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意地理教學

由於本研究者為地理科教學者,此研究也希望能為地理教育有所貢獻,故本 節搜尋近十年地理科教學的相關研究,主要分為 12 年國教課綱與地理教育、國 中地理科的教學方式、創新/創意地理教學等三部分來探討。

壹、12 年國教課綱與地理教育(課綱詳細內容見附錄一)

教育部(2018)在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以下簡稱 12 年國教)新課綱的課程 目標中提到,社會領域課程旨在培育學生面對未來、開展不同生涯所需的公民素 養,其主要目標摘要如下:1.增進社會學科及領域知識的探究與理解能力。2.提 升創新應變的素養。3.發展溝通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等公民實踐的素養。

而在核心素養部份,具體內涵提到覺察人類生活相關議題,進而分析判斷及反 思,並嘗試改善或解決問題;主動學習與探究人類生活相關議題,善用資源並規 劃相對應的行動方案;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文字、語言、表格與圖像等進行表達,

促進與他人溝通互動;具備同理心與合群的知能與態度,發展與人合作的互動關 係。

綜合上述目標及核心素養的內涵,12 年國教實施的方向除了認知面增強對 領域知識的探知與理解,情意面關心全球與尊重多元文化,在技能面更希望培養 能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的學生。這與地理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陳國川(1995)

提出地理對人類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根據對地理科特性的統整與分析,可用以 說明地理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認知面-透過地理科學習過程的調查與討論,讓學生發現環境中的問題並 試著解決,藉此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貫通多面向的知識形式。

2.情意面-透過地理教育中有系統、有主題的學習,學生除了可從中習得區

域與地方的獨特性及關聯性,更可藉由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之交互作用,來提昇 自我對於環境的識覺及對環境的關懷。

3.技能面-從觀察、發現問題、蒐集資料、提出假說、到找資料驗證假說等 一連串的地理研究步驟中,可以培養學生之科學研究精神,並針對地理學研究所 特有的田野調查及繪圖、統計、推理等訓練,增加解決問題能力之技能。

曾郁庭(2018)也提到由於交通的發達與演進,地球空間被壓縮,使得國與 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以往更形密切。時至今日地理教育不僅是升學目的而 已,它更是一個培養學生成為對環境尊重、對世界了解的現代公民所必備的知識 技能,顯示地理教育的宗旨與 12 年國教新課綱完全相同。

12 年國教新課綱強調學習的主體為學生,學生要有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要能與他人建立互動與溝通的人際關係,團體生活與團隊合作精神在學習過程 中的重要性越高,重視群體生活,鼓勵每個孩子發揮所長,也鼓勵每個孩子求新 求變,不拘泥於傳統思維中,以因應日益創新的未來。因此,學校教育方式也要 配合調整,課程設計以生活經驗為主,教育往往不是只有教授正確答案的單一專 制形式而已,而是鼓勵學生可以用多元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且教育的主體也不是 以教學者為主,教育轉變希望學生能有獨立思考能力,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從 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經驗與成長,培養出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教學者們也要跟 上轉變的腳步,重新思索新的教學方式,以便能培養學生具備這些基本能力。

貳、國中地理科的教學方式 一、地理科傳統教學法

賴美杏(2004)以一個中學地理教學者的實務經驗整理出常被地理教學者使 用的教學方式:

1.掛圖中心教學法

以掛圖為中心,因為能呈現的掛圖有限,而且受到教室空間的侷限,雖然有 圖呈現給學生看,但並非所有學生皆能看清楚地圖的內容,所以除非在課程中重 要性很高的圖,否則對教學者來說並不是很好使用的教學方式。

2.板圖中心教學法

這是最常使用的地理教學方式,畫板圖也是地理教學者都需具備的基本功 夫。教學者為了講重要概念,常需要在黑板上畫簡圖,增加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淺顯易懂的圖可以將概念簡化,幫助學生學習。

3.大綱教學法

這也是最常被使用的教學方式,教學者幫學生將整個單元的大綱用板書或講 義方式呈現,幫助學生對整體概念的理解。

4.問題討論教學法

用問題引導並採用分組討論的方式來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與自主學習,這種 教學法是激發學生腦力激盪的好方法,但在國中較不常見,問題的選擇很重要,

需適當且配合學生程度的題材,才能達到教學的目標,也不會偏離討論主題。

5.地理景觀表示法

地理課程內容需要大量圖片的輔助說明,有些題材若只有使用地圖教學絕對 無法滿足教學需求,例如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都要用圖片呈現才能讓學生有較佳 的學習效果,並且較能具體化的將概念傳達給學生。圖片的傳達方式也有許多方 式,目前最有效率且最能達到效果的展示方式,就是用多媒體電腦結合單槍投影 機上課。

以上這些教學方式並沒有所謂的好壞,主要因素在於教學者要在適當的時機 善用這些教學媒材,對於不同的主題及教學內容,還有不同的學生性質,教學者 要具備彈性調整運用的能力。

二、地理科教學須注意的原則

目前台灣地理教學的問題,唐馨敏(2016)整理出如下:1.考試依舊領導教 學,偏重認知層面,儘管十二年國教的推行讓升學制度由基本能力測驗轉為教育 會考,強調免試升學,減少紙筆測驗的比例,將日常生活表現及其他多元能力也 納入升學成績計算。雖然想減少學生的課業壓力,但紙筆測驗仍然是影響學生選 擇學校的主要因素,尤其明星學校光環並未退,教學者的教學仍以考試主導,偏 重知識的認知層面。2.學科教學時數不足,依規定地理科學習節數平均一週一 堂,若遇到假日或活動,課程即必須停擺,在有限時間內,教學者必須完成教學 進度,壓力非常大。3.評量方式單一化,最常被採用的方式即為紙筆測驗,但地 理科的教學目標涵蓋認知情意技能與社會參與,單一的評量方式根本無法實際測 出學生在地理科的基本能力。

綜合上述問題,可知教學仍以考試為導向,在課程傳授上,認知目標多於情

意及技能目標,加上教學時間的限制,大多教師仍採取最有效率的講述方式為 主。而在評量方面,最常被採用的仍是紙筆測驗,單一的評量方式與沒有彈性的 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對地理科的學習喪失熱情。

而根據上述的問題探討中,可知要達成有效的地理教學,也就是達成課程的 認知、情意、技能目標,必須找出地理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原則,林錦勳(2006)

整理出在地理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原則如下:

1.教學應以學生活動為中心

王宜珍(1999)指出有效的地理教學方式應該轉移純講述式的教學方法,改 成指導學生自動自發地解決問題。以「啟發式教學法」配合網路教學資源讓學生 自主學習,這種教學法跟注入式教學法不同,除了教學者教學外,也有學生活動,

學生不是只有被動的接受知識而已。

2.實施整合的教學模式

羅美娥(2012)清楚說明整合的教學模式是以「主題」為核心,以「啟發」

為過程,以「培養創新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整合式教學的活動設計,若能遵照 以下原則,教學過程會更佳:(1)以「提出問題」引起學習動機,解決跟日常生 活有關的問題。(2)以「學生活動」為教學主軸,依照技能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 動,一方面要能作為認知與情意目標的橋樑,一方面要能具備培養系統性思考的 功能。(3)學生活動方式可以照人數多寡分為全班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全班方式 可由教學者提問,學生回答;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將全班進行異質分組,各組按 照教學者指定的題目,分別進行蒐集資料與討論溝通,最後進行發表與分享。(4)

透過學習單的設計輔助教學,讓學生更明白教學目標,利於教學活動的進行。

3.概念是教學者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重點

對國中生而言,認知能力尚未達到太過抽象的程度,所以教學者在傳遞知識 時要注意由具體歸納到抽象的演繹過程。國中地理教材內容所涉及的地理事實,

就是具有「可歸納出概念或原理原則」的特性,避免過多零碎且無系統的事實陳 述。

所以有效的地理教學,已不是早期的大量背誦學習,教學者要運用適合的學 習策略,讓學生理解概念,並將概念擴大運用。讓學生學會概念,並懂得活用,

這才是有效的地理教學。

4.注重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技能

施添福(1983)提出地理學家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所需的技能至少包括以下 幾項(引自陳國川,1995):(1)使用圖書館找尋資料的方法(2)熟悉演繹及歸 納的邏輯方法(3)利用文字表達意見的方法(4)田野調查的方法(5)讀圖與 製圖的技能(6)航空照片判讀的能力(7)統計分析的方法,這些技能的訓練,

都必須透過實作讓學生熟悉,讓學生學會這幾項技能,在地理的學習才會事半功 倍,例如教學者可以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蒐集資料、整理分析、報告分享;培 養學生讀圖製圖能力,結合生活經驗,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識,進而學會終生學

都必須透過實作讓學生熟悉,讓學生學會這幾項技能,在地理的學習才會事半功 倍,例如教學者可以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蒐集資料、整理分析、報告分享;培 養學生讀圖製圖能力,結合生活經驗,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識,進而學會終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