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身體:雙層之間的介面

第三節 ,力量構成的身體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萊布尼茲而言,卻不是一個私有主體通往公共世界的過程,而是在表現世界的 過程中構成公共與私有的差異。作為事件的世界,其現實化基於靈魂中的知 覺,並被實現於身體之中。因此其變化的動力乃是從世界指向主體的,世界必 須被放在主體中,單子是為世界存有(being for the world)。229單子表現世界而不 斷變化,但身體作為知覺的結果卻是不可逆的,雖然具有變化卻不感受。

第三節,力量構成的身體

一、投影介面

靈魂通過在場(presence)而不是通過活動(action)成為生命的原則。力量是在 場的而不是活動的。每個靈魂都與屬於它的形體不可分,且靈魂的是以投影在 物質中而在場;任何形體都與屬於它的靈魂不可分,而這些靈魂是被調用存在 於這個形體的。這種從屬關係不能構成活動,甚至形體的靈魂也不會在它們所 屬的形體上產生活動。但是從屬關係將我們帶入了奇特的中介區域,或原初的 區域。230

身體基於聯繫關係構成,並且最終被還原於單子投影的原始力。至此可以 回到知覺歷程中的皺褶四重系統,重新連結投影的意義。首先是物質運動相似 於微知覺的無限與連續,是世界的模糊表現,接著器官接受的物質運動相似於 有意識的知覺,物質團塊構成的器官作為單子知覺的界限。由於單子無窗戶以 及精神與物質運作機制的差異,二者之間不存在真正的聯繫,因此精神與物質 之間的相似性乃是投影關係,單子發生的作用是「在形體中的投影,形上學的 點,是佔據觀點的靈魂或主體投影在身體中的點,因而靈魂不存在於身體中,

229 TF p. 26

230 TF p. 1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它本身是一個更高級的點。」231兩個層次中的能動性被歸於精神層面,否則物 質僅是被動地持續流動。基於精神性的單子知覺運作時,物質被塑造成為器官 及其對象,基於單子知覺的變化,構體可能折疊或展開。因此是精神層面的皺 褶「引導」著物質使之相似、物質則是知覺皺褶的「再皺褶」、「物質必須符 合這種關係而被生產」。形體的存在因此是演繹的結果,物質如同材料,是跟隨 著單子投影而被生成的。

在《皺褶》一書中不斷出現的投影概念,涉及了三個不同層次。包含了單 子對於世界的觀點、知覺與物質的相似性以及單子與形體的關係。在「單子表 現世界」的命題中,世界摺入單子之中。德勒茲以圓錐投影的錐頂說明包含變 化的主體觀點。232由於多樣性的形狀潛在於圓錐曲線之中。觀點主義得以與變 樣相關連,用以說明世界被折入於單子的意義。而在知覺中的相似關係中,痛 與針的關係如同投影得到的不同形狀,如同圓形被投影成橢圓形或拋物線一 般。233此處藉由投影所說明的,乃是在不可化約的兩個層次間,相似性如何精 確對應的方式。最後則是單子投影於於物質,賦予構體統一性的關係。

三個層次的投影,呼應了萊布尼茲藉由數學、物理學與形上學的點,說明 精神層次的變樣、物質層次的統一性以及其雙層系統之間的意義:「堆集只能被 當做一支軍隊或一個羊群,或當做一個裡面滿是魚的池塘,或當做一只由發條 及齒輪構成的表。但如果沒有真正有實體性質的單元,那麼在這個集合中就完 全不會有什麼實體性或實在的東西。…物質的原子仍然是由許多部分構成的,

因為一部分與另一部分即使牢不可破地結合在一起,也完全不會使兩部分之間 的差異因此而消失。…只有實體的原子,也就是實在而絕對沒有部分的單元,

231 TF p. 23

232 TF p. 21-23

233 TF p. 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5

才是行動的根源,才是構成事物的絕對的最初本原。…我們可以把它們叫做形 上學的點,它們有某種有生命的東西以及一種知覺,而數學的點是它們用來表 現宇宙的觀點。但是當有形的實體收縮時,它們所有器官一起在我們看來是變 成了一個物理學的點。」234當德勒茲重複以投影概念解釋萊布尼茲的幾個主題 時,談論的是蘊含變化的觀點以及不同秩序的連結關係。當投影概念連接於點 時,可以理解所謂的點就如同光源,作為投射內容的動力來源。因此在數學的 點上,以圓錐曲線說明的是觀點的變化,如同光源投射角度的差異可以造成投 影的變形。而在物理學的點上,則表述了光源與其投影內容,雖然存在無法化 約的差異,但能藉由某種動力構成關係,而此動力則來自形上學的點,單子。

若以投影機為例,藉由光源將各種內容投射於不同表面。但在投影過程中 不可或缺的是光源與得以投影的表面,表面本身可以崎嶇不平或具有不同質 感,二者將影響投出的影像狀態。在此可以得出「光源-投影-表面」的關係,

當存在更多光源或插入更多表面時,則有更複雜的投影出現。因此當所有動力 的根源來自於單子的能動性,萊布尼茲的世界可以被表述為,一個由精神層次 往物質層次投影的雙層模型。當形上學的點投出光源,照射於兀自流動的物 質,其所構成的身體既非精神也非物質,而是處於兩個層次之間的投影介面。

因此在複雜的單子聯繫關係中,身體可被描述為兩個層次之間的「中介區域」

或「原初區域」,藉由力量所構成的場域,是跟隨知覺回聲共同產生的無形面 向。

二、投影曲線與平行線

投影的概念反映了聯繫造成的從屬關係,當單子身份在私有與公共之間的

234 G. W. Leibniz.(1695).A New System of Nature, and of the Interaction of Substances, as well as of the Union which exists between the Soul and the Body. In The philosophical works of Leibnitz. (19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轉換,當身體屬於私有靈魂時得到個體性,靈魂屬於集體時則進入公開的身 份。兩個層次間之間因此具有著雙向從屬關係,在靈魂與形體之間往返:「也許 聯繫只將靈魂與靈魂聯繫起來。但正是它建立了逆向的雙重從屬關係,他就是 根據這種關係將它們聯繫起來:它將一個形體所擁有的靈魂與一個擁有這個形 體的靈魂聯繫在一起。由於只作用於靈魂,聯繫因而還須進行一種從靈魂到形 體以及從形體到靈魂的往返(這便是兩個等級無止盡侵越的原因所在)。」235身 體介面皺褶因此是兩個層次之間交纏與無所不在的皺褶,形成一條蜿蜒曲折的 曲線。當知覺持續表現世界,身體也隨時都在產生。

萊布尼茲創造了類似平行論的雙層關係,雙層世界的所有關係則被還原成 單子的原始力量,使一切得以按照秩序進行繁複的運作。但正是原始力的投影 意義,區別於斯賓諾莎的平行論。德勒茲在《皺褶》一書中鮮少提及斯賓諾 莎,但是《斯賓諾莎與表現問題》中不斷將二人相互參照,並以投影曲線與平 行論作為二者分別的基本形象:「(萊布尼茲)這些系列所具有的諸多原則之間 卻是不平等的關係。(我們或許可以這麼說,明確地講,萊布尼茲所訴諸的是投 影曲線的形象,而不是平行線的形象。)…斯賓諾莎這個嚴格的平行論拒絕任 何的類比,任何的超越性,一個事物系列高於另一個事物系列的優越性,或是 任何預設先驗超驗性的理想行動:心靈不高於身體,思想也不高於擴延。」236 萊布尼茲的兩個層次中,精神層次具有優先性,總是由上層折疊至下層。投影 曲線不同於於真正的平行線,斯賓諾莎則排除了所有超越性的事物,使二者完 全平等,其意義下的精神與身體,二者之間絕不互相作用,但總是相互對應,

並且平等地各自具有受動與作動的能力。因此相對於萊布尼茲將物質層次還原 至精神層次的投影,斯賓諾莎的身體接受的純粹是物質的作用:「機械論統轄了 所有複合的存在物體。但是這一機械論首先指向能被影響的能力的動力學(即

235 TF p. 120

236 EPS p. 1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7

作動與受動的力量);並且在最後還必須指向某些特定本質之理論,這些本質將 自己表現於此一行動與受動力量的各種變樣中。」237

對德勒茲而言,斯賓諾莎與萊布尼茲都面對著笛卡兒以來遺留的外部自然 的問題,因此企圖重建自然的意義與內在力量。二者具有類似的出發點,從實 體的問題出發:「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茲同出一轍,即鄧司各脫,只指出不同形式 的本質組成了一個唯一的同一個存在。」238兩人都藉由表現的概念處理一與多 的問題,因此被德勒茲視為哲學上的表現主義者:「它們的共同之處,亦即他們 所使用的表現概念,這個概念彰顯出他們反對笛卡兒哲學的整個力量所在。表 現的概念是個三重奏,我們要區分出表現者、表現、被表現者。弔詭之處在 於,被表現者不存在於表現之外,但卻與後者毫無相同之處,它在本質上關連 於表現者,而表現者與表現本身截然不同。」239兩種模式的根源問題是如何表 現無限,表現都是關於一與多的問題。並且二人都思考了機械論、力量與本質 三個部分,企圖藉此調和並構成新的自然哲學。但是對於實體的解釋造成了重 要的差異:「如果說萊布尼茲認識到在事物之中以它們所本有的內在力量,他的 做法是使諸多個別的本質成為許多實體。斯賓諾莎則是賦予諸多的本質以樣態 的意義,並且更廣泛地說,他將不同事物看成是同一實體的不同樣態。」240

實體的界定影響了二人解釋外在自然的觀點,為了克服自然實在的因果

實體的界定影響了二人解釋外在自然的觀點,為了克服自然實在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