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

本節將針對本研究中的創造思考教學、創造思考教學中所包含的創造思考技 法及創造性問題解決(CPS)的模式三部份進行探討,分別闡述如下:

壹、創造思考教學

本研究涵蓋了「創意教學」、「創造思考教學」,在探討「創意教學」及「創造 思考教學」前,先釐清「創意教學」(creative teaching)、「創新教學」(innovational instruction )、「 創 造 性 教 學 」( creative teaching )、「 教 學 創 新 」(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創造思考教學」(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創造力教學」(teaching

16

for creativity)這幾個容易混淆不清的概念。

關於這些概念的定義,許多人提出他們的看法(賈馥茗,1979;林偉文,2002;

施乃華,2002;吳靖國,2003;Starko,2000 ;王瑞,2002;呂金燮,2003;陳 龍安,2008;) ,

大致上來說,大家將這些概念分成兩類,一類為創造性教學,包含創意教學、

創新教學、教學創新,另一類為創造力教學與創造思考教學。根據 ERIC Thesaurus 的定義,「創意教學」是「發展並運用新奇的、原創的或發明的教學方法,以達成 教學或教育的目標(引自林偉文,2002)。吳靖國(2003)對「創意教學」的看法,創 新涉及既有經驗與知識之間的重組與再發現,內含探索、求異、求是、求佳等特 徵,故創新教學的內涵大致包涵教學理念上、課程規劃與師生互動上、以及教材 教具設備上的改變,只要對原有教學進行融合、調整或取代等改變歷程,即產生 教學上的創新。而「教學創新」是「引進新的教學觀念、方法或工具」著重在運 用他人所發展出的觀念、方法或工具,故與「創意教學」概念相同。林偉文(2002) 就「創意教學」與「教學創新」定義而言,兩者之間有許多重疊之處,它們之間 的區別在於「創意教學」強調「發展並運用新奇的、原創的或發明的教學方法」;

「教學創新」強調「引用他人已發展出的新教學觀念、方法或工具」,就歷程而言,

無論原創或引用,都是教師的創新行為,也是教師個人創造力的展現。Starko(2000)

認為「創意教學」是透過創意的方法達到教學目的。陳龍安(2008)認為創造性教學,

是指教學很有創意,透過教師的創意,以活潑有趣的方式將教材教授給學生,使 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

「創造思考教學」或「創造力教學」,因其意涵重疊性較高,部份學者將此二 者視為同義詞(施乃華,2002)。賈馥茗(1979)提出創造思考教學,就教師本身來講,

乃是鼓勵教師因時制宜,變化教學的方式。其目的在啟發學生創造的動機,鼓勵 學生創造的表現。毛連塭(1984)提出,就內涵來看,創造思考教學是教師透過課程

17

的內容及有計畫的教學活動,在一種支持性的環境下,以激發和助長學生創造力 行為的一種教學模式。Starko(2000)認為「創造力教學」的目的在培養學生的創 造力。王瑞(2002)覺得創造力教學乃是鼓勵教師依據創造力發展的原理,運用 適當方法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透過課程內容及計畫性的教學設計,刺激、

指導、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助長學生創造行為的教學模式。呂金燮(2003)提到 創造力教學應重視教學或問題情境的設計,在特定領域的基礎下,引導學生思考。

陳龍安(2008)指出「創造思考教學」(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的目標在激發或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透過有計畫的課程內容、彈性變化的教學方式,並利用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支持性的環境之下,培養學生流暢、變通、獨創及 精密的思考能力。因此創造思考教學是以創造力為重心,重視學生創造力的激發,

助長創意才能的發展。

綜合以上所有學者對概念的論述,兩類概念主要的差別在於,「創意教學」和

「教學創新」的要點在於教師運用創造性使教學活動變得有趣、活潑、多樣化,

透過創意的方法達到教學目的,而非激發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或創造思考為目 的;「創造思考教學」或「創造力教學」旨在配合課程,教師利用創造思考的策略,

激發學生創造力、助長學生創造行為為目的。

本研究的「圖像式刺激創造思考教學方案」,透過教師自編的創意教學活動,

並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圖像的刺激及創造思考技法的策略,引導學生做創意的發 想,期待學生學習之後,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所以「圖像式刺激創造思考教 學方案」即是創意教學也是創造思考教學。

貳、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

教育部於 2003 年頒佈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之基本能力強調「主動探索與研 究」以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在這兩個基本能力中分別明白地指出:「希

18

望學生能夠激發好奇心及觀察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並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能 於生活中」、「養成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與習慣,有系統地研判問題,並能有 效解決問題和衝突。」(教育部,2003)。良好的解決問題能力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 的利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刻不容緩,良好的解決問 題能力則有賴於創意。

創意就是見人之所未見,並能有效解決當前問題的新意,其先決條件來自於 把問題界定清楚的能力,以及對問題反應不擇舊固執的思維彈性(曾志朗,2003)。

Parnes(1967)提出創造性問題解決(Creative Problem Solving,CPS)的模式包含下 面五個階段:

一、發現事實(fact finding,FF)

包括蒐集及審視一切跟問題有關的資料並加以分析、整理。

二、發現問題(problem finding,PF)

分析問題中的每一個要素,重新釐清問題,並界定問題的目的。

三、發現構想(idea finding,IF)

構想的產生與利用。要想出解決問題的各種點子。

四、發現解決方案(solution finding,SF)

從各個點子中去評斷點子的好壞,找出最好、最實際、最合宜的解決問題 的構想,此階段有時會有批判思考產生。

五、接受所發現的解決方案(acceptance finding,AF)

對解決方案做最後的考慮,以便決定最好的方案而付諸行動,確定這方案 是否有效,如果無效就要回到前幾個階段,找另一個可能解決的方法。

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是一種階段式解決問題的方式,它跟一般的問題解決方 式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先有擴散性思考,以避免漏掉任何的方 法,再有聚歛性思考,從眾多的點子中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Davis(1986)認為創 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是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案,因為此一模式不但是一個創造思考的

19

過程,也能用來解決實際遭遇的問題,不一定要循序進行,可依據自己的需求從 任何一個階段開始,適用於個人或團體解決問題。靈活運用 CPS 模式如下圖 2-2-1

圖 2-2-1 靈活運用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模式(資料來源:Davis,1986)

美國教育學家 Dewey(1933)於所著「思維術」(How we think)中指出思考是 解決問題的心理活動歷程,思考必須有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會產生思考,沒有思 考也就不可能形成知識。換言之,知識之形成與發展,有賴問題做前導。而在創 造性問題解決模式中,經由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過程,必須運用所學知識為基礎,

這是一個激發學生創造力很棒的模式。洪文東(2005)在以「熱的傳遞」主題教學活 動設計提昇國小學童思考智能之探索性研究時,將 CPS 修正成(1)引起動機(2)發現 問題(3)產生想法(4)設計並進行實驗(5)實驗總結之 RCPS (revised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五階段方式,設計「熱的傳遞」主題教學活動,分成三個單元活動進行:

「熱的進行曲」、「熔化你的心」、「我的熱在沸騰」。藉由問題的探索、小組

發現問題 發現構想

接受所發現 的解決方案 發現的解決方案

發現事實

20

活動、實作與討論和結果的歸納的歷程,結果發現有助於提昇國小學童思考智能。

經由此研究給研究者的啟示,CPS 模式可以依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實際需求 修正後,且研究者並將創造思考技法融入課程中,學生在創造思考技法訓練後,

透過研究者自編的課程,讓學生學習運用修正後的 CPS 模式,去發現問題與解決 問題,並引導學生在 CPS 的每個階段充分運用所學的創造思考技法。

參、創造思考技法

心理計量學派主張創造力是每個人天生具有的能力,可經由訓練提升,因此 本研究在自編的創意教學方案中將試著運用創造思考技法,訓練學生,期待對學 生的創造力能有所提升,以下就運用的技法分別闡述之:

一、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

Osborn(1953)所發展出的一種集思廣益的技法,利用集體思考的方法,使思 想互相激盪,發生連鎖反應,亦即在短暫的時間裡,去獲得大量構想的方法,然 後再確定哪些想法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它是屬於橫向思維的過程。腦力激盪法有 兩大原理:「延遲判斷」以及「量中求質」(許素甘,2004)。

腦力激盪法使用方式可以是單純的口頭討論或給予視覺刺激後討論,若能加 上心智圖、魚骨圖等視覺上的刺激則所表現的成果會更佳(張書豪,2010)。

二、六六討論法

菲立普(J.Donald Phillips)首創,以腦力激盪為基礎,適用於大團體的討論方 式,將大團體分為每組六人的小組,只進行六分鐘的小組討論,再回到大團體中 分享成果,最後進行評估(陳龍安,2008)。

三、列舉法

(一) 屬性列舉法

21

Crawford(1954)所發明,他認為每一事物皆從另一事物中產生,一般的創 造品都是從舊物中改造。活動時先列舉所研究問題或物品的各種屬性,然 後提出各種改進屬性的辦法,使該物品產生新的用途。

(二) 特性列舉法

依物品的構造及性能,按名詞(物質、材料、製法..)、形容詞(形狀、顏色…)、

動詞(技能、相關動作…)特性列出,然後檢討每一特性可改良處。

(三) 優點列舉法

逐一列出事物優點的方法,進而探討解決問題與改善的對策。

(四) 缺點列舉法

把產品的缺點,毫不客氣地指出來,盡量挑毛病,再針對這些缺點設計 改良。

(五) 希望列舉法

就某項物品積極地幻想,不斷地提出「希望」、「怎樣才能更好」等理想與 願望,不管可行或不可行都將之列出,今日的幻想,可能是明日的產品(陳 龍安,2008)。

四、5W1H

5W1H 檢討法是從六個角度來檢討問題的合理性,消極方面,可指出缺點之所 在,積極方面可擴大產品的效用(陳樹勛,1973;Raudsepp,1981)。它可依照問題 的性質不同,用各種不同的發問技術來檢討,這六個問題是(陳龍安,2008):

5W1H 檢討法是從六個角度來檢討問題的合理性,消極方面,可指出缺點之所 在,積極方面可擴大產品的效用(陳樹勛,1973;Raudsepp,1981)。它可依照問題 的性質不同,用各種不同的發問技術來檢討,這六個問題是(陳龍安,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