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創造思考教學之相關研究

關於創造思考教學的研究,根據不同研究取向與研究領域,在研究目的與 研究方法上有很大差異,本節將試著探討國內外與創造思考教學相關研究,從 不同的研究取向分析創造思考教學的研究成果,並說明本研究在創造思考教學 研究領域中的重要性與價值。

研究者發現在國內以創造思考教學為主題的研究,根據臺灣期刊資料庫和 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的搜尋結果,數量並不算多,各約有一百篇相關論文,其 中包含兩大類的研究取向,少部分的論文是以建立創造思考教學的模式做為研 究主題,而將近九成的研究,都是偏向實務教學工作上的實徵研究,以下分別 說明此兩大類研究去向的研究成果。

壹、建立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取向

此一取向的研究主旨在發展一種創造思考教學的模式或策略,此類型的研 究以國外學者居多,國內學者則較少,僅有陳龍安(1990)提出的愛的(ATDE)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

許多探討創造思考或創造力研究的書籍,都會出現腦力激盪法的內容,此 方法最早是由Osborn在1953年出版的《應用想像力》一書中,提到集體開發創 意的方法,而逐漸為教育界及企業界應用(引自張世彗,2007),原因無他,因 為在此種訓練思考技術的方式中,人們的創造力不會被馬上被評價,可以有足 夠的空間,讓想像力、創造力盡情的展現出來,利用腦力激盪過程中互相想法 上的刺激,激發更多的新點子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很多人把腦力激盪法廣義解釋為產生新構想的任何步驟,但事實上它是一 種產生構想的活動,鼓勵我們產生許多構想,包括荒誕和愚蠢的構想,希望這

59

些構想會引導我們想出具有創造力的構想,認為藉由此種方式,除了產生傳統 的構想之外,也產生新穎而有創意的構想(呂勝瑛、翁淑緣譯,1987)。腦力激 盪法的實施步驟即儘量想出一堆構想,不要有任何的框架去限制構想的範圍,

先暫停所有的批判,當許多構想已經產生後,再從中挑選最好的構想或組合成 問題解決的步驟,腦力激盪法可以運用在個人,也可以實施於團體之中,是被 眾人視為最具有創造思考的思考法之一。

實際上本研究所秉持創造思考教學原則設計教學方案,其中教師設計具有 開放性與延伸性的問題,利用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就是一種腦力激盪 法,教師透過與教材內容結合的問題,在學生先備能力範圍,提供有效的發問 問題做為刺激,讓所有意見能夠展現,再讓學生從中整理、檢視、反思自己的 想法和思考歷程。

二、六頂思考帽思考法(Six Thinking Hats)

六頂思考帽為一促進思考的教學策略,為 DeBono 在 1990 年所提出。所謂 六頂思考帽是指白、紅、黑、黃、綠、藍等六種顏色的思考帽,各有其象徵意 義及思考特徵,讓我們想像戴上不同顏色的帽子,便運用一種特定的思考方式,

並以各種不同的思考方式處理問題。使用六頂思考帽的目的有二:一是簡化問 題,它能提供一種正式而方便的形式,讓我們要求自己或學生做某種方式的思 考時,可以讓思考更集中,不必花費時間在爭辯或無效率的討論上,另一目的 則是讓思考者可以自由變換思考型態(引自葉玉珠,2006)。

DeBono 的六頂思考帽有點類似一般教學使用的角色扮演法,利用不同角色 轉換立場,學習從多元觀點看事情,幫助學生擴大思考的面向,應用在本研究 教學方案設計上,會讓學生從多元的角度、身分去思考問題的答案,教師在引 導學生思考的過程中,也將不時給予多角度思考的提醒。

60

三、「愛的」(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陳龍安在 1990 年提出愛的(ATDE)教學模式,又稱為「問想做評」教學 模式。所謂 ATDE 係由問(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及評(evaluation)

等四要素組成,其模式如圖 2-6 所示:

圖 2-6

愛的(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資料來源:陳龍安(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頁 87)。臺北市:

心理。

在 ATDE 教學模式中,採用歷程觀點的發展模式,以問、想、做、評四個 階段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依實際需要重複其中的某些階段;教師在問的 教學以設計能讓學生動腦思考的問題為主,發問問題的難易程度與形式,則必 須配合學生的先備能力;在想的階段,教師應該要儘量讓學生自由發揮,給予 充足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表達自己意見,並容許各式各樣的想法,營造開放 安全的學習環境,在做的階段,強調的是從做中學,希望藉著活動的體驗與進 行,使學生有所收穫,也就是將想法付諸實踐,若學生在執行想法時遭遇困難,

教師則可用輔助者的角色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思考困難產生的成因與解決方式;

最後到評鑑的階段,學生和教師可以共同討論出評鑑標準,評鑑學生學習結果,

要特別注意的是回饋的給予不能傷害學生自尊和自信,避免減損學生對創造思 考的意願。

61

本研究中不論是小組討論或是個人思考的問題,研究者都採用與 ATDE 創 造思考教學模式相似的教學歷程,引發學生思考,只是過程中研究者將靈活運 用問想做評四個階段,來達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從以上分別為國內外學者所 發展出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可以發現此一取向的研究較著重發展 出一套所謂的架構模式,提供他人可依照教學模式的步驟進行,以達到發展創 造思考的目的,不過,研究者認為即便是廣被推崇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仍應 配合各領域不同性質加以靈活變化,才能發揮預期之成效。

貳、創造思考教學實徵研究取向

在我國以創造思考教學為主題的期刊與論文研究,近年來漸漸累積數量已 有數十篇,內容除了課程理論與運用之外,絕大多數的研究皆是將創造思考教 學實施於各種不同的學習階段與領域,由此可見,創造思考教學是十分具有實 務性質的研究價值。

惟根據研究者統計發現,教育現場採用創造思考教學的研究,學習階段含 括大學、高中職、國中、國小、幼兒園皆有,但其中又以高中職及國小為數較 多。尤其是高職中偏重技能導向的科系,十分看重創造思考教學的應用,這可 能與高職培訓課程重視實務技能更容易感受到社會求新求變的需求,所以高職 課程中有不少創造思考教學的應用。

而國小階段的創造思考教學研究亦不在少數,如果用科目屬性來統計,研 究者發現以藝文領域的相關研究為數較多;而國中階段的創造思考教學是高中、

國中及國小三個學習階段中,相關論文研究數目最少的,僅有十多篇相關論文 研究,大多以生活科技課程為主,研究者推測這與國中偏重的升學導向存在部 分關係。接著,研究者將探討過去其他研究者,雖然並非以國中階段公民課程 為課程設計內容,但在不同學習階段和課程中融入創造思考教學所進行的相關 研究,其研究結果也可做為創造思考教學實徵研究參考的依據,研究者茲整理

62

說明如下:

一、研究方法以實驗研究為主

以國中階段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創造思考敎學研究,陳曉梅(2003)、陳淑芬

(2003)、蘇靜怡(2008)和林嘉琪(2009)在研究方法使用上皆採用實驗研究,

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前後,學生學習成效的差異。此 外,針對國中學生的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屬教育行動研究數量較少,因此從相關 研究中,無法得知對於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實施後的省思與修正歷程,主要研究 目標都在指出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實施後,能否呈現顯著差異。

二、創造思考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習興趣

研究者搜集整理期刊與碩士論文,陳曉梅(2003)、陳淑芬(2003)、蘇靜 怡(2008)、莊子賢(2008)、林嘉琪(2009)與呂秋蓉(2009)皆指出,雖然 是在不同領域、科目、年級實施,但是根據這些研究者的研究結果,皆一致認 為創造思考教學對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有助益,透過創造思考教學中的 多元學習方式,能讓學生發揮多元智能,並培養情意態度,發揮小組團隊合作 的功能。

但值得注意的是,創造思考教學也可能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壓力,進而影響 學習效果,詹瓊華、黃馨慧、吳明雄(2009)針對高中家政課程進行十二週的 實驗研究後指出,實驗組的學生對於創造思考討論方式產生反感,實驗組的教 學過程中有較多的討論、作業與課前準備活動,學生可能漸漸感到排斥、疲乏、

厭煩,而產生疲倦效應;對照組也會採用小組討論、發表、撰寫學習單等方式 教學,但討論時間較充裕且無課後作業,學生因此感到輕鬆沒有壓力。

根據上述研究的綜合整理,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主張採用多元教學策略與評 量方式,提供學生一個有別以往的學習經驗,但在實施過程中亦將考量學生學 習時的心理狀態,適時調整教學方式,期望讓學生在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實施後,

63

能將其相關成功經驗,延伸運用到未來的學習之上。

三、社會學習領域的創造思考教學研究數量甚少

不論是何種學習階段專門針對社會學習領域,實施創造思考教學的研究並 不多,僅有白雲霞(2012)針對國小師資培育生以創造思考教學策略,進行社 會學習領域教學遊戲創作的行動研究,讓師資培育生利用創造思考方式創作、

設計出國小階段的遊戲課程,豐富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多樣性。

以國中階段而言,也只有陳淑芬(2003)「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 -以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國共關係演變之教材為例」一篇,但如研究者在第二章

以國中階段而言,也只有陳淑芬(2003)「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 -以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國共關係演變之教材為例」一篇,但如研究者在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