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人擴及非人的經驗廣化的需求

第三章 非人採訪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從人擴及非人的經驗廣化的需求

第二節 從人擴及非人的經驗廣化的需求

一、對象為人的採訪經驗

以人為對象的採訪內容,通常是人們最感興趣的,所以新聞所報導的對象,

大多以人為主。大多的文獻資料,也都以採訪人的經驗為出發點去討論,畢竟這 些經驗是最多人參與、學習、觀摩、仿效的。而從人的採訪中,我們必須了解的 經驗就是新聞和媒體的價值以及採訪人的目的。什麼樣的新聞與媒體具有價值?

就從「沒有價值」來談。張琪(2010)提到新聞價值減少原因在於:(一)含有 廣告的意味者;(二)揭發人的隱私者;(三)有害社會風俗者。

現在的電視節目充斥著廣告,就連新聞也不例外,很多想藉著報章雜誌媒體 的新聞而達到宣傳的目的的人事物,現在都會透過新聞管道來傳播。因為新聞是 社會大眾普遍收看的節目之一,也因為它的普及,再加上功利主義盛行,媒體逐 漸的以營利為導向,慢慢失去應有的公平與中立性,不但容易出現看法偏頗、觀 點差異甚大的報導,也出現一些「不夠」誠實的新聞。例如:有些媒體以前是政 黨投資或經營,在報導上總會權衡輕重,以較溫和、柔軟、避重就輕的態度去面 對外來的批評或負面的消息;但現在這些媒體卻是以比較嚴厲、強硬,並用放大 鏡去檢視那些事件。這些報導往往會影響閱聽民眾的思考、概念、想法,甚至鼓 動民心與群眾行為,是非常不可取的。另外,近年來觀光事業發達,許多相關的 媒體報導也紛紛出爐,像是美食報導、名店報導等不勝枚舉,甚至有些編排成書 出售,而民眾看了報導或媒體雜誌,便趨之若鶩。起先報導較嚴謹時,會經過篩 選,挑出比較「真實」的部分作採訪,但到後來,報導便開始浮濫,隱瞞事實真 相,一味迎合店家或小眾市場的利益。雖然這些採訪者為數不多,但這些害群之 馬往往讓民眾不禁質疑這些媒體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是不是有營利之嫌。因此,

雖然新聞和廣告都是社會常見的傳播活動,但本質卻不一樣,新聞是傳遞訊息、

分享事實,目的是告知群眾;廣告傳播的是思想概念,以滿足民眾需求為訴求,

並會檢視是否影響民眾的行為或態度。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加強對採訪

者的訓練外,也要加深他們的社會責任與道德觀念,對於威脅利誘的衝擊有所應 對,提升分辨是非對錯與權衡取捨的能力。

近年來由於所謂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二者在天平上逐漸失衡,新聞「過度 的」自由,已經逾越了自由的界線,現在許多報導,盡是一些窺人隱私的事:像 是家庭秘密、藝人緋聞,媒體以利益為導向在現今社會中十分明顯,各家競爭激 烈,有些採訪者為了搶得第一手消息,便不擇手段,忘了自己的應有的道德觀念 與社會公義,甚至對於一些採訪對象:像是災民、遭遇不幸的人,或者是有難言 之隱、不願表示意見的人進行採訪時,為了讓報導更聳動、更引人注目,所以完 全不會同理受訪者的心理需求與人格尊嚴,而是以揭他人的瘡疤、挖他人的傷 口、披露他人的不幸遭遇。有的媒體還捏造假新聞,例如:

日前大陸北京電視臺記者所作的紙包子新聞,當時可是引起國際轟 動。

北京電視臺記者:您這包子裡面,包那個吃了特硬的是什麼東西?

演員:那是那個廢紙箱子,在大鍋裡熬的,熬了包在包子裡。

記者:這個東西蒸熟能吃得出來嗎?

演員:一般不容易吃出來。

這還得了,連包子都是廢紙做出來的黑心貨,那可真是讓人開了眼 界,所以這則新聞,不只震撼大陸也讓國際媒體爭相報導,甚至引來了公 安部門介入,還組成專案組全力追查,在經過一個禮拜的明查暗訪後才發 現,原來這所謂的紙包子,竟然是北京電視臺記者虛構的,從包子攤販到 製作流程,全都是記者自己想出來的鬼點子,這些賣包子的人全都是記者 安排的演員,他們逼真演出加上以偷拍手法,讓觀眾誤以為真,這一切全 都是為了衝高新聞的收視率。

其實一直以來,大陸的黑心食品充斥街頭,也讓相關的新聞成了收視 率的保證,從便宜的黑心鴨蛋、黑心燒烤到黑心燕窩,全都引起大陸民眾 一連串的討論,也因此讓大陸電視臺的記者,都在挖掘黑心食品新聞,在 強大競爭壓力之下,才會產生紙包子新聞,北京電視臺為此還公開道歉,

至於造假的記者則是被警方拘捕。(張書維等,2007)

從上面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媒體的價值觀每況愈下,只在乎搶不搶得到新聞,甚 至因此捏造內容聳動的假新聞來混淆大眾視聽、營造恐慌、製造話題,企圖讓自 己因為這樣的「獨家報導」而聲名遠播,身價大漲,殊不知這樣作法的後續效應 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其他媒體倘若紛紛起而效尤,那所謂的公信力,將會蕩然無 存。

還有部分媒體追逐名人明星,大量炒作他們的私生活,像是對豪門、奢侈品、

色情、暴力、離婚、官司等議題滔滔不絕,不思考這樣的報導對社會大眾的價值 觀與文明穩定發展產生什麼不良的影響,對於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有多大的危害。

這些媒體在社會版、娛樂新聞多加以著墨,並且透過網路媒體,二十四小時傳送 這樣的消息,樂此不疲,只關注少數人的利益,缺少對普羅大眾與社會各階層的 關懷。這樣的採訪者,表面看來只是對不同新聞取向的喜好程度,並迎合群眾胃 口,但實際上,不但不具所謂人文素養,不關注社會輿論,只把媒體工作視為個 人發展與生存的手段,失去了媒體工作者的品味與格調。

一個好的採訪者,在報導中應該展現他對人群的真誠關懷與情感流露:對自 然、對人、對事、對物的同理、尊敬以及對社會公義的堅持,不一味的迎合某些 人的利益。畢竟新聞本身就具有宣傳、教化等功能,媒體責任不只是傳遞訊息,

還有引導社會進步、改善人心的使命。好的採訪者,推崇自然、人道與人文關懷,

以民眾的角度去表達對國家政策的建議以及人群社會的關注,並恪遵職業道德,

隨時觀照自我,避免受到威脅利誘而改變新聞本質,把握正確的新聞價值,這樣 才符合社會期待與要求,才會對國家進步、社會穩定有實質的貢獻。

從新聞「有」價值來看,陳東園等有以下的看法:新聞必須具有:(一)即 時性;(二)衝擊性;(三)顯赫性;(四)親近性;(五)衝突性;(六)異常性;

(七)話題性;(八)正義性。(陳東園等,2007:13~19)

即時性是新聞很重要的環節,即時性指的是立刻、馬上,在新聞裡就是非常 新的消息。現今科技發達,電子媒體充斥,交通工具便利,讓以往可能要耗費好 幾個小時的報導,現在只要透過「衛星連線」,就能同步收看到現場情況,這是 媒體進步的重大突破,也是新聞的可貴處。再加上整合了其他臺如網路、廣播等,

滿足了人類社會對於世界資訊的需求。

衝擊性在此指的是一件新聞報導可能帶給人類社會影響的範圍和程度。新聞 影響的層面愈廣、範圍愈大,表示事件的衝擊性愈高。例如,戰爭、流行疾病、

氣候變遷、油價以及水災、火災、風災等災難。像是近來流行的 H1N1 新型流感,

媒體在這部分就大肆報導。其他如全球暖化議題、油價及原物料不斷上漲、八八 風災等,也不遑多讓,這些新聞都會引起大多數人類的關注,而且人類會去思考 討論解決或改善的方法,這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

顯赫性是指受訪者的身分地位以及影響力所凸顯出新聞的價值。像是總統的 新聞一定比平民老百姓來的讓人更感興趣,更有吸引力。

親近性是指報導能體現對社會大眾的關懷,不論在生活中、情感上、地區性 的事件。就我自己而言,由於本身是臺南人,所以對於發生在臺南的新聞會比較 有興趣,也比較想去了解,對於其他區域,只會關注那些所謂的「頭條新聞」。 這部分也反應在報紙上面,像是在高雄、屏東發行的報紙,在地方新聞的版面上,

就會傳達這個區域的消息,而不會有雲林、彰化、甚至是臺北的消息,這也是親 近性的實例。

衝突性是新聞中極為重要情節之一。例如:戰爭、兩國對峙、種族歧視等 有關對立、抗戰的情節,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基礎。像是兩韓對峙的新聞,

兩國的媒體互相指責對方不是,也互相用言語挑釁,並大肆渲染,讓國內民眾情 緒高漲,引發更敵視的情緒,但實際上也只停留在口水戰,並未實際宣戰。因此,

新聞無形中提供了一個戰場,但也是一個緩和衝突的平臺,或許這就是人類文明 發展的產物之一。

異常性是指一件新聞會呈現的概念,和當時的社會中的廣泛思想與預期心理 相互衝突。例如,為了五十元而爭吵,導致多年好友反目成仇,最後演變兇殺案;

為了一筆債務而走上絕路的一家人;為了爭取一點生存的機會而努力活下去的病 患與他的家屬。這些類型的新聞,都具有所謂的異常性。從上述來看,異常性的 新聞不少是負面消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具有正面意義。媒體對於「異象」

的追逐,有時也是新聞貢獻與價值的所在,針對一些現象、事件、變化去發掘出 未來可能衍生的議題:暖化、外勞、自殺、治安等,讓人們得以見微知著,提早 作準備與因應,減少災害的發生與降低影響的程度,讓人類社會能穩定成長。

的追逐,有時也是新聞貢獻與價值的所在,針對一些現象、事件、變化去發掘出 未來可能衍生的議題:暖化、外勞、自殺、治安等,讓人們得以見微知著,提早 作準備與因應,減少災害的發生與降低影響的程度,讓人類社會能穩定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