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在探討圖像式刺激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成效,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旨在說明本研究背景與動機,說明如下:

壹、研究背景

「曾有一時期,我能像米開朗基羅那般繪畫,但我卻需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 來學習如何像個孩子般的繪畫。」---畢卡索。由繪畫大師畢卡索的這段話,我們 可以察覺創意是每個人天生擁有的,創意曾存在許多人的孩童時期,可是隨著年 齡的增長,要維持源源不斷的創意就要持續地學習,是什麼原因讓創意無法隨著 年齡成長而一起增長呢?

Torrance(1968)曾觀察到兒童創意中三個衰退期,第一個時期約在五歲左右,

這個階段正好是兒童進入學校系統的時期,孩童傾向被教導學習和遵守學校生活 的各項規定,創意的衰退是受到學校環境標準化的影響。第二個時期是九到十歲 左右,創意的衰退跟認知發展有關,因為這個時期孩童正展現邏輯推理能力,與 先前自由聯結的創意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兩者間的矛盾情形,造成這個時期創意 的衰退。最後一個創造力下降時期是在大約十三歲左右的青少年時期,這個時期 正好是學習階段的轉換,由小學進入國高中,學習環境的改變代表著緊張干擾的 來源增多,因為在中學的規定比小學要嚴格,為了學業上的成功,發散性思考絕 大部分受到抑制。

透過 Torrance 的觀察,在強調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西方開放式教育體制下,

2

都存在著創意衰退期,再對照到我國保守的教育體制,此現象更是無法避免。在 現今的教育體制下,國中階段的學習正面臨到人生的第一個升學關卡,成績好壞 關係到是否能進理想的高中,於是考試引導教學,整個學習環境強調的是書本式 的定義、快速灌輸知識、給標準答案、追求高分,且不鼓勵思考的教育模式,再 加上社會上習慣以智育成績來判斷成功與否的模式,更助長了創意的被扼殺,也 讓更多的人才就此被埋沒了。

Robinson 是英國創造力研究專家,2006 年在 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演講很清楚的指出為什麼我們大部分的人無法出類拔萃的原因,主要是 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都是要培養我們成為好的工作者,而不是有創意的 思想家。哪些從小充滿好奇心,想像力充沛卻坐不住的小孩,很可能就被忽視掉,

甚至被指責。羅賓遜認為所有的孩子都蘊藏著巨大的天資,可是我們卻無情地埋 沒了他們的才能。教育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因為文 化的差異,存在的問題各自不同,教育不能被一概而論,但羅賓遜卻在這不同處 看到了一個共同的嚴重問題—教育扼殺了創造力。( Robinson,2006) 。

要如何突破國中階段創意衰退期,讓學生的創意在國中階段可以止跌回升?

我們就必須對我們的教育體制做深刻的反思,我們應強調智能的多樣化並發展創 造力,讓大眾了解創造力在教育上跟語文、數學、自然等學科一樣重要,都該被 重視。鼓勵學子發揮創意的天賦,努力嘗試。包容他們在嘗試中的所犯的錯誤,

讓他們的創意可以恣意揮灑而不被扼殺,並引導學子看到充滿希望的未來,當然 身為教育者更要思考學生進到學校要學習的是什麼?學校應該教給學生的又是什 麼?才不會讓孩童時充滿想像力與好奇的心,都被教育給抹殺掉了。

貳、研究動機

一、找到國中生缺乏學習動機的原因

3

2010 年 3 月 10 日來自台灣的吳寶春,打敗十六國二十三位各國麵包高手拿到 世界麵包冠軍。消息傳回國內,引起廣泛大眾好奇的詢問,是什麼因素造就了吳 寶春的麵包傳奇?從各方的報導中明瞭,國中階段的吳寶春不喜歡讀書,討厭上 學。總是放牛班的最後一名,國中畢業時國字還認不到五百個。因為不知道求學 的目的何在,國中畢業就北上當麵包學徒,隨著年齡增長慢慢才發現「沒讀書」

讓他吃足苦頭。好在一直以來,吳寶春內在有著強烈的趨力希望可以成功、出人 頭地,讓母親不必再過苦日子。當兵時,為了突破瓶頸,吳寶春才自發性的開始 認真「讀書識字」。後來學習慾望強烈的吳寶春,為了看懂日文烘焙書還去學日 文,也有了機會去日本進修,解開他學習烘焙的困惑,在麵包製作上發揮他的創 意(王茜穎,2008)。

現今的教育又如何呢?研究者曾在生涯輔導訪視時,與學生的對談中發現,

部分學校因為注重升學,對於學習成就低的學生幾乎是忽視的,學習對他們而言 毫無樂趣可言,最後有人選擇逃離學校,有人將上學當作例行公式,整日無所事 事。

看著吳寶春的故事,對照著現今的教育狀況,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學校教育 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一個孩子在國中的三年是如此漫無目的地虛度過呢?又有 多少學習成就低的學生,能像吳寶春一樣,出校門後,自己找到學習的動力,累 積經驗激發創意,才有機會邁向成功?教改幾十年,從聯考變基測,再逐年增加 免試入學的名額,可是升學的壓力沒減少,不喜歡上學的學生也沒減少。

分析學生不喜歡上學的原因,占比例最高的是聽不懂、成績差,其次才是人 際關係差、被欺負、家庭因素等。為什麼老師教的,學生聽不懂?是因為教材過 深,學生的程度無法理解還是課程引不起學生的興趣?當學生學習興趣低落,成績 自然差,就越來越不想進學校學習。但學習成就低並不代表學生就沒創意,只是

4

沒有相關的課程可以讓他們有發揮的機會,這是我們的教育要積極思考的部分。

學校應該在課程方面找到可以吸引學生的部分,先突破學生不喜歡上學的障礙,

再找出更多可以讓學習成就低的學生有所發揮的課程與活動,讓他們透過活動找 到學習的動力與成就感,進而引導他們找到可以努力的目標與夢想。

二、讓每位國中生找到學習的動力並提升創造力

「2009 創造力教育產學合作論壇」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在知識經濟的時代,

創造力就是競爭力,他特別舉出 2009 在台北舉辦的聽奧運動會,總導演賴聲川教 授行銷台灣的美食,在節目中加入小籠包、芒果冰、牛肉麵及魯肉飯等表演元素,

在閉幕式這些美食也讓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選手大飽口福,這就是創意(吳清基,

2009)。創意是無所不在的,它存在任何一個行業。不管是高科技產業或傳統行業,

想永續經營,就得不斷地發揮創意,求新求變。

我們的學生無論學習成就高或低,總有一天要離開學校進入職場,不管從事 任何行業都有他存在的價值,我們應該從國小至大學都放入創造力教學,讓每一 個學生孩童時期的好奇心持續不斷地發展,他才有機會出人頭地。更要鼓勵年輕 人把創業及創新當成目標,才能有源源不斷學習的動力(吳靜吉,2009)。

國中階段的學習一直以來都太偏重智能的學習,對於學習成就低的學生自然 興趣缺缺,毫無學習的動力。對學習成就高的學生,雖然考試得高分,未必了解 所學理論如何運用。加上現行的國中採常態編班的方式,班級中學生的智力發展 不同,在教學上如何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效,是我們要面對的難題,也是 我們必須要做到的。

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找教學的素材,引導學生理解所學理論在生活中的運用是 無所不在。貼近生活的素材,且是學生所熟悉的,素材本身就具吸引力,能引起 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再透過有趣的訓練方式,也許就能提升學生學習的意願。

5

所以從教學素材與教學方法改變做起,並且在這些素材與方法中融入創意的 元素,在國中階段可能是一個可行的方向。更期待的是在這樣的教學改變下,可 以讓學生幼兒時的創意天賦再被激發與增長,對於學生的學習與未來的就業能隨 時保有創意與學習的動力。

三、找到可以提升國中生的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方法

「天是藍的、花是紅的、草是綠的,大人習慣用規定框住孩子的想像力,像 機器人般的孩子怎會有學習熱忱?」(洪蘭,2009)好熟悉的話,記得高雄市愛河 還沒整治清澈前,舉辦過兒童寫生比賽。當時的愛河水是渾沌不清的黑色,一個 孩子很天真地將整片河水塗成黑色,身旁陪伴的媽媽急著大喊,河水是藍色的快 重畫,孩子一臉疑惑的說,明明就是黑色的,為什麼要畫藍色。我們的教育總習 慣給標準答案,於是學生也不再需要思考。看看我們的國中教育中,有多少的學 科就是如此。

Robinson(2006)直指「教育」說,「太多的孩子沒有被放對地方,沒有把他們 真正的能力發展出來,大部份的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可 以做些麼事,就這一點而言,這些學生根本不知道他們自己是誰。」在台灣許多 有能力的家長有鑑於此,於是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可是大多數的孩子還是得留 在教育體制下學習,既然暫時改變不了體制,我們就得找出解決的方法。

哈佛大學伯克教學中心(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針對二 十門課的教授、四百位學生,分別調查老師與學生是否掌握課堂「核心概念」?

跌破教授眼鏡的是,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抓到教授在那門課想傳達的核心概念(李 雪莉、彭昱融,2008)。連全是資優生的哈佛,教授們都不得不重新思考,「怎麼 教」似乎比「教什麼」更重要,或許也幫我們找到了可以改變方向。

跌破教授眼鏡的是,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抓到教授在那門課想傳達的核心概念(李 雪莉、彭昱融,2008)。連全是資優生的哈佛,教授們都不得不重新思考,「怎麼 教」似乎比「教什麼」更重要,或許也幫我們找到了可以改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