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緩提問及其觀察或聆聽動靜

第五章 非人採訪的時間及向度

第二節 緩提問及其觀察或聆聽動靜

一、緩提問的類別

前面一節(詳見第六章第一節)有談到非人採訪術的三個技巧,基本上它們 都適用於所有非人採訪對象。但還是有較適用和一般適用的的情況,「緩提問及 其觀察或聆聽動靜」就是特別針對「植物」而設定的。

先就「緩提問」的「緩」字進行討論。在《教育部線上辭典》中,「緩」字 意義是:

(一)慢而不急。如:「緩步」、「緩慢」。《韓非子․觀行》:「董安于 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文選․劉孝標․辯命論》:「短則不可緩之於 寸陰,長則不可急之於箭漏。」

(二)寬鬆。《文選․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遠,衣 帶日已緩。」

(三)放鬆。如:「先緩口氣再說吧!」

(四)延遲。如:「緩期」、「緩兵之計」。《孟子․滕文公上》:「民事 不可緩也。」《金史․康括安禮傳》:「賞有功不可緩。」

(五)姓。如三國時魏國有緩邵。(教育部,2011)

在非人採訪術裡,緩提問的「緩」,大概屬於第一和第四種涵義。在這裡依 據定義將緩提問再作細分:

(一)緩慢提問

緩慢提問是不急著提問,先讓採訪者和受訪者兩方在採訪開始後的一小段時 間靜默,彼此緩和情緒,並互相觀察。這時採訪者再根據採訪對象與目的作所需 要的提問。換句話說,採訪者的第一個問題會等待一段時間後才提出來,而不是

採訪進行後就馬上提問。例如採訪一個盆栽時,我們不急著進行訪問,而是先觀 察它的外觀,專注欣賞它的樣貌,先行判斷它是屬於「動作半快速的」或者是「動 作緩慢的」,再思考可以提什麼樣的問題(有趣的、益智的或善惡論斷的),或者 放音樂及調整燈光營造氣氛,等到覺得一切都很安定、舒服後,再進行提問的動 作。採訪石頭也是一樣,可以先觀察石頭的外貌,包括形狀、大小、結晶、紋理 等,讓石頭也能有喘息空間,幾分鐘後再進行提問。如此一來,採訪者不會讓受 訪者覺得過於急躁而讓受訪者感到突兀或緊張,有助於順利完成採訪。

除此之外,緩慢提問除了先讓採訪者與受訪者雙方緩和之外,在這部分我們 只會針對設定的採訪目的,提出一個的問題,畢竟我們需要耗費一些時間在作觀 察,提問後剩下的時間還得留給受訪者回應。因此,適用於時間較不充足或受訪 者反應較慢的情況下運用。

(二)緩緩提問

「緩緩」的意義是慢慢、徐徐。(教育部,2011)因此,「緩緩提問」的意思 是慢慢問。與緩慢提問類似的部分是,採訪者只針對採訪目的與對象設計一個問 題。不同的是,緩慢提問是先等待一段時間後提問;緩緩提問是採訪開始後就提 問,但是把問題慢慢的講出來。這部分適用於所有非人,但對於反應較遲緩、動 作較細微、生性較害羞的非人更為合適。因為除多數動物有明顯的「聽覺」及「器 官」(耳朵)之外,植物、礦物在人類眼中是沒有聽覺的,但我們進行非人採訪,

必須秉持萬物有靈的態度去面對,然後以更誠懇親切的態度,「緩緩的」、「慢慢 的」、「一字一字的」把提問說出來,讓非人能聽得更清楚明白;如果沒有回應,

再說第二遍、第三遍,再來判斷它可能的回饋。舉例來說,採訪石頭時,假設我 們的問題是:「請問你對人類忽視你的存在,你有什麼想法?」像這樣長度的問 題,一般而言大略是 5 秒以內唸完題目。但「緩緩提問」中,說話速度要比平常 慢上許多,同樣長度的題目,大略需要用 8~10 秒左右的時間唸完,不疾不徐,

目的就是要讓非人聽清楚問題,才有機會得到更明確的答案。唸的速度上並沒有 強制限定,視受訪者的反應情形作調整。

(三)延緩提問

延緩的意義是延遲、延後。(教育部,2011)也就是說,「延緩提問」的意思 是問題和問題之間有間隔一段時間,而間隔的時間端看受訪者反應為主,如果受

訪者沒有明確回應,那下一個問題的提問當然就得延後;如果有回應了,便在記 錄後繼續下個問題。延緩提問一樣適用所有非人。問題和問題之間的時間,一方 面是用來等待非人回應,讓非人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另一方面是用來詳細記 錄,所以更能運用在採訪時間較長、問題較多(兩個以上),或受訪者反應較為 遲鈍或不明顯的情況。舉例來說,採訪植物時,採訪者準備了三個問題:「人類 曾經對你做什麼事讓你覺得很開心或很難過?你覺得這樣做好嗎?為什麼?」

「你喜歡人類嗎?為什麼?」「如果可以跟人類對話,你想告訴人類什麼?」這 三個問題基本上蘊含了「知識」性經驗、「規範」性經驗、「審美」性經驗,尤其 是第一個問題,屬於較開放式的題目,因此等待受訪者回應的時間應該會拉長許 多問題與問題的間隔時間,則就受訪者的反應為主,再自行調整即可。

綜合來說,緩提問的三種類型:「緩慢提問」、「緩緩提問」、「延緩提問」雖 略有不同,但是彼此是具有相當大的彈性,可以穿插交互使用的。最大的不同在 於「緩慢提問」和「緩緩提問」主要用於反應較不明確的受訪者,以及採訪時間 較短的情況下使用,尤其符合前章所提單一時段與間歇時段的採訪時間類別──

下課時間、1 節課、2 節課(詳見第四章第一、三節)。雖然我們只提一個問題,

但這個問題可以同時具備有趣的、益智的、善惡論斷的類型(詳見第六章第一 節),以便於更符合我們所設定的採訪目的。「延緩提問」適用所有非人,用於採 訪時間不受限,可以慢慢等待受訪者回應,或採訪者想獲得更多資訊時使用。這 部分特別符合連續時段的時間類別(詳見第四章第二節),可以較無拘束的進行 採訪。但大致上來說,所有緩提問的類型,都可運用在所有時間類別上,只是適 用性仍有差異而已。以下面三張圖示作為單一時段、連續時段、間歇時段與緩提 問技巧搭配整理:

非人

非人

數天

慢提問」和「緩緩提問」。

二、觀察與聆聽動靜

觀察與聆聽動靜是運用在緩提問中的方法,目的在提問過程中觀察受訪者的 外貌、動作等,作為判斷受訪者回應的參考,以便於記錄或繼續下一提問。在以 人為採訪對象時,我們會觀察外觀、眼神、表情、手勢、動作、儀態等,這些條 件都能作為採訪時的一些線索,只要細心觀察,我們就能依據此線索研判受訪者 的回應,也是繼續溝通的橋樑。非人採訪中,更是要仔細觀察或聆聽動靜,只要 在過程中遺漏了任何蛛絲馬跡,我們便很難全然明白非人真正的想法,這就違背 了我們所設定的非人採訪目的。因此,在非人採訪術中,要時時提醒學生專注的 觀察與聆聽動靜,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線索、以及跟非人有關的事情,對受訪者(非 人)而言,這何嘗不也是一種尊重的表現,更是「萬物有靈」概念的真正實踐。

以下圖作為緩提問及其觀察與聆聽動靜的關係說明。

緩提問的類別

緩慢提問

緩緩提問

延緩提問

觀察或 聆聽動靜

圖 6-2-4 緩提問類別及其觀察或聆聽動靜的關係圖

第三節 投射思緒和驚奇遇合

一、投射思緒的類別

「投射」一詞在教育部線上辭典的定義如下:

(一)投擲。如:「終場前,他又在三分線投射得分,結束了球賽。」

(二)照射。如:「太陽從東方升起,金色光芒投射在阿里山的雲海 裡,非常耀眼。」

(三)趁機得利。《資治通鑑․晉紀十二․元帝太興元年》:「今若偏 加除署,是為謹身奉法者失分,僥倖投射者得官,頹風傷教,恐從此始。」

(教育部,2011)

至於「思緒」則有以下的解釋:

(一)繁複的思慮、情緒。南朝梁․柳惲〈擣衣〉:「孤衾引思緒,獨 枕愴憂端。」唐․陸龜蒙〈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江湖思緒縈,謳啞搖 舴艋。」

(二)思路。《晉書․夏侯湛等傳》史臣曰:「安仁思緒雲騫,詞鋒景 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且才分不同,思緒各異,或製 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教育部,2011)

綜合上述兩種解釋,投射思緒指的是把想法、思慮、情感投射在其他物上。而在 非人採訪術中,根據前面兩節(詳見第六章第一、二節)所提,非人採訪的內容 是語文成品中類語文成品。因此,我依舊把投射思緒劃分為三種:

(一)投射知識性思緒

投射知識性思緒的部分,是指在非人採訪中,採訪者面對受訪者時,把自己 想了解的、想獲得的「知識」性經驗加諸在受訪者身上,經過提問和觀察的順序 後,根據所得到的結果去思考非人可能的回答。這時所獲得的結果,就是採訪者 將思緒投射到受訪者身上,受訪者可能有感應,抑或是採訪者思緒所影響,而得 到的反應。如此一來,便可完成記錄或再提出下個問題。舉例來說,採訪石頭時,

我們可以依據我們想了解的採訪主目的、次目的去設定「知識」性的問題:「你 怎麼會到這個地方的?是誰把你帶來的?」「人類會對你做哪些事?你怎麼和人 類相處?」「你和其他非人怎麼相處,可以試著說說看嗎?」「生活在這裡,你最 需要的東西是什麼?」提問之後,採訪者將受訪者可能的回答先行模擬,再把這 樣的想法投注到受訪者身上,再仔細觀察它的外觀、動靜。觀察到或者是沒觀察 到的線索,都是可以參考的答案。這種方法適合用在所有非人,特別是不易覺察 動靜的非人更為和適。例如礦物,畢竟很難觀察到反應,採訪者也不能空手而回,

受訪者的回應就端賴採訪者投射給它的思緒來作用、感應。

(二)投射規範性思緒

投射規範性思緒的部分,也就是在非人採訪中,採訪者面對受訪者時,把自 己想了解的、想獲得的「規範」性經驗加諸在受訪者身上,經過提問和觀察的順 序後,根據所得到的結果去思考非人可能的回答。而規範性思緒,也包含心理學

投射規範性思緒的部分,也就是在非人採訪中,採訪者面對受訪者時,把自 己想了解的、想獲得的「規範」性經驗加諸在受訪者身上,經過提問和觀察的順 序後,根據所得到的結果去思考非人可能的回答。而規範性思緒,也包含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