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心物關係作為現實與虛擬的問題

第一節 心靈面向的考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心物關係作為現實與虛擬的問題

自笛卡兒以來,關於存有者的考察,才開始有了心物二分的問題。通過對 經驗世界的懷疑,推出存在著兩種不同本質的存有者,心靈的存有者以及物質 的存有者。這兩種不同本質的存有者之間的關係與連通,是採取心物二分看法 的存有學所要面對的問題。笛卡兒以訴諸心物之外的第三方上帝來處理,使得 心物之間的界線仍然沒有消除,而後來的理性論與經驗論多致力於對此界線的 消融,各自側重心靈面或物質面來解決此問題。

柏格森對存有者的考察,也是在心物二元性的存有學問題底下操作的。但 是他並未採取理性論或經驗論的進路,反而保留了心物二分的基本模式。不同 於笛卡兒,從經驗世界中抽益出脫離世界、脫離物質的「我思」心靈實體,並 以此為出發點去展開世界的圖像,柏格森一開始就以在經驗世界中存在著的存 有者為考察對象,也就是說,存有者以被放在世界中、放在物質間的情境來面 對心物關係的問題。

為什麼柏格森不採取理性論或經驗論的進路,而堅持要保持二元性路線?

以下各節將以心靈與物質為區分方式,去討論柏格森之所以不採取理性論與經 驗論的考量,以及他所認定的心靈與物質在根本上具有何種特徵。進而能夠去 理解柏格森所採取的心物關係模式具有何種特殊的意義。

第一節 心靈面向的考察

一、普遍觀念與本然事實的混淆

雖然柏格森在討論心理學狀態與個人的關係時並舉了理性論與經驗論兩種 理論看法,然而最終,這兩者都被他歸於,對個人的心理存在有著不真確的理 解。此理解之所以無法明確適當地表達心理存在的實在性,最大的癥結在於以

「普遍觀念」作為解釋心理存在的基本要素,無論個人的心理存在被理解為是 統一的人格或是複多的心理狀態皆然。

的觀念』(notations partielles)視為『實在的部份』(parties réelles),因此混 淆了分析的觀點與直觀的觀點、混淆了科學與形上學。34」簡單地說,就是把

33 Ibid., p.198; in English: p.149.

34 Ibid., p.193; in English: p.144.

35 Ibid., p.193; in English: p.145.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是,經驗論者將心理事實註記為諸多心理學狀態以後,無法再發現更多 與心靈有關的知識,只能在這些觀察與分析過後的諸多狀態底下標上「自我」

或「自我的狀態」這類的標籤,以便將諸多狀態綁束一起,但是,一個標籤背 後,卻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心理存在。而理性論者則企圖在這些分散的諸多狀態 中重構一人格的統一性,如同一條串起諸狀態的中心線一般,但是這樣的統一 性並不容易清楚的掌握。經驗論者發現了心理狀態的複多性,而理性論者堅持 人格的統一性。

但無論如何,以「已完成」概念為基礎的科學分析方法,終究無法觸及心 靈的真實面,只有形上學的直觀可以與對象同感,並且只有直觀可以對一切科 學分析的諸多觀點了然於胸,而無矛盾與否定的衝突,但是分析的方法不可能 到達直觀,因為直觀只是一簡單行動,一個動態的表現,並不涉及靜態的分割 與對立。

二、綿延的基本特徵- 複多性 、 連續性 、動態性

但是,面對心靈的真實性,儘管在方法上有著嚴格的要求,嘗試著用間接 的如文字、圖示、影像等媒介來探討心靈並沒有被界定為不合法,只是柏格森 一再提醒,這「〔 〕只是一個我們喚回原初直觀的符號,是這個直觀為此符 號系統(心理學)提供對象。36」那麼,就可以問,柏格森所謂真實的自我或個 人到底是什麼呢?要怎麼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談這件事呢?他曾明確提出,在檢 查一人格後所抽取出來的諸多彼此區別的要素,構成一人格的邊緣表面,但是 若回到此人格的中心,將會發現一個統一且持存的自我,「〔 〕是一個流的 連續性,它無法與任何從我眼前流過的東西相比擬。它是一諸多狀態的連續,

每個狀態都宣告著它所跟隨的東西與包含著接續它的東西。37」這段話包含著幾 個重要特徵,一、諸多狀態所隱含的「複多性」,二、諸狀態彼此包含的「連 續性」,三、無法與他者相類比的「流動性」。有鑑於這三種特徵,稱此統一 持存的心靈之流為「綿延」。

      

36 PM, p.193; in English: p.145.

37 Ibid., p.183; in English: p.137.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論意識的直接與料》中,柏格森仔細展開這些特徵與綿延的關係。柏

格森從對數目的計算過程引導出心靈活動,通過心靈活動與外在對象之間的場 域,同質平面,帶出心靈活動對外在對象的認識模式與心靈活動自身的差別,

進而討論更深層的心靈活動本身是純粹的綿延,此綿延的特性是異質的連續複 多性,而最好的解釋就是能動性本身,相對於在空間中的物體運動。

1.複多性

如果反過來從這些特徵對綿延進行更深入的考察,「複多性」將會是首先 要釐清的要素。「複多(multiplicité)」與「多(Multiple)」並不相同,與

「多」相應的概念是「一(Un)」,這一對概念所處理的問題,正是柏格森所 指出的假問題,「一」與「多」之間的關係,是概念之間的關係,而概念與概 念之間是一種互相排斥的空間式思維,因此,無論如何地對「多樣」與「同 一」進行討論與操作,就如同先前所提的象徵化操作一樣,對於認識事物的真 實毫無幫助。因為所面對的對象早已是分析過後的的結果,這些對象是無法脫 離空間來理解的,通過分析,它們作為一個一個可分開看待的單位,彷彿在同 一時間並陳於某平面上,因而可以被明確地計數與增減,但是問到這些各自分 別可被計數的「多」如何產生同一性時,便帶入了心靈活動,正是心靈活動將 事物表象成明確的單位,正是心靈活動使得並置於空間中且毫無連續性的諸多 單位能連續地被計數,而這樣的連續著的心靈活動本身,該怎麼與不連續的單 位區分開來呢?

區分的方式,已不是「一」與「多」之間的差別,而是心靈對外表象的

「複多」與心靈活動的「複多」之間的差別。那麼這兩種「複多」該如何區分 呢?

柏格森明確地指出:「 我們必須承認有兩種複多性,對於『區分』這個字 的兩種可能意義,在『同』與『異』之間的差異的兩個概念,一個是質的差 異、一個是量的差異。38」也就是用來區別「這個事物」與「那個事物」的方

      

38 DI,. p.90; in English: Time and Free Will: an Essay on the Immediate Data of Consciousness, translated by F. L. Pogson, Dover, 2001, p.121.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式,有從質的面向與從量的面向兩種,而最可以說明這兩種方式之不同的,就 是時間與空間的差異。

《論意識的直接與料》提到,「〔 〕空間自身是同質的,坐落於空間中 的事物形成了可分別的複多性(une multiplicité distincte),而此可分別的複多 性是由一在空間中所展開的過程而來的。而且在空間中既沒有綿延,甚至也沒 有連續,如果這些字的意義是意識所採取的意義的話。39」我們可以通過事物在 空間中佔據著不同的位置來指出「這個事物」與「那個事物」的不同,並且以 數量的方式表達他們,但是心靈活動本身卻不是這樣的存在方式,它是一種完 全不帶有空間要素的綿延,位置與數量對它而言是操作之後的結果,「純粹綿 延(la pure durée)也許只不過是性質變化的連續,它們彼此交融滲透,沒有明 確的輪廓,沒有任何將彼此的關係外在化的傾向,沒有任何與數目的聯繫:它 將會是純粹的異質性(l’hétérogénéité pure)。40

要注意的是,這裡提及的純粹綿延,與一般所理解的「時間」是要做區別 的。如果所謂的「時間」指得是經過設定之後的單位一個接續著一個發生,前 一個結束後一個繼起,那麼,這是柏格森所謂的「同質場域的時間」,也就是 由空間來界定的時間,這種時間以一連續的秩序運作著,這種如線或鎖鏈一般 的連續序列,其實是一種空間的表象,並非純粹綿延。

現在可以較清楚理解為何柏格森在提到持續著的存在時要使用「綿延」一 詞了,因為「時間」的用法本身已經含有歧異,它可能指涉純粹綿延,也可能 指涉空間化的時間,因此「綿延」一詞便成為柏格森探討心靈實在性的代名 詞,完全內在、無涉於空間的動態連續之存在。

2.連續性

除了以時間與空間作為區別點以外,「連續性」也是一個用來區分兩種複 多性的重點。「連續性」與「複多性」的關聯為何呢?為何說空間中的事物是 不連續的,而純粹綿延則是性質變化的連續呢?柏格森以計數鐘聲的例子來說       

39 DI, p.89; in English: p.120.

40 Ibid., p.77; in English: p.104.

而且是以形成我們將稱為「無分別的或質性的複多性(une multiplicité indistincte ou qualitative)」的方法,與數目完全沒有相似之處。41

將純粹綿延用「複多性」及「連續性」的特徵來談以後,柏格森所要面對 的「心靈」是何種心靈已較為清楚,「在我自身之內,意識狀態的組織或彼此 滲透之過程正在進行著,構成真正的綿延。那是因為我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著

(je dure):我對自己成像那些我稱為過去的鐘擺震盪時,我同時也知覺著現 實的震盪。42」「因此,在自我之中,相續(succession)而無交互外在性

(extériorité réciproque);在自我之外,有交互外在性而無連續性。43」自我或 心靈對柏格森來說,是純粹綿延、異質性與連續性。但是到此為止我們還要談 論另一個要素,那便是「同質場域 (un milieu homogène)」,所謂「場域」,是 指心靈對事物進行表象時所採用的介面。既然心靈是純粹的連續而遠方的鐘聲       

41 DI, p.78; in English: p.105.

42 Ibid., p.80; in English: p.108.

42 Ibid., p.80; in English: p.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