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無意識與虛擬的意義

第四章 虛擬:創造行動的努力

第一節 無意識與虛擬的意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角色為何。除此之外,這樣的區別還帶出了「人」之生命力與心靈能力之間交 織關係的探討。

第一節 無意識與虛擬的意義

一、無意識

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第三章提到的「無意識」有兩的面向,一個是心 理學的無意識,一個是存有論的無意識。在德勒茲的詮釋脈絡,「無意識」的 主題與柏格森的「記憶理論」連結在一起,意識與無意識的區分,放在現在與 過去的關係來談。是以,純粹回憶的整體作為一「過去一般(passé en

général)」不再行動、不再於現在發生影響,而作為一存有論上的基礎,支持 著現在意識活動的發生,它是純粹「虛擬」的,不涉及現實的行動。它支持現 實行動的方式,表現在將過去記憶再次帶回現在的「再認」過程,再認過程是 一心理學運動,它必須通過五個相關環節才能完成,這個心理學運動完成於行 動的執行,心理學上無意識在於,尚在前兩個心理學環節的心理連結習慣,或 者不為行動而產生的回憶影像,例如,夢影像。

然而,對柏格森而言,相對於「意識」展現出一種活在當下的特徵,「無 意識」所屬的範圍不只有相對於現在知覺的過去記憶,它還包括了知覺在物質 世界所展開的「未決定區域」之要素,這個「未決定區域」提供了意識做選擇 的空間,是意識的立即未來之圖示,它表象為尚未知覺的對象之場域,是將已 被知覺之對象的記憶轉化為未知場域的一種景況,而這其中的間隔,就是意識 表達選擇自由的關鍵。

柏格森對存有方式的界定是:「存在隱含著兩個一起被考慮的條件:一、

在意識中的呈現,以及二、被呈現為前項與後項的邏輯或因果連結。90」一方 面,存在的方式表現為意識對事物的未決定的知覺方式;另一方面,表現為事 物之間已確定的連結方式,不論是空間的或時間的。而前者指向意識的自由行       

90 MM, p.163; in English: p.147.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動,後者則指向自由行動的產物。但是,心理生命的整體,也就是記憶整體,

一方面作為現在意識活動的條件,一方面又顯現在已累積的意識連結習慣上,

就這兩點而言,表達了心理生命的整體是一真實的存在,但是,它卻是無意識 的。

因此,「意識」與「無意識」的關係,對柏格森而言,既放在時間也放在 空間的關係來談的。就時間面向而言,「無意識」指向沒有被施用於現在意 識,但卻作為意識活動之根源的「純粹回憶」,這也是德勒茲在《柏格森主 義》所強調具存有論意涵的「記憶理論」之重點;就空間面向而言,「無意 識」指向的是記憶所沈澱下來的自動機制、習慣連結,這種具空間性的配置,

呈現出某種確定的秩序,因而在運作時並不被意識到,這意識之必然連結的問 題則與《論意識的直接與料》第三章所談的自由與因果關係有關。但是,這兩 面向並不是分開的,在「注意的再認」過程所進行「回憶影像」的喚回,就融 合著兩面向的要素。這也是本論文在前一章所處理的主題。

然而,在「純粹回憶」作為存有論條件的面向,德勒茲又繼續在詮釋上將 其「虛擬性」的特徵發展為生成動力的現實原則,去肯認「虛擬性」作為現實 狀態之存有根據的事實面。而這與柏格森在《創造進化論》談及的「生命衝 動」有密切的關聯。在「生命衝動」的分化活動中,兩種「無意識」的意涵被 含括進生命的創造之中,一方面,生命衝動自身的特性使它被迫依據虛擬的膨 脹與凝縮程度進行創造,另一方面,被創造的生命支線不再具有虛擬性而凝固 在某個現實條件的制約中,而唯一具有「意識」特徵的就是「人」的支線,其 表現「意識」的方式,是進行一突破生命創造層級鎖鏈的創造行動,此創造行 動表現出「人」可以把握或創造自己層級以外的東西,因而,以生命衝動而 言,它可以對整體生命流有所認識而能作為它的「自我意識」;以自己而言,

它可以創造出自己以外的產物因而是自由的。

二、虛擬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柏格森主義》中,德勒茲將「虛擬」的意義集中在「純粹記憶」與

「回憶記憶(la souvenir)」的共存以及與「凝縮記憶(la mémoire-contraction)」的共存來探討。這兩種對「記憶」的區分,在某程度上,將柏格 森在《物質與記憶》提到的兩種形式的記憶轉換為同一種記憶的兩種程度。

這關鍵點並不在於柏格森的對記憶的看法具有二元性的傾向而德勒茲將其 詮釋為一元。事實上,柏格森在《物質與記憶》以閱讀與背誦課文的例子來說 明兩種形式的記憶時,便強調了這兩種記憶之間的動態關係。之所以會區分出 兩種形式,指的是兩種記憶存在的方式,一個是以具有完整細節的影像儲存,

它總是將新的要素納為整體;一個是以有規律秩序的重複機制儲存,它總是經 歷著一段時間的運作,但是,後者的記憶有程度的差別,推向極端就是一可以 脫離前一種記憶而自行運作的自動機制。這樣的區分,也是德勒茲在區分「回 憶記憶」與「凝縮記憶」所採取的觀點,即,回憶記憶是「後起的時刻總是超 過先前的時刻,而涵蓋著先前時刻所留給它的回憶91」;而凝縮記憶是「兩個時 刻彼此收縮或凝縮著,因為當下一個出現時,前一個尚未消失92」。

重點比較是,德勒茲將這兩種記憶放在「純粹回憶」的平移與旋轉的活動 中來討論,而這兩個環節都是心理層面的環節,也就是說,它尚未涉及身體機 制與行動的環節。它主要面對的問題是,回憶記憶共存於虛擬有著或多或少膨 脹與凝縮的程度之平面,是否與現實的意識平面上的凝縮程度相等同。這個問 題之所以成立,是因為事實上,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凝縮平面:

因此,必須避免混淆,回憶通過它而被現實化的「意識平面(les plans de conscience)」與總是虛擬的回憶狀態根據它而改變著的「過去之諸區 域、諸部分、諸程度(les région, les coups ou les niveaux du passé)」。

因此,有必要區分張力的、存有學的凝縮,在那裡所有凝縮或鬆弛的程 度虛擬地共存著,以及轉換的、心理學的凝縮,為了現實化自己與變成 影像,每個回憶必須通過它而有自己的程度,無論它多麼鬆弛。93

      

91 B, p.46; in English: p.51.

92 Ibid.

93 Ibid., p.62; in English: p.65.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如此一來,這兩種記憶的凝縮之等同產生的是一心理影像,這便是「注意 的再認」集中於某凝縮程度的回憶影像之喚回。分歧點在於,「身體影像」的 帶入與否所產生的不同效果,當回憶影像成功地介入知覺化為身體行動,此行 動將會對周遭的物質影像發生影響,對世界帶來改變;當回憶影像的細節被成 功地集中於某凝縮程度的張力上,此如行動般的努力,表達了影像的選擇作 用。儘管使得此選擇具有新意的要素,是現實知覺的遭遇所提供的「未決定區 域」,而能夠展開此區域並融入其中的,只有作為行動中心的身體影像。

但,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所要突顯的是,具有存有論意義的「純粹回 憶」內部的細節是「或多或少凝縮與擴張的諸多程度或區域」,在重新對現實 發生作用時,是否帶著一樣的凝縮程度體現於現實意識之中,不管這個現實是 發生於身體影像的或是發生於心靈觀念的。而這虛擬與現實之對應關係,隱含 了虛擬性的現實化運動的預設,而這兩種記憶凝縮程度的相等同之證成,便同 時也肯認了「生命衝動」現實化自身的真確性。

虛擬性在「生命衝動」的動態差異化方式,是順著內部的紋理,自身現實 化為生命的支線,這些生命支線的現實化並非隨機的,它有其凝縮的各種程 度,而這正類比於「純粹回憶」平移與旋轉的環節所進行的運作方式,此運作 屬於純粹心理生命的部份,並未涉及行動,即,屬於「普遍觀念」的產生過 程。一個「普遍觀念」的影像,是一種「凝縮記憶」,允許各種介於行動與夢 之間的程度。在虛擬的範圍內,「程度」的意涵是彈性上的收縮與擴張,不是 數量上的增加與減少,因為心理事實彼此之間滲透著,要解釋某特定心理事實 之出現,便是指出某些細節被集中出來,在知覺與記憶之間維持著平衡。

但是,在第一章所提到「純粹回憶」動態的起因之問題,依然處於模糊地 帶。通過虛擬性之現實化,來類比「純粹回憶」與「生命衝動」,就顯示出此

「外部原因」與「內部原因」的差異。事實上,這個差異指向的正是一元論中 的二元性之情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