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式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式

尚榮安(2001)指出,質性個案研究最重要的證據來源有六種,包括:文件、檔案 記錄、訪談、直接觀察、參與觀察,及實體的人造物。沒有任何單一資料來源能取得完 整的證據,研究者應妥善利用不同來源的互補性,使蒐集到的資料能反應信度與效度。

本研究資料蒐集方式包括教師、家長的訪談、參與觀察、研究者省思札記與個案托兒所 內部文件檔案的收集,以下依序說明之。

一、資料蒐集方式

(一)訪談法

訪談(interview)是質性研究資料蒐集的重要方法,是一種有目的談話。通常為研 究者(訪問者)與一個或更多人(受訪者)進行談話,藉以瞭解受訪者對問題及事件的 看法與感受。在質性研究中,訪談有兩種的方式,一是作為搜集資料的主要策略,二是 配合參與觀察、文件分析或其他研究技巧,作為搜集資料的輔助方式。社會科學研究習 慣將訪談法依據訪談問題設計的嚴謹度,劃分為三種類型(潘淑滿,2003)。

1.結構式的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是指在訪談過程,運用一系列預先設定的 結構性的問題,進行資料收集的工作。結構式訪談需事先擬定訪談大綱,在事先約定的 場所、時間進行訪談,訪談問題是以標準化程序提供問題,進行記錄工作。其所有受訪 者都經歷同樣的問題與程序。

2.無結構式的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是指在訪談過程中,毋須預先設計一 套標準的訪談大綱,訪談者與受訪者在自然情境中進行談話,並無固定的問題及訪問程 序。在無結構式訪談進行過程訪談者是輔助的角色,鼓勵受訪者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與看法。

78

3.半結構式的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是介於結構式與非結構式訪談之間 的一種資料收集的方式,是指在訪談過程,將事先擬定好的訪談大綱作為提示,以引導 的方式進行訪談。訪談問題可依實際狀況,隨時調整訪談問題或順序,同時也鼓勵受訪 者提出自己的問題。

本研究為進行理論驗證工作,了解個案托托兒所之創新經營,採用半結構訪談方式 進行資料的搜集,訪談對象有園內老師及幼兒家長,另外隨時依研究需要進行非正式訪 談,以便釐清相關疑問與探求進一步訊息(訪談說明函大綱,訪談大綱解釋名詞、教師 訪談大綱與家長訪談大綱請參見附錄一、附錄二、附錄三、附錄四)。

本研究訪談地點,係考量受訪者之方便性,安排於個案托兒所家長接待處,訪談時 間,以不影響受訪者工作時間為原則。第一次訪談前一週,研究者以電子郵件方或當面 將訪談大綱,以及研究邀請涵一併給受訪者,邀請受訪者參與本研究,並說明研究主題、

目的,以及蒐集資料方式。進行第一次訪談時,研究者事先徵詢受訪者同意,採全程錄 音方式,每次訪談結束後,都將錄音內容轉譯為逐字稿,進行分類編碼整理等。在每次 轉譯錄音內容時,會依內容再次檢討訪談技巧、問話內容或主觀性等問題,避免下次訪 談時重複之前的錯誤,此外也檢視訪談內容不足之處,將問題記錄在筆記本,於下次訪 談時再提出,以釐清問題。

茲將各次訪談時間與對象,彙整如附錄五

(二)觀察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觀察法深入觀察個案托兒所之經營情形,研究者即在個案托兒所的 情境場域中進行實地觀察園所之經營運作,因此,參與觀察為本研究獲得真實現場資料 的方法之一。研究者於現場觀察個案托兒所之內部運作、師生互動、親師溝通等情形,

相關資料的蒐集可以確切掌握某些現象或行為,以做為描述個案托兒所情境脈絡依據。

(三)省思札記

省思札記主要為研究者對資料進行思考、省思的一種記錄,其目的在提醒研究者要

79

保持客觀的立場。研究者本身即為研究工具,進行研究時需不斷針對問題不時反思,並 隨手記載當時的發現、疑問、心境於札記,省思後,並針對問題或疑問之處,訂定下次 計畫的參考,本研究透過研究者省思札記的撰寫,以釐清觀念並培養敏銳度。

(四)文件檔案

本研究蒐集文件檔案之目的有二,其一為進入研究場域時,協助研究者瞭解托兒所 在行政、人事、教學、課程、活動、親職等各方面運作之情況,使研究者對個案托兒所 整個情境脈絡有更深入了解,其二為補充訪談、觀察後不足之處,作為檢核訪談資料或 事陳述實之佐證,各式文件檔案之細目如附錄六。

二、資料整理與分析

(一)資料整理

本研究資料來源包括:訪談資料、文件檔案、省思札記、觀察記錄等四部分。研究 者在研究過程中,同時進行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首先研究者將已整理、歸納好的 訪談、文件檔案、省思札記、觀察記錄等資料進行第一階段的交叉分析,以獲得初步的 結果與發現。並根據此資料內容的發現,進行下階段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如此以 循環不斷模式進行至研究終止。研究者盡量在資料蒐集後最短時間內,即能將相關訪 談、錄音等轉譯為文字稿,最後將資料整理成電子文件,並於原始註明資料中加註轉譯 符號以補捉受訪者之原意,如表3-5-1所示。

80

研究中針對資料分析引用的觀察、文件檔案或訪談內容,以編碼方式加註,於表3-5-2 說明各類編碼所代表的意義。

表3-5-2 編碼系統表之說明

編碼 意義

訪談 舊教師OTA訪談20110322 新教師NTA訪談20110321

2011年3月22日訪談舊的教師OTA 2011年3月21日訪談新的教師NTA 舊生家長OA訪談20110412 2011年4月12日訪談舊生家長OA 新生家長NA訪談20110522 2011年5月22日訪談新生家長NA 觀察 觀察20110218 2011年月2日18日之觀察

省思札記 省思札記20110316 2011年月3日16日之個人省思札記 文件 文件 11 文件檔案第11份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81

(二)資料分析方式

本研究針對訪談、文件檔案、省思札記、觀察記錄等資料進行質性研究的分析,透 過概念化的過程,研究者將原始資料中的一般性概念逐步發展出具體的概念,進而再將 此概念發展成主軸概念(潘淑滿,2003)。本研究參考潘淑滿(2003)提出資料分析方 式,運用編碼登錄的技巧,將編碼登錄過程分為下列三個步驟。

1.開放譯碼(open coding)

當研究者詳細閱讀文本資料後,由資料中找出關鍵字、關鍵事件或主題,可能是一 句話或一段文字,用不同色筆標記後在筆記的兩旁加以命名。

2.主軸譯碼(axial coding)

主軸譯碼著重在綜合歸納或比較不同資料之間的代碼,研究者在主題或概念之間,

找出共通或相異之處,期望歸類出主軸概念。

3.選擇性譯碼(selective coding)

資料分析的最後階段為選擇性譯碼,當研究者蒐集完所有資料,並分析完成之後,

研究者開始選擇可以彰顯研究主題之主軸概念,作為本研究詮釋之依據。

82

第六節 研究品質的信實度

信度與效度通常被用來評估研究品質的指標。由於量化研究之目的找出在社會現象 或社會行為的共同性,其採用的信效度考驗方法,並不適合質性研究。質性研究關注的 則是資料的正確性、可靠性與社會事實的建構過程,以及人們在不同文化社會脈絡下的 經驗與解釋。關於質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Lincoln和Guba(1985)認為提高質性研究 的確信程度,藉由確實性(credibility)、遷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

和一致性(confirmability)等四項作為質性研究品質判斷的標準,以提升研究的確信性

(trustworthiness)(引自林佩璇,2000;潘淑滿,2003),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確實性(Credibility)

所謂確實性(Credibility)意指質性研究資料的真實程度,即研究者真正觀察到所 希望觀察的結果。本研究為增加研究的正確性,除經由大量閱讀文獻資料外,並且利用 三角檢測法、長期現場觀察、受訪者檢核等多方式蒐集資料,提高研究的確實性。

(一)三角檢測法

三角檢測法的資料來源包括訪談家長、教師等不同的人員,其採用不同資料的蒐集 方式(訪談資料、個人省思札記、文件檔案等),將所得資料相互交叉檢核與應證,以 提高資料詮釋與報告之確實性。

(二)長期現場觀察

研究者長期在個案托兒所現場進行觀察,以獲得持續性與真實的相關資料。

(三)受訪者檢核

研究者忠實地將訪談內容全部轉換成文字資料,之後再請受訪者親自核對訪談的逐 字稿內容是否有缺漏、不符原意或需再補充之處,除此之外亦邀請受訪者提供回饋意 見,瞭解受訪者之觀點與看法,以獲得研究資料之確實性。

83

二、遷移性(Transferability)

係指經由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可以有效的做資料性的描述與轉換成文字資 料。也就是說研究者能將受訪者所處的脈絡、意圖、意義及行動轉換成文字資料。本研 究為提高外在效度之方法為詳實記錄與省思札記。

(一)詳實記錄

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謹慎且詳細記錄觀察時的場景細節,對於研究現象的意義及 行為的理解則加以描寫與詮釋,以檢視資料轉換過程中,是否失去原意。研究者將蒐集 的訊息與資訊厚實描述,讓讀者明瞭個案之原貌與意義。

(二)省思札記

研究者於資料蒐集過程,隨時進行反省自己所見所思,並詳實記載於省思札記中,

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維護研究理論,且保持研究的中立性。在論述個案時為避免研究者 主觀的想法,則儘量以客觀的描述,以增加其可確認性。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係指不同研究者對相同的條件,蒐集、分析和解釋資料的一致程度,即研究者運用 有效的資料蒐集策略收集到可靠的資料(潘淑滿,2003)。本研究為提升內在信度之方

係指不同研究者對相同的條件,蒐集、分析和解釋資料的一致程度,即研究者運用 有效的資料蒐集策略收集到可靠的資料(潘淑滿,2003)。本研究為提升內在信度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