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前導研究的實施與課程修正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前導研究的實施與課程修正

前導研究在本研究中扮演重要的地位,實施結果提供研究者許多修正上的 改變,以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一)「這樣民主了嗎?」而言,本教案是與他人共 同合作編撰,亦多次進行實際教學觀摩,在指導教授之建議下,研究者也找機 會進行教學,才發覺到原來相同的教案,即便共同參與編撰、觀摩、討論,但 由於教學的教師、學生等種種差異,有許多細微的教學之處,仍會因人而異,

行動研究本身即是一個不斷修正、實施的歷程,前導研究的實施讓本研究著後 續進行更為順利。

而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公民動起來」是在本研究一邊實施的過程中,

同時發展出具有校園議題的教材內容,為了幫助得知學生對於校園議題的關心 程度與學習興趣,在正式研究實施前研究者找了不同年級的班級進行實際教學,

從學生的反應中去發現教案中的問題,再進一步去調整教案的內容與設計,思 考如何達到原先設定的教學目標。以下分別敘述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一)和創 造思考教學方案(二)在前導研究中的實施歷程與實施發現。

壹、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一)這樣民主了嗎?

一、前導研究的實施

本研究在一百零一學年度正式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一)原先是設定 為八年級上學期實施的課程,而在前一年一百學年度時,研究者僅任教於九年 級,九年級學生面對基測的到來,大小考試不斷,因此,研究者利用模擬考後,

課程較為有彈性的時間,從任教班級中挑選兩個班級進行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一)

「這樣民主了嗎?」的前導研究。

由於九年級學生已在八年級學習過政治部分的課程,所以研究者在進行創 造思考教學方案(一)的教學時,在教學上亦做了些微調整,例如:時間緊湊

101

的因素,概念構圖的繪製是利用上課時間完成,而非課前作業,以避免增加九 年級學生負擔。此外,研究者在教學時間分配上,減少原先課程中知識內容部 分的講述,增加小組討論時間,並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能直接完成作業,而不 需成為回家作業。

二、實施後的發現與修正

九年級學生的公民課,雖然一周有兩節,和八年級的每周一節相較之下,

時間上看似充足,但實際上考試眾多,伴隨而來的是檢討問題與複習進度,在 教學進度上仍屬於緊湊狀態。所以前導研究的實施安排在模擬考完的兩節課,

檢討完模擬考題目,即開始進行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一),學生平時鮮有機會進 行分組討論式的教學活動,又處於剛考完模擬考的時間點,因此對於即將進行 的課程,學生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不排斥,甚至躍躍欲試。以下研究者將針對實 施後所觀察到的問題、課後反思,以及課程上的修正進行分點說明。

(一)學生分組方式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一)的設計,將全班分為六組,但平時在九年級的教 學,並未採用分組學習的方式,所以研究者在前導研究實施時,用班級座位的 方式,隨機將全班分為六組,每組約 6~7 人,和鄰近座位的同學為小組討論的 單位,如圖 4-1 所示,目的是希望在教室座位影響最小的情境下進行教學。

圖 4-1

座位隨機分組方式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102

依據鄰近座位隨機分組的方式實施過後,研究者發現雖然由教師直接指定 分組,好處是能夠節省時間,避免學生為了分組而有所爭執影響課程的進度,

但此分組方式也發現部分問題,例如:學生在自己的座位上,有些同學必須轉 身,無法面對面討論,部分學生容易分心。

針對上述問題,研究者後來要求各組,在課前將桌椅排在一起,形成六個 大組的形式,如圖 4-2 所示。這樣的座位安排方式,讓學生能夠與小組的成員 面對面坐著,雖然各組成員的組合仍是教師指定的,然而空間座位上的改變,

無形之中卻更能營造出小群體的感覺,對於討論情形直接有所改善。

圖 4-2

小組群聚座位的分組方式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除了座位的安排外,研究者也發現若是能在課前先將學生的組別分好,採 異質性分組,選出小組長賦予職務,這樣一來,小組分工會更有效率,教學活 動的進行透過團體動力的發揮,也更能看到學習成效。

(二)概念構圖繪製方式

在「民主」概念構圖的繪製上,原先設計學生個人課前繪製,再經由小組 討論的過程,給予每組三張空白海報條去撰寫相關概念貼到黑板上,最後進行 全班的討論排列完成。此一操作方式的好處是可以聚焦民主的概念,但缺點是 各組容易出現重複的概念字詞,而研究者認為九年級學生應具備更多的知識素 材去敘述民主一詞,所以在前導研究中嘗試讓學生在完成全班繪圖後,再讓自

103

願學生上台繼續繪製,而學生踴躍上台繪製的程度,出乎研究者的預料。

而後,研究者認為讓學生到黑板上繪製概念構圖,是屬於一種開放式、擴 散式的回答,對於學生而言,追求正確標準答案的壓力較小,所以每個學生不 論平時的學習成績,都能夠對全班概念構圖有所發表,增進全班的參與感。所 以研究者在正式實施時,將課堂上繪製概念構圖的方式改為全班每人輪流上台 寫出一個與民主相關的概念,需連結已出現的概念且不得重複。如此一來,教 師帶領學生重新審視全班概念構圖時也更能使學生專注,因為每個人的意見都 貢獻在黑板上,學生可從中獲得來自全班同學與老師的回饋;而部分學生不瞭 解概念構圖方式的繪製方法,教師則可利用課堂中檢視全班概念構圖的機會,

教導學生概念構圖的繪製技巧,並在課程設計中增加了第二次繪製個人概念構 圖的機會,當作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一)的其中一種多元學習評量方式。

(三)增加課前閱讀文章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一)中的兩個教學活動,都需要分組討論,對於討論 的教材內容,研究者希望學生都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才能讓全班同學儘快融 入討論的主題之中;第一節課要討論的教學活動是《給我報報》,各組學生要從 新聞中談論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是否民主,此活動共有三則新聞,雖然每組只 需要討論並報告其中一則新聞,但希望學生也能明白其他組報告的新聞內容,

但是學生在課堂上閱讀速度不一,將影響教學進度;有鑑於此,研究者決定先 將三則新聞節錄製作成《公民搶先報》,提前一週貼在教室布告欄,並當作課前 作業請學生課前完成閱讀。

第二節課的案例故事討論《民主放大鏡》,案例取材自德國獨裁者希特勒的 崛起,研究正式實施的對象為八年級學生,前導研究進行後發現,即使是九年 級的學生對於希特勒的生平也未必熟悉;因此,在學生尚未學習世界近代史的 前提之下,教師有責任提供更多的資訊幫助其討論,在進行案例討論的前一週,

先發放希特勒案例故事的延伸閱讀資料,做為課前指定閱讀素材。

104

(四)討論問題的設計與思辨問題的引導

討論式教學的題目設計十分重要,太過簡單的問題學生容易直接回答,不 需要小組討論,題目設計須讓學生理解討論的方向,才不會淪為空談,討論問 題的敘述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問題時除了注重問題的核心概念之外,

也要親近學生的用語,以利學生理解、討論。

獲得實際教學後,發現第二節課的案例故事討論《民主放大鏡》的問題敘 述過於拗口,學生不容易理解題意;研究者與教案共同編撰者一同重新檢視並 修正問題,原先問題範例:「一個民主的議會是否有權力終結民主的體制?為什 麼?」,題目中的用語有權力終結,此一用字遣詞對半數以上國中生來說太過於 抽象,難以理解其意思,需要教師在旁輔助說明,但仍有少數學生無法理解其 意;後來重新修正問題改為:「一個民主的議會是否可以用多數決的方式廢除民 主的制度?為什麼?」,更改的理由是學生已學過「多數決」一詞,具備先備知 識;從此例中研究者驚覺雖然只是幾個用字遣詞上的差異,同樣的問題實施結 果卻大為不同。

而上述題目也是本教學方案中最較有挑戰性的,有挑戰性的思辨問題最能 刺激學生思考,一開始多數學生容易習慣採直觀回答,且受到同儕影響,可能 發生態度一面倒的情形,而未能充分討論各種支持其答案的理由。

研究者開始省思教師應採取何種教學策略來帶領討論,以營造有利創造思 考發生的教室情境,嘗試要求不同組別的學生,分別從同意與不同意的立場看 待問題,思考支持其立場的理由,再藉由不同立場組別的分享,提供全班更多 元的思考層次,最後再讓學生從眾多的理由中,去統整歸納出自己對此問題的 個人見解。

105

貳、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公民動起來

一、前導研究的實施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是在一百零一學年度上學期逐步發展完成,因內 容題材牽涉校園議題,研究者欲知道學生對此的看法,藉以評估是否適合做為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素材。在緊迫時間壓力下,研究者從任教九年級班級中挑選 一班為前導研究對象,利用一節課時間,選擇教案中《校園事件簿》從事校園 問題討論活動。

二、實施後的發現與修正

最初教案發想之際,研究者和部分學生提及校園旁公有人行道遭人任意種

最初教案發想之際,研究者和部分學生提及校園旁公有人行道遭人任意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