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知覺:差異起源與表現世界

第一節 ,知覺發生歷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者並不存在於表現之外。所謂的世界並非外於單子表現的獨立實在,世界首先 是虛擬性的事件,必須藉由單子知覺的行動或力量才使世界現實化。同時,單 子所表現的世界,是唯一且同一的世界。世界作為所有單子中的共同基底,從 中抽取出清晰知覺。由模糊到明晰的知覺歷程,僅是連續變化中的環節,而不 再現外在世界與客體。單子與世界的關係,因此不同於現象學的在世存有,而 是「為世界存有」。然而知覺所指向的主體與世界的關係,也連結了海德格與 梅洛龐蒂嘗試超越意向性所思考的存有論問題,即主體意識必須指向前意識的 條件探究。

第一節,知覺發生歷程

一、從模糊到明晰

各種關於知覺的描述通常以清晰而有意識的狀態被指出:「愉悅」、「爽快」、

「痛苦」、「疲勞」等。這些描述總結了經驗過程的結果與整體,但事實上我們 所描述的經驗並非單一的狀態,而是包含著一段時間內的經驗變化。例如持續 抓癢到抓破皮,並非突然從舒緩轉變為刺痛,其間存在著逐漸過渡的感受狀 態。若將此過程斷言為過度抓癢的痛苦,事實上是選擇在刺痛發生的時刻總結 該知覺歷程,並排除了其間的變化與過渡。

我鞭打正在進食的狗,這隻動物事實上已經經驗了許多微知覺(minute perception)。我鬼鬼祟祟地接近、我帶有敵意的氣味、我掄起棍子,都已經被包 含在這個從愉悅到痛苦的轉變過程中。23

23 TF p.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進食中被鞭打的狗,就結果而言似乎是遭遇了一場災難,最終獲得痛苦的 狀態。但其所經歷的知覺歷程不僅僅是結局的痛苦,而是從起初進食的愉悅,

逐漸過渡到被毆打的痛苦,甚至也可能在某個瞬間重疊著愉悅與痛苦的狀態。

「微小的知覺作為每個知覺的組成部分,從一個知覺通往另一個知覺。」24被打 擊瞬間最為強烈的痛楚並不是其全部的知覺,而是從感知進食的愉悅、人的腳 步聲、呼吸聲、某種眼光、氣味、棍子劃過空氣的擾動…等等各種經驗狀態不 斷過渡並且匯聚的結果:「每個有意識的知覺都蘊含著這些準備它、組成它或追 隨它的無窮微知覺。」25

考察實際的知覺歷程可以發現,我們選擇於某個時間中斷並描述知覺經驗 之前,知覺呈現為難以區辨的連續狀態。知覺經驗並不僅僅是有意識的強烈知 覺,而是經過諸多知覺經驗不斷推移的過程才能達到。德勒茲提供了一個關於 知覺現象的描述:「這些微小、模糊而混亂的知覺組成了大知覺(macro

perceptions)和我們有意識的、清楚明晰的統覺(apperceptions)。」26 就前述的例 子而言,所謂有意識的知覺就是狗仔被毆打瞬間的強烈痛覺。這個最終的清晰 知覺,蘊含了整個時間歷程中已經存在著的各種模糊的感覺,這些模糊知覺可 能是時間向度的:稍早強烈知覺衰退的殘餘物;也可能是空間向度的:在知覺 邊緣不曾被明確注意的混亂感覺,或許也就如同一般所稱的敵意、氛圍等等無 法被明確定位指認的經驗狀態。以海浪聲或街市中的人群聲為例,無論是否專 注於某一道海浪聲,或某個特定人物的說話,總能聽到一團嗡嗡作響的模糊背 景。一片海浪聲,一群人低語的這些混亂聲響存在著,但卻不存在可以被明確 指認的對象。

24 Ibid.

25 Ibid.

26 TF p.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複雜並存的微知覺層級,對德勒茲而言即是知覺中的無數「皺褶」

(fold/pli)。皺褶在最簡單的意義上如同一個彎曲(inflection),27包含了一個微小的 內部,具有被展開的可能性。因此「知覺的運作活動構成靈魂的皺褶」28,即是 將通常意義下被忽視或排除的微知覺被重新引入於知覺場中,而知覺運作則是 透過皺褶的展開或再度折疊被注意或消散。「如果感知(percept)就是去皺褶 (unfold/déplier),則我總是在皺褶中感知。」29從無感到有意識的知覺之間,存 在著無數彼此交疊的微知覺,這些皺褶彼此相連,其開展程度造成了不同關係 亦形成模糊與清晰的感知差異。因為從模糊到清晰的知覺並非是單向的發展,

而是存在著各種方向、互相重疊滲透的運動:「去皺褶某個表面並非皺褶的對立 面,而是從一些皺褶到另一些的運動。去皺褶有時意味著我展開、拆解一切不 斷使底層動盪的無窮小的皺褶,以便獲得一個大的皺褶使形式呈現,這是清醒 的活動…有時則相反,我拆解那些有意識的皺褶…這些微小與運動的深不可測 的皺褶,以極高的速度把我帶進昏噩之中。」30知覺經驗中存在著微知覺與有意 識的知覺交替或並置的狀況,即是靈魂中的無數皺褶折疊與開展的運動狀態,

所有被展開的皺褶、清醒的活動都已經包含了諸多微弱知覺的共在、過渡以及 展開。

微知覺所揭示的,因此不同於笛卡兒所尋求的清楚與明晰(clear and distinct) 之知識起點。對笛卡兒而言,清楚明晰的觀念才涉及理性能力而作為真實的,

模糊與混亂則是低級能力的結果,包含了錯誤而如同無物。但萊布尼茲的思考 改變的是,模糊與混亂並非空無一物,僅是低於可注意的門檻,因此逃脫了意 識與統覺。並且是由模糊與混亂(obscure and confused),逐漸接近明晰事物 (clarity)的過程:「明確的事物來自於模糊的東西,並且不斷在其中延伸。」31

27 TF p.86

28 TF p.98

29 TF p.93

30 Ibid.

31 TF p.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確的事物、有意識的知覺從模糊混沌的背景中浮現而出,與諸多無法辨認的、

逐漸消失或突然出現的知覺共同構成,因而知覺或知識的起點不再是可被清楚 定位與掌握的穩固基礎,而是在一連串連續運動變化中出現。微知覺的模糊與 混亂因此顯示了知覺本身的不確定的起源,或者不被辨認為同一性的,差異性 的條件。

二、知覺的無限皺褶

從模糊與混亂的微知覺出發,清楚與明晰的、有意識的知覺便不再具有存 在的優先性。二者被思考為連續運動變化之環節,而不再被設置為本質意義上 的真實與虛假之對偶,亦不屬於本質意義上的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整體可能和 部分一樣是難以察覺的…喧嘩和茫然都是些整體,它們不一定是有意識的知 覺…微知覺和有意識知覺的關係並非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而是從普通(ordinary) 到值得注意(notable)或顯著的(remarkable)。」32若以人群喧嘩或海浪聲為例,其 聲響是一種整體,但組成其整體的各部分卻是難以無法辨認的混亂。可被知覺 的事物,是由不可感的事物組成的,並非由預先存在的、可被辨認的對象整 體,藉此組織或加總感知到的各個部分。

問題並不在於注意力改變造成的整體與部分關係,而是在於難以辨認的微知 覺如何成為被突顯的、可被注意的知覺。因為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尚屬於可被意 識的知覺範疇,但微知覺卻指涉了那些感知極為邊緣的雜多,其尚未成為可被 辨認的知覺。此處於是存在著對於完形理論(Gestalt)的批評:如果完形理論指出 了人類知覺是以整體性的方式運作,並以完形作為知覺的最小單位,部分之間 的關係無法孤立於整體而被分析;那麼德勒茲在此提起的,則是完形理論並不

32 TF p.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足以作為知覺經驗的完整分析。例如通常以曖昧圖形(ambiguous image)中發現 支持完形理論的經驗過程,選擇以某種整體捕捉影像,造成形象—背景關係 (figure-ground)的轉換。但形象—背景關係的轉換正表示了這樣的整體性是可變 的,其中蘊含了已知的某些整體形象,以使得某些元素浮現而某些元素退隱,

一旦面對某種新鮮或未知的形象時,則可能無法以整體的方式進行感知,也就 不存在所謂的形象—背景關係,而僅僅存在著無法形成整體的諸多異質元素。

因此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仍面對從不可感到可感知覺的形成過程,即整體知覺尚 未形成前或其消解後的經驗狀態。

從微知覺出發的知覺過程,不同於完形理論以整體作為認知的最小單位。即 使知覺經驗中存在著由整體掌握對象的現象,此整體也必須由無以名狀的微知 覺開始:「我們總是在皺褶中感知,意味著我們捕捉到的是些無對象的形狀

(figure),通過無對象的朦朧塵埃所捕捉,形狀本身從深處提升的」。33知覺並 非在一開始就規範了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而是通過從無數的微知覺中建構出關 聯性,某些微知覺作為組成部分而某些被排除,藉此產生出暫時的知覺對象。

知覺過程中只有一般與顯著關係,而沒有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如同一種背景,

其中浮現了某些有別於其他的,與其他知覺產生差異或形成對照的有意識知 覺。

不可感的微知覺的並非知覺的部分,其運作的分析,反而提供了知覺「整 體」之間的轉換基礎:「所有小塊的表面連成一個大表面…將各種微知覺拋掉以 便與另一些知覺一起構築統覺的牢固組織:塵埃沉落後隨著底層小皺褶的解 體,我看到了形狀的大皺褶。皺褶之上的皺褶,這就是知覺的兩種樣式或微觀 與宏觀兩個過程的身份,所以,皺褶的展開決不是皺褶的反義詞,而是從一些

33 TF p.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皺褶到另一些皺褶的運動。」34從微知覺到有意識知覺之間存在著可逆的過 渡,諸多微知覺連結成為有意識的知覺,某些則可能暫時不具有意義,卻提供 了之後其他知覺的組成可能。而有意識的知覺也會逐漸消散成為微知覺,成為 下一個連結的元素。「皺褶」在此則表達了連結的可能性,其展開或黏合不斷過

皺褶到另一些皺褶的運動。」34從微知覺到有意識知覺之間存在著可逆的過 渡,諸多微知覺連結成為有意識的知覺,某些則可能暫時不具有意義,卻提供 了之後其他知覺的組成可能。而有意識的知覺也會逐漸消散成為微知覺,成為 下一個連結的元素。「皺褶」在此則表達了連結的可能性,其展開或黏合不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