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純粹回憶與生命衝動

第四章 虛擬:創造行動的努力

第二節 純粹回憶與生命衝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純粹回憶與生命衝動

如果從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的詮釋脈絡,「純粹回憶」與「生命衝 動」之間的關係,像是存在原理在法則上的確立與在事實上的運作。這樣的差 別,是根據,虛擬性在「純粹回憶」的脈絡,自身不動而作為動者的存有基 礎;而在「生命衝動」的脈絡,自身就是動態的,並且在運動停頓的地方創造 著生命支線或生命體。

概括地說,這兩種虛擬性的圖像分別是根據二元性的角度與一元的角度,

所描繪出來的。也指涉著同一種形上學觀點的兩種存有論說明方式。

一、純粹回憶的靜態圖示

《物質與記憶》之中所討論的「意識」指向行動,「無意識」的範圍則是 行動發生的條件,這範圍包括水平的未被知覺之物質世界以及垂直的已經驗的 記憶整體94。整個虛擬性的圖像中,只有這兩個範圍的交接點才是動態的,這 個行動的點,不斷朝向未知平面的方向,亦不斷累積圓錐的整體。而現實上佔 據這個行動點的,是「身體影像」,它一方面屬於物質影像,一方面又屬於知 覺的行動中心。這兩面意含的「身體影像」,也指向同一水平平面的雙重性。

就物質的面向而言,「身體影像」遵循著必然性的自然法則隱沒於「物質平 面」;就知覺面向而言,「身體影像」累積著自己的行動規律,於「知覺平 面」上展開了「未決定的區域」,等待記憶的選擇作用,產生確定的行動方 向。

除了發生於「身體影像」的現實行動以外,與「物質平面」共構的「知覺 平面」以及整體經驗的「記憶圓錐」,都相對地保持為不行動的無意識狀態。

      

94 (圓錐圖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就這層面上,「知覺平面」與「記憶圓錐」有著相似性,柏格森曾於《物質與 記憶》第三章提到:

事實上,此回憶對現在時刻的依附,完全可類比於未被知覺事物對我們 知覺著的事物的依附,而「無意識(l’inconscient)」在這兩種狀況都扮 演著同一種角色。但是,我們很難以這種方式對自己表象事物,因為我 們在同時地設置於空間中的「事物序列(la série des objets)」與連續地 在時間中發展的「狀態序列(la série des états)」之間,習慣於強調差異 但忽略相似。95

我們習慣強調事物序列的已決定、可預測的連結,而記憶呈現於意識的秩 序則是多變不拘的。然而,此差異在更根本的意義上,其實並沒有相距這麼 遠。事實上,表象於意識的回憶影像也有其規律的連結方式,是我們「意識的 特徵」,而這些習慣的連結方式,表現在所有行動的決定上,因此,這些心理 生命的特徵,便外在化於知覺在空間中的連結方式,成為「知覺的特徵」,而 將此規律推向極端,便成了數學上的必然連結之規律性。《論意識的直接與 料》所談的「同質綿延( une durée homogène )」與「同質場域(un milieu homogène)」,分別隱微地指向「記憶圓錐」與「知覺平面」所帶有的規律習 慣,推向極端後,以空間的方式被固定下來的產物,共同凝結為意識的外殼

(une croûte)。

是以,身體行動所開啟的「知覺平面」之連結特徵與「記憶圓錐」之連結 特徵,呈現的是對映(la réflexion)的關係,這也說明何以「注意再認」的過 程,回憶是以「模仿(l’ imitation)」詮釋知覺;以「投射(la projection)」與 知覺統一。在這層面下,「知覺平面」與「記憶圓錐」對於現實的意識而言,

都是沒有進入當下意識的虛擬的存在。

若依著此脈絡來看自由的問題,「身體知覺」與「整體記憶」作為行動的 累積物,都帶有固定的習慣性,並且,因為它們的習慣性是互相對映的,「知 覺平面」的「未決定區域」其實就是「整體記憶」選擇之習慣的外在化。就       

95 MM, p.161; in English: p.145.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回憶影像」的選擇結果而言,隨著每個時刻所遭遇的現實情境,不可能現實 化相同的影像,完成相同的知覺,是以,在此不可預測的意義下,影像的選擇 作用可以說是自由的。但是,在選擇作用所根據的原因而言,因為跟隨著一越 發僵固的習慣機制的緣故,它並不是那麼自由的,直到如機械般運作的自動機 制被完成,因果法則的必然性就限制了所有自由選擇的餘地,行動的執行將不 再有自由可言。

因此,自由的意義,與行動的發生有關,而且其程度與行動連結記憶、創 造知覺的方式有關。就行動與記憶的關係而言,「回憶影像」越在經驗整體之 中探索現實化的方式而延遲著確定行動,意識活動就越是自由的;就行動與知 覺的關係而言,越因為意識活動的探索而反映出更廣大的「未決定區域」以供 行動被確定,這樣的行動所開出的身體知覺平面,就越有自由的痕跡。

通過身體的行動點將「知覺平面」與「記憶圓錐」重合的努力,本身就是 一自由的表現,但是,就努力的程度是否越與經驗整體相親近,越表現出自由 的程度,相應地也反映在外在的現實產物上,例如:熟練地騎車與藝術創作之 間的差別。

那麼,若我們把「身體影像」的意義放到物質的面向來看,它將只是「行 動的載體(le véhicule d’une action)96」,但也是自由行動得以附著於世界的基 礎。如果,沒有身體影像作為物質性的接點,記憶整體的虛擬性將無處著落,

遑論自由行動的表達。

在這個層面上,「身體」與「記憶」是完全分開的,柏格森在《精神能 量》的〈生命與意識〉提到這樣的區分:

一方面,我們看到一物質,遵循著必然性、避免著記憶,或只不過為了 形成其兩時刻之間的橋樑,每一個都可以從前項被導出、每一個對於世 界已包含的東西都沒有任何增益;另一方面, 意識,也就是帶著自由的 記憶,最終,也是在綿延中的創造之連續,有著真實的成長-自己伸展

      

96 MM, p.77; in English: p.74.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著的綿延、過去被保存為不可分的,而且像植物般成長的綿延,但像是 神奇的植物,在每個時刻都隨著枝葉與花朵的設計重造著它的形式。97 意識的自由來自記憶,而意識的存在方式是綿延,存在的內容是不斷成 長、變化的記憶。而物質的身體是使得意識能夠連續、記憶能夠累積的橋樑,

它自身無法在世界中帶來改變與新意,但是卻幫助記憶呈現新意、幫助意識帶 來變化,如同乘載植物生長的土壤或大地,變化多端的花葉,亦依附於它而活 潑於世界。是以,這個土壤般的身體影像,將是生命冒發之處,是最有活力的 端點,自由的努力最集中時的苗芽。

柏格森使用這個植物生長的隱喻,似乎不止將身體影像當做是《物質與記 憶》之中毫無力量可言的身體影像98。或者,不將自由創造著的意識與記憶當 做依附於身體影像才能發揚的不行動虛擬性。

而如我們所見,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通過一種空間化的轉換,將《物 質與記憶》所描述心理生命動態的智性平衡,轉入兩異質共存要素的重合,從 而創造出一種「心理意識的平面」與「記憶圓錐的諸區域」的重合時刻,以區 別柏格森「知覺未決定區域」與「記憶圓錐」的重合。事實上,「心理意識的 平面」與「知覺未決定區域」所在的平面,是同一個平面,即「身體平面」,

前者與「純粹回憶」統一為「回憶影像」、腦的初生行動,後者與「回憶影 像」統一為身體的實際行動。

重點在於,德勒茲將自由創造的努力,轉入了心理層面,把提供自由選擇 的細節,著重在純粹虛擬性的紋理上,其現實化的努力完成於回憶影像的出 現;而不同於柏格森在談心理生活的「普遍觀念」之本質時,依然把現在知覺 的感覺運動平衡放在具有限制功能的一端,以拉出普遍觀念的範圍,自由創造

      

97 Bergson, L’énergie spirituelle, 《La conscience et la vie》, 2009. p.17-18; in English: Mind-energy:

Lectures and Essays, translated by H. W. Carr, Greenwood, 1975, p.23.

98 MM, p.76; in English: p.72.「事實上,只有一種拒絕物質主義的方法:那就是呈現出物質確實 就如它所顯現地存在著。因此,我們從物質減去所有的虛擬性,所有隱藏的力量,而將精神現 象建立為獨立的實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努力,還是發生於記憶與知覺之間99,身體影像所在的「知覺未決定區 域」,仍然是自由選擇的要素之一。

這個轉折,是把虛擬性在「純粹回憶」的靜態圖示,帶入「生命衝動」的 動態模式之關鍵。或者說,把「純粹回憶」的圖示中具行動力的意識點,放大 類比到整個宇宙生成的動力圖像之中。

二、生命衝動的動態模式

在「生命衝動」的脈絡下,很顯然地,動態即在虛擬性本身,而此動態本 身就通過自身的現實化自由地創造著,而動態停頓之處,才是具有物質性的地 方。自由行動有著內在的原因,「生命衝動」根據虛擬性的內在紋理,從內部 差異化為現實的生命支線,而這些生命支線將再繼續分化,延續著生命的創造 過程。

當動態源自內部時,創造行動,是一必然性的創造。虛擬性的存在方式必 定要在動態中,必定要存在以創造行動。那麼,要如何在必然創造之中談論自 由呢?在《論意識的直接與料》終章,把動態的內在原因與自由的意義緊密結 合起來,把絕不重複、無法預測的動態產物也歸給自由,而不只在綿延空間 化、意識數量化的行動上談論自由。

是時候加入:內在原因性的關係就是純粹動態的,而且與彼此作為條件 的兩外在現象的關係之間並無類比。因為它們似乎能在同質空間重複產 生,可以進入法則的組成中,然而深層的心理事實一旦發生在意識中,

就不會再出現。100

《論意識的直接與料》終章,通過對自由的探討,已經涉及了動態綿延在《物

《論意識的直接與料》終章,通過對自由的探討,已經涉及了動態綿延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