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新經營之內涵及其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創新經營之內涵及其相關理論

面對全球化的快速變遷與競爭風潮的時代,當今企業為取得優勢地位,使自己立於 不敗之地,無不以效率化的創意領導、效能化的創新行動、系統化的方法以及價值化的 知識,做為深耕企業的理念(吳清山,2004)。因此,追求創新已成為企業界求生存與 致勝的關鍵,創新對於任何組織競爭力的提升有著重要之影響。台灣的經濟環境日益嚴 竣,在產品的生命週期不斷縮短下,企業生存壓力愈來愈大。過去,創新攸關企業是否 能成功;現在,創新則關乎於企業是否存亡的要素。換言之,企業如未隨著市場的變化 而改變,終將會步入衰敗之命運。因而創新經營更成為現行企業界的風潮。本節主要探 討創新經營之內涵及其相關理論,分為四部份,第一部分針對創新的定義與內涵進行探 討;第二部分析創新的來源;第三部份為創新經營的意義;第四部分則深入瞭解創新經 營之相關理論。

一、創新的定義與內涵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資訊時代, 將會是一個「變動」( change)、「競爭」

( competition)、及「複雜」( complexity) 的 3C 社會(吳碧惠,2007)。 隨著社 會自由化、民主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浪潮衝擊,無論以營利為主的企業組織、或以非 營利為目標的組織,乃至學校教育組織,均面臨人類有史以來巨大的競爭與挑戰。當我 們進入一個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之際,無論任何的組織機構,如欲求永續經營、成功 不墜,則必須在思想、制度架構或技術方面「重建」( restructuring)、「再造」

( reorganization)與「再生」( reengineering),跳脫傳統思維,以創新和知識為核心,

強化競爭的優勢,如此方能面對巨變時代之挑戰(廖春文,2006)。Schumpete(1930)

提出的創新(innovation)具有「創新」與「發明」二種不同概念,他強調透過創新,企

27

業組織可以使其投資的資產再創造其價值,爾後「創新」概念便開始廣泛地獲得學術界 的重視與探討(引自林義屏,2000)。吳清山(2004)指出,「創新」一詞,就英文字義 而言具有「改變(make changes)或引進新事物(introduce new things)」意思,也就是 將新的思維、觀念、方法應用在產品、技術、服務等之上。本研究將國內外學者對於創 新的定義與主要論點整理如表2-2-1。

28

Robbins &Coulter 2002

Drucker 1985 Rick 1992

是變革(change)的一種,亦是一種新的觀念或想法,應用在於增 進產品、過程或服務效果上。

29

從上述文獻之分析,本研究將創新定義為「創新,亦是創意的一種」,無論個人或 團體以新穎的點子或創意,創造出更高的價值即為創新。換言之,「創新」是一種新概 念或新事物,其組織必須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及內在的需求,整合團體或個人的新觀 念、新方法以及新策略,經由系統化與規則化進行提供組織改變方針,進而提升組織績 效與競爭優勢之過程。

創新不僅是一種概念,亦涵蓋在執行及結果層面上,以下針對創新的內涵加以說明。

(一)就創新概念而言:創新必須要有創意的新點子(idea),並且是有別於以往的 新點子。創新過程可能無中生有、同中求異或是精益求精。

(二)就創新過程而言:以運用適當策略或模式融入其團體組織中,且創造出高價

值的過程。創新是必須落實創意的過程、行動以及結果。

(三)就創新結果而言:創新的目的是提升個人或組織的績效。簡單而言,創新就

是透過新思維、新產品、新策略、新作法、新服務,利用現有資源創造新財富。

綜合以上所述,創新除了包括創新概念的發展以及行動的實施外,還包括技術創新 (產品、過程以及設備)與管理創新(系統、政策、方案以及服務)。創新除了有助於改進 組織績效與提升產品價值外,更重要的是激發個人及組織的創新思維,使組織不斷創新 發展,以維繫整體優勢的競爭力。

隨著時代、環境快速的變遷,教育逐漸從傳統封閉的型態轉向開放多元的教育,學 校面臨市場激烈的競爭,經營的觀念需求新求變,力求創新,以強化學校的競爭,使學 校永續經營發展(顏秀如、張明輝,2005;黃義良,2005)。吳思華(2005)曾提出「不 創新,就會滅亡」的警語,學校如何在快速劇變的環境中,永續經營,唯有不斷的突破 與創新。誠如Lessem (1990) 提出之「發展型管理」概念,當全球企業面臨競爭風潮時,

經營者只要能掌握創新的活水源頭,即能創造出優勢的競爭力,由此足以預見,二十一 世紀是一個「創新經營」(Innovative Management)引領風潮的時代(引自蔡純姿,2008)。

就幼托機構創新經營而言,面對幼教市場激烈的競爭,經營者無論在思維、設備或

30

管理層面,都必須隨著時代腳步不斷創新改變,創造出園所新的核心價值,以形塑學校 獨特的風格。這是二十一世紀創新經營的表現,亦是幼教機構朝向永續經營必經之路。

二、創新的來源

一個企業組織要透過創新的理念,活化組織活動、提昇組織的競爭力以及績效,必 先了解創新的來源,方能掌握創新的機會。Drucker(1986)提出有七種創新的來源,分 別為:非預期的發生(unexpectation occurrences)、不一致性(incongruities)、流程的需 要(process needs)、產業與市場的改變(industry and market changes)、人口統計的改變

(demographic changes)、認知的改變(changes in perception)、新知識(newknowledge)

(引自林詩雁,2008)。美國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kery)在2003年提出七種 創新機會的來源,分別以企業或產業的內部與外部加以述說。內部創新來源有,出乎意 料的事件、無法協調的矛盾、流程中的難處、產業和市場的變遷。外部創新來源有,人 口變遷、概念的變化、新知識等,綜合上述,七種創新來源界線相當模糊,其內容有重 複的部份。經研究者部份整理如表2-2-2。

31

除此之外,吳清山(2003)亦提出,創新需要一定的條件,這些要件包括新奇

(novelty)、改變(change)、精緻(betterness)、特色(difference)。以下針對創新條件 加以說明。

(一)新奇(novelty):創新必須是新鮮或奇異的觀念或事物,只要有別以往的樣式,

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即是屬於創新。

32

(二)改變(change):所有創新都是一種改變,但並非所有的改變都是創新。其真 正的改變,不是因改變而改變,則必須經過細密思考的價值性改變,才是一種創新。

(三)精緻(betterness):創新是經過集思廣益、深思熟慮的一種過程,所作所為不 僅是過程的精緻,同時也要達到結果的精緻。因此,在任何產品、服務或工作方法上 講 求細緻,讓人感受品質與價值,方能展露出創新的真正涵義。

(四)特色(difference):要讓人覺得有創新,首先就是使人感到新鮮而有所不一樣,

這種不一樣是屬於正向的,且能夠表現出與眾不同。

綜合上述,創新的來源受到內部及外部的因素影響,因此,無論企業或組織面對激 烈的競爭,想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要推陳出新,而創新的前提就是推陳,沒有推陳 即無法實現任何的創新。

就幼教機構而言,經營者必須掌握創新機會,敏銳察覺內外環境影響創新的因素。

本研究從園所經營之層面,開始思考可以創新改變的地方,首先經營者具備創新的概念 與思維,接著建構一套具有創造性、前瞻性的計劃,最後適時在園所內推出創新的教學 課程以及親職教育活動等,以提升園所教學品質。

三、創新經營的意義

創新經營最重要在於創新,而「創新」具有「改變」或引進新事物之意思(吳清山,

2004)。湯志民(2006)指出,創新經營是組織為達成組織之目標,在服務或產品方面 做突破,並改變現況以提升競爭力。林海清(2007)認為創新經營是指組織管理者針對 組織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及挑戰,提出新思維、新方法,使其組織得以永續經營發展。

創新經營是以創新理念為主要概念,並結合經營方式,引發組織成員產生創新思維,使 其組織充滿創意氣氛,以提升組織優勢競爭力並達成組織永續經營之目的。在表2-2-3 為本研究整理學者對創新經營的定義與主要論點。

33

主要在於「創新」,其「創新」一詞,依字義具有「改變(make changes)

或引進新事物(introduce new things)。」

吳松齡

34

綜合上述觀點,「創新經營」是組織為實現創新,必須要激發組織成員突破現狀,

並針對組織面臨的問題,有系統、有計劃、有意圖、深思熟慮,不間斷的推陳出新以開 創新局面。今日的組織處於一個變動的環境,為生存、為發展則必須正視變動才能生存。

當組織遭逢變動之際,可視而不見、拒絕接受或是深入探索問題且接受環境的變動(楮 耐安譯,2006)。就教育組織環境而言,由於時代變遷以及少子化現象,使得高等教育、

中小學校將面臨招生不足的困境與廢校的問題。然而,首當其衝的則是幼兒教育,面臨 倒閉或被迫減班嚴重之衝擊。因此,本研究透過創新經營方式,企圖改善幼兒教育品質,

提升幼托機構內外部優勢競爭力並創造園所獨特風格,維持園所之持續發展運作,以達 到永續經營之目的。

四、創新經營的相關理論

創新經營有其理論基礎,包括知識經營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創新管理理論及組 織創新理論等。茲將各理論加以說明如下:

(一)知識經濟理論

「經濟合作開發組織」 ( O rg a n i z a t i o n f o r E c o n o m i c C o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E C D ) 於1996年發表的「知識經濟報告」中提及,「知識經濟」乃 是以知識和資訊為生產、分配和利用為主的經濟(OECD,1996)。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指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驅動力量,帶 動經濟成長、財富累積、與促進就業的特質(APEC,2000)。世界銀行(World Bank)

在2001年報告中亦提及,「知識經濟」泛指一個創造、學習並傳播知識的經濟,是一個 企業、機關、個人與社會,將知識作更有效的運用,以促成經濟與社會更進一步發展的 經濟(李誠,2001)。其國內學者也提出看法。吳清山(2002)認為,知識經濟是人力 資本與知識累積為主生產的經濟型態,透過知識生產、傳播與累積,帶動經濟成長的動

在2001年報告中亦提及,「知識經濟」泛指一個創造、學習並傳播知識的經濟,是一個 企業、機關、個人與社會,將知識作更有效的運用,以促成經濟與社會更進一步發展的 經濟(李誠,2001)。其國內學者也提出看法。吳清山(2002)認為,知識經濟是人力 資本與知識累積為主生產的經濟型態,透過知識生產、傳播與累積,帶動經濟成長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