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世界:生命展開的條件

第二節 ,從收斂到發散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第二節,從收斂到發散

一、不可共存性與特異點系列

基於充足理由原則,單子包含了一切,而萊布尼茲不斷創造原則以實現單 子論的世界。但所有單子共同指向的同一世界,則要透過可能世界與不可共存 性(incompossibility)這組概念所理解。在單子表現世界的命題中,所有單子都表 現了同一世界。而其個體性的明白表現則模糊地延伸至其他單子的清晰表現區 中。如果是無法延伸的單子則不屬於這個同一世界而是不可共存的。在同一世 界中,「每個單子都由一定數量的前個體的特異性所規定。」273因此在這個世界 中,不存在自我的再現,每個單子所經驗到的事物都必須在其所棲居的世界之 中尋找。換言之,在巴洛克的世界中,主體對於世界的經驗按照已經被上帝所 建立的秩序而安排,主體的表現只能是局部的,相對連結於外在事物。因此觀 點主義與個體性事實上依據的是預先建立的秩序,而不是主體的破碎經驗。這 或許就是為何德勒茲提出世界在單子之中,但「單子是為世界存在(being for the world)」的理由。274

然而不可共存性排除了其他可能世界,暗示了理論上單子可以實現任何可 能世界,但上帝僅選擇了其中一個可能世界存在。世界成立之條件可被設想為 諸多特異點(singularity)所構成的系列,而所謂的可共存性,即在於世界被所有 單子現實化時皆具有一致性,收斂於相同的特異點系列:「可共存性被稱為

(一)構成一個世界的收斂的和可延伸的系列整體、(二)表現同一世界的單子 整體(罪人亞當(Adam)、凱薩大帝(Caesar)、基督救世主(Christ)…)。而不可 共存性被稱為(一)發散的、並從此屬於兩個可能世界的世界系列、(二)每個

273 TF p. 64

274 TF p. 6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單子都表現不同於另一世界的世界之單子(凱薩大帝與無罪亞當)統稱做不可 共存的。而能夠確定不可共存性或次級關係的正是系列可能的發散。」275藉由 特異點的系列構成的世界如同一曲線,具有向量並且不斷延伸。例如首先有三 個特異點:「第一個人,生活在樂園之中,一個出自他肋骨的女人。接著是第四 個特異點:犯罪。」276此世界是亞當所犯罪的世界,但如果由第三個特異點連 結到第五個特異點:抵抗誘惑,則世界已經分歧成為另一個世界。萊布尼茲要 求的同一世界,必須回到上帝所選擇的世界,收斂於特異性所組成的某個系列 之中,但是每一個具體行動都有機會實現另一個可能世界。

因此一個單子,一個存在者,其自發性的表現世界,從虛擬的世界概念中 實現的,將是無數的可能世界,德勒茲以一個金字塔世界進行描繪:「一座巨大 的金字塔,有一個尖頂但沒有基底,由無數房間構成,每一個房間都是一個世 界。[…]每一個房間裡都有一個額頭上寫有數字的賽克斯都(Sextus),表演他的 生活片段或整個人生。[…]從朱比特(Jupiter)處離開後,一個賽克斯都去往科林 斯(Corinthe),成為顯貴,另一個賽克斯都前往色雷斯(Thrace),成為國王。」

277金字塔的尖頂是其中唯一的最好世界,其底部則是無限的世界,沒有所謂最 壞的世界。同一人在無數房間中上演的不同人生,意味著無數可能的世界,所 有的賽克斯都都是可能的,但卻是在同一世界中不可共存的。可能世界之間的 關係是彼此發散分歧的系列,擁有不同的故事與不同的結局,或者在每個像是 結局的地方,又重新岔出了無數的可能路徑。可能世界已經具有存在意義,僅 是尚未實現:「不可共存性與不可能性不同,因為一個系列朝向另一世界始終是 可能的。其指向的是個體及其條件的原始關係或矛盾,個體的實在定義:一定 數量的前個體的收斂特異性的集中、聚集、重合(或者可以說一些特異點能夠

275 TF p. 60

276 TF p. 60

277 TF p. 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重合為同一點,正向互為區別的三角形的不同頂點能夠以一座金字塔的公共頂 點重合)。」278

每個單子的特異性都逐漸延伸到其他單子,但其特異性隨時有可能從其延 伸範圍中被隔絕與截斷。特異點系列的重要意義在於,特異性仍然是一些事 件,個體是這些前個體特殊性的現實化,不帶有其他超越性的預先規定。僅在 同一世界的規定下,每個可能的單子才藉由一定數量的先個體的特殊性所規 定,並與其他具有相同收斂性的單子可共存,而與發散的單子不可共存。萊布 尼茲因此必須構成連續且充實的世界,將所有的關係延伸連結,因此不允許虛 空的存在:「這是一項龐大的建築或築路遊戲,怎樣以能所留空隙盡可能小而所 用的形狀盡可能多來填充一個空間呢?時空不是一塊可能被所選定的世界所

(最完善地)填充的先存平台或匯集地,不僅如此,相反,作為從一個特殊性 到另一個特殊性、從一個個體到另一個個體的不可分距離的秩序的時空,甚至 作為一具具離的連續延伸的擴延均屬於每一個世界。空間、時間、擴延存在於 世界之中。」279不可辨別同一律與連續律在此重合,每個單子的表現區域延伸 到其他單子,藉由其延伸固定住所有關係。

事件是虛擬的力量之流,但所謂的虛擬性並非空無一物或純粹的混沌,而 是包含了能夠指認變化環節的特異性或特異點,其涉及差異的根源而非來自於 同一性的基礎,因此得以思考真正的變化,新事物的可能性。「什麼是使事件成 為可能的條件?事件產生於混沌,混沌的多樣性之中,條件是要有某種篩選 (screen)介入。」280萊布尼茲建立了特異點收斂的系列,使世界成為事件。但當 萊布尼茲與巴洛克嘗試恢復古典秩序,其解決方案是不斷增加原則數量,構成

278 TF p. 62

279 TF p. 66

280 TF p. 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規則之遊戲:「萊布尼茲遊戲的真正特徵以及使遊戲與擲骰子對立的,首先是規 則的激增,人們由於規則過多而遊戲,而非由於缺乏規則。而遊戲則是規則本 身的遊戲,是創造規則的遊戲。」281萊布尼茲提供了許多對於事件的深刻思 考,但其目的論意義造成不斷創造規則之遊戲,排除了其他可能世界,無法直 接回應德勒茲不斷面對的,偶然事件所造成的力量效果,因此其又藉由懷德海 的事件意義暗示其哲學的可能性。

二、事件的轉變

萊布尼茲的同一世界,在單子的共同表現中,收斂於上帝所選擇的最好世 界,藉由不可共存性封閉朝向其他分歧路徑。但其世界與巴洛克最終仍然呈現 為歷史上的過渡時期:「在發散性、不可共存性、不協調、不一致的打擊下,古 典主義的理性崩潰了。而巴洛克是重建古典理性的最後嘗試,它將發散性切分 為同樣多的可能世界,將不可共存性分配給一切世界之間同樣多的界限。出現 在同一世界中的不協調可以是強烈的,但它們能化解為協調,因為唯有不可縮 減的不和諧存在於不同世界之間。[…]但這些重建只能是一時的。新巴洛克風 格出現,其特徵是發散系列在同一世界中的突進、不可共存性闖入同一舞 台。」282不可共存性闖入同一世界,不僅是巴洛克消失的歷史意義,還涉及了 如何重新思考萊布尼茲的事件意義。藉由排除其超越性的條件,世界的封閉性 條件消失,即能面對不同的事件問題。

萊布尼茲的事件邏輯,基於充足理由律將繫詞包含於主詞之中,世界成為 繫詞本身,主詞則從一個繫詞過渡到另一繫詞,如同世界的某一面向到另一面 向。此處包含的關係連結到斯多葛的事件,將事物視為處在持續變化中的個

281 TF p. 68

282 TF p. 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體,語言的意義不同於實體與屬性的關係,而是來自於無意義中的事件發生,

或者說是來自於尚未具有意義的虛擬性條件。世界成為作為個體發生的虛擬性 條件,「取代形式或本質的是基底—方式(basis-manner)這組概念,這正是萊布尼 茲哲學的標誌所在。」283基底提供了個體自其自身深處抽取一切的條件,並藉 由個體以不同方式表現,因此構成風格主義(mannerism)的連結。萊布尼茲事件 的條件在於不可共存性造成單子的封閉性,所有可共存的單子隸屬於同一世 界,排除了其他可能世界。當單子從基底抽取一切,意義已經具有無窮變化的 可能性,但仍處在同一系統內部,如同封閉於一部作品之內的關係。「萊布尼茲 對我們的斥責更甚於斯賓諾莎。在斯賓諾莎看來,至少還有一個可能的解放過 程。而對萊布尼茲來說,一切從一開始就是封閉的、處於終結狀態的。」284德 勒茲尋求對於萊布尼茲思想的解放,但在《皺褶》中,德勒茲並不解釋斯賓諾 莎,而是透過懷德海暗示其自身的哲學觀點。

萊布尼茲缺乏外部的純粹內部,基於不斷創造新的原則而排除了偶然性,

不允許外部異質的力量介入影響,無法說明偶然事件彼此連結的關係。因此德 勒茲引用了形上學條件相近的懷德海,作為第三種事件邏輯的表述:「懷德海與 萊布尼茲最直接的衝突所在。在懷德海看來,個體就是創造性,是一個新事物 的形成。它不僅不再是不定的,亦不再是指示的,而是人稱的。如果我們將擁 有部分而且自身就是一個部分並具有內在特性的東西稱做因素的話,我們說,

個體就是一個因素的「凝聚並逐漸消失」。它是不同於連接獲接合的另一種東 西,是一種攝受:因素是已知的東西,是另一個能夠攝受他的因素的數據。攝 受是個體的統一性。一切事物要攝受其前者及與之共存者,並逐漸攝受一個世

個體就是一個因素的「凝聚並逐漸消失」。它是不同於連接獲接合的另一種東 西,是一種攝受:因素是已知的東西,是另一個能夠攝受他的因素的數據。攝 受是個體的統一性。一切事物要攝受其前者及與之共存者,並逐漸攝受一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