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虛擬:創造行動的努力

第三節 創造的自由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智性的努力下,人以超越自身的方式保持與自己統一,這正是《物質與記 憶》蜆殼圖示所顯示的意涵,人創造自己的人格特徵,必須在每次的努力中創 造一新的知覺迴圈,一個回返向內在經驗契合的過程,但同時,新的迴圈必然 地包納著之前的所有迴圈而超越了自己本來的所有,而朝向更遠的創造方向。

這正是生命衝動創造「自由的工具(un instrument de liberté)」的意義,其自由 的行動就是讓自己更自由,其創造的努力就是創造自由、創造能多於自己的創 造工具。

但是,對於人的心理生命之考察,我們不適合停在此處。尤其在生命衝動 作為純粹的動態之脈絡下,必須要注意到,心靈活動必定同時有著兩個相反的 方向。智性注意力越集中,越契合生命的具體細節,越在創造的努力中使自己 自由;但是若越放鬆注意力,就越融入模糊的記憶整體中,越離開當下的創 造,使自己處在相對不費力的被動性之中。這兩股力量之間,自由有其程度,

自我的統一狀態也有其程度。當注意力越鬆弛,自我越無法在當下統一,而是 落入回憶影像的散亂之中,越在夢境般的狀態與現實混淆。

然而,就如同之前對物質性的界定,生命力最極端的鬆弛狀態,仍然是一 種震動的力,而人的注意再集中,仍不會是生命衝動本身。創造發生在鬆弛與 凝縮的平衡之上,而不會終結在絕對的完滿或闕如上。因此,不管是智性的方 向或是做夢的方向,其實都是同一股生命創造不同的努力程度,無法通過否定 一個來肯定另一個,反而要在收放之間創造一種強度合宜的生命風景。

第三節 創造的自由

一、直觀的創造作用

若是繼續帶著生命的眼光,以現實世界為範圍,來談論人的創造與自由之 意義,以達成在實踐層面生命於個別存有者的展現。那麼,我們首先要能在現 實世界中,辨識出創造的要素所在,即,「自我製造」與「自我消解」這兩股 互補作用發生的地方。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事實上,整個現實世界就是由這兩種互相增減的方式產生的,並且在所有 生命體身上都以這樣的方式表現著自身的存在,是以,我們要做的並非去「尋 找」而是去「發現」,或這更精確地說,是去「再認」,「再認」自己本有的 生命本質。

這種「再認」的努力,仍然是涉及創造的部分環節,仍然是與自由相關 的,而柏格森稱之為是「直觀」的努力。這個努力的方向,是從佈置於世界空 間中的生命型態,朝向流變於動態中的生命本質之努力。從任何型態的生命 體,都可以找到回返生命本質的契機,它發生在「共感( sympathie)」作用發 生時,也就是,當我與其他生命型態共享著某種感覺或者建立起一種連通方式 時,我們便能在它之中認出自己,在它的生命中體會我的生命本質,而事實 上,這是同一個本質、同一個根源。由於我們的意識生命能擴張至其他生命體 的範圍,帶起一種與物同一的狀況,於是在現實世界中展佈為互相外在的生命 存在型態,就進入了滲透連通的狀態。

「直觀」的努力,是內在於生命體的,它無法從外部直接地賦予或者向著 外部去索取,它其實是自己生命內部的調整與收放,無法從外部給予規範或測 度。但是,它又是不能離開外在世界而起作用的,因為我們生命的調整要與其 他生命型態對照著,就如同整體回憶要模仿著、詮釋著知覺場域的輪廓,才能 與之應合。

因此,內外之間需要一種連通橋樑,這個橋樑,在柏格森看來,是藝術活 動所帶來的優美感。在《創造進化論》柏格森提到:

生命的意圖(L’intention de la vie)是簡單的運動,它在遊走於諸支線 間、將它們連結起來、賦予它們遠離了的意義。這個意圖就是藝術家,

通過將自身藉由某種同感放回物之中的方式、通過以直觀的努力打破設 置在他與形態之間的空間障礙的方式,嘗試重新把握的東西。107

      

107 EC, p.178; in English: p.221.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實,優美感就是一種知覺的機能,但是它所帶起的是一種和諧、無障礙 的感受,通過這種感受,藝術家向我們提示生命流動的本質,進而讓我們與之 連結於一種和諧的共感狀態,在藝術中共享同樣的生命韻律。

在心靈經驗中,這是一種注意鬆綁的傾向,是以,外在世界的影響才能盡 可能完整地與我的心靈契合。與注意的集中相反,生命越集中越契合自己,而 越鬆弛則越契合自然、越契合世界,因為此時生命越是物質性的、越不費力地 沒入其間。柏格森以聆聽詩文的心理經驗來說明,在夢的方向上物質性與心靈 活動的交織狀況:

對此,我不需要加入任何東西,這就已經足夠減去一些東西。當我放鬆 自己,連續的聲音就變得更個別化;當文句被解組成文字,這些文字就 在我交替地知覺到的每個音節中吟誦著。〔 〕正是這些字母在彼此之 間區分開來,正是這些字母是我將在想像的紙頁上交織地行進的。然後 我將欽賞於這些交織的精微,排列的非凡秩序,字母於音節的、音節於 文字的、文字於文句的精確嵌入。108

心靈活動的鬆弛,便是注意力的撤回,雖然相對於智性的高度集中,此向 著夢的鬆弛方向幾乎如同不作為,然而這其中依然運轉著一種創造的要素,一 種讓意識生命越發擴張與複雜的要素,意識生命有多少程度的擴張,智性就多 少程度地從集中的凝縮中撤回,這種努力程度的倒轉就是「直觀」在創造努力 中的呈現。

如果說,人的意識生命順著生命衝動的創造本性,所進行的智性集中活 動,會是一種自由行動的話,從智性的集中撤回於意識生命的擴張活動,仍然 是交織在積極的創造行動中的。然而,就正是這種離散的擴張傾向,說明了生 命衝動在自身分化的進程上,何以創造出了空間平面式的有擴延之現實世界。

而當我們能夠將自己的意識生命鬆弛到與物質世界的擴延細節相契合時,我們 因而能夠共感生命衝動在鬆弛方向的韻律,而把握到物質世界之生命型態的本

      

108 EC, p.210; in English: p.256.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質奧祕,因而,在此意義上,「人」的支線因為能對生命衝動有充分的把握而 是「自我意識」,顯現出另一種智性努力以外的獨特性。

二、自由於創造行動的意義

談到生命衝動在「人」支線的獨特性,表現為兩種面向的創造要素,即,

「智性」與「直觀」。而自由的意義是被放在「智性」的積極創造上被肯認 的,其實,生命衝動本身的運動就是一自由的創造活動,但是這樣的自由被鑲 嵌在生命支線的內部,只有「人」支線內部就隱含了超越生命層級鎖鏈的創造 自由之能力,是以,相對於其他生命支線,它是更自由的。但是,「直觀」倒 轉回生命的感受而沒有積極行動的意義底下,在生命衝動的角度,是被動性 的,相對於有積極創造行動的自由。然而,就「人」支線的角度,直觀的努力 很難說不是一個行動,儘管它並非智性所屬的行動,是以,對於一個介入智性 的直觀行動,要如何說明自由的意義,或者,自由要如何擺放在「人」支線帶 著生命傾向的智性創造行動之中?

就智性的創造而言,呈現一種行動與產物的關係。這也是在《論意識的直 接與料》、《物質與記憶》、《創造進化論》都一直出現的母題,即,綿延空 間化的努力。這個努力,中斷了綿延的本性,產生出綿延的另一種型態,以一 種在空間中佈置的方式被儲存下來,是以對世界整體有了新的增益,產生了改 變。

這正是「行動」之於「創造」的意義,在《論意識的直接與料》,意識的 自由行動,不在於對可能選項做出決定,而在於將綿延製作為「同質場域」的 外殼;在《物質與記憶》,過去的經驗整體必須通過行動被現實化於空間中的 知覺輪廓,以達至新知覺的完成、人格特徵的統一;在《創造進化論》,生命 衝動的創造必須將自身的虛擬紋理製作為分化於空間模式的生命支流,凝縮為 或多或少交織著物質的生命型態。柏格森在《精神能量》的〈生命與意識〉篇 章給予這樣的製作與創造很高的評價: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思想只是被思想,藝術作品只是被構想,詩只不過是被夢想,不費任何 力氣;詩在文字中的物質實現,藝術概念在雕塑或繪畫中的物質實現,

這才需要努力。109

努力是辛苦的,但它也是珍貴的,甚至比他所產生的作品還珍貴,因 為,有了它,我們從它自身中汲取出比他已經擁有的還多的東西,我們 都提升到自己之上。然而,這個努力不可能沒有物質。通過物質所對立 的抗拒,以及我們能賦予它的順服,它同時地是阻礙、工具與刺激。它 經驗著我們的力量,保持著它的刻印,要求它的強化。110

然而,在現實世界的脈絡,這種創造與製作,自身可能會遭遇到一種與自由相 悖反的狀況,即,習慣機制的累積、自動機制的設定等機械式的永恆運轉。這 也是柏格森所要避免的狀況,因此,他在藝術的功能上給出了限制:

但是,活生生存有者的形式,一旦被設計,將會無限地被重複,而這個 活生生存有者的行動,一旦被完成,就傾向模仿自己與自動地重新開 始。自動機制與重複,除了在人之中,到哪裡都是主導的,它警告我

但是,活生生存有者的形式,一旦被設計,將會無限地被重複,而這個 活生生存有者的行動,一旦被完成,就傾向模仿自己與自動地重新開 始。自動機制與重複,除了在人之中,到哪裡都是主導的,它警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