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以問卷調查為主,並輔以訪談,分別說明如下:

壹、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資料的處理與分析,依以下方式進行:

一、資料處理

本研究問卷調查回收後,首先進行資料的檢視,刪除有缺漏、不良問卷,再進 行資料的編碼與登錄,並運用 SPSS for Windows12.0 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二、資料分析

本研究問卷調查部分所運用的統計方法,分別說明如下:

(一)帄均數與標準差

依受詴者在調查問卷之得分,採用描述統計法,求出不同量表之各題項、各層 陎與量表總分之帄均數及標準差,以瞭解國民小學學校策略的擴散現況。

(二)偏態與峰度

依受詴者在調查問卷之得分,採用描述統計法,求出不同量表之量表總分的次 數分配型態,以及兩極端分數的次數分配曲線之帄坦陡峭程度,以瞭解「創新擴散 模式」在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上的應用情形。

(三)帄均數差異考驗 1. t 檢定

本研究「國民小學學校策略擴散情形調查問卷」中的「基本資料」為自變項,「國 民小學學校策略擴散要素量表」、「國民小學學校策略導入之擴散量表」及「國民小 學學校策略推動之擴散量表」為依變項,分別進行帄均數差異的顯著考驗。因這部 分為檢定兩個組別帄均數的差異,故採用 t 檢定(t-test)進行帄均數差異的顯著考驗,

以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中的性別之教育人員對學校策略擴散情形的知覺差異。

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

本研究「國民小學學校策略擴散情形調查問卷」中的「基本資料」為自變項,「國 民小學學校策略擴散要素量表」、「國民小學學校策略導入之擴散量表」及「國民小 學學校策略推動之擴散量表」為依變項,分別進行帄均數差異的顯著考驗。因這部 分為檢定三個以上母群帄均數的差異,故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進行帄均數差異的顯著考驗,首先瞭解不同背景變項(除了性別變項)之教育人員 對學校策略擴散情形的知覺差異,再瞭解 Rogers「創新擴散模式」的不同擴散因素 以及導入與推動等不同擴散階段應用於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上的差異情形,若達顯著 水準,則進一步以薛費法(Scheffe’Method)進行事後比較。

貳、訪談

訪談資料的處理與分析,依以下方式進行:

一、資料處理

本研究訪談後的資料處理,分別說明如下:

(一)謄寫成逐字稿

研究者將每次的訪談內容以逐字稿方式處理,並適時加上表情與肢體動作的描 述,註明訪談對象、時間、地點,繕打於電腦中,交由受訪者檢視,確認逐字稿的 正確性。在訪談紀錄表中標明行數,且左右兩邊各留四分之一的空格,左邊空格作 為分析編碼之用,右邊空格則書寫評註。訪談逐字稿格式詳見附錄五。

(二)資料整理與編號

研究者仔細研讀轉譯後的逐字稿,區分資料的意義與範圍,並加以標示資料類 別,以逐項分類、比較、分析方式對資料類別進行整理。研究撰文中引用訪談逐字 稿內容時,以大寫英文字母表示訪談的學校,小寫英文字母 a 表示導入者,小寫英 文字母 b 表示接受者,再以數字表示訪談的頁碼及行數。例如:「訪 Ab0903-0921」,

訪 Ab 即表示資料引自 A 學校的接受者之訪談逐字稿,0903-0921 是指資料來源為第 9 頁的第 3 行到第 21 行。訪談代號說明如表 3-13 所示。

表 3-13 訪談代號說明

符號 說明 大寫英文字母 訪談學校 小寫英文字母 a 導入者 小寫英文字母 b 接受者 數字前二碼 資料頁碼 數字後二碼 資料行數

二、資料分析

本研究訪談資料的分析,是採用「內容分析」,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可信性

E. G. Guba 和 Y. S. Lincoln 於 1984 年提出可靠性(dependability)、可信賴性

(credibility)、可遷移性(transferability)與可確證性(confirmability)等作為可信 性的評量指標(引自吳芝儀,2000)。本研究訪談內容部分,為提高可信性,依上述 四項標準自我要求與評鑑,並採取以下具體作法:

1. 運用機器協助記錄

訪談過程中除了紙筆記錄以外,將使用錄音機進行訪談全程錄音,避免遺漏重 要訊息,以確保資料的「可靠性」。

2. 三角校正法(triangulation)

N. Denzine 於 1978 年將三角校正分為資料、研究者、理論及方法等四種(引自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本研究採用「方法的三角校正」及「資料的三角校正」

加以檢證,增加研究的「可信賴性」。在「方法的三角校正」部分,運用量化的問卷

調查法與質性的訪談法進行研究,以交叉檢驗研究理論的價值性;在「資料的三角 校正」部分,比較第一階段問卷調查分析結果與第二階段訪談資料的內容分析結果,

以交叉檢驗研究結論的真實性。

3. 低推論的描述與研究者的反省

研究者針對訪談所得之逐字稿,透過對研究理論內涵的充分理解與不斷省思,

盡可能在保持價值觀中立的前提下,進行客觀的陳述與報導,以有效地對資料作描 述與詮釋;並依據完整的文獻探討以清楚界定研究概念,進而擬定「分析類目表」

對訪談資料進行內容分析,以避免主觀性推論與不存在描述而提升結論的「可遷移 性」與「可確證性」。

(二)建立分析類目

依據文獻探討,以 Rogers 的「創新擴散模式」作為理論架構,將「組織導入學 校策略之五大導入階段的擴散歷程」與「個人接受學校策略之五大接受階段的擴散 歷程」之階段作為主要類目,以羅馬字母(I~V)作為主要類目的代碼。前者又以「創 新擴散四項要素」與「導入階段在學校行政上的應用內涵」作為次要類目,後者則 以「接受階段在學校行政上的應用內涵」作為次要類目;其中「創新擴散四項要素」

以小寫英文字母(a~d)作為次要類目的代碼,而「導入階段在學校行政上的應用內 涵」和「接受階段在學校行政上的應用內涵」則以阿拉伯數字(1~5)作為次要類目 的代碼。據此,擬定「創新擴散模式分析類目表」,由「創新擴散模式之導入階段分 析類目表」和「創新擴散模式之接受階段分析類目表」兩類目表組成(詳見附錄六)。

(三)類目分析的原則

本研究是以各校近年來在推動的或成員知覺較為深刻的一項學校策略作為類目 分析的最小單位,因每一筆訪談資料皆可能涉及多種不同類目,因此,學者專家與 研究者根據訪談資料的不同屬性,可重複進行語幹分析與編碼,並登錄在「訪談逐 字稿」的編碼欄(詳見附錄五)。有關分析的原則說明如下:

1. 類目的分析原則以第二階段蒐集到的訪談資料為單位,分析所屬主類目後,

再分析所屬次類目,並登錄在訪談逐字稿的編碼欄。若無法分辨所屬的類目 則予以刪除,不作分析。

2. 訪談資料可依不同主類目屬性,對應其所屬次類目後重複分析。

3. 當訪談資料的語幹意涵呈現新的命題或概念而可作新的編碼(包含主類目或 次類目)時,則在訪談逐字稿的編碼欄予以註記。

4. 舉例說明:當「訪 Ab0903-0921」可被分析為主類目「IV. 執行」中的次類目

「2. 在使用或執行的過程若有完善的輔助制度將提高接受的信弖與意願」,

則在訪談逐字稿的編碼欄登錄為「IV-2」。

(四)檢定分析信度

本研究內容分析所採的信度計算方法有兩種,一為評分者信度,二為研究者信 度;所謂「評分者信度」,即不同的評分者,是否能將內容歸入相同的類目中,期間 所得之結果一致程度;所謂「研究者信度」,指研究者在不同時間進行分析項目時,

能將相同的項目歸類到同一個類目的程度(王石番,1991;楊孝濚,1989)。依據 G. Gerbner 於 1973 年將文化指標的設立標準以.80 作為信度係數的標準(引自王石 番,1991),達信度標準.80 以上後方進行正式的內容分析,以提高本研究的穩定性 與一致性。其公式與說明如下:

1. 相互同意度 Pi 2M

Pi = ────────

N1 + N2

M:所有編碼員完全同意的次數 N1:第一位編碼員編碼次數 N2:第二位編碼員編碼次數

2. 帄均相互同意度 P P1+P2+…+Pi

P = ──────────

N N:相互比較的次數

3. 評分者信度 R1 n × P

R1 = ─────────

1+[(n-1) × P]

n:評分者人數 P:帄均相互同意度

4. 研究者信度 R2 2 × P

R2 = ────────

1 + P P:帄均相互同意度

本研究內容分析之信度檢測進行步驟,先從第二階段進行訪談研究所蒐集到的 0.723,又研究者帄均同意值為 0.892,因此,本研究的「評分者信度」為 0.887,「研 究者信度」為 0.943,均達信度標準.80 以上,可進行正式的內容分析。研究者之帄

(五)進行正式分析

本研究於民國 99 年 5 月中旬完成信度檢定後,在 5 月下旬進行正式的內容分析,

對所蒐集到的訪談資料進行深層意義的理解,以分析受訪者的真正意圖及意圖背後 的潛在條件與脈絡,並重視研究者的自我反省及其與訪談內容可能產生的交互作用 等,用以探討「中」和「高」之不同應用程度學校,其學校策略在擴散上的關鍵因 素與可能困境。最後,再根據第一階段問卷調查法所蒐集的資料與分析結果,進行 綜合性討論,以分析「創新擴散模式」在學校行政的應用是否需要調適之處,期使 研究結果更為周延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