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精神與物質的相互限定

第二章 物質:動力論的效果意義

第一節 ,精神與物質的相互限定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多單子的再皺褶作用,形成無所不在的縱向皺褶,使雙層之間產生無窮的交疊 區域。物質層次因此也作為精神層次必要的轉換層,用以說明單子層級的上升 與下降運動。兩個層次之間成為具有生產力的動態關係,因此連結於海德格的 二重性概念,也回應了德勒茲在書首界定的巴洛克特性,無限製造皺褶功能。

藉由動力的轉換,物質即如同單子表現世界。物質的表現性則延伸於藝術 作品的問題。德勒茲界定了巴洛克藝術作品的特徵,並非僅藉由萊布尼茲哲學 參照同時代的特性,而是萊布尼茲的雙層架構與物質性,可以做為思考藝術作 品的觀點。作品同樣是一具構體,但是其中的物質相似於精神層次的感覺,藉 由物質的表面與組織方式將感覺包裹,連結《何謂哲學?》中對藝術的思考。

第一節,精神與物質的相互限定

一、知覺與構體94

單子表現世界的動力模型,說明了知覺場中被知覺者的實在性,世界被包 含於主體之中。然而如果所有的知覺現象都來自於單子內部微知覺的聚合,則 導向了柏克萊式的知識觀念論狀態:「內在於單子中的,只有被感知,現象即是 被感知。」95但萊布尼茲始終企圖保障外在世界中物質或構體的存在,以及精神 與物質之間的對應關係。其著名的預定和諧解釋了二者之間的關係如同兩個精 密的時鐘般一致,並非是有某個熟練的工人需要照看與調整,而是當存在的同 時便已具有相應的運行法則。96身心之間的差異,無法直接作用與相互影響,

但基於預定和諧得以對應為一致的現象:「構體之活動猶如沒有靈魂,靈魂之活

94構體(body)的意義在此不僅指涉人的身體,也用以指涉構成無機物、有機物或生命體的物質聚

合物,但在與生命體相關的語句脈絡中,仍翻譯為身體。

95 TF p. 94

96 G. W. Leibniz.(1696). Extract from a Letter Written by M. Leibniz about his Philosophical Hypothesis. In Philosophical texts ( Richard Francks & R.S. Woolhouse, Tran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 1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動彷彿沒有構體,二者一起活動如同彼此影響一般。」97 此處顯示了萊布尼茲 明確對於心物關係的調和立場,在藉由上帝保障的預定和諧中,仍然希望保留 可理解的經驗範疇,即物質與精神相互限定的關係。

從知覺過程的分析來看,單子包含世界,並擁有其自身的清晰表現區。對 於不同個體而言,有些微知覺永遠作為潛伏的狀態,而有些則能夠被清楚表 現。換言之,某些知覺傳遞了比其他知覺更多的準確性。正是此知覺現象的差 異,使得構體必須存在。可以連結構體存在的理由:「我們必須有一個構體是因 為我們的精神有一個享有特權的、清楚與明晰的表現區域,這個清楚的區域對 於擁有構體的要求…我所清楚表現的,正是『與我的身體相關連的。』」98或許 能從兩方面說明此主張。一方面是鄰近性的關係,例如一根針扎入手指,實際 感受到痛覺而非想像時,必然是因為有某種物質聯繫於身體才使得痛覺得以清 楚出現。另一方面,清晰知覺所表現的,涉及了器官的能力。例如人類無法以 鰓在水中獲得氧氣,因而不可能獲得魚類呼吸的知覺狀態。而當失去某種器官 時,相應的知覺能力亦伴隨消失。知覺因此需要其構體之間的關係,並藉由器 官感受外在物質。不同器官造成了不同的知覺狀態,器官也就表示了知覺的極 限,使得知覺內容產生差異,構成從微知覺過渡到有意識知覺的重要環節。單 子知覺的清楚表現區的差異,因此關連於每個單子擁有區別於他者的構體,作 為單子知覺能力的限制條件。「我必須擁有一個身體,這是精神上的需要,一種

『要求』。首先我需要擁有一個身體,因為有模糊的事物內在於我。」99每一個 單子都具有其清晰表現區,其餘一切則是模糊的知覺。模糊知覺代表了單子能 動性的侷限,基於此侷限與其他單子具有差異,因此必須擁有初級物質(primary matter)。同時,就單子論的架構而言,某一單子的模糊知覺,同時也作為其他

97 Monadology # 81

98 TF p. 85

99 TF p. 8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單子清晰表現的內容,如此才能藉由無數的單子共同映照出世界的全貌。一個 單子的初級物質對應了其知覺能力,但也反應於其他單子知覺之中,成為其他 單子的模糊知覺,並且抵抗作為其他單子之構體:「正是因為有無數的個體單 子,每一個單子才應該有一個構體,這個構體就像是其他單子所投出的陰影。

沒有模糊事物存在於我們內部,因為我們擁有構體;但我們必須擁有構體,因 為我們內部有模糊對象。萊布尼茲以構體的精神演繹替代了笛卡兒的物質歸 納。」100

萊布尼茲的構體是「演繹」與「要求」,不同於笛卡兒預先區分的精神與物 質兩種實體存在原則,單子只有知覺內容首先存在,不必然連結某種預先存在 的物質本身。物質構體必須存在。其理由不僅在於符合於常識經驗的知覺現象 或保留世界的完滿與豐富性,不以理論將之縮減或抹除。更重要的是,在單子 論的架構下,無論從模糊或清晰的知覺方向來考察都必須存在,其不僅造成了 個體知覺的差異性,同時也使得彼此毫不作用的,僅基於自身觀點而變化的單 子,能夠獲得在同一世界中的相互關係。至目前為止,精神與物質的關係似乎 沒有太多解釋,萊布尼茲的預定和諧仍類似於斯賓諾莎的平行論。關鍵在於如 何理解單子「擁有」其構體的意義,而首先即是關於相似性(resemblance)的理 解:「萊布尼茲常說,如果在知覺之外沒有構體,感知實體只能是人類或天 使,被犧牲的是宇宙所擁有的種類和動物性。如果在被感知者之外沒有構體,

則感知者自身就會減少一些種類。(感知者確實「必須」與構體相結合)但真正 的論據卻要更奇特、更複雜些:因為被感知物與某種東西相似。」101

二、相似性與再現

100 TF p. 85

101 TF p. 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精神與物質間的一致性,就知覺層面而言,必須存在相應的感官作用。因 此當知覺過程是從模糊的微知覺過渡到清晰知覺時,感官運作的過程也必須具 有類似的形式。但二者之間的關連不是直接的,也不是其中之一再現另一個,

而是知覺過程與器官感受的相似性:「萊布尼茲並不認為知覺與某一客體相似,

而是引起了某個接受器官所聚集到的『振動』(vibration):痛並不再現針 […]

相似的關係在此如同一種『投影』(projection):痛覺或顏色被投影在物質的振 動面上,類似於圓形被投影為橢圓或拋物線一樣。投影是秩序關係或類比 (analogy)關係的基礎,其公式為:

微知覺(minute perception)

有意識的知覺(conscious perceptions) =

物質的振動(vibration of matter)

器官(the organ) 。」102

相似於知覺過程的物質層面被如此表達:微知覺相似於物質的振動,有意識的 知覺則相似於器官的運作。由微知覺過渡到到意識的知覺,相似於物質振動匯 聚並由器官所接受。但此處的相似性並非再現某種原型之意義,而是必須藉由 投影來理解,這個說法來自於萊布尼茲自己的談論:「在[心靈的]觀念和[物質 的]運動之間存在相似性,這種相似性不是完全的,而是透過彼此之間某種關係 使得一個表現出另一個。如同橢圓甚至拋物線與雙曲線相似於一個圓一樣,它 們是圓在一個平面上的投影,因為在被投影者和所做的投影之間有某種精確而 自然的關係,其中一方的每一個點都是照一定的關係和另一方的每一個點相符 合。[…] 痛和針的運動是不相似的,但它可能十分相似於針在我們構體中引起 的運動,並在靈魂中表現這種運動。」103相似性因此可以被理解為存在精確對 應的投影關係,而其意義首先在肯定並連結了不可互相化約的差異性。例如圓 錐投影基於視點與截面角度得到差異的型態,產生橢圓形、拋物線、雙曲線等 形狀,不同形狀之間存在著從點到點的對應關係,差異的事物仍然保留各自的

102 TF p. 95

103 Monadology 78-81, Theodicy 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秩序但卻具有內在關連。此處的關鍵在於,被投影出的不同形狀並不以某一個 作為原型,而其所具有的相似性則來自於投影的作用。

投影作用造成的差異形狀並不再現任何事物,而是獨立的彼此差異,因此 不同於笛卡兒式的再現觀點:「笛卡兒主義者證明了一種知覺幾何主義

(geometrism of perception),藉此清楚與明晰的知覺所能表現的是擴延。至於模 糊混亂的知覺,只能作為毫無表現力,因而毫無相似性的協定符號(conventional signs)而活動。萊布尼茲則不同,因為相似的東西既非同一種幾何學,也非同一 種狀態。這是些作為混亂的、甚至模糊的知覺感覺性質(affective qualities),根 據投影幾何學(projective geometry),它們與某物相似,因而它們又是自然符號 (natural signs)。它們與之相似的不是擴延和運動,而是擴延中的物質、運動中 的振動、彈力、趨勢或努力。痛不表現空間裡的針,而與它在一物質裡所產生 的分子運動相似。」104所謂笛卡兒式的知覺幾何主義,知覺到的對象是對於具 有擴延性外在對象的再現,但只有清楚明晰的知覺才真正再現外在事物;模糊 與混亂的知覺則是錯誤與無意義的,或者基於模糊事物協定符號,無法指向任 何確定性事物的再現,而是任意與偶然的意義。萊布尼茲式的投影幾何學則不 同,知覺對象並不指向任何外在於主體的事物,不是擴延性的再現,知覺對象 僅是暫時的整體。藉由相似性關係,模糊的微知覺,直接對應於物質運動,如

(geometrism of perception),藉此清楚與明晰的知覺所能表現的是擴延。至於模 糊混亂的知覺,只能作為毫無表現力,因而毫無相似性的協定符號(conventional signs)而活動。萊布尼茲則不同,因為相似的東西既非同一種幾何學,也非同一 種狀態。這是些作為混亂的、甚至模糊的知覺感覺性質(affective qualities),根 據投影幾何學(projective geometry),它們與某物相似,因而它們又是自然符號 (natural signs)。它們與之相似的不是擴延和運動,而是擴延中的物質、運動中 的振動、彈力、趨勢或努力。痛不表現空間裡的針,而與它在一物質裡所產生 的分子運動相似。」104所謂笛卡兒式的知覺幾何主義,知覺到的對象是對於具 有擴延性外在對象的再現,但只有清楚明晰的知覺才真正再現外在事物;模糊 與混亂的知覺則是錯誤與無意義的,或者基於模糊事物協定符號,無法指向任 何確定性事物的再現,而是任意與偶然的意義。萊布尼茲式的投影幾何學則不 同,知覺對象並不指向任何外在於主體的事物,不是擴延性的再現,知覺對象 僅是暫時的整體。藉由相似性關係,模糊的微知覺,直接對應於物質運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