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知覺:差異起源與表現世界

第三節 ,單子表現世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然而觀點主義的知覺歷程,說明了客體依賴於主體的內在行動才得以成 立,不存在預先存在的客體。且同時主體狀態也是變化的,如同曲線中的切 點,只有進入某個觀點中才開始具有一種實現世界的方式:「觀點是一個條件,

在這個條件之下主體才能捕捉世界的變樣,或者某種等於 X 的東西。」66主客 體關係在此成為持續變化中的調節性產物,蘊含時間意義的變化,並且可被不 同方式實現。主客體關係被置換為「準客體」與「超體」(superject)67的關係,

是蘊含變化的觀點與多樣性的現象持續進行調節才產生的關係。界在此的意義 成為事件,不同於物(thing)的概念,不是一個已經具有本質屬性的客體預先存 在,而是僅有在進入存在狀態時才有追溯與指認的可能。世界因此成為德勒茲 意義下的純粹的虛擬性,是必須藉由某種動力才使得現實化的動態關係。而在 單子表現世界的過程中,單子基於其觀點有無限方法現實化世界,因此其客體 意義指向了風格主義(mannerism)。68

第三節,單子表現世界

一、知覺與表現

知覺呈現為無數微知覺過渡到有意識知覺的過程,藉由皺褶展開、折疊、

黏合的運動協調產生。單子中的知覺條件指向的是知覺深處的基底,在萊布尼 茲處即是單子包含世界的關係:「世界只存在於被包含進每個單子的它的再現者 之中。它們可以是咂嘴聲、是喧嘩、是霧、是飛舞的塵土。可以是死亡或蠟屈 症的狀態,困倦或睡眠狀態,是昏迷、是茫然。就好像每個單子的深處由在各

66 TF p.20

67 TF p.20 德勒茲借用懷德海的概念,從《歷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中,我們可以發現 這個概念主要說明主體並不能被當作一個獨立而穩定的狀態,而是關連於一種主體處在變 化經驗中的過程。

68 Mannerism 通常被翻譯為矯飾主義,強調其過度的裝飾性。但在德勒茲的使用中,主要強調

的是透過不同方式(manner)構成的對象,對立於本質主義,因此本文將翻譯為風格主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種方向中不斷自行生成與消亡的無數皺褶所構成。…世界的微知覺或代表者 (representatives)就是這些在各個方向上的小皺褶,是皺褶中的皺褶、皺褶上的皺 褶、依據皺褶的皺褶。」69知覺歷程中的無限微知覺的變化,即代表了世界之 變樣,藉由知覺才得以呈現為現實。因此世界不是具體的存在,無法探問其本 質為何,甚至也不作為主體之處境。只有在有限性的自我投入於某種觀點時,

世界才得以顯現。任何事物牽涉了自我與世界間的動態關係,其差異不在於本 質上的,而是關連於觀點與單子表現範圍,涉及其施加或被施加了何種力量。

因此,「世界不存在於表現它的單子之外,而是必然被皺褶於單子之中。」70世 界必須在與單子的遭遇中才能具備現實性,單子也在此時獲得意義,主體無法 與世界分離開來討論,單子與世界的關係可以被總結為「靈魂是世界的表現

(現實性),而世界被靈魂表現(虛擬性)。」71

知覺的意義被置入於單子表現世界的動力過程之中,此處的關鍵在於知覺 作為表現的意義。世界是純粹的虛擬性或潛能(powers),72藉由個別單子的知覺 才得以現實化或具有意義。就此而言沒有事物能夠預先決如何存在,只有在其 現實化的時刻才展開自身。知覺在此的表現意義就在於蘊含現實化的行動或力 量,其並非先以某個穩定的主體或客體出發而表現,而是藉由表現使主體與世 界一同展開。知覺的表現因此是一種行動,在事件之中鋪展出一個座標場域,

建立了一組暫時性的關係。在萊布尼茲的世界中任何知覺的發生都是一種表 現,只有藉此才能使世界呈現出某種樣貌。關於表現的清楚界定可以在《斯賓 諾莎與表現問題》中找到:「表現的概念是個三重奏,我們要區分出表現者、表 現、被表現者。弔詭之處在於,被表現者不存在於表現之外,但卻與後者毫無 相同之處,它在本質上關連於表現者,而表現者與表現本身截然不同。」73

69 TF p. 86

70 TF p.93

71 TF p. 26

72 TF p.23

73 EPS p. 1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表現者不存在於表現之外。但這暗示著被表現者隱藏了其他可能,表現者總是 可能以另一種方式表現被表現者。此處存在表現者—表現—被表現者的關係。

其中的表現者與被表現者具有差異,但是藉由表現的行動產生關係。此關係並 非再現一個超越性的被表現者,被表現者中立於表現,只是藉由現實的運動將 之產生。表現的概念與事件關連,可以連結到德勒茲在《意義的邏輯》中所探 討的語言意義之表現:「表現的基礎在於事件,作為可表現的或被表現的實體,

[…]事件來自於身體的混合,以及行動,以及其激情(passion)。但它在本性上不 同於它產生的結果。也就是說例如附加於身體,附加於事態,但是完全不是物 理的性質,他們是特殊的屬性,非具形的。這種屬性不外在於表現他的命題。

但是他在本性上差異於其表現。其存在於命題之中,但是完全不是作為身體或 性質的名字,完全不是主體或繫詞。其存在僅藉由能夠命題表現者或被命題表 現者,被包裹於動詞之中。」74事件的虛擬性存在於事物之間實際作用的效 果,但是並不改變事物的本性,不涉及本質—屬性關係,只作為表現效果存 在。因此藉由本質定義無法捕捉到事件的意義,僅能藉由動詞表現事件所造成 了語言效果。

單子表現世界的知覺,是從其基底的微知覺抽取出一切。如同命題藉由動 詞表現出事件,單子則藉由知覺表現世界。世界藉由每一個單子透過其清晰表 現區以局部的方式表現世界。但當一個單子已經包含全世界,問題即在於如何 界定一個存有者,一個靈魂。例如我,我的概念必須包含我所做的一切,便不 可能透過本質定義加以完成。我的知覺持續發生並不斷表現世界,而我的概念 則必須透過動詞加以表達。單子與世界的關係連結了本質定義與實在定義的問 題,也涉及了萊布尼茲的充足理由律將概念引入的無限問題。在單子表現世界 的情況下,對於基底的知覺,與概念繫詞必須蘊含於主詞中的問題相連,因此

74 LS p.1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呼應斯多葛學派對於事件的問題:「最先認為應當將事件提高到概念地位的是斯 多葛派,他們不將事件當作屬性,也不當作性質(quality),而是當作不具形的 (incorporal)繫詞,[…]他們用「作為必然結果而產生」代替了動詞「是」,用方 法代替了本質。萊布尼茲使事件的第二大邏輯得以產生,世界本身就是事件,

並且作為非形體的繫詞(=虛擬的),應當被包含在每一個作為基礎的主詞之 中,其中每個主詞都與觀點(某個面向)相一致的方式提取出來。世界就是斷 語本身,不同方式的存在是特殊的繫詞,而主詞則是從一個繫詞過渡到另一個 繫詞,如同從世界的某一個面向到另一個面向。」75

二、事件的條件

在《意義的邏輯》中,事件的概念出現於德勒茲引用柏黑葉(É mile Bréhier) 對斯多葛學派(Stoics)思想的說明:「當小刀切過肉體,首先身體在那瞬間產生了 新的屬性而不是新的性質,屬於被切的。屬性並不指派任何實在的性質…相反 的其總是被動詞所表達,意味著這不是一種存有,而是一種存有的方式…存有 的方式發現自身某種程度上處在極限,在存有的表現上,其本性是不能改變 的:事實上他不是主動的或被動的,因為被動預設了一個具體本性承受動作。

它是純粹的和簡單地結果,或者一種不被歸類於存有的效果…[斯多葛區分的]

根本的兩種存有的平面,某種事情是前人不曾做過的:一方面,實在和更深的 存有,力量;另一方面,事實的平面,嬉戲於事物的表面,並且構成了一種非 具形存有無止境的複多性。」76斯多葛對於實體思考的特殊性在於,對其而言 實體是伴隨著張力的形體,也就是帶有物理特性、動作與情動等相應事態(states od affairs)的統一體。但形體之間的相聚卻產生出表面效果(surface effects),是

75 TF p.53

76 LS p.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一個形體滲透另一個並且在其所有局部中與之共存。」77這種形體之間的瞬 間作用不涉及本質或屬性,而是屬於語言或邏輯存在:「效果不是構體

(bodies),而是更恰當地說是「不具形的」實體(incorporeal entities)。它們不是物 理性質和特性,而是邏輯或辯證的屬性。它們不是事物或事實,而是事件。」78

表面效果不同於事物中持續存在的性質,而是混合或行動,某種力量的結 果。例如小刀劃過身體產生傷口,鐵接觸火之後所產生的燒紅的鐵。此處的傷 口不屬於小刀也不屬於身體,紅色不是鐵也不是火的屬性。不可相互化約的異 質物體,彼此混合時產生於表面的效果,對德勒茲而言即是對於同一性假設的 挑戰,藉此差異性才能真正思考運動變化,變化發生於事件與事態之間,或者 說虛擬與現實之間來回運動的過程。事件因此無關乎原先存在事物的性質或屬 性,不是變化的開始或結束,而是處在事物之間的運動。描述事件因此不是以 形容詞「樹是綠的」(the tree is green),而是「樹綠化」(the tree greens)。透過動 詞說明其現實化的動態。事件相對於事物(thing),指涉力量混合的動態,但是 當其可被指認時,卻已轉化為現實的一部分。與事件對立的則是同一性所保證 的本質性思考,其中專有名詞或特殊名稱被知識的永久性所保證,但知識的永 久性意味著暫停與靜止的狀態。專名以實詞(substantives)和形容詞維持恆常的連 結,然而「一旦暫停與靜止的名稱被純粹流變的動詞帶離並滑入事件的語言,

表面效果不同於事物中持續存在的性質,而是混合或行動,某種力量的結 果。例如小刀劃過身體產生傷口,鐵接觸火之後所產生的燒紅的鐵。此處的傷 口不屬於小刀也不屬於身體,紅色不是鐵也不是火的屬性。不可相互化約的異 質物體,彼此混合時產生於表面的效果,對德勒茲而言即是對於同一性假設的 挑戰,藉此差異性才能真正思考運動變化,變化發生於事件與事態之間,或者 說虛擬與現實之間來回運動的過程。事件因此無關乎原先存在事物的性質或屬 性,不是變化的開始或結束,而是處在事物之間的運動。描述事件因此不是以 形容詞「樹是綠的」(the tree is green),而是「樹綠化」(the tree greens)。透過動 詞說明其現實化的動態。事件相對於事物(thing),指涉力量混合的動態,但是 當其可被指認時,卻已轉化為現實的一部分。與事件對立的則是同一性所保證 的本質性思考,其中專有名詞或特殊名稱被知識的永久性所保證,但知識的永 久性意味著暫停與靜止的狀態。專名以實詞(substantives)和形容詞維持恆常的連 結,然而「一旦暫停與靜止的名稱被純粹流變的動詞帶離並滑入事件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