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之實施歷程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之實施歷程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公民動起來,實施時間為第二次期中考後,以政 治參與為主軸,配合教科書中第五章選舉與政治參與來實施,教師先說明政治 參與的意義與方式,進而擬定班級行動方案,再利用課餘時間進行,為期約一 個月的班級行動方案,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大小風波與結果。

壹、教師課前準備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一)實施後,研究者開始思索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

應如何修正、調整,才能在緊繃的教學時間中進行,達到教學目標,為此多次 請 T1 老師給予課程意見,並互相協調。

一、教學進度緊湊,實施時間難確定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預計於第二次期中考後實施,搭配八年級上學期 教科書「第六章選舉與政治參與」單元,但由於八年級的政治課程內容繁重,

平時教學時數已嚴重不足的情況之下,課本有六章課文,第一次和第二次期中 考研究者和 T1 老師的教學進度僅教完第一到三章,也就代表著距離第三次期末 考,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必須教完剩下的第四到六章。

原先計畫為了預留時間進行班級行動方案,和 T1 老師協調好調整教學順序 先上「第六章選舉與政治參與」,再上「第五章政黨與利益團體」,這樣一來第 二次期中考後,就可以進行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的計畫。

不過隨著整體教學進度的落後,教學進度勢必大幅調整,研究者和 T1 老師 再次協調討論,獲得共識第二次期中考後,先將「第五章政黨與利益團體」上 完,在進行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第六章選舉與政治參與」的課程內容可 分為選舉和政治參與兩大重點,先由研究者針對「政治參與」部分進行創造思 考教學方案(二),且將原先兩節課的教案內容壓縮為一節課,所以本來預計十

125

126

(一)C1、C4、C5、C6~一節課的教案設計

由於班級行動方案的進行,本來就打算當班級主題確定後,盡量不利用上 課時間,而是在課餘時間進行,所以預計 C1、C4、C5、C6 僅剩一節上課時間,

研究者必須要能介紹政治參與的方式,並讓班級意識到校園問題的存在,以及 決定班級行動主題。經過諮詢 T1 老師建議,考量實際狀況評估教學活動之必要 性,研究者只好選擇將《校園事件簿》活動和省略,將校園問題的小組討論改 為教師講述,其餘教學活動時間也分別縮短,校園問題的觀察在 C1、C2、C3 由研究者提前告知學生要尋找校園問題,C4、C5、C6 則無,作業單《誰來監 督?》也僅在研究者任教的 C1、C2 發放,調整後一節課教案時間分配如表 4-6。

127

分,在學生從事班級行動的過程中可能有諸多地方,會需要與學校行政單位接 洽、溝通,為避免造成學校困擾,在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實施前兩周,研 究者再次向學校單位主管與行政人員報備,接下來從事的教學活動可能會有哪 些部分,請求給予相關的支持與協助,例如:告知學生可能會有請願、連署活 動進行、海報張貼…等。

此外,研究者也在擬定班級行動方案前,先分別向六個班級的導師告知接 下來公民課程會進行的活動,並於確定各班級所擬定的主題後,再次告知導師 該班主題,並也請各班導師給予學生從事相關活動的彈性與諒解;最後再次麻 煩 T1 老師向 C4、C5、C6 預告研究者會入班上課一事,並請學生依照童軍課分 組,至於 C1、C2、C3 則交代學生依公民分組就坐。

貳、課堂擬定班級行動方案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公民動起來」在幾經波折、更換時間之下,終於 排除萬難得以在十二月份中旬實施,由於課堂進度差異 C2 和 C3 實施兩堂課教 案,其他四個班級則實施一節課教案,教學時程表如表 4-7 所示。有限時間內 教師必須說明、引導學生決定班級行動方案主題,並且完成分工,不論是一節 課或兩節課,時間將會是最大的挑戰之一。

表 4-7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之教學時程表 實施節數 班級 日期

一節課

C1 12/19 C4 12/14 C5 12/17 C6 12/20 二節課 C2 12/10、12/11

C3 12/11、12/22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28

一、課程講述政治參與~新聞分享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二)融入教科書內容,在教案設計上結合「政治參與」

的概念,希望在知識層面學生能先認識政治參與的各種方式,進而在後續實施 班級行動方案的過程,能嘗試使用先前在課堂上提到的各種方式,去表達自己 的想法或訴求。

教師講述從關心時事、討論政治事務、參與遊行抗議、加入政黨到選舉投 票都屬於政治參與的範疇,提問「未滿二十歲的未成年人不具投票權,能否參 與政治呢?」藉此做為引起動機,帶領學生思考從事政治參與的對象,事實上 不限於成年公民。接著,以馬祖博弈公投為例,播放新聞影片,介紹一名十三 歲少女黃玟嵐撰寫文章「馬祖未來不必賭」投書媒體,表達對馬祖興建賭場的 反對意見,造成廣大意見迴響。T2 老師的觀察紀錄中寫道:「以馬祖博弈為例,

不只提供單方意見,也透過新聞剪輯表述不同立場。」(觀-T2-20121211),T2 老師有發現研究者在搜尋教學媒體時的用意,雖舉例強調未成年人關心公共事 務的態度,希望讓和新聞主角年齡相仿的八年級學生感受到,即使沒有投票權,

仍可用具體行動表達對公眾事務的關心。而教學媒體在教育中立原則之下,研 究者避免單方面說法,在新聞影片選擇上,刻意呈現支持與反對馬祖興建賭場 的兩方說法,讓學生更能體會到民主社會的多元聲音。

二、《校園事件簿》討論

在 C2、C3 有較充裕的時間針對《校園事件簿》進行課堂討論,教師利用 投影片呈現學校周邊人行道遭私人栽種木瓜樹一事,希望喚起學生對學校生活 環境的關心與重視。但面對教師突然提出的木瓜樹議題,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原 因和解決之道,從學生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們感到頗為困惑,當教師以投影片要 求學生討論「你會採取哪些方式或管道去解決木瓜樹的問題?」時,C2 就曾發 生以下課堂互動情形。

129 -20121210)

對於當日的學生反應與教學內容,T3 老師也在觀察紀錄中提出相關建議:

可多加重未成年人關心公共事務部分,至木瓜樹事件之間的連結再增加,

更突顯公有地遭私人栽種的違法、不公義的意義,誘發解決參與公共事務 動機。(觀-T3-20121210)

教師札記也寫到:「木瓜樹的議題需要加以引導呈現才能讓學生感受問題 動關心公眾事務並能付諸行動,去促使事物改變。(觀-T1-20121220)

由此可知,教師在《校園事件簿》的呈現必須更增加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

並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較佳,這點從 T2 老師在有進行分組討論報告的 C3 觀察紀錄中可以做看出差異:

130

舉學校周班圍牆邊曬棉被、在人行道種木瓜樹的民眾為例,引導公有地被 私人侵占的概念,從課堂互動與反應可感覺學生對與自身生活環境相關的 議題感興趣。(觀-T2-20121211)

所以學生對於生活周遭的議題未必是全然無感,只是教師如何去選擇適切 的題材,並加以發揮、連結,達到激發學生關心公共事務的態度,教案設計與 實施才是一大關鍵。

三、分組提案,投票表決

接著要擬定班級行動方案主題,教師先要求學生想一想,除了《校園事件 簿》的問題,校園內有沒有哪些事是學生認為可以更好或需要改善之處,告訴 學生將利用至期末一個月的時間,以班級為單位選擇一主題來推動改進,教師 請各小組分別討論提出一至兩個問題,輪流發表寫在黑板上,再用投票方式選 出班級主題。

(一)C1、C2、C3、C6 順利決定主題

大致上學生對於校園問題的提案算是踴躍,各小組均能提出一到兩個提案,

即使刪去重複選項,票選時仍有七、八個以上的提案。C1 的議題包括八年級要 有電腦課、假日開放體育館、走廊地板太滑、游泳池更衣室太髒亂、成立國中 部學生會、校門下雨會滴水、學校廚餘應該要有人管理、想要有電子書包等八 項,在全班人數 31 人,有 22 人選擇下,C1 主題確定為成立國中部學生會。

C2 則是一聽到教師要他們提案,紛紛表示學校沒有問題,學校很好,老師 提醒 C2,有些學校問題是學生才看得見,老師不一定會知道。沒想到一開始說 學校都沒有問題的 C2,學生你一言我一語開始討論之後,提案其實也不少,共 有八個提案,本來其中一項提案是早自習的閱讀時間變考試,希望可以減少早 自習考試時間,但教師說明這跟導師班級經營比較有關,教師則提醒我們的主 題要跟公眾有關係,不是各班問題,也不能針對個人問題,最好是大家都很關 心的,最後表決主題定為「朝會時重視國中部的存在」。

131

C3 則是知道公民老師都在趕進度,有半節自習課便貼心的主動找公民老師 上課,只有半節課就不分組,採全班共同討論,有五六個提案,最後第一輪結 果,有兩個提案是他們最想要的:「八年級想要電腦課」和「爭取便服日」,針 對這兩個提案,再次進行表決,投票狀況蠻踴躍,便服日提案以一票之差 16 票 比 15 票險勝,因為是第一輪的前兩高票提案,普遍而言同學都可以接受。

C6 一開始討論很安靜,後來就越來越熱烈,一直要補提案,後來投票結果 為「改善學生糾察制度」,C6 和 C1 都發現如果有學生會就可以處理其他提案的 問題,C6 也有類似的提案希望設置學生意見箱,但最終投票過半的是「改善學 生糾察制度」。研究者事後瞭解原來 C6 最近對於學校整潔秩序的評分方式,產 生不公平的質疑,所以對此議題特別有感觸。

(二)C4 刻意影射導師,協調修正主題

教師在投票前有說明不可涉及個人事務,並選擇主題也要考量實際可行的

教師在投票前有說明不可涉及個人事務,並選擇主題也要考量實際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