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偶然間,看了知名導演黑澤明的《夢》,電影裡頭敘述的理念,例如第一 個「狐狸夢」(由於沒有實際名稱,姑且稱名)、第二個「桃花夢」,讓我不禁反 思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的所作所為以及對自然產生的干擾,在資本主義興盛的這個 時代,對於資源的掠奪以及破壞,是否會因這樣的行為而遭致一些無法預期的後 果?

去年的「八八風災」,對於很多氣象學家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天災:

2009年8月8~9日,臺灣遭受莫拉克颱風(Morakot)侵襲,雖然風勢不 大,但卻夾帶著超大豪雨,造成南部地區近五十年來最大的水患。中央氣 象局記錄到此次颱風累積雨量達2900mm,大幅改寫歷年十大單日最大降雨 記錄,很多地方一天下的雨,比當地年雨量都還多(臺灣一年平均雨量約 2500mm),亦即諸如嘉義、高雄等山區在四天內下了2900mm的雨量,這種 暴雨加上臺灣脆弱的地質,當然帶來嚴重的崩塌、土石流、走山與地變,

而河川必然暴漲,洪水衝破堤防或沖垮橋樑。(陸象豫等,2010:45~48)

像這樣超乎氣象學的預估,而造成的重大災害,在臺灣氣象單位有記錄以 來,恐怕找不到第二個。而這個天災,是否只是單純的天候變化,還是另有其原 因?例如「大自然的反撲」、「老天爺的懲罰」等。當然如果以前者為因,在「八 八風災」後,許多的媒體報章雜誌評論,都以這樣的主題去作深入研究,而研究 成果也都和近來的熱門話題「地球暖化」有關,紛紛作了以下的結論:「八八風 災發生的原因可能是人類造成的暖化現象,導致全球氣候異常所造成的,簡單來 說,八八風災算是『大自然的反撲』」(並非所有媒體都這樣認為,也有部分認為 只是單純的氣候變化)。在這場天災中,我們省思到的,除了人類的貪婪、無知、

渺小之外,也體認到所謂大自然的力量以及人類不向命運低頭的天性。

很巧的,在《夢》這部電影裡的第三個夢──「雪女夢」,也提到了大自然 與人類力量的互相抗衡。在電影裡頭,人類在大雪之後靠著自己的意志與生命力 活了下來,但活下來的同時,他們發現花了整天的時間離開雪地,最後卻仍回到 最初的原點,徒勞無功。這是命運的安排?還是大自然對人類睥睨世間萬物的懲 罰?抑或只是風雪太大,迷失方向,所以又回到原點?這些都不得而知,因為導 演在電影裡頭的鋪陳,留給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

最後幾個夢也是,導演安排的情節主旨非常明顯,除了表達對人類科技發 達、資訊爆炸、功利主義的不安外,也凸顯了人類必須去反思的一些問題:汙染、

戰爭、利益與自然的關係,以免自食惡果。

思考人與自然的問題,對於人類的生活有幫助嗎?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在「八 八風災」後,對於一些被破壞的山林、道路、村莊等,不是用自然工法的方式修 復,就是乾脆不修,讓大自然自我恢復。這樣的好處在於,運用自然工法,雖然 造價較高,工時較長,但對於環境的破壞較小。運用植物的力量控制那些土石,

比用水泥等人造物去控制效果好很多。這部分仍是考量到人類的利益而做的。國 內也有一些道路是乾脆不修的,像舊中橫公路,經過了幾翻修復,耗費了幾百億 的經費,換來的仍是柔腸寸斷,那就乾脆讓大自然休息,不要再有人類的機具進 入破壞。

現在新的建案,都會把一些對於自然的關懷融入建築物中,這些所謂的「綠 建築」,把陽光、空氣、水放進來,在人類生活與自然之間,以最小的破壞,取 得最佳的平衡。這也是人類自我反省下的產物之一。

另外,除了天災,資源的枯竭也是人類必須反省的問題。像是近幾年討論熱 烈的海洋資源就是。一提到黑鮪魚季,一定會想到屏東縣東港鎮,往年每到五月,

捕撈黑鮪魚的船隻總會不時傳來令人興奮的魚訊,一隻隻肥美碩大的黑鮪魚就這 樣被捕撈上岸,拍賣所得,總是能供應一家大小一整年的開銷,綽綽有餘。但最 近這幾年的統計資料發現,黑鮪魚族群的數量不但銳減,而且體型也愈來愈小,

以往動輒四、五百斤以上的大魚,已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科學家發現黑鮪魚 是生長極為緩慢的動物,壽命也很長,像兩百斤以上的黑鮪魚,就必須經過一二 十年的成長,再加上繁殖速度慢,成魚被人類因為利益而過度捕撈,最後受害的,

似乎還是自己。

其次,石油也是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資源,是很多國家覬覦的。2008 年,

油價曾經來到每桶 140 美元的歷史新高,這給了我們什麼警訊?人類這樣毫無節 制的使用資源,總有一天還是會用完的,那資源枯竭了之後?所以近幾年來學者 對於暖化、資源耗竭等問題,除了提出警訊,也提供了一些解決的方案,試圖從 一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以及運用較不傷害地球的方式,去減少資源的 運用,讓人類可以永續生存在地球上。

上面的敘述多能從一些媒體報章雜誌所見,而媒體工作者,總是把焦點放在

「人」的部分,因為「人為萬物之靈」,報導人的事,才會有觀眾。但既然是討 論「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卻只針對人的觀點去發揮,沒有以「自然」的 立場著墨,這樣「自大」的行為確在人類社會中屢見不鮮。因為自視甚高,所以 往往忽略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綜合來說,人類生活與自然法則,是我們 必須去面對、去解決的課題,但人和自然之間,關係應該是對等的,既然人類就 自己的部分已有這麼多的看法與討論,對自然也有相當的「揣測」,基於平等,

我們是不是要讓「自然」能發表意見與討論?這樣我們才能更了解「自然」的想 法,證實我們的假設,並真正實現人對自然的關照。

再者,我目前任教於國小,服務年資五年,近幾年來發現學校課程部分,對 於學生語文能力提升實在有限。我也開始思考如何進一步增進國小學生的語文能 力,畢竟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我們必須透過語文,去進行聽、說、讀、寫、

作等活動;透過語文,我們才能思考對社會、自然學科的論證;透過語文,我們 才能表達自己的情感,並與其他人交流資訊。語文是知識的載體,也是其他學習 領域的觸媒。高敏麗(2005)提到,從學習的整體面向而言,語文不是一門獨立的 學科,而是細膩的牽動著學習脈絡,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是引領學生進入知 識王國探索的羅盤,是學習之門的鎖鑰,更是培養終身「自學」的關鍵能力。由 此可知,語文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此,我除了嘗試多樣不同的 教學法外,也把閱讀與採訪帶進教室。過程中發現採訪是一項一舉數得的學習活 動,因為它可以訓練學生語文的五個基本能力:聽、說、讀、寫、作。從活動進 行中,不但增加了語文學習的多樣性,也提升了孩子的語文能力與自信,是非常 好的語文教學方法。

綜合上述理由,我開始思考如何去了解「自然」,並且把這樣的概念融入語 文教學中。而科技發達讓人類可以用科學的角度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 題,卻無法推測一些關於「自然」的現象所透露出來的意義,只能根據一些數據 和現象去推測,但無法合理解釋。於是便興起「非人」採訪的念頭(因為人的採 訪已經夠多了),因為採訪「非人」,才能讓人了解「非人」的思考與想法,進而 設身處地去為「非人」著想,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在「非人」上面,自以為 是的去做一些人類認為對「非人」有益的事(或許是幫倒忙也說不定);並且把這 樣的概念與語文教學作結合,希望能提供有效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 文能力。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在媒體資訊滿溢的的時代,新聞採訪一直扮演著重要的傳播角色,是記者蒐 集資料的主要方法,他們將人們感興趣的事,透過採訪,再經過編輯、下標題、

排版等流程,放到網路、報章、雜誌,就成為人們吸收訊息的途徑,滿足社會大 眾對於各種人事物的好奇心:「如果新聞學是工藝品,那麼採訪就是一種藝術」、

「有技巧的新聞人讓採訪看起來很容易,他們很快的讓他們的受訪者如魚得水,

而且鼓勵他們自在的說話。他們的問話會誘導出答案,而且傾聽他們在說什麼,

在他們聽的同時,已經在想下一個問題,同時從他剛才所聽到,與他們對背景資 料的研究所得加以融會貫通」、「對一個全方位的記者來說,最有用的特質就是,

做什麼都像什麼;可以隨意跟任何人牽扯,對每個人都有興趣;每個人都喜歡跟 他說話,他們一開始就像一般人的親和,其次才讓人覺得是記者的身分」。(Sally Adams 等,2003:7)由此可知,採訪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 工作,從採訪過程中,不論是對人或事,都是要具有相當的專業。採訪技巧也不 是一蹴可幾的,要經過相當的訓練,再輔以時間與經驗,是會慢慢進步成長的。

採訪除了擁有訊息流通的功能之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也是一項很有意義 的活動。而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必須有規則、

計畫的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並不斷延伸精進。那要怎 麼進行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我們可以從五點切入:(一)選擇學生喜歡的話題;

(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三)選擇目的性強的內容;(四)口語交談中樹立 信心;(五)選擇行之有效的手段。(王英帥,2009:32~34)。

(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三)選擇目的性強的內容;(四)口語交談中樹立 信心;(五)選擇行之有效的手段。(王英帥,200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