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造思考與社會學習領域教學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創造思考與社會學習領域教學

隨著創造思考研究逐漸受到重視,人們也開始思考如何透過教育的方式提 升創造思考能力,或如何運用創造思考融入於教學之中,本節先闡述我國創造 思考教學之發展,進而討論怎麼藉由創造思考教學實踐九年一貫的十大基本能 力,和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綱要,最後則說明現代公民素養與創造思考之間的 關係。

壹、我國創造思考教學之發展

學者 Osborn 曾說:「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主要為人類創造力的紀錄」(引 自陳昭儀,2005),事實上,人類面對不同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環境,在知識和經 驗的累績中,發揮人類獨有的創造思考能力,引發創新行為和事物,加速了社 會的變遷與進步,才締造出現代文明的科技社會。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世界變遷速度之快是人類所未曾遭遇過的,面臨到前 所未有的挑戰,當教科書內容無法滿足時代需求,教育訴求轉變為教給孩子「帶 得走的能力」,培養下一代帶得走的適應能力,就該把創造思考能力當作二十一 世紀人類生存的關鍵能力之一。

學校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儘早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升學群體,也不是培與狹隘 的教育精英,而是要讓人們有能力達成終身學習的目標,學習是對自己充滿歡 欣的事,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徹底改變角色,未來他們不再是餵食學生現成 知識的人,也不該只做為教材的仲介者(吳信如譯,2007)。接著,先讓我們從 歷史的觀點出發,瞭解我國在創造思考教學上的發展歷程及困境,以供未來創 造思考教學的參考。

根據我國學者陳昭儀、吳武典及陳智臣(2005)所撰之《我國創造力教育 發展史》一文,我國創造思考教育早在民國初年,國民政府遷台前已有學者專

33 國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ROC)為目標,由個人、學校、社會、產業、

與文化等五大主體組成,分別實現下述願景:個人層面培養終身學習、勇

34

大學等機構,在一般國民義務教育階段,政府並無積極有策略性地推動,導致 教育現場對創造力教育或創造思考教學並不算重視,即使有少部分教師從事相 關的教學,也僅屬於個人的教學方式,創造思考教學的貫徹並非有了教育行政 單位的背書,就會有所成效,即使有《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仍需要整體教學環 境條件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結果。

此外,研究者亦發現國內學者大力倡導發展創造力教育或創造思考教學,

事實上依照實施對象及目的主要可區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針對資賦優異的學 生的資優教育類型,特別著重如何啟發資優兒童的天賦,培養其創造力;另一 種則是針對所有的學生,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以提升其認知思辨能力。

在本研究中的創造思考教學主要傾向後者的類型,研究者基本主張人人都 有創造力,皆有被啟發的可能,只要透過適當的教學設計,任何學習階段、任 何科目都可以是創造思考教育實施的範疇。

貳、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範疇的創造思考內涵

一、十大基本能力指標

將創造思考當作一種可被培養、增進的能力,在我國教育部(2003)公布 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強調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 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其中十大基本能力與創造力發 展相關的包括:第二項欣賞、表現與創新的能力;第九項主動探索與研究的能 力;第十項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內涵如表 2-3 所示。

35

表 2-3

與創造思考相關之基本能力內涵 項目 基本能力 內涵

二 欣賞、表現與創新 培養感受、想像、鑑賞、審美、表現與創造的 能力,具有積極創新的精神,表現自我特質,

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

九 主動探索與研究 激發好奇心及觀察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

並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能於生活中。

十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養成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與習慣,有系統地 研判問題,並能有效解決問題和衝突。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十大基本能力指標。

根據表 2-3 中這三大基本能力中所強調的內涵,皆與創造思考能力中強調 的擴散思考、敏覺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精通力有異曲同工之處;若 對照十大基本能力指標的內涵與張世彗(2011)提出創造思考教學六大功能:(一)

培育能充分適應社會瞬變的個人、(二)讓學生參與創造性活動、(三)透過練 習強化創造力、(四)提高創造力意識和態度、(五)增進學生對創造力的後設 認知、(六)教導創造思考技法。研究者發現兩者皆強調獨立思考的能力、主動 積極求知的態度、培養適應社會解決問題的技能,由此可知雖然在十大基本能 力中未明確寫出創造力,但實質上已具備相關內涵。

二、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

社會學習領域為協助個人發展潛能、實現自我、適應環境並進而改善環境 的重要社會化教育歷程,教育部(2008)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標有下列十項:

(一)瞭解本土與他區的環境與人文特徵、差異性及面對的問題。

(二)瞭解人與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以及環境保育和資源 開發的重要性。

(三)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識。

(四)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

36

(五)培養民主素質、法治觀念以及負責的態度。

(六)培養瞭解自我與自我實現之能力。

(七)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

(九)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十)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

研究者認為其中第三、五、七、八、九、十項課程目標特別強調思考技能 的提升,蘊含激發探究知識的興趣等創造思考教學的精神,並符合本研究中民 主政治議題創造思考教學方案的內容,以下針對這六項課程目標分項逐一說 明:

第三項 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識

為了使學生能夠具備融入社會生活的基礎知識,以公民科為例,不論是政 治、法律、經濟、個人心裡、社會、國際社會及國際視野等都是重要的知識內 容,甚至舉凡社會上重視的新興議題也必須融入在教材之中,隨時進行教材的 更新與調整,因此對於公民科的學科特色之一,就是應該和社會產生密切連結,

對於老師和學生而言,學習的範疇本非侷限於教科書之中,所以如何培養學生 創造思考的能力,用以建構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讓學生連結教科書中的知識 與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讓學生能夠轉化、應用所學知識於真實生活,而不光只 是背誦死板知識的書呆子,在變動快速的資訊社會是格外重要的。

第五項 培養民主素質、法治觀念以及負責的態度

一個民主法治國家的國民,對自己所享受的權利與應盡的義務,必須有所 清楚的認識,守法的目的不應該只是避免受到處罰,而是真的瞭解國家與人民 之間的關係,唯有當人民真正瞭解法治國家對人民權利的保障時,高度民主的 社會才能真正降臨,唯獨民主素養的情意層次提升,往往不是光憑紙筆測驗可 以看出一個人的民主素養為何,正如同教育部(2008)對情意目標的補充說明

37

中提到,認知與情意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認知是情意學習的起始,情意是認 知學習的動力,而技能與行為的實踐則是學習的自然結果,因此,當學生學習 民主政治的基本知識後,應該要建立適當的情境,來孕育情意態度的產生,此 時創造思考教學的方式,就是一個連結認知和情意的橋樑。

第七項 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創造思考的方式突破舊有框架的想法,產生新的做法、行為來解決問 題,所以事實上創造思考能力也可被視為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批判思考和 價值判斷與創造思考能力都屬於高層次的認知思考能力,創造思考能力的提升 有助於自我價值觀的建立,並能從更多角度的面向去看待、評論問題。

第八項 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

對社會學習領域而言,學習社會科相關知識最終的目的是要能應用於社會,

教育工作者亦希望培育出的是知行合一的學生,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研究者認 為當學生從自身的腦海中,藉由創造思考的方式誕生出一個新的構想或是新的 行動方案,都將會帶給學生較高的內在動機去主動加以實踐,而不是被動地、

被迫參與公眾事務,所以在培養實際參與社會事務方面,如何提高學生對於公 共事務的關心及瞭解,引發學生的動機及行動力就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 的課題。

第九項 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創造思考教學的過程中,強調想法互相刺激、交流的過程,因此對於培養 學生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有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透過教學設計中的小組合 作討論、課堂發表、作業書寫等教學內容,都是讓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內在 想法。不論是口語或文字的表達皆然,學生可以經由和老師、同學的互動中,

學習表達能力並練習溝通的技巧,學習如何清楚傳達自己想法之外,也學習傾 聽、尊重他人的意見。

第十項 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

38

39

妄想,其實不然,如同日本作家茂木健一郎亦指出人們對於創造思考總會抱持 羅曼蒂克的想像,白皙的畫布上突然被畫上讓人讚嘆不絕的圖畫;全新的五線

妄想,其實不然,如同日本作家茂木健一郎亦指出人們對於創造思考總會抱持 羅曼蒂克的想像,白皙的畫布上突然被畫上讓人讚嘆不絕的圖畫;全新的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