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設現象:《金瓶梅》續書書寫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後設現象:《金瓶梅》續書書寫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九十八學年度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高桂惠. 立. 教授. 政 治 大. ‧ 國. 學. 後設現象:《金瓶梅》續書書寫研究.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鄭淑梅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

(2) 謝. 辭. 二○○六年我從層巒疊嶂的山城到另一個依傍著指南山麓的區域,通往文學 院的陡斜山坡與記憶中連綿起伏的山陵是如此地相似,於是認同感伴隨熟悉感而 生,我安心恬蕩地在此展開新生活,按自己的步調——學習、閱讀、書寫,直至 完成論文。 在一字一句建構論文的過程中,我深切地體會吳爾芙所言「遣詞造句的危險 與艱難」,但同時也從中品嚐到閱讀、書寫所帶來的無窮歡愉與滿足,而無數個 按照日期標示的檔案,不僅是記錄論文的增刪與更易,也勾牽著不同時期的記 憶,其中蘊蓄無盡的期許、鼓勵和關愛,正因為有許多可愛的人參與才使這本論 文得以順利完成。. 政 治 大. 感謝桂惠老師的指導,每一次與老師對話、討論,我所獲得的不僅是思想上. 立. 的激盪,還有更多生活上的鼓勵,您的體貼一直是支持我繼續向前的動力。還要. ‧ 國. 學. 謝謝兩位口試委員胡衍南老師、陳翠英老師,胡老師不吝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 提供不同的觀看視角,給予我許多啟發性的思考;而陳老師的細心提點,指出此. ‧. 議題可以延伸、拓展的空間,更使此論文不足之處得以更加完備。 感謝丁敏老師從不間斷的關懷,無論是課業、工作還是生活,老師所給予的. Nat. sit. y. 一切,總讓我倍感溫暖。. al. er. io. 感謝研究所同窗以及所有共處過的學長姐、學弟妹、室友,特別是與芷凡、. n. 冠懿的激勵會,還有與兩位直屬珮文、舜華的緊密聯繫,這些日子因為有你們的. Ch. i n U. v. 陪伴而閃閃發亮。另外,謝謝大學同學崔家怡的協助,以及廖家瑜、莊琮閔、蔡. engchi. 淑華還有高中同學們不時地關心與督促,這份情誼對我而言意義非凡,彌足珍貴。 最後,要特別感謝父母無條件的支持與包容,從未施加任何壓力,只給予滿 滿的關愛,以最溫柔、放鬆的態度守護著我成長,是最堅實的後盾;感謝哥哥與 弟弟總以另類的方式為我舒壓,適時地為我排解苦悶。還要深深地感謝三伯父一 家人的照顧,讓我在臺北也能時時感受到「家」的溫暖。 三年半的時光倏爾而逝,因為這諸多有情的人、事、物,讓指南山麓化為記 憶中最眷念的所在。 鄭淑梅 二○一○年. 於臺中.

(3) 摘. 要. 《金瓶梅》續書包括《續金瓶梅》 、 《隔簾花影》 、 《三續金瓶梅》以及《金屋 夢》四部小說,它們雖是依據續衍對象而被收編於同一續書群體之內,但卻各有 其回應原著、前作以及時代的姿態,呈現出殊異的面貌,可說是各以不同角度在 閱讀、傳播與書寫過程中展開對創作、批評的思辯。而本文即是針對此批橫跨有 清一代的《金瓶梅》續書群進行個別的書寫現象考察,指出小說續書因立足於原 著以及其他續書之上,在回應原著之餘,也與先前的續書有所聯繫,閱讀前作所 可能產生的競爭/遊戲心態,使小說的字裡行間除了反映其時的審美效應之外, 亦不時地顯露出高度自覺的創作、思考痕跡,具有「後設」的況味,而此正是本 文聚焦之所在。. 政 治 大 特殊,又具鮮明的易代色彩,故此章由丁耀亢的創作意識及文類意識切入,從創 立 在章節安排上,第二章是以清初丁耀亢的《續金瓶梅》為對象,由於其體例. 作者的多重身分與視角、情節正文與邊緣文字,乃至於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背. ‧ 國. 學. 景以觀,以一種主、客體間交互作用的觀照來詮解《續金瓶梅》的書寫現象,把 握其文本特質與後設思維。第三章則以傳播、接受的角度切入,分析據《續金瓶. ‧. 梅》增刪而成的兩部續書——《隔簾花影》及《金屋夢》,由增刪的內容來尋索. y. Nat. 在清初以及清末民初這兩個截然不同時空下,刪改本對原著和之前續書的接受,. sit. 探求隱藏在增刪背後的意味,及其與原著、之前續書間糾葛牽纏的關係。. al. er. io. 第四章主要是探討清中葉的《三續金瓶梅》 ,以此書的別名《小補奇酸誌》. n. v i n Ch 何補」 《金瓶梅》 ,亦即如何將其對前作的理解轉化為續衍的策略,造就一種與之 engchi U 既相關又相悖的微妙狀態;其次是從閱讀與接受版本看《三續金瓶梅》的思想涵. 所透露的「小補」 、 「奇酸」作為思索進路,首先是在續衍的脈絡下檢視作者「如. 化;最後則是在前述的基礎上,釐清文中的互文、解構……等現象。第五章為結 論,總述以上幾部《金瓶梅》續書的書寫現象,並提出本論文的觀察: 《金瓶梅》 續書的後設思維表現為若干相似但卻又不盡相同的書寫現象,「後設」並非意味 這批續書具有的單一的、本質性的定義,而是揭示它們總是朝向無限的可能性展 開,無法自我封閉,但是又具有彼此關涉、連繫的特質。. 關鍵詞:後設、《金瓶梅》續書、閱讀、批評、傳播.

(4) Abstract Although all the four sequels to Jin Ping Mei, including Xu Jin Ping Mei, Ge Lian Hua Ying, San Xu Jin Ping Mei, and Jin Wu Meng, are based on the same original, Jin Ping Mei, and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each has its different concerns in the aspects of echoing the original, echoing the previous works and echoing its time. In other words, the four sequels start distinct arguments on creating and criticizing through reading, disseminating, and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is thesis observes individually the writing phenomenon of sequels to Jin Ping Mei, which flourished in Qing Dynasty, and argues that the sequels standing beyond the original. 政 治 大. and other sequels not only echo the original, but also connect other previous sequels. Thus, the competing/playing response might be caused by reading the previous works. 立. makes the lines respond the sense of beauty of its time, and simultaneously appears. ‧ 國. 學. the highly consciousness of writing and thinking. The meta-discourse it contains in the process is wha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 Chapter 2 discusses Ding Yao Kang’s Xu Jin Ping Mei due to its special format and its obvious color of dynastic changeover. From Ding Yao Kang’s consciousness of. sit. y. Nat. writing and genre, this chapter interprets this writing phenomenon of meta-discourse with the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from the writer’s multi-identity, from the text and. io. n. al. er.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to the social context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Chapter 3. i n U. v. analyzes other two sequels, Ge Lian Hua Ying and Jin Wu Meng, based on and with. Ch. engchi. additions and deletions of Xu Jin Ping Mei,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ssemination and reception. The additions and deletions shows the different receptions in early Qing dynasty and in the end of Qing, and also, the interwoven relationship implied in the additions and deletions, the original, and the previous sequels can be found. Chapter 4 first observes San Xu Jin Ping Mei in mid-Qing dynasty from its alias Xiao Bu Qi Suan Zh. Its “Xiao Bu” and “Qi Suan” offers to examine how the writer mends Jin Ping Mei through the way of making sequels, that is, it offers to examine how to transfer the understanding of previous works into a policy of sequels, and it achieves a contradictious state of being relevant and being opposite. Second, how San Xu Jin Ping Mei is influenced by reading and reception would be observed. Finally, the intercontextuality and deconstruction would be indicated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arguments..

(5) Chapter 5 concludes that the meta-discourses presented in the writing phenomena of the four sequels of Jin Ping Mei presented are equivalent but not exactly the same. The meta-discourse does not confine the definition to be unitary and essential; rather, it illuminates their unlimited possibility of extension, which is not completely independent but interweaves to one another.. Keywords: meta-discourse, the sequel to Jin Ping Mei, reading, criticizing, dissemination.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目 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4  一、《續金瓶梅》相關研究.......................................................................... 5  二、續書三種比較與其他續書相關研究.................................................... 9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一、研究範圍.............................................................................................. 11  二、研究方法.............................................................................................. 12  第二章、從讀書、著書至注書:《續金瓶梅》的創作思維與文類意識................ 16 . 政 治 大. 第一節、稗官、史家、道學家——多重身分與視角的動態建構.................. 17  一、借《金瓶梅》為戲談——稗官的技藝.............................................. 19 . 立. ‧ 國. 學. 二、以因果為正論——史家之筆意.......................................................... 24  三、除卻習氣宿根——道學家的機鋒...................................................... 29 . ‧. 第二節、著書/注書——《續金瓶梅》的兩面性質...................................... 35  一、注解與無字解...................................................................................... 36  二、情節正文與邊緣文字.......................................................................... 38  三、注善書與續淫書.................................................................................. 41  四、宗奇書與著奇文.................................................................................. 43 .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三節、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續金瓶梅》的後設特質...................... 46  一、虛實掩映——一種互文的策略.......................................................... 46  二、休得認假作真——自我指涉小說的虛構性...................................... 50 .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節、小結...................................................................................................... 52  第三章、增刪的意味:《隔簾花影》與《金屋夢》的多重回應............................ 54  第一節、傳播與禁毀——《隔簾花影》的匿名轉化...................................... 55  一、匿名:匿影藏形與續衍傳播的矛盾性.............................................. 56  二、拆解:淡化家國隱喻與民俗思維...................................................... 58  三、再聚焦:重思小說的本質.................................................................. 62  第二節、另一種關注——《金屋夢》的新舊雜陳.......................................... 64  一、以西例律我國小說:新觀點與舊小說碰撞...................................... 65  二、刪改與偽託:續書節本/原著潔本的不同取徑.............................. 69  第三節、小結——原著、續書與刪改本之間.................................................. 72  第四章、模擬與創新的辯證:《三續金瓶梅》的解構書寫.................................... 74  第一節、在因襲與別創之間:《三續金瓶梅》對文本的借用與仿效............ 76  一、續衍《金瓶梅》之餘脈...................................................................... 77  i.

(7) 二、仿擬、拼湊與再重構.......................................................................... 84  第二節、閱讀《第一奇書》:從接受版本看《三續金瓶梅》的思想涵化.... 94  一、從詞話本、繡像本到張評本——關照視野的流轉.......................... 94  二、評論文字變成一篇文本——創作者的閱讀視角.............................. 99  第三節、映現後設筆法:《三續金瓶梅》的創作意識與遊戲意蘊.............. 102  一、余今亦較學三續:解構文本真實度................................................ 103  二、看官不可不知:互文的閱讀提示.................................................... 105  三、良藥未必苦口:以小說為藥石........................................................ 108  第四節、小結.................................................................................................... 110  第五章、結論............................................................................................................ 112  參考書目.................................................................................................................... 115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8)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金瓶梅》第七十九回〈西門慶貪欲得病. 吳月娘墓生產子〉1以西門慶的. 死亡為全書由熱至冷的轉折,讓原本赫赫揚揚的繁華家庭快速地走向樹倒猢猻散 的落魄光景。「西門慶之死」揭示了人物聚散離合、世態人情冷暖、情欲的放縱 耗損……同時,也預示小說即將走向終局。 《金瓶梅》最後以百回告結,然而西 門慶一家的故事卻仍方興未艾,一批以「西門慶死後……」作為敘事基點而展開. 政 治 大. 書寫的續衍之作,正挾帶著高度自覺的創作、思考方式,呈現出有別於原著的另 一番景象。. 立. 明清時期小說續書創作蔚為風潮,尤其是四大奇書這等象徵著中國長篇小說. ‧ 國. 學. 豐碑的名著,在成書後便隨之有依附而生的續作,形成一個相當特殊的文學現 象。清人劉廷璣曾針對明末清初盛行小說續書的現象提出分析:. ‧. 近來詞客稗官家,每見前人有書盛行於世,即襲其名著為後書副之,取其. sit. y. Nat. 易行,竟成習套。有後以續前者,有後以證前者,甚有後與前絕不相類者, 亦有狗尾續貂者。……總之,作書命意,創始者倍極精神;後此縱佳,自. io. al. n. 出下下耶。2. er. 有崖岸,不獨不能加于其上,即求媲美並觀亦不可得;何況續以狗尾,自. Ch. engchi. i n U. v 3. 劉廷璣已察覺續書與原著之間大致上有著幾種續衍關係 ,更重要的是,他明確 地指出續書必然得面對無法超越原著的困境。此一看法乃是具現了大多數人審視 續書的角度,人們習慣將續書與作為「典範」 (paradigm)4的原著相較,因此很 1. 2 3. 4. 《金瓶梅》的版本眾多且流傳狀況極為複雜,大體上可分為「兩個系統,三種類型」 ,兩個系 統是指萬曆年間梓行的《新刻金瓶梅詞話》(詞話本系統),以及明清之際出版的《新刻繡像 批評金瓶梅》(繡像本系統,又稱崇禎本系統),而第三種類型是通行於清代的《張竹坡批評 第一奇書金瓶梅》(簡稱張評本),是以繡像本系統為底本,又與繡像本不同,故稱為第三種 類型。此處所引用第七十九回之回目乃是根據詞話本,至於繡像本與張評本的回目則是〈西 門慶貪欲喪命 吳月娘喪偶生兒〉 。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年),卷 3,頁 146-148。 高玉海認為劉廷璣是不自覺地把續書和原著之間的關係作為劃分類別的標準:「『續前』即指 接續原著的情節故事而續寫, 『證前』只與原著的主旨互相發明而續寫,至於『與前絕不相類 者』則指那些只『襲其名』而實際內容與原著無關的『續書』。」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 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頁 186。 此處借用孔恩在思考「常態科學」如何產生時,所提出「典範」(paradigm)的概念,他指出 「典範」乃是「第一、作者的成就實屬空前,因此能從此種科學活動的敵對學派中吸引一群 1.

(9) 容易將其比之為「狗尾」、「蛇足」 ,認為續書作者無疑是作繭自縛,即使小說的 文采、內容頗有可觀,但終究無法擺脫原著的桎梏,再創另一「奇書」5。這種 為續書進行價值評判的作法,實乃罔顧續書作者的原初立意,也忽略了續書創作 時所處的文化生產狀態。續書原本就有著迥異於原著的自我脈絡化軌跡,讀者要 嘗試回到當時「不那麼偉大的創作狀況」6來思量之,才得以發現這些寫在典範 之後的續作各有其殊性,所呈現出來的書寫狀態值得細細涵咀。 既然當時的續書各有發展的文化語境與脈絡,所呈現的書寫狀態亦各有不 同,那麼, 《金瓶梅》續書較諸其他典範之作的續書,又有何特殊之處?要詳實 回應此一問題則得由原著談起。眾所周知, 《金瓶梅》是一部備受爭議的小說, 四百餘年來它始終是處於欲顯終晦的特殊境地,主要原因在於小說中對「淫事」 直言不諱的描摹,這不僅讓閱讀評賞《金瓶梅》成為一件噤口裹足之事7,也使. 政 治 大 詞」 ,甚至還在內文標榜創作續書乃是為「消了前部《金瓶梅》亂世的淫心」 。 立 而這種「閱讀淫書」又「續衍淫書」的雙重心理焦慮,反倒促使續書作者時時顧 直接掛上「續」名的小說忙不迭地搶在讀者閱讀前先聲明自己並非以「淫書續淫 8. 9. ‧ 國. 學. 慮讀者的觀感,自覺地為創作原因提出說明,他們不只在序跋說明續寫動機,還 不時地於小說中與讀者對話,或者預設讀者可能的反應與駁難,先行提出回應,. ‧. 形成作者與讀者高度互動的關係。. er. io. sit. y. Nat. 在中國古典小說敘事模式中有一種特殊的結構與風格,即是運用「說話」的. 忠誠的歸附者。第二、著作中仍留有許多問題能讓這一群研究者來解決。」孔恩(Thomas S. Kuhn)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 《科學革命的結構》 (臺北:遠流,1994 年), 頁 53-54。 明末清初將通俗小說稱為「奇書」 ,是指其內容奇特、思想超拔,此可謂是對小說的最高讚譽。 就《金瓶梅》來說,早在明代崇禎年間,張無咎的《批評北宋三遂平妖傳‧敘》便已稱其為 「奇書」 ,清代的西湖釣叟、丁耀亢所言的「三大奇書」以及李漁所提及的「四大奇書」 , 《金 瓶梅》皆被列於其中。到了張竹坡評點《金瓶梅》時,他更逕稱之為「第一奇書」 。由此可知 《金瓶梅》的「正典」地位。參見譚帆:〈「奇書」與「才子書」——對明末清初小說史上一 種文化現象的解讀〉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35 卷第 6 期(2003 年 11 月),頁 98-99。以及李梁淑:《金瓶梅詮評史研究——以萬曆到民初為範圍》(臺北:國立臺 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年),頁 30-31。 高師桂惠指出續書創作乃是偏向斷片性的、拆解式的、邊緣的、也可能是游擊式的,是一種 可能不那麼偉大的創作狀況。高師桂惠: 〈畫蛇添足:續集、接續、重寫以及中國小說”Snakes’legs: sequels, continuations, 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書評》第 27 期 (2005 年 9 月),頁 321。 樂蘅軍清楚地說出《金瓶梅》所處的微妙境地,其言: 「從袁中郎珍藏金瓶梅鈔本看,其實文 人士夫讀之者亦多,但要進一步來研究評賞就使人噤口裹足了。」樂蘅軍: 《古典小說散論》, (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年),頁 113。 [清]訥音居士編輯: 《三續金瓶梅‧自序》 , 《古本小說集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頁 3。 [清]丁耀亢著,李增坡主編,張吉清校點:《丁耀亢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年),中冊,頁 525。 2. n. al. 5. 6. 7. 8. 9. Ch. engchi. i n U. v.

(10) 虛擬情境,由說話人引生「現場情境」以達到寫實效果,並增添作品的說服性10, 《金瓶梅》續書也沿用了此一敘事模式,只是小說中由作者自稱的「說話的」 、 「作 書者」在召喚作為讀者的「看官」 、 「列公」時,於渲染、營造「似真」情境之外, 更側重說服讀者理解續書與原著創作意旨的不同、解釋續書與原著可能存在的矛 盾。續書作者儼然成為高度讀者化的作者,他們在創作的同時,不斷地假想「如 果我是讀者……」,以此對「創作」進行思索,同時也將此呈現於小說的字裡行 間,這無疑具有「後設」的況味。更進一步地說,續書的後設特質實具有兩個層 次,其一是承襲自宋、元話本小說的特色而來,話本在語言表述上總是不斷地運 用說話人的虛擬修辭策略,經常表露創作的痕跡,有著跟讀者對話的渴望,而明 清時期白話小說承此餘緒,文中顯而易見的說話人聲音,無不帶有那麼一點後設 的況味;其二,由於續書主要是針對原著而作,有一個明確且具體的對象作為參. 治 政 自身又有其殊性,續書作者總是刻意且自覺地對此進行表述、評論,如此一來, 大 立 又格外地突出此一特質,遂引發了筆者興起分析了解其書寫狀態的動機。. 照,因而強化了續書的對話性,遂使小說的後設特質更為凸顯。再加上《金瓶梅》. ‧ 國. 學. 現存的《金瓶梅》續書有:《續金瓶梅》、《隔簾花影》 、《三續金瓶梅》以及 《金屋夢》 ,然而真正出自原創的僅有《續金瓶梅》和《三續金瓶梅》 ,其中《續. ‧. 金瓶梅》因內容反映了世代交替的混亂局面,被認為寄寓了作者的黍離之悲而備 受矚目, 《三續金瓶梅》則是在閱讀了原著、 《續金瓶梅》與《隔簾花影》之後產. Nat. sit. y. 生的續作,故自言己作為「三續」。至於《隔簾花影》與《金屋夢》乃是據《續. io. er. 金瓶梅》刪改而成,二書雖非原創,但此並無法動搖它們是有別於《續金瓶梅》 且可獨立視為《金瓶梅》續書的事實,如同《金瓶梅》在版本上有兩個系統,三. n. al. i n U. v. 種類型,不可將其等同視之。這兩部於不同背景中造就的刪改本,呈現出大相逕. Ch. engchi. 庭的狀態,由於「刪改」本身就是一件饒富趣味之事,刪改者看似握有主導文字 去留的最高權力,可是實際上真正的主宰力量是由刪改者與當時的政治風氣、讀 者意識、文學傳播與批評……等文學及文化的因素互相交雜,彼此共同推動、形 塑之,原著、續書與刪改本則於此過程中形成複雜的關係。由此看來, 《金瓶梅》 續書確有其特色,《金瓶梅》的殊性使得續書以多重且複雜的方式回應原著,既 保有原著的框架,又有解構框架的意圖。此外,後起續書在回應原著之餘,也與 先前的續書有所聯繫,閱讀前作所可能產生的競爭/遊戲心態,使後起的續書不 斷地透過自我形塑、脈絡化,試圖區別於前作。總的看來,這些續書作者是以高 度的創作意識打破了「創造」和「批評」的界限,在閱讀、傳播與書寫的過程中 顯露後設思維。故本文將擬由「後設」的觀點作為主要思考線索,針對《金瓶梅》 10. 王德威: 〈 「說話」與中國白話小說敘事模式的關係〉 , 《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 (北京:三聯書店,1998 年),頁 81-82。 3.

(11) 續書所呈現的書寫現象進行分析,先梳理續書所接受的原著版本與系統,察看此 中的別異對其書寫所產生的影響,再進一步觀察這批各自夾處在原著、其他《金 瓶梅》續作,甚至還有其他小說續作中的《金瓶梅》續書,是如何透過書寫來自 我形塑、自我脈絡化?它們各以何種方式回應原著?又是否與當時流傳的世情小 說有所對話?最後再回到當時的文學生產狀態,以一窺形成此書寫現象的社會、 文化因素。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目前所見有關《金瓶梅》續書的研究,大部分是針對《續金瓶梅》展開討論; 《隔簾花影》與《金屋夢》因是刪改自《續金瓶梅》,故通常是在論及《續金瓶. 治 政 優劣的評判。至於《三續金瓶梅》因發現較晚,且被一致地認為思想內容不足、 大 立 藝術價值不高,僅有幾篇期刊論文針對此書內容作一簡要的介紹評價,缺少更全 梅》時順帶提及,或者是藉由比較二書增刪的內容,再對增刪後的結果進行價值. ‧ 國. 學. 面性的關注。. 從張振國〈《金瓶梅》續書研究世紀回眸〉11一文即可大略得知目前大陸學者. ‧. 對《金瓶梅》續書的研究概況,大致說來,研究重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關 於《續金瓶梅》的作者生平及成書時間的研究;第二, 《金瓶梅》續書的版本及. Nat. sit. y. 文獻考察;第三,思想藝術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續金瓶梅》 ) ;第四,續書三種. io. er. 比較研究及其他續書的研究。前兩方面在經過前人篳路藍縷地開拓,今已取得一 定成果,而張振國也將此部分的研究成果予以總結,雖然近年來仍有一些不同的. n. al. i n U. v. 意見12,但由於這並非本論文所涉及的重點,文中不再贅述。後兩方面的研究因. Ch. engchi. 仍有許多可開展的空間,是研究者持續關注的部分,故筆者以下將著重於此方面 的檢討與回顧。至於臺灣學者對於《金瓶梅》續書的研究則是較晚近才展開,亦 多集中於對《續金瓶梅》一書的探索,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有不同 11. 12. 張振國: 〈《金瓶梅》續書研究世紀回眸〉,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0 卷 第 5 期(2004 年 9 月),頁 24-28。 在 2000 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公佈了丁耀亢的受審記錄,他自陳《續金瓶梅》乃是其於順治 十七年(西元 1660 年)獨自撰寫,此資料的出現可謂是解決了眾人對《續金瓶梅》成書年代 的爭論。然而,之後還是有學者對此抱持懷疑態度,如歐陽健便根據丁耀亢的生平經歷,重 新考察此書的成書年代,認為丁耀亢是在 1648 至 1654 年構思動筆,而丁耀亢的供詞,極有 很可能是為了避免牽連刻工及為其作序者,故將此事獨攬,檔案亦不見得可信。歐陽健: 〈 《續 金瓶梅》的成書年代〉, 《齊魯學刊》第 5 期(2004 年) ,頁 119-123。另外,劉洪強則透過文 獻記載和考證發現,指出「寧古塔流人」這一歷史現象最早發生於 1655 年,書中兩次出現「寧 古塔流人」 ,由此可斷定此書動筆不會早於 1655 年,因此他又進一步透過書中所言的「罷官」 來推斷此書應當是於 1661 年寫成。劉洪強: 〈 《續金瓶梅》成書年代新考〉 , 《東岳論叢》第 29 卷第 3 期(2008 年 5 月),頁 105-109。以上這些關於成書年代的討論,各有其論點,然而仍 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故筆者此處仍是採用丁耀亢所自陳的成書年代。 4.

(12) 研究角度與側重面向,相當值得重視,下文也將逐一提出,加以介紹說明。 一、《續金瓶梅》相關研究  自《續金瓶梅》問世以來,就有一些針對此書發表的評論,除了小說序跋的 稱許外13,清人劉廷璣、平步青也對此書有所評價,劉廷璣稱其「每回首載《太 上感應篇》 ,道學不成道學,稗官不成稗官,且多背謬妄語,顛倒失倫,大傷風 14 「借 化,況有前本奇書壓卷,而妄思續之,亦不自揣之甚矣。」 ;平步青則言:. 因果以論報應,蔓引佛經《感應篇》,可一噱也。……不知紫陽道人有何殺父之 讎、亡國之恨,而為此貂尾也,徒為罪孽,自墮泥犁而已矣。」15,二人是將此 書附屬在「奇書」《金瓶梅》之下審視,因而否定了續書的價值。到了二十世紀. 治 政 金瓶梅》「主意殊單簡……以國家大事,穿插其間,又雜引佛典道經儒理,詳加 大 立 解釋,動輒數百言,顧什九以《感應篇》為歸宿」 ;鄭振鐸說其「文筆較《金. 初,魯迅、鄭振鐸、茅盾等人也曾對《續金瓶梅》發表一些看法:魯迅認為《續 16. ‧ 國. 學. 瓶梅》為瑣屑,卻亦頗放恣,較高於他種『續書』之懨懨無生氣者,其中敘金人 南下的行動,與漢人受苦之狀,頗似作者正在描寫他自己親身的經歷,卻甚足以. ‧. 動人。」17;茅盾則指出「全書命意與《玉嬌李》彷彿,亦述《金瓶梅》中人物 轉生為男女,各食孽報。描寫性欲,亦仿《金瓶梅》 ,然而筆力不逮」18。他們雖. sit. y. Nat. 已注意到此書,但多是在論及《金瓶梅》或中國小說史時,略而提及,尚未將之. io. er. 視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個體而加以關注。. 直到二十世紀八○年代以來,才真正開啟了對《續金瓶梅》的研究,綜觀這. n. al. i n U. v. 些研究成果,除卻文獻及版本的考證外,其餘則可略分為「思想主旨探索」 、 「藝. Ch. engchi. 術成就分析」這兩個研究取徑,此中又以探討小說思想主旨的篇章為數最多,論 者的意見通常不出愛國主義、民族意識、社會現實批判、宿命思想以及宗教勸 懲……這幾個面向。時寶吉〈《續金瓶梅》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華〉19、孫言誠〈論 20 《續金瓶梅》的思想內容及其認識價值〉 便是強調小說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民.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西湖釣史、天隱道人以及愛日老人為此書作序,序中多為稱許之語。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卷 3,頁 147。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臺北:世界書局,1963 年),卷 9,頁 663-664。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 , 《魯迅全集》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 ,卷 9,頁 191-192。 鄭振鐸: 《文學大綱》(上海:上海書店,1992 年) ,頁 1145-1146。 茅盾: 〈中國文學內的性欲描寫〉 ,收入茅盾等著,張國星編: 《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 (天 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年),頁 27。 時寶吉: 〈《續金瓶梅》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華〉, 《殷都學刊》第 2 期(1991 年) ,頁 42-46, 48。 孫言誠: 〈論《續金瓶梅》的思想內容及其認識價值〉 ,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 6 期(1991 年),頁 51-55。 5.

(13) 族意識及民主精神的代表篇章。而主張小說旨在批判、反思現實的,則如王瑾〈《續 金瓶梅》主旨解讀〉21一文,其較詳盡地分析了小說的三條情節線索,認為「宋 金交兵」這一線索雖是作為故事的背景出現,但卻是作者創作的真正用意,展現 作者的政治情緒以及對現實的關懷。周鈞韜、于潤琦〈丁耀亢與《續金瓶梅》〉22 和聶春豔〈淺議《續金瓶梅》的歷史反思與社會現實批判〉23二文亦是持此一意 見,以為作者是借宋金故事反映明末的社會現實,總結明代滅亡的歷史經驗,進 行歷史反思和社會批判。另外,關注小說中的因果報應思維,指出其勸懲意旨的 文章,主要有王汝梅〈丁耀亢的《續金瓶梅》創作及小說觀念〉24、黃霖《金瓶 梅續書三種‧前言》25和邵來文〈試論《續金瓶梅》的哲學機鋒〉26,王汝梅主要 是透過觀察丁耀亢如何用宿命因果報應思想來解釋續書的人物,明白指出小說是 以勸世為宗旨;黃霖同樣也認為作者是以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的思想為主導,借. 治 政 佛學和道學為形式,闡發了人本主義的內容,達到勸世目的,但是伴隨而來的因 大 立 果輪迴觀念則是思想上的糟粕。此外,羅德榮〈 《續金瓶梅》主旨索解〉 一文, 此來描繪明清易代之際的亂世圖景;邵來文則是從不同角度思考,他提出小說以 27. ‧ 國. 學. 根據小說卷首〈太上感應篇陰陽無字解序〉 ,以所謂的「無字解」作為思考的出 發點,認為《續金瓶梅》除了有透過作品直接表述的意旨,即揚善懲惡以及勸人. ‧. 棄惡從善,還有超越於言象之外的寄託,其主旨乃是多元、多層次的。總的說來,. sit. Nat. 觀的角度探索全書,以期勾勒出《續金瓶梅》整體思維。. y. 上述這些研究雖各有側重之處,但對其他面向亦略有提及,可知論者皆試圖以宏. io. 的人物塑造藝術〉28以及孔繁華〈兩副臭皮囊. er. 純粹分析小說的藝術手法、闡發其藝術成就的論文,有張振國〈《續金瓶梅》 一副醜嘴臉——《續金瓶梅》 《金. n. al v i 瓶梅》中應伯爵形象談〉 ,張振國分析《續金瓶梅》於描述人物所使用的藝術 n Ch engchi U 手法,認為此書不僅是簡單的模仿,在承襲原著優秀的寫作手法時,亦有創造之 29.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王瑾: 〈 《續金瓶梅》主旨解讀〉 ,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 卷第 2 期(2004 年 2 月) , 頁 11-13。 周鈞韜、于潤琦: 〈丁耀亢與《續金瓶梅》 〉 , 《明清小說研究》第 1 期(1992 年) ,頁 144-156, 95。 聶春豔: 〈淺議《續金瓶梅》的歷史反思與社會現實批判〉, 《時代文學》第 8 期(2008 年), 頁 83-84。 王汝梅: 〈丁耀亢的《續金瓶梅》創作及小說觀念〉 ,收入李增坡主編: 《丁耀亢研究——海峽 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年) ,頁 157-163。 黃霖:〈前言〉,收入[清]丁耀亢著,陸合、星月校點:《金瓶梅續書三種》(濟南:齊魯書 社,1988 年) ,上冊,頁 1-22。 邵來文: 〈試論《續金瓶梅》的哲學機鋒〉, 《中國文學研究》第 2 期(1997 年) ,頁 64-66。 羅德榮: 〈《續金瓶梅》主旨索解〉, 《明清小說研究》第 3 期(1997 年),頁 165-174。 張振國: 〈《續金瓶梅》的人物塑造藝術〉 ,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 卷第 2 期 (2004 年 6 月),頁 90-93。 孔繁華:〈兩副臭皮囊 一副醜嘴臉——《續金瓶梅》《金瓶梅》中應伯爵形象談〉,《丁耀亢 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176-182。 6.

(14) 處。孔繁華同樣也是對二書創作手法進行比較,只是他是將焦點鎖定於應伯爵這 一幫閒人物身上。基本上,如上述二文這般針對小說藝術成就進行論述的文章較 少,多數以此為研究進路的論文,通常是將之與內容主旨合併在一起討論,例如 在前引的王汝梅一文中,其在論及小說思想時,還提到丁耀亢的小說觀,並由此 指出《續金瓶梅》「不拘格套,自創體制,開綜合、多體制、寫現實、講學問、 別善惡這種小說類型之先河」30;羅德榮〈別一種審美意趣的追求——《續金瓶 31 梅》審美價值探求〉 指出「無字解」乃是一種審美意趣,而與之相應的即是《續. 金瓶梅》「散文體」的藝術表現形式,此種從藝術表現形式來探求小說主旨的觀 點極具啟發性。另外,王君澤〈《續金瓶梅》主體精神探析〉32一文,是以「創作 意識」為切入點,文中所謂的「主體精神」是一種獨立自主的創作精神,他認為 因主觀意識的介入,方使小說中的社會批判意識明顯增強,並指出這與明清時期. 治 政 《續金瓶梅》在承襲和借鑒原著的同時,也有所發展和創造。此篇論文的思考進 大 立 路與筆者相當接近,皆嘗試以作者的創作意識著手觀察,只不過王君澤並未就此 的小說觀念以及作者本身的經歷有所關係。文中又透過分析小說結構模式,指出. ‧ 國. 學. 點深入論述,最終還是轉向對《續金瓶梅》結構、主旨的探求。 以上論及的篇章皆是大陸地區單篇學術論文的研究成果,至於臺灣地區以. ‧. 《續金瓶梅》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僅有:胡曉真〈 《續金瓶梅》——丁耀亢閱讀《金 瓶梅》〉33、高桂惠〈情慾變色:論丁耀亢《續金瓶梅》的德色問題〉34以及胡衍. Nat. sit. y. 南〈「世情小說」大不同—論《續金瓶梅》對原書的悖離〉35。胡曉真是從丁耀亢. io. er. 的「閱讀」著眼,其認為《續金瓶梅》是丁耀亢對《金瓶梅》極度自覺的閱讀之 呈現,並指出丁耀亢不斷藉由書寫來導引其後的讀者對原作與己作都有「正確的. n. al. i n U. v. 閱讀」,最後再觀察原著和續書的拉扯、思辯,理解其間的關係。高桂惠一文是. Ch. engchi. 從「德/色」的視角來分梳《續金瓶梅》的創作內涵,指出此書乃是具有多重文 化性質的文本,並在解釋文本之際,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對小說思維模式的影響, 指出《續金瓶梅》為《金瓶梅》續書,其意在「褒貶」而非「勸懲」。至於胡衍 南則是立足於《金瓶梅》善摹世情的特色上,以《續金瓶梅》為對象,從「世情」 30. 31. 32. 33. 34. 35. 王汝梅: 〈丁耀亢的《續金瓶梅》創作及小說觀念〉 , 《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 ,頁 162。 羅德榮: 〈別一種審美意趣的追求——《續金瓶梅》審美價值探求〉 , 《南開學報》第 6 期(1997 年),頁 36-42。 王君澤: 〈 《續金瓶梅》主體精神探析〉 ,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27 卷第 3 期(2006 年) ,頁 42-44。 胡曉真: 〈 《續金瓶梅》——丁耀亢閱讀《金瓶梅》 〉 , 《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0 期(1995 年 3 月),頁 84-101。 高師桂惠: 〈情慾變色:論丁耀亢《續金瓶梅》的德色問題〉 , 《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 闡釋》 (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年) ,頁 177-213。 胡衍南: 〈「世情小說」大不同—論《續金瓶梅》對原書的悖離〉, 《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 15 期(2003 年 6 月),頁 1-26。 7.

(15) 摹寫的純度,以及其「細節化」寫作的努力這兩方面進行分析,比較二書的寫作 型態之差異,最後得出《續金瓶梅》因高舉道學宣傳的旗幟,而背離了《金瓶梅》 那種細節化的描寫,是完全不同的寫作型態。大抵言之,上述三篇論文對於《續 金瓶梅》的研究,皆不囿於小說思想主旨之探求,開展不同的切入點,尤其是胡 曉真與高桂惠的文章,著眼於作者的創作意識與創作內涵深入分析,啟發了筆者 對於續書作者的創作意識、續書的文化現象與書寫現象之探尋。 最後則是要提及與《續金瓶梅》有關之專著及學位論文,就專著而言,目前 未有專門探討《續金瓶梅》的著作,僅有以小說續書作為研究對象的專著,它們 皆是在宏觀的視野下將此書納入續書發展脈絡中進行概略性的介紹,如王旭川 《中國小說續書研究》第八章〈末世人情世態的揭示: 《金瓶梅》續書〉36以及高 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37。王旭川一書是以獨立章節的分類方式,將不同小. 政 治 大 藝術得失、對原著的鑑賞價值和批評價值……等來論述,是以綜觀的方式來考察 立 小說續書現象,對《續金瓶梅》的論述則散見於這些主題之下,因此較為片斷、 說的續書分章進行研究;高玉海則是依照明清小說續書的發展概況、接續方式、. ‧ 國. 學. 零碎。. 雖然現今未有與之直接相關的研究專著,但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卻頗值得注. ‧. 意,如林雅鈴《《續金瓶梅》研究》38是較早的學位論文,從故事結構、寫作目的. y. 生新續奇——《續金瓶梅》價值重估》39是將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 sit. 《傷時勸世. Nat. 和小說反映的社會現象進行探究,為《續金瓶梅》一書提供基礎的研究;張振國. al. er. io. 結合觀之,分析小說中塑造人物的手法和結構模式,指出此中透顯了作者強烈的 40 主體精神,並對小說的價值進行重估。陳小林的《《續金瓶梅》研究》 則是檢討. n. v i n 了前人的相關研究後,發現往昔研究中缺乏理論視角的深度介入,故借用巴赫汀 Ch engchi U 的「對話」概念,透過三重對話關係的構想來梳理《續金瓶梅》的多聲現象及其. 間相互交織的關係,並兼論小說的敘事特點,最後再回到「世情」和「續書」兩 個系列中考察此書於小說史上的定位。此種藉助理論的研究視角,幫助我們更進 一步地了解小說的內容與特質,開展另一向度的研究,值得研究者參酌。至於段 春旭《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續書研究》第四章〈人情小說的續書(二)〉41與王旭川 的研究近似,同樣也是對《金瓶梅》續書進行整體的內容概述。另外,黃瓊慧《世 36 37 38 39. 40 41. 王旭川: 《中國小說續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年),頁 249-284。 高玉海: 《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林雅鈴: 《《續金瓶梅》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92 年)。 張振國:《傷時勸世 生新續奇——《續金瓶梅》價值重估》(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陳小林: 《 《續金瓶梅》研究》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段春旭: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續書研究》 (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 年),頁 43-58。 8.

(16) 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42亦論及《續金瓶梅》 , 但並非以續衍的角度切入,而是回歸丁耀亢的作品譜系來觀察其自傳性,提供了 不同側面的補充。 二、續書三種比較與其他續書相關研究  (一)續書三種比較 由於《隔簾花影》和《金屋夢》是《續金瓶梅》的刪改本,因此研究者通常 是將三本續書並置而觀,主要以《續金瓶梅》為討論的主體,進而比較二書的刪 改內容,或者說明刪改的原因。在筆者目前所見的資料中,張振國《傷時勸世. 生. 43. 新續奇——《續金瓶梅》價值重估》第五章〈 《金瓶梅》續書三種比較〉 ,是較. 政 治 大 金瓶梅》之後的討論,故主要焦點還是集中在《續金瓶梅》一書,對刪改本也僅 立 止於內容的比較而欠缺更深入的闡釋,且多是據侯寶源〈《金瓶梅》續書三種比 詳盡、細緻地對兩部刪改本所更易的內容進行分析,不過由於此乃是附屬於《續. ‧ 國. 學. 較談〉44一文而來。其他單篇論文有:朱眉叔〈論《續金瓶梅》及其刪改本《隔 簾花影》和《金屋夢》〉45、劉淦〈中國古代小說史上的連體兒——淺談——《金. ‧. 46 瓶梅續書三種》的成因及其他〉 、侯寶源〈《金瓶梅》續書三種比較談〉,這三. 篇論文同樣也是對三本續書進行比較,但內容更為簡要。朱眉叔先是針對《續金. Nat. sit. y. 瓶梅》一書作較全面的檢討,包括丁耀亢生平及著作、創作意圖、藝術成就、思. io. er. 想內容、民間風俗……等方面,之後才評析了刪改本的功過;劉淦則是聚焦於造 就三部小說共生一體的原因,指出此是統治者高壓政策下所作育的怪胎,文中著. n. al. i n U. v. 重在闡發《續金瓶梅》的社會意義,對於刪改本討論不多。侯寶源雖也是比較三. Ch. engchi. 本續書的情節安排、內容增減,但是他注意到作者論述的角度,並觀察三本書的 閱讀效果,最後則對三者進行藝術價值高低的判斷,認為《金屋夢》最好,《續 金瓶梅》次之,《隔簾花影》拖後。 (二)其他續書相關研究. 42. 43 44. 45. 46. 黃瓊慧:《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桃園:國立中央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 張振國: 《傷時勸世 生新續奇——《續金瓶梅》價值重估》 ,頁 42-45。 侯寶源: 〈《金瓶梅》續書三種比較談〉 , 《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4 期(1998 年),頁 94-97。 朱眉叔: 〈論《續金瓶梅》及其刪改本《隔簾花影》和《金屋夢》 〉, 《明清小說論叢》(瀋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 年) ,第 1 輯,頁 250-279。 劉淦: 〈中國古代小說史上的連體兒——淺談——《金瓶梅續書三種》的成因及其他〉 , 《聊城 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2 期(1995 年) ,頁 107-108。 9.

(17) 除卻續書三種的比較研究外,單論兩部刪改本的篇章僅有余嘉華〈評《金瓶 梅》的續書《隔簾花影》〉47和田可文〈《金屋夢》中的明清佛道音樂〉48,余嘉華 是透過比較的方式,對《隔簾花影》進行初步的評判和研究;至於田可文更是直 言他之所以使用《金屋夢》作為文本,是因為沒有《續金瓶梅》一書,所以文中 並沒有闡發《金屋夢》的特殊性,只是將之視為代替《續金瓶梅》的文本,以此 來討論其中的佛、道音樂資料。 而有關《三續金瓶梅》之研究,通常是在論及《金瓶梅》續書時略微提及, 多半僅止於內容簡介而已。較早對《三續金瓶梅》展開研究的論文有魯歌、馬征 的〈讀《三續金瓶梅》〉49和葛邦祥〈且看海內孤本《三續金瓶梅》之真偽〉50, 前者略微介紹其內容,並肯定此書獨特的價值和意義,至於後者則是從版本方面 進行簡單的討論。此後的論文皆認為此書的糟粕多於精華,因此評價往往不高,. 政 治 大 佳作,論者從三方面來討論:其一是書中大肆宣揚淫穢的色情,是為一部淫書; 立 其二指出大部分的情節皆模仿自原作,甚至還有不少情節是因襲自《紅樓夢》,. 如張春山〈 《小奇酸志》是否「上乘」之作?〉51即大力地抨擊《小奇酸志》並非. ‧ 國. 學. 無獨創之處;其三是認為小說既以因果報應貫串全書,理當給予每個人適當的因 果安排,然而卻明顯地過於寬容西門慶和龐春梅,實乃不合情理與邏輯。段春旭 52. ‧. 〈論《金瓶梅》續書──《三續金瓶梅》〉 則針對此書進行下列幾個面向的討論: 第一,具有針砭時弊的現實主義精神,指出此書乃完成於嘉靖末道光元年,中國. Nat. sit. y. 正處於歷史遽變的前夕,小說中對於藍太監掌控大權的描寫,正反映了清朝吏治. io. er. 的腐敗;第二,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對女性的摧殘,例如小說中描寫黃羞花被王 三官以一紙修書逐出家門,無所倚恃之情狀,以及西門慶一妻五妾之間的嫉妒與. n. al. i n U. v. 爭寵,呈現出傳統社會中女性地位的卑微與無奈。最後,論者認為小說中不可避. Ch. engchi. 免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傳統道德觀念、因果報應、消極出世思想之類的糟粕。 由此看來,上述這些研究都未能深入當時的文化背景、文學發展脈絡,因此只能 停留在以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來評斷《三續金瓶梅》優劣的狀況。. 47. 48. 49. 50. 51. 52. 余嘉華: 〈評《金瓶梅》的續書《隔簾花影》 〉 , 《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 期(1989 年) ,頁 58-65。 田可文: 〈《金屋夢》中的明清佛道音樂〉,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第 2 期(1996 年), 頁 7-10。 魯歌、馬征: 〈讀《三續金瓶梅》 〉 , 《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1 期(1992 年), 頁 37-38。 葛邦祥:〈且看海內孤本《三續金瓶梅》之真偽〉,《淮陰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 期(1992 年) ,頁 36。 張春山: 〈 《小奇酸志》是否「上乘」之作?〉 , 《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 17 卷第 2 期(1999 年 4 月),頁 58-60。 段春旭: 〈論《金瓶梅》續書——《三續金瓶梅》〉 ,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 9 卷第 7 期(2007 年),頁 234-235。 10.

(18) 綜觀《金瓶梅》續書的相關研究,無論是文獻考察,還是思想內容、藝術成 就的探索,均已積累了一定的成果,只不過多數的研究仍僅是針對其中一部續書 來討論,缺少整體性的觀察,也因而忽略了這批《金瓶梅》續書彼此間相互交涉 卻又各自獨立的特質,是以筆者嘗試借用理論的思維,有機地綰結自清初以來的 《金瓶梅》續書,以完足前人研究中空白及漏落之處。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 一、研究範圍  學界對於小說續書內涵的界定向來有所分歧53,不過無論這些研究者所界定. 政 治 大 繹」 ,這一點乃是無庸置疑的。而本文即依此原則找出四部符合 「《金瓶梅》續書」 立 的續書範圍是廣是狹,小說的續書基本內涵為「對原著的人物和情節的接續、演. ‧ 國. 學. 的作品,作為主要探討對象,分別是:《續金瓶梅》54、《隔簾花影》55、《三續金 瓶梅》56以及《金屋夢》57。. ‧. 究其實,在《金瓶梅》流傳後,隨即有續作出現,現所知最早的續書應是《玉 嬌李》,然而此書早已亡佚,無從進行考察,只能根據前人的文獻紀錄略知其面. sit. y. Nat. 貌。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記載:. 54 55. 56. 57. al. n. 53. er. io. 中郎又云: 「尚有名《玉嬌李》者,亦出此名士手,與前書各設報應因果。. i n U. v. 林辰是較早對小說續書進行義界的學者,他認為廣義的續書有兩層意思: 「一是重寫前書,使 之提高;一是學步名著,摹擬仿作」;而狹義的續書則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就前書中的 有懸念的人物或情節,進行引申或演義……另一種類型則是對前書立意之反動(全部的或局 部的) ,意不在續,而在於抒發與前書相反的觀點。」林辰: 《明末清初小說述錄》 (瀋陽:春 風文藝出版社,1988 年) ,頁 118-119。李忠昌則是認為「所謂續書,就是以原書的某些情節、 人物為緣起,進而沿原書脈絡作出種種不同的延伸擴展,從而創作出與原書既相關聯又不相 同的小說。」此乃是偏向狹義的續書定義。李忠昌:《古代小說續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 出版社,1992 年),頁 15。高玉海同樣也提出要看續書是否與原著的人物具有某種聯繫,故 事情節是否對原著有所發展和補充,以此作為判斷續書的標準。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 究》,頁 5。至於王旭川則是全面擴大了小說續書的內涵,認為續書不應只限制在原作人物、 情節進行續寫的白話章回小說,也應把「表現為在敘事的題材、文體類型、風格等的對典範 的延續」的文言小說一併納入進行思考。王旭川: 《中國小說續書研究》,頁 3-5。 《續金瓶梅》十二卷六十四回,作者丁耀亢,成書於順治十七年(1660 年)。 《隔簾花影》四十八回,全名為《新鐫古本批評三世報隔簾花影》 ,不題撰人,卷首有四橋居 士序,孫楷第認為四橋居士即是著者,柳存仁則懷疑其與《快心編》所題的評點者四橋居士 時代大致相同,有可能為同一人。參見孫楷第: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新訂本) 》 (臺北:木鐸 出版社,1983 年) ,頁 134。以及柳存仁編: 《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 (臺北:鳳凰出版 社,1974 年) ,頁 313。 《三續金瓶梅》八卷四十回,亦名《小補奇酸誌》。題「訥音居士編輯」 ,道光元年(1820 至 1821 年)抄本,是為海內僅見之孤本。 《金屋夢》六十回,署名編輯者夢筆生,民國五年由鶯花雜誌社抽印成單行本出版。 11. Ch. engchi.

(19) 武大後世化為淫夫,上烝下報;潘金蓮亦作河間婦,終以極刑;西門慶則 一騃憨男子,坐視妻妾外遇,以見輪迴不爽。」中郎亦耳剽,未之見也。 去年抵輦下,從邱工部六區(志充)得寓目焉,僅首卷耳,則穢黷百端, 背倫滅理,幾不忍讀。其帝則稱「完顏大定」 ,而貴溪分宜相構,亦暗寓 焉。至嘉靖辛丑庶常諸公,則直書姓名,尤可駭怪,因棄置不復再展,然 筆鋒恣橫酣暢,似尤勝《金瓶梅》。邱旋出守去,此書不知落何所。58 由此可知, 《玉嬌李》是接續在《金瓶梅》一百回之後續寫,小說是以敘述原著 人物轉世為主軸,最後以因果報應作結。在《玉嬌李》之後所出現的續書,除了 《金屋夢》是在清末民初刪改而成,於民國四年(西元 1915 年)刊載在《鶯花 雜誌》創刊號上,其餘三部皆可確認是有清一代的作品。此外,在宣統二年(西 元 1910 年)另有一部名為《新金瓶梅》59的作品,作者署名慧珠女士,編輯者是. 政 治 大 中西門慶、吳月娘、玳安等人物,寫西門慶家財萬貫,享有高官厚祿,為人正直 立 且秉性善良,而其妻吳月娘卻以文明、自由為名,和小廝玳安縱淫。在西門慶得. 天綉樓侍史,由上海新新小說社刊行出版,共四冊十六回,小說借用《金瓶梅》. ‧ 國. 學. 知後與其吵翻,兩人各立門戶,吳月娘便和玳安前往上海大千世界尋歡作樂。此 書雖是沿襲原著的人物,然而卻將時空背景移植至當代,藉由這種時空背景錯置. ‧. 以反映新時代的特殊現象。從小說的內容看來,此書可謂是承襲自吳趼人《新石 頭記》所掀起的一陣舊作翻新之風潮,後被稱之為「擬舊小說」60或「翻新小說」. Nat. sit. io. 中。. y. ,是屬於另一個層面的續書類型,可以獨立視之,故本文不將其納入研究範疇. n. al. er. 61. 二、研究方法 . Ch. engchi. i n U. v. 本論文嘗試以「後設」的角度,針對《金瓶梅》續書的書寫現象進行考察, 以期開展出有別於以往側重於小說思想內容的研究。此處所援引的「後設」概念, 可由詞根「meta-」的意涵談起,臺灣學界普遍將之譯為「後設」 ,強調同質性之 後的自我指涉,大陸則多將之譯為「元」,側重於元初的本質與超越,有論者根 58 59. 60. 61.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 年) ,卷 25,頁 652。 《新金瓶梅》書前有小序、圖和簡短評語,有宣統二年上海新新小說社刊本,現藏於吉林省 圖書館。 最早觀察到此一現象的阿英將之稱為「擬舊小說」,說明其「大都是襲用舊的書名與人物名, 而寫新的事。」並且嚴厲地指出「此類書之始作俑者,大約也是吳趼人,然窺其內容,實無 一足觀者。」阿英:《晚清小說史》,《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8 卷,頁 188-189。 繼阿英於 1995 年提出「擬舊小說」的說法之後,1997 年歐陽健重新賦予此類小說新名,稱為 「翻新小說」 ,他認為其有翻案、翻新之意圖,因此一改「擬舊小說」帶有的貶抑態度,給予 較高的評價與稱許。歐陽健: 《晚清小說史》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 ,頁 143、335。 12.

(20) 據辭典中對「meta」的解釋,指出此詞具有濃厚的哲學意涵,並且有兩層意義值 得關注:第一,具有超越的、形上的屬性;第二,具體特質是:對以它為前綴的 任何對象之研究,如後設小說(metafiction)亦即是將「虛構小說」 (fiction)作 為討論對象62。可以說, 「後設」基本意涵是指超越或是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之上。 由「後設」的原初概念出發來審視《金瓶梅》續書,可以發現其無疑具有後設的 特質,因為續書就是建立「在原著之上」 ,或說是「在原著之後」所進行的創作, 以後起之姿回應原著,帶有評論的意味。此外,《金瓶梅》續書的書寫中所呈現 的創作意識、讀者意識、批評意識……亦在在透顯作者已經開始通過小說創作的 實踐來思索小說創作的本質。 然而,要特別指出,此一觀察角度並非意謂可以將《金瓶梅》續書等同於「後 設小說」,畢竟「後設小說」的提出是與後現代主義思潮密切相關,它是後現代. 政 治 大 心職志的當代小說,我們可以透過帕特里莎‧渥厄的定義更明晰「後設小說」的 立 概念:. 情境的具體呈現,故後設小說通常是用來指稱那些以揭露「文學虛構」本質為核. ‧ 國. 學. 後設的最小公分母(共同之處)同時在創造小說,並且對小說的創造進行 陳述。這兩個過程被合成於一種正常的張力,它打破了「創造」和「批評」. ‧. 的界限,並且把這兩者融合到「闡釋」和「解構」的概念中。63. sit. y. Nat. 若不考慮後現代的情境,而將後設小說的定義比附至中國古典小說中,確實可發 現某些小說具有後設小說的特質,如《紅樓夢》於第一回中,作者曹雪芹直接表. io. n. al. er. 示他要寫一部自傳性小說的企圖,這即是「對小說的創造進行陳述」,此外,他. i n U. v. 又經常於述說故事的同時,提醒讀者「解構」的筆法,與之進行對話,所展現的. Ch. engchi. 特點與後設小說並無二致。然而,我們卻不能否認作者可能不具有「自我指涉小 說創作過程」的意識,只是將之視為一種形式技巧的運用,不像當代的後設小說 是在後現代思潮下而產生變革小說形式,以及揭示小說虛構特質的意圖指向,陶 東風指出: 傳統小說中敘述人或作者的露面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暴露故事敘述的虛 構性(至少在主觀上如此),而恰恰是為了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因而像巴 爾札克這樣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常常在序中反覆申言自己的小說所敘述的. 62. 63. 從「後設」到「後設小說」的「名」 、 「實」問題,可參見黃清順的《臺灣小說的後設之路—— 「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 「第二章」 。黃清順: 《臺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 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頁 9-11。 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 《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 實踐》 (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 年) ,頁 7。 13.

(21) 故事是實有其事的,儘管客觀上作者與敘述人的出現總不免使敘述行為露 出馬腳。關鍵是:傳統作家並不曾認識到暴露行為必然會導致對真實性的 消解,因而也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他們的現身說法或則是為了強化真實 性(主觀上),叫你相信他的故事,更主要是為了教育你。因而傳統小說 的介入性話語常常就是道德說教性的(這在中國古典小說中隨處可見) 。64 中國古典小說中慣常使用的虛擬修辭策略,是透過說話人現身,營造與讀者直接 溝通的情境,在這種「似真」的敘述方式中,寄予作者的論點,使讀者心悅誠服 地領受。可以說,小說中運用後設手法,乃是在調適傳統敘事模式中逐漸形成, 我們不能肯定作者就是自覺地進行虛構指涉,也不能隨意將使用後設手法的古典 小說直接與後設小說劃上等號。 筆者以為小說續書的書寫狀態原本就是極為特殊的,它雖承襲了「說話」的. 政 治 大 人物開始,就已經暴露了故事的虛構性,因此在續書中敘述人現身通常是直接闡 立 敘事模式,但因續書必須在原著之後進行書寫,從作者下筆延續原著中的情節與. ‧ 國. 學. 述創作者的其他理念,扭轉了先讓讀者相信故事的真實性,再說服讀者信服其觀 點的方式。就《金瓶梅》續書而言,不管是原創還是增刪後的本子,皆建立在作 者早已自知故事的虛構性,由是使其產生高度的創作意識,開展出有別於傳統敘. ‧. 事的書寫模式。是以,本文不是將當代的「後設小說」概念來分析《金瓶梅》續. y. Nat. 書的書寫現象,而是以代表後起的、具有高度創作與批評意識的「後設」角度來. sit. 觀察《金瓶梅》續書,換言之,是採取較為廣泛的後設觀念,試圖透過分析小說. al. er. io. 的後設特質,知悉中國小說於發展過程中,如何不斷地透過自我形塑而造就出獨. v. n. 特書寫現象,並且觀察續書如何通過自創的意義世界來闡釋原著,藉此更全面地. Ch. 了解小說續書這一文學現象,明晰其文本特質。. engchi. i n U. 此外,梳理《金瓶梅》的傳播情形與出版狀況亦是本文據以思考續書書寫現 象的基礎。自明末清初丁耀亢所撰寫的《續金瓶梅》出現,直到民國初年出版的 《金屋夢》為止,這批續書的創作時間橫跨了有清一代,而原著《金瓶梅》的版 本在此期間內亦未曾停止流傳移易。大致說來,《金瓶梅》最早是以手抄本的形 式傳抄,而後刻本出現,開始進入商業文化的網絡,繼之而來還有明末的繡像本 與清代的張竹坡評本,它們雖皆名之為《金瓶梅》,卻各有別異的風格、意旨和 特色:詞話本俚俗、繡像本文雅;詞話本偏向儒家的教化色彩、繡像本則富有佛 教精神65,另外,繡像本與張評本中還挾帶著讀者閱讀蹤跡的評點……這些特點 64 65. 陶東風: 《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94。 有關《金瓶梅》詞話本與繡像本的差異,是近年來學者頗為注意的研究範疇,只不過多數仍 是著力於分析文本,較少涉及二者於思想主旨的差異。而田曉菲則曾對二系統的意旨提出了 精闢的看法,其言:「詞話本偏向於儒家『文以載道』的教化思想:在這一思想框架中,《金 14.

(22) 在在都顯示出《金瓶梅》版本間的歧異。續書作者因創作時間的先後差異,接受、 閱讀了不同的《金瓶梅》文本66,其思想與創作亦將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不同版本 的原著中獨有的觀點。因此本文除了以「後設」角度為研究基點外,於探討續書 的書寫現象時,將盡可能釐清作者所接受的《金瓶梅》之版本,分析其對續書書 寫產生的影響,探求文本之間的因應關係。.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66. Ch. engchi. i n U. v. 瓶梅》的故事被當做一個典型的道德寓言,警告世人貪淫與貪財的惡果;而繡像本所強調的, 則是塵世萬物之痛苦與空虛,並在這種富有佛教精神的思想背景之下,喚醒讀者對生命—— 生與死本身的反省,從而對自己、對自己的同類,產生同情與慈悲。」田曉菲: 《秋水堂論金 瓶梅‧前言》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年),頁 6。 由丁耀亢在〈續金瓶梅後集凡例〉中說:「小說類詩詞,前集名為《詞話》」便可得知,他是 據《金瓶梅詞話》而寫的續書。 《隔簾花影》與《金屋夢》因非原創,是為《續金瓶梅》的刪 改本,故其與原著版本系統的關係較為幽微,難以探尋。至於《三續金瓶梅》則可從書前的 〈自序〉與〈小引〉 ,發現其中有許多觀念的引用皆是出自張竹坡的評點理論,且此書又名為 《小補奇酸誌》 ,也同樣是源自於張竹坡之說法,可見作者所接受的正是通行於清代的張評本。 15.

(23) 第二章、從讀書、著書至注書:《續金瓶梅》的創作思維與文類意識. 一六六○年,《續金瓶梅》脫稿成書,是丁耀亢身歷明清易代之變,心境歷 經幾番曲折縈紆,於年過甲子之際所完成的小說創作。此書可謂匯聚其平生所 歷、所思、所讀、所創之精者,揉雜三教思想,蘊蓄豐贍意旨。南海愛日老人所 題〈序〉中言道:「紫陽道人以十善菩薩心,別三界苦輪海,隱實施權,遮惡持 善,從乳出酥,以楔出梢,正復不減讀《大智度論》,何曾是小說家言也﹗」1, 天隱道人則曰: 「《續金瓶梅》 ,古今未有之奇書也,正書也,大書也。」2二者皆 直指《續金瓶梅》並非街談巷語的稗官「小」說,有其「奇」 、 「正」 、 「大」之處, 3. 得以「翊聖而贊經」 ,點出《續金瓶梅》在內容上別具一格的殊性。. 政 治 大 而後隨之開宗明義指出:「這篇詞是要說佛、說道、說理學,先從因果說起,因 立 小說第一回篇首先是引用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及呂真人《贈劉處士歌》,. 果無憑,又從《金瓶梅》說起。」4凸顯這一段接續《金瓶梅》說起的故事,不. ‧ 國. 學. 僅是「續衍」原著情節而已,還試圖從中寄寓佛、道、理學的思想,其為文的實 大有深意:. ‧. 我今為眾生說法,因這佛經上說的因果輪迴,遵著當今聖上頒行的《勸善. sit. y. Nat. 錄》、《感應篇》,都是戒人為惡,勸人為善,就著這部《金瓶梅》講出陰 曹報應、現世輪迴。緊接這一百回編起,使這看書的人知道陽有王法,陰. io. al. er. 有鬼神,這西門大官人不是好學的,殺一命還一命,淫一色報一色,騙一. n. v i n Ch 俱是眾生造來大劫,忠臣義士、財色不迷的好人,天曹降福,使人好學。 engchi U. 債還一債。受用不多,苦惱悔恨,幾世的日子冤報不了。又說些陰陽治亂, 借此引人獻出良心,把那淫膽貪謀一場冰冷,使他如雪入洪爐,不點自化。 豈不是講道學的機鋒,說佛法的喝棒,講《感應篇》的注解?今把做書大. 1. 2. 3 4. [清]南海愛日老人: 〈序〉 ,收入[清]丁耀亢著,李增坡主編,張清吉校點: 《丁耀亢全集》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年),中冊,頁 2。 〈《續金瓶梅》序〉云:「天隱道人曰:《續金瓶梅》,古今未有之奇書也,正書也,大書也。 大海蜃樓,空中梵閣,畫影無形,繫風無跡,齊諧志怪,莊列論理,借海棗之談而作菩提之 語,奇莫奇於此。唐人紀事則藻綺風雲,元人說海則借談神鬼,雖快麈談,無裨風化。此則 假飲食、男女講陰陽之報復,因鄙夫邪婦推世運之生化,滌淫穢而入蓮界,拔貪欲以返清涼。 不墮狐禪,不落理障,袞賢鞭佞,崇節誅淫,上翊天道,下闡王章,正莫正於此。以漆園之 幻想,闡乾竺之真宗;本曼倩之詼諧,為談天之炙轂。齊煙九點,須彌一芥,元會恣其筆底, 鬼神沒於毫端,大莫大於此矣﹗」 [清]天隱道人: 〈《續金瓶梅》序〉 , 《丁耀亢全集》 ,中冊, 頁 1。 [清]西湖釣史: 〈《續金瓶梅集》序〉 ,《丁耀亢全集》,中冊,頁 3。 [清]丁耀亢: 《續金瓶梅》 , 《丁耀亢全集》 ,中冊,頁 2。以順治本為底本,內文引用皆據此 書,將不另加註,僅於文後標明回數與頁碼。 16.

(24) 意說明閣起,且講正傳。(第一回,頁 3) 丁耀亢清楚地表明勸世說法的苦心孤詣,並以「機鋒」 、 「喝棒」 、 「注解」為《續 金瓶梅》定位,更重要的是,他特別將之與順治皇帝敕諭刊行的《太上感應篇》 5. 進行有意識的聯繫,足見其用意綿密。據此,即便我們姑且不論《續金瓶梅》. 與《金瓶梅》的續衍關係,此書的多重互文性也已明確揭示其終究無法被獨立諦 視,而合該與他書彼此問答,互相啟發,棒喝交施,目的在於使人於當下開悟。 由是觀之,丁耀亢及其《續金瓶梅》委實關涉相當駁雜的創作理念與歷史背 景,文中積聚了丁耀亢多年來的閱讀感悟以及創作詩詞、戲曲、筆記、雜著之經 驗,並投射其人生閱歷,彷彿是藉由續衍《金瓶梅》進行一場虛實交錯的創作表 演,從而折照出對政治、歷史、現實……等不同層面的思維與評論。因此本章主 要是以《續金瓶梅》所提供的語義圖景為主(包括正文與邊緣文字),從丁耀亢. 政 治 大 金瓶梅》遭焚之因,藉此觀察一些「特定」且「實際」的讀者在社會與歷史背景 立 的創作意識切入,探究此部續書如何與原著以及預設讀者的對話,並兼及尋索《續. ‧ 國. 學. 下所展現的主觀價值取向,以一種主、客體間多重交互作用的觀照來詮解《續金 瓶梅》的書寫現象,把握《續金瓶梅》的文本特質與丁耀亢的文類意識,一窺《續 金瓶梅》所呈現的後設思維。. ‧. sit. y. Nat. 第一節、稗官、史家、道學家——多重身分與視角的動態建構 . al. er. io. 丁耀亢,字西生,號野鶴、別署紫陽道人、野航居士、漆園遊鷃、華表人、. v i n 年),卒於清康熙八年(西元 C 1669 年),享年七十一歲。生逢明清易代滄桑之變 hengchi U 的丁耀亢,不僅得面對新舊朝代交替的認同問題,同時又因著作豐贍,橫跨各種 n. 西湖鷗吏,晚號木雞道人。是為山東諸城人,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西元 1599. 文類,諸如小說、劇本、雜文、詩作……等6,故無法以某一文類的創作者稱之, 5. 6. 《太上感應篇》簡稱《感應篇》 ,約成書於北宋末年,此書問世不久,即引起不少統治者及教 內外人士的高度重視。第一個公開推廣這本書的皇帝是南宋理宗,他曾賜禁錢百萬,命工刊 梓,並為這本書題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個字冠於篇首,稱《御題太上感應篇》 。明世 宗也曾作序稱讚《感應篇》「不但扶翼聖經,直能補助王化」,將之頒行天下。清順治十三年 則是敕諭刊行,頒賜群臣及舉貢生監。陳霞: 《道教勸善書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 頁 43。 據丁耀亢之子丁慎行於〈重刻《西湖扇傳奇》始末〉中所提到的丁耀亢作品則有:「 《天史》 、 《陸舫》 、 《椒丘》 、 《江干》 、 《歸山》 、 《聽山亭》 、 《逍遙遊》 、 《漆園草》 、 《化人遊》 、 《赤松遊》、 《表忠記》、《非非夢》、《星漢槎》等」,其中《非非夢》、《星漢槎》二作,今已亡佚。[清] 丁慎行: 〈重刻《西湖扇傳奇》始末〉 , 《丁耀亢全集》 ,上冊,頁 741。而中州古籍出版社所出 版的《丁耀亢全集》,收錄其六部詩集(《陸舫詩草》、《椒丘詩》、《江干草》、《歸山草》、《聽 山亭草》 、 《逍遙遊》 ) 、四部劇本( 《化人遊詞曲》 、 《西湖扇》 、 《赤松遊》 、 《新編楊椒山表忠蚺 蛇膽》 ) 、一部小說(《續金瓶梅》)以及四部雜著( 《天史》 、 《家政須知》 、 《出劫紀略》 、 《增刪 補易》 )。 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inally, when it came to Faxian, who strictly adhered to Buddhist precepts and whose efforts to translate Buddhist texts at Daochang monastery were supported by Meng Yi and Chu Shudu

A network technician reports that he receives a “Request timed out” error message when he attempts to use the ping utility to connect to Server1 from his client computer.. The

the specific district plan in An-Ping historical garden " in 2005;they didn't respect residents' wishes and protect residents' benefits, destroying the local

請嘗試 ping 其他城市的任何主機。這個動作應該是無法 達成,而會顯示 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或 Request Timed Out。不過,您應該能夠

McRae 的 The Northern School of Chinese Chan Buddhism , 和 Bernard Faure 的 The Will to Orthodoxy-A Critical Genealogy of Northern Chan.. Buddhism

Feng-Jui Hsie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ak-Ping T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You need to configure Windows Firewall with Advanced Security on Server1 to allow the ping utility

不怕傷感情而得不到真正的意見 ( 通常花越多時間越容易替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