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遊戲式創意地理教學對國中生的地理學習表現及創造力、問 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本章共分為三節,依序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以及名 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M型化的教學問題

國內親子天下雜誌 2015 年 11 月公布公立學校教師網路調查結果(1271 份 有效問卷),顯示:近 7 年來,經濟弱勢學生(教育部補助公立國中小學生無力 繳交代收代辦費)比例,從 7.7%攀升到 18.4%,有近九成(88%)的教師同意「目 前班級內學生的程度落差已造成教學的困擾。」(親子天下編輯部,2015)

而張錦弘(2010)也提到台灣已邁向M型社會,隨著貧富差距拉大,學生的學習 起步、享受到的教育資源也差很多,有錢、重視教育的家庭,孩子從國小就開始 補才藝、數理,等升到國中時,學生程度已差異懸殊。

研究者任教的學校在新北市城鄉交界處,學區內學生算規矩,但發現這幾年 的教學現場上,學生除了數學英文科目成績呈現M型化,連社會科都有這種趨 勢。近幾年學區內的新社區開發漸趨完整,家庭大量移入,來自新社區的學生數 量增加,由於新社區的家庭大多社經背景較佳,家長對於孩子的學習也比較要 求;而同一個學區內也有舊社區,家長大多勞工階層,還有原住民部落,大多社 經背景較不佳,家長忙於工作,對孩子的學業也較無法注重,導致兩端學生程度、

學習狀況都呈現兩極化。

兩極化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讓研究者開始思考此差異在課堂上引起的問 題,若教簡單,程度好的學生會因已了解而較不專心聽課,但若教深入一點的補 充,程度較差的學生會因跟不上而放棄。然而在這幾年的教學裡,研究者發現,

只要從網路或課外蒐集到的創意多元素材融入課程,不管甚麼程度的學生都會被 吸引,加上許多學者如吳清山(2002)提出有創意的教學,不僅可激起學習的動 機和興趣,更可培養學生思考跟創造能力,而這能力正是未來知識經濟最重要的 資產。

貳、教學職場上的創新浪潮

從 2004 年開始的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能力,到 2019 上路的 12 年國教新課 綱的核心素養,由官方上而下的改革一直在進行,不斷要求教學現場的老師進修 及轉化成有效的教學方法;而這幾年由民間吹起的改革風潮也不容小覷,從 2012 年引進由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提出的「學習共同體」,在此教學模式中,教 師的工作是知識的媒介,透過「聽」,站在學生的同一平面學習,希望透過引導,

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及成就,並在探索學習中,培養孩子思考及學習能力,成 績並非「學習共同體」的目標,但因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而有了真正懂得、

了解知識運用的結果(佐藤學,2013)。

2013 年台灣大學葉丙成教授積極投入「翻轉教育」的工作,這個教學模式 源自於 2007 年從美國開始的補救教學,用影片讓學生在家自學,在課堂上直接 進行問題討論,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效,而葉丙成教授將其模式發展成為以「了解、

引導、觀察、學習」為中心的「BTS」(By the student)翻轉教學做法。隨後在 2014 年由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的帶領下出現「學思達教學法」,讓學生在人性化 的教學場域裡,透過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等 能力的培養,成為具備 21 世紀核心素養的未來人才(張輝誠,2015)。

2015 年由南投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提出的「MAPS」教學法,透過提問設計,

引導學生課堂共學及課外自學。在完成心智圖後,學生必須口說發表及評論,以 驗證並精熟閱讀理解。同時採行異質分組的合作學習,促進同儕搭建學習鷹架,

確保各種程度學生都能有效學習、提升學習動機(王政忠,2016)。而由王政忠 老師所號召的「我有一個夢」教師自主研習,每一場都有幾千名教師參與的全國

教師專業成長工作坊,更是開啟教育圈由下而上的改革,一波又一波的翻轉浪潮。

在這波翻轉浪潮中,還有台灣科技大學侯惠澤教授帶領團隊發展的「微翻轉 遊戲式學習」,針對翻轉教育的實際執行困難處,提出透過課堂上帶領迷你教育 遊戲,提升學生的內在動機,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程學習,在低壓力、低焦慮感 又充滿樂趣與挑戰的情境下,讓學生自然而然學會課本知識並與同儕討論,並能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侯惠澤,2016)。

綜合上述創新教學模式,不難看出這幾年的教育趨勢,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 教學,除了著重帶得走的能力,還要用得出的解決力,透過合作學習、問題解決 導向、跨領域合作來改變教育現場,期待能培養出具競爭力、創造力的下一代。

參、遊戲學習融入地理教學 12 年國教新課綱

教育部(2014)提出新課綱,強調「自動好」,由「自發、互動、共好」的 核心理念,延伸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三面九項的核心素 養: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4.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5.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6.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7.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8.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9.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根據以上素養,其實 12 年國教新課綱跟之前九年一貫一樣,都是強調希望 培養學生學到帶得走的能力,像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的能力、溝通表達的能 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等,都是學生在迎接未來社會時最需具備的能力,而地理範 圍教授全世界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文化與了解國際,

這也與新課綱的核心素養相吻合。故研究者想結合創意素材融入教學活動,將之 擴大為一系列課程,並結合新課綱中的核心素養。

張政亮(2017)提到法國著名地理學家白蘭士曾說過「地理是人類的生活方 式」,地理學是以地表生活空間為主要研究範疇,人的生活會受到自然環境影響,

而創造人類生活方式。曾郁庭(2018)也提出地理即生活,為學習探討人們居住 地球的一種科學,不但能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及我們與自然環境、人為環境間的關 係,進而成為一個懂得如何愛惜自然環境與運用環境的人,而地理教育的學習目 的,是在學習有關人所居住的世界。地理學習在於培養對人、事、物的位置、流 動的覺察敏感度,發現與解決地理問題與生活上的應用。黃朝恩(1993)提出學 習地理最有效莫過於直接體驗,但考察有困難度,故改採模擬遊戲模式設計教學 活動,如角色扮演及完成任務等。

Van Ment(1989)提到,角色扮演教學是一種與真實人生有關的情境,又是 在課堂上可以進行的方式,這種教學模式正巧滿足讓學生了解、思考、創新與實 踐的需求。另外,角色扮演法融合了模擬以及遊戲活動,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動 機使他們樂在其中,學習更有效果,也比較不容易遺忘。

研究者希望透過設計一系列遊戲式的創意地理教學,引起各種程度學生對於 學習地理的興趣,進而增加地理科的學習成效,更能因創意課程活動的體驗與發 揮空間,提升學生的創造力,也因小組任務的完成,訓練解決力,達到 12 年國 教新課綱的素養要求。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有以下四點:

一、發展出適用於國中生的遊戲式創意地理教學的活動。

二、評估國中生在遊戲式創意地理教學實施後,在地理學習成效的差異情形。

三、分析國中生在遊戲式創意地理教學實施後,在地理學習態度的差異情形。

四、比較國中生在遊戲式創意地理教學實施後,在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的表現 差異。

貳、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有以下四點:

一、接受此實驗教學的學生(實驗組)與未接受實驗學生(對照組)在地理學習 成效上是否有差異?

二、接受此實驗教學的學生(實驗組)與未接受實驗學生(對照組)在地理學習 態度上是否有差異?

三、接受此實驗教學的學生(實驗組)與未接受實驗學生(對照組)在創造力表 現上是否有差異?

四、接受此實驗教學的學生(實驗組)與未接受實驗學生(對照組)在問題解決 能力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遊戲式創意地理教學

本研究之地理科創意教學,是指研究者在一般地理科授課時數下,以康軒版 課本為主要教材,配合自編補充教材,以各種教學媒體及教學活動,融入有趣有 效的創意教學策略,並結合相關評量方式,進行多元評量。本研究採用遊戲學習 方式來進行學習活動的設計。侯惠澤(2016)提到遊戲學習的核心概念為透過「桌 上遊戲」、「數位遊戲」及「實體遊戲」等方式,讓學習者在遊戲前引起動機,在 過程中專注尋找問題並有效地解決問題,進而在認知學習中獲得知識。而翁凱昕

(2006)提出遊戲學習除了引起學習的動機及興趣外,還可增進學生問題解決、

互動溝通、創造思考等能力。本研究所指遊戲學習則是採用實體遊戲進行國中地

理科相關的學習任務。

貳、學習表現

分成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在本研究的學習成效以地理段考成績表現為主,

學習態度為地理學習態度,本研究以蕭煒燕(2013)編製的「地理學習態度問卷」

分數為主,採李克特五點量表形式,分數越高,代表地理學習態度越佳。

參、創造力

Williams(1970)對創造力的定義,包含創造者的認知、情意及技能,認知 部分是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與精進力,而在情意部分是冒險性、好奇性、想

Williams(1970)對創造力的定義,包含創造者的認知、情意及技能,認知 部分是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與精進力,而在情意部分是冒險性、好奇性、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