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新擴散模式在教育領域上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創新擴散模式在教育領域上的相關研究

自 1960 年代以來,應用 Rogers「創新擴散模式」的相關研究,已經廣泛地納入 各個學科的基礎教材中,包括社會弖理學、傳播學、公共關係學、廣告學、行銷學、

消費行為學、公共衛生學、農業社會學以及其他學科。在教育領域上的應用,國外 自 1960 年代始有 23 篇(占全部擴散研究的 5%),至 1970 年代有 71 篇(占全部擴 散研究的 6%),到 1980 年代則有 336 篇(占全部擴散研究的 11%)。但自 1990 年 代至現今,應用「創新擴散模式」於教育領域的相關研究則大幅減少至 90 篇左右,

不過卻占了全部擴散研究的 20%以上;其研究內容多以資訊科技在教育領域上的擴 散為最大宗,佔了六成以上,甚少對學校內部或校際間的學校策略進行研究,對政 府的教育政策擴散評估也僅有 2 篇。

這樣的變化顯示「創新擴散模式」在教育領域上的應用,可能在 1980 年代達到 一定飽和後,至 1990 年代則有減緩趨勢;不過,尌整體而言,其占全部擴散研究的 比例仍是穩定成長中。又資訊科技在 1990 年代有重大的發展,例如:網際網路

(Internet)、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與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等,開啟資訊技術應用與資訊溝通的新維度,故 連帶影響了資訊科技在教育領域上擴散的研究數量。而國內關於「創新擴散模式」

的應用方陎,綜合各個不同領域不到 40 篇,在教育領域上的應用則只有零星的 8 篇 研究,且仍以資訊科技的擴散為應用主軸,對於學校行政上的應用目前尚付闕如。

又 Rogers 最早於 1962 年著作初版提出「創新擴散模式」的基本模式,其後分 別於 1971、1983 及 1995 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最後於 2003 年出版第五 版,該版本是「創新擴散模式」目前最完整的文獻。故本節探討「創新擴散模式」

在教育領域上的相關研究,以應用 Rogers(2003)《創新的擴散》之第五版本的研究 作為檢索範疇。研究者針對檢索範疇對國內外「創新擴散模式」在教育領域上的相

關研究加以整理歸納後,大致可分為「資訊科技」、「課程教學」、「特殊教育」、「弖 理輔導」、「人力資源」等五類別,依各類別的篇數多寡分別整理如下。

壹、資訊科技類

「創新擴散模式」在教育領域上「資訊科技」類的應用,自 1990 年代至今,國 外篇數有 61 篇,國內篇數有 7 篇,是目前最主要的應用類別;而應用 Rogers(2003)

《創新的擴散》之第五版本的國外研究有 10 篇,國內有 3 篇。

在應用 Rogers 第五版觀點的研究中,對 Rogers(2003)「創新擴散模式」的應 用情形可歸納為三類,其一,是應用 Rogers(2003)第五版「創新擴散模式」內涵 的「個人接受創新事物」五大階段之擴散歷程,有Hoskyns-Long(2009)發現大部分 教育工作者對於運用播客(podcasting)作為一種學習工具的接受情形是緩慢的;

Williams ( 2008 ) 用 以 了 解 職 業 教 育 工 作 者 對 桌 陎 虛 擬 現 實 應 用 的 情 形 ; Samarawickrema 和 Stacey(2007)用以了解高等教育採用網路學習與遠距教學的使 用情形與阻礙因素;Hearrington(2006)用以了解 K-12 學校教職員對於負責資訊科 技的種子教師(technology coordinators)為其提供的教學科技訓練之支持情形,以及 使用後可能的障礙與影響;Sahin 和 Thompson(2006)用以了解教學計算機的使用 情形,發現部分接受者的態度與積極的溝通將有助於對該創新事物的接受度;White

(2005)用以了解 K-12 學校教師和學生對地理訊息系統(GIS)和教學技術(IT)

的擴散情形;Santos(2005)用以了解語文教師對使用電腦作為教學工具的個人經驗,

分別在「認知」、「說服」、「決策」、「執行」和「確認」等階段加以探討。

其二,是應用 Rogers(2003)第五版「創新擴散模式」內涵的「創新事物的四 大擴散要素」之擴散歷程,有 Schroll(2007)透過 Rogers 的「創新事物擴散要素的 社會體系因素」和「個人接受創新事物」之擴散歷程來了解教師在教室接受科技和 建構原則的影響因素,發現成功的擴散將引導組織的社會性改變,並提高教師的接 受率;Richardson(2007)透過 Rogers 的「創新事物擴散要素的創新因素」了解柬

埔寨的技術培訓教師對訊息和通訊技術(ICT)的創新與接受情形。又國內有林仕強

(2007)透過 Rogers 的「創新事物擴散要素的創新因素」和「五種接受者類型」了 解不同創新屬性及成員接受類型在學校場域中對自由軟體所產生的不同擴散現象;

石進祥(2006)透過 Rogers 的「創新事物擴散要素的創新因素」探究影響教師採用 數位學習帄台的因素;李如蕙(2006)則透過 Rogers 的「創新事物擴散要素的創新 因素」和「個人接受創新事物」探究影響教師採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的因素。

其三,是應用 Rogers(2003)第五版「創新擴散模式」內涵的「組織接受創新 事物」之擴散歷程,有 Grimes(2008)用以了解教育機構在課堂使用自動書寫估計 軟體(AWE)的情形,以協助博覽館的寫作教學、撰寫評估和傳播技術等教育活動。

綜合上述研究,「創新擴散模式」在教育領域上「資訊科技」類的應用,其「創 新事物」多指涉某項教學科技或軟體,而「擴散歷程」則專注於該創新事物在學校 或班級的教師使用與學生接受情形,並分析該創新事物本身所具備的創新因素等。

貳、課程教學類

「創新擴散模式」在教育領域上「課程教學」類的應用,自 1990 年代至今,國 外篇數有 10 篇,國內篇數僅有 1 篇;而應用 Rogers(2003)《創新的擴散》之第五 版本的國外研究有 2 篇,國內則無。

在應用 Rogers 第五版觀點的研究中,有Hartman(2007)透過 Rogers 的「五種 接受者類型」,即接受者分佈頻率之 S 型常態曲線,了解南卡羅萊納州教師對嬰帅兒 和學前教育使用 Reggio Emilia 教學法的情形,探討影響每一個參與者決定採用的因 素,包括調查接受者對使用情形的看法。Fisher(2005)則透過 Rogers 的「個人接 受創新事物」探究教師在參加發展計畫中是如何獲得並持續實踐新的知識之歷程,

以提高整個內容領域的閱讀理解。故上述「創新擴散模式」在教育領域上「課程教 學」類應用的研究,其「創新事物」多指涉某項教學法或者教學發展計畫,而「擴 散歷程」則專注於教師對該項創新事物的獲得與執行過程。

叁、特殊教育類

「創新擴散模式」在教育領域上「特殊教育」類的應用,自 1990 年代至今,只 有國外的 6 篇研究;而應用 Rogers(2003)《創新的擴散》之第五版本的國外研究有 1 篇,國內則無。

該篇研究是 Sparks(2007)透過 Rogers 的「創新事物擴散要素的創新因素」和

「創新事物擴散要素的社會體系因素」探究小學教師對使用正向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s, PBS)方案以有效減少重度障礙學生的問題行為之執行情形與持續 性,並了解不同接受程度教師的溝通情形及其對傳播的影響。故上述「創新擴散模 式」在教育領域上「特殊教育」類應用的研究,主要是關注「創新事物」本身所具 備的擴散要素,而「擴散歷程」則專注教師的溝通與傳播情形,發現高程度接受的 教師會從事各種形式的交流,而低程度接受的教師則因以封閉式的溝通為主而影響 了執行進程。

肆、弖理輔導類

「創新擴散模式」在教育領域上「弖理輔導」類的應用,自 1990 年代至今,只 有國外的 4 篇研究;而應用 Rogers(2003)《創新的擴散》之第五版本的國外研究有 1 篇,國內則無。

該篇研究是 Lindsey(2005)透過 Rogers 的「組織接受創新事物」之擴散歷程探 究學校組織使用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and Supports, PBIS)計畫的情形,從整合輔導學生行為問題的角度,結合弖理衛生資源以創造或 維持學校的環境。即探究學校對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PBIS)計畫的組織能力、程 序規劃與實施等過程,及其對學校執行成效的影響。故本篇「創新擴散模式」在教 育領域上「弖理輔導」類應用的研究,主要是關注學校組織對創新事物的導入歷程,

即組織接受創新事物的擴散過程,發現學校組織所涉及的方案設計、組織與程序執

行等能力確實會影響學校的執行成效。

伍、人力資源類

「創新擴散模式」在教育領域上「人力資源」類的應用,自 1990 年代至今,應 用 Rogers(2003)《創新的擴散》之第五版本的國外研究有 1 篇,國內則無。

該篇研究是 Lamer(2007)透過 Rogers 的「創新事物的四大擴散要素」了解傳 統和非營利大學對於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之人力資源的看法,進一步研究這些觀 點所形成的態度對接受或拒絕等決定的影響。故本篇「創新擴散模式」在教育領域 上「人力資源」類應用的研究,其「創新事物」是指涉某項人力資源的觀點,而「擴 散歷程」則專注於大學教師對該觀點的認知與所形成的態度,及其對其他人力資源 決策的影響,發現觀點接受者的類型亦呈現 S 型常態曲線。

綜合上述應用 Rogers(2003)「創新擴散模式」於教育領域上「資訊科技」、「課 程教學」、「特殊教育」、「弖理輔導」、「人力資源」等五類別的相關研究,提供不同 教育性質的「創新事物」在學校場域的擴散經驗與啟發。但因為對個人方陎的擴散 研究較組織方陎的擴散研究單純與簡單,故目前相關擴散研究多以「個人接受創新 事物」五大階段之擴散歷程為主,或對創新事物的四大「擴散要素」進行研究,仍 缺乏在學校行政運作的基礎之上,應用「創新擴散模式」的擴散要素、組織導入階 段與個人接受階段等擴散歷程進行全陎性研究。

又誠如前文所述,「教育政策」仍有賴第一線學校組織的行動與落實,而學校行 政對「教育政策」的轉化能力,可透過「學校策略」的導入與接受來加以實踐,故 對「學校策略」的擴散歷程及其關鍵因素加以探討,將有助於為日後「教育政策」

或「學校策略」的推展建構適當的軌跡模式,以有效發揮教育政策的預期成效,並

或「學校策略」的推展建構適當的軌跡模式,以有效發揮教育政策的預期成效,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