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金瓶梅》第七十九回〈西門慶貪欲得病 吳月娘墓生產子〉1以西門慶的 死亡為全書由熱至冷的轉折,讓原本赫赫揚揚的繁華家庭快速地走向樹倒猢猻散 的落魄光景。「西門慶之死」揭示了人物聚散離合、世態人情冷暖、情欲的放縱 耗損……同時,也預示小說即將走向終局。《金瓶梅》最後以百回告結,然而西 門慶一家的故事卻仍方興未艾,一批以「西門慶死後……」作為敘事基點而展開 書寫的續衍之作,正挾帶著高度自覺的創作、思考方式,呈現出有別於原著的另 一番景象。

明清時期小說續書創作蔚為風潮,尤其是四大奇書這等象徵著中國長篇小說 豐碑的名著,在成書後便隨之有依附而生的續作,形成一個相當特殊的文學現 象。清人劉廷璣曾針對明末清初盛行小說續書的現象提出分析:

近來詞客稗官家,每見前人有書盛行於世,即襲其名著為後書副之,取其 易行,竟成習套。有後以續前者,有後以證前者,甚有後與前絕不相類者,

亦有狗尾續貂者。……總之,作書命意,創始者倍極精神;後此縱佳,自 有崖岸,不獨不能加于其上,即求媲美並觀亦不可得;何況續以狗尾,自 出下下耶。2

劉廷璣已察覺續書與原著之間大致上有著幾種續衍關係3,更重要的是,他明確 地指出續書必然得面對無法超越原著的困境。此一看法乃是具現了大多數人審視 續書的角度,人們習慣將續書與作為「典範」(paradigm)4的原著相較,因此很

1 《金瓶梅》的版本眾多且流傳狀況極為複雜,大體上可分為「兩個系統,三種類型」,兩個系 統是指萬曆年間梓行的《新刻金瓶梅詞話》(詞話本系統),以及明清之際出版的《新刻繡像 批評金瓶梅》(繡像本系統,又稱崇禎本系統),而第三種類型是通行於清代的《張竹坡批評 第一奇書金瓶梅》(簡稱張評本),是以繡像本系統為底本,又與繡像本不同,故稱為第三種 類型。此處所引用第七十九回之回目乃是根據詞話本,至於繡像本與張評本的回目則是〈西 門慶貪欲喪命 吳月娘喪偶生兒〉。

2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年),卷 3,頁 146-148。

3 高玉海認為劉廷璣是不自覺地把續書和原著之間的關係作為劃分類別的標準:「『續前』即指 接續原著的情節故事而續寫,『證前』只與原著的主旨互相發明而續寫,至於『與前絕不相類 者』則指那些只『襲其名』而實際內容與原著無關的『續書』。」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 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頁 186。

4 此處借用孔恩在思考「常態科學」如何產生時,所提出「典範」(paradigm)的概念,他指出

「典範」乃是「第一、作者的成就實屬空前,因此能從此種科學活動的敵對學派中吸引一群

可能不那麼偉大的創作狀況。高師桂惠:〈畫蛇添足:續集、接續、重寫以及中國小說”Snakes’legs:

sequels, continuations, 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書評》第 27 期

(2005 年 9 月),頁 3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虛擬情境,由說話人引生「現場情境」以達到寫實效果,並增添作品的說服性10

《金瓶梅》續書也沿用了此一敘事模式,只是小說中由作者自稱的「說話的」、「作 書者」在召喚作為讀者的「看官」、「列公」時,於渲染、營造「似真」情境之外,

更側重說服讀者理解續書與原著創作意旨的不同、解釋續書與原著可能存在的矛 盾。續書作者儼然成為高度讀者化的作者,他們在創作的同時,不斷地假想「如 果我是讀者……」,以此對「創作」進行思索,同時也將此呈現於小說的字裡行 間,這無疑具有「後設」的況味。更進一步地說,續書的後設特質實具有兩個層 次,其一是承襲自宋、元話本小說的特色而來,話本在語言表述上總是不斷地運 用說話人的虛擬修辭策略,經常表露創作的痕跡,有著跟讀者對話的渴望,而明 清時期白話小說承此餘緒,文中顯而易見的說話人聲音,無不帶有那麼一點後設 的況味;其二,由於續書主要是針對原著而作,有一個明確且具體的對象作為參 照,因而強化了續書的對話性,遂使小說的後設特質更為凸顯。再加上《金瓶梅》

自身又有其殊性,續書作者總是刻意且自覺地對此進行表述、評論,如此一來,

又格外地突出此一特質,遂引發了筆者興起分析了解其書寫狀態的動機。

現存的《金瓶梅》續書有:《續金瓶梅》、《隔簾花影》、《三續金瓶梅》以及

《金屋夢》,然而真正出自原創的僅有《續金瓶梅》和《三續金瓶梅》,其中《續 金瓶梅》因內容反映了世代交替的混亂局面,被認為寄寓了作者的黍離之悲而備 受矚目,《三續金瓶梅》則是在閱讀了原著、《續金瓶梅》與《隔簾花影》之後產 生的續作,故自言己作為「三續」。至於《隔簾花影》與《金屋夢》乃是據《續 金瓶梅》刪改而成,二書雖非原創,但此並無法動搖它們是有別於《續金瓶梅》

且可獨立視為《金瓶梅》續書的事實,如同《金瓶梅》在版本上有兩個系統,三 種類型,不可將其等同視之。這兩部於不同背景中造就的刪改本,呈現出大相逕 庭的狀態,由於「刪改」本身就是一件饒富趣味之事,刪改者看似握有主導文字 去留的最高權力,可是實際上真正的主宰力量是由刪改者與當時的政治風氣、讀 者意識、文學傳播與批評……等文學及文化的因素互相交雜,彼此共同推動、形 塑之,原著、續書與刪改本則於此過程中形成複雜的關係。由此看來,《金瓶梅》

續書確有其特色,《金瓶梅》的殊性使得續書以多重且複雜的方式回應原著,既 保有原著的框架,又有解構框架的意圖。此外,後起續書在回應原著之餘,也與 先前的續書有所聯繫,閱讀前作所可能產生的競爭/遊戲心態,使後起的續書不 斷地透過自我形塑、脈絡化,試圖區別於前作。總的看來,這些續書作者是以高 度的創作意識打破了「創造」和「批評」的界限,在閱讀、傳播與書寫的過程中 顯露後設思維。故本文將擬由「後設」的觀點作為主要思考線索,針對《金瓶梅》

10 王德威:〈「說話」與中國白話小說敘事模式的關係〉,《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

(北京:三聯書店,1998 年),頁 81-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續書所呈現的書寫現象進行分析,先梳理續書所接受的原著版本與系統,察看此 中的別異對其書寫所產生的影響,再進一步觀察這批各自夾處在原著、其他《金 瓶梅》續作,甚至還有其他小說續作中的《金瓶梅》續書,是如何透過書寫來自 我形塑、自我脈絡化?它們各以何種方式回應原著?又是否與當時流傳的世情小 說有所對話?最後再回到當時的文學生產狀態,以一窺形成此書寫現象的社會、

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