果。

53 林辰是較早對小說續書進行義界的學者,他認為廣義的續書有兩層意思:「一是重寫前書,使 之提高;一是學步名著,摹擬仿作」;而狹義的續書則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就前書中的 有懸念的人物或情節,進行引申或演義……另一種類型則是對前書立意之反動(全部的或局 部的),意不在續,而在於抒發與前書相反的觀點。」林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春 風文藝出版社,1988 年),頁 118-119。李忠昌則是認為「所謂續書,就是以原書的某些情節、

人物為緣起,進而沿原書脈絡作出種種不同的延伸擴展,從而創作出與原書既相關聯又不相 同的小說。」此乃是偏向狹義的續書定義。李忠昌:《古代小說續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 出版社,1992 年),頁 15。高玉海同樣也提出要看續書是否與原著的人物具有某種聯繫,故 事情節是否對原著有所發展和補充,以此作為判斷續書的標準。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 究》,頁 5。至於王旭川則是全面擴大了小說續書的內涵,認為續書不應只限制在原作人物、

情節進行續寫的白話章回小說,也應把「表現為在敘事的題材、文體類型、風格等的對典範 的延續」的文言小說一併納入進行思考。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頁 3-5。

54 《續金瓶梅》十二卷六十四回,作者丁耀亢,成書於順治十七年(1660 年)。

55 《隔簾花影》四十八回,全名為《新鐫古本批評三世報隔簾花影》,不題撰人,卷首有四橋居 士序,孫楷第認為四橋居士即是著者,柳存仁則懷疑其與《快心編》所題的評點者四橋居士 時代大致相同,有可能為同一人。參見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新訂本)》(臺北:木鐸 出版社,1983 年),頁 134。以及柳存仁編:《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臺北:鳳凰出版 社,1974 年),頁 313。

56 《三續金瓶梅》八卷四十回,亦名《小補奇酸誌》。題「訥音居士編輯」,道光元年(1820 至 1821 年)抄本,是為海內僅見之孤本。

57 《金屋夢》六十回,署名編輯者夢筆生,民國五年由鶯花雜誌社抽印成單行本出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武大後世化為淫夫,上烝下報;潘金蓮亦作河間婦,終以極刑;西門慶則 一騃憨男子,坐視妻妾外遇,以見輪迴不爽。」中郎亦耳剽,未之見也。

去年抵輦下,從邱工部六區(志充)得寓目焉,僅首卷耳,則穢黷百端,

背倫滅理,幾不忍讀。其帝則稱「完顏大定」,而貴溪分宜相構,亦暗寓 焉。至嘉靖辛丑庶常諸公,則直書姓名,尤可駭怪,因棄置不復再展,然 筆鋒恣橫酣暢,似尤勝《金瓶梅》。邱旋出守去,此書不知落何所。58 由此可知,《玉嬌李》是接續在《金瓶梅》一百回之後續寫,小說是以敘述原著 人物轉世為主軸,最後以因果報應作結。在《玉嬌李》之後所出現的續書,除了

《金屋夢》是在清末民初刪改而成,於民國四年(西元 1915 年)刊載在《鶯花 雜誌》創刊號上,其餘三部皆可確認是有清一代的作品。此外,在宣統二年(西 元 1910 年)另有一部名為《新金瓶梅》59的作品,作者署名慧珠女士,編輯者是 天綉樓侍史,由上海新新小說社刊行出版,共四冊十六回,小說借用《金瓶梅》

中西門慶、吳月娘、玳安等人物,寫西門慶家財萬貫,享有高官厚祿,為人正直 且秉性善良,而其妻吳月娘卻以文明、自由為名,和小廝玳安縱淫。在西門慶得 知後與其吵翻,兩人各立門戶,吳月娘便和玳安前往上海大千世界尋歡作樂。此 書雖是沿襲原著的人物,然而卻將時空背景移植至當代,藉由這種時空背景錯置 以反映新時代的特殊現象。從小說的內容看來,此書可謂是承襲自吳趼人《新石 頭記》所掀起的一陣舊作翻新之風潮,後被稱之為「擬舊小說」60或「翻新小說」

61,是屬於另一個層面的續書類型,可以獨立視之,故本文不將其納入研究範疇 中。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嘗試以「後設」的角度,針對《金瓶梅》續書的書寫現象進行考察,

以期開展出有別於以往側重於小說思想內容的研究。此處所援引的「後設」概念,

可由詞根「meta-」的意涵談起,臺灣學界普遍將之譯為「後設」,強調同質性之 後的自我指涉,大陸則多將之譯為「元」,側重於元初的本質與超越,有論者根

58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 年),卷 25,頁 652。

59 《新金瓶梅》書前有小序、圖和簡短評語,有宣統二年上海新新小說社刊本,現藏於吉林省 圖書館。

60 最早觀察到此一現象的阿英將之稱為「擬舊小說」,說明其「大都是襲用舊的書名與人物名,

而寫新的事。」並且嚴厲地指出「此類書之始作俑者,大約也是吳趼人,然窺其內容,實無 一足觀者。」阿英:《晚清小說史》,《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8 卷,頁 188-189。

61 繼阿英於 1995 年提出「擬舊小說」的說法之後,1997 年歐陽健重新賦予此類小說新名,稱為

「翻新小說」,他認為其有翻案、翻新之意圖,因此一改「擬舊小說」帶有的貶抑態度,給予 較高的評價與稱許。歐陽健:《晚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頁 143、3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據辭典中對「meta」的解釋,指出此詞具有濃厚的哲學意涵,並且有兩層意義值 得關注:第一,具有超越的、形上的屬性;第二,具體特質是:對以它為前綴的 任何對象之研究,如後設小說(metafiction)亦即是將「虛構小說」(fiction)作 為討論對象62。可以說,「後設」基本意涵是指超越或是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之上。

由「後設」的原初概念出發來審視《金瓶梅》續書,可以發現其無疑具有後設的 特質,因為續書就是建立「在原著之上」,或說是「在原著之後」所進行的創作,

以後起之姿回應原著,帶有評論的意味。此外,《金瓶梅》續書的書寫中所呈現 的創作意識、讀者意識、批評意識……亦在在透顯作者已經開始通過小說創作的 實踐來思索小說創作的本質。

然而,要特別指出,此一觀察角度並非意謂可以將《金瓶梅》續書等同於「後 設小說」,畢竟「後設小說」的提出是與後現代主義思潮密切相關,它是後現代 情境的具體呈現,故後設小說通常是用來指稱那些以揭露「文學虛構」本質為核 心職志的當代小說,我們可以透過帕特里莎‧渥厄的定義更明晰「後設小說」的 概念:

後設的最小公分母(共同之處)同時在創造小說,並且對小說的創造進行 陳述。這兩個過程被合成於一種正常的張力,它打破了「創造」和「批評」

的界限,並且把這兩者融合到「闡釋」和「解構」的概念中。63

若不考慮後現代的情境,而將後設小說的定義比附至中國古典小說中,確實可發 現某些小說具有後設小說的特質,如《紅樓夢》於第一回中,作者曹雪芹直接表 示他要寫一部自傳性小說的企圖,這即是「對小說的創造進行陳述」,此外,他 又經常於述說故事的同時,提醒讀者「解構」的筆法,與之進行對話,所展現的 特點與後設小說並無二致。然而,我們卻不能否認作者可能不具有「自我指涉小 說創作過程」的意識,只是將之視為一種形式技巧的運用,不像當代的後設小說 是在後現代思潮下而產生變革小說形式,以及揭示小說虛構特質的意圖指向,陶 東風指出:

傳統小說中敘述人或作者的露面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暴露故事敘述的虛 構性(至少在主觀上如此),而恰恰是為了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因而像巴 爾札克這樣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常常在序中反覆申言自己的小說所敘述的

62 從「後設」到「後設小說」的「名」、「實」問題,可參見黃清順的《臺灣小說的後設之路——

「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第二章」。黃清順:《臺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 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頁 9-11。

63 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 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 年),頁 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故事是實有其事的,儘管客觀上作者與敘述人的出現總不免使敘述行為露 出馬腳。關鍵是:傳統作家並不曾認識到暴露行為必然會導致對真實性的 消解,因而也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他們的現身說法或則是為了強化真實 性(主觀上),叫你相信他的故事,更主要是為了教育你。因而傳統小說 的介入性話語常常就是道德說教性的(這在中國古典小說中隨處可見)。64 中國古典小說中慣常使用的虛擬修辭策略,是透過說話人現身,營造與讀者直接

故事是實有其事的,儘管客觀上作者與敘述人的出現總不免使敘述行為露 出馬腳。關鍵是:傳統作家並不曾認識到暴露行為必然會導致對真實性的 消解,因而也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他們的現身說法或則是為了強化真實 性(主觀上),叫你相信他的故事,更主要是為了教育你。因而傳統小說 的介入性話語常常就是道德說教性的(這在中國古典小說中隨處可見)。64 中國古典小說中慣常使用的虛擬修辭策略,是透過說話人現身,營造與讀者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