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動畫課程實施結果之統整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動畫課程實施結果之統整

本次研究以兩循環方式進行,一方面探討動畫課程實施於幼兒園裡的幼兒反 應,以及在這個階段性的過程中不斷改進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期待幼兒能不 依靠或不要求教師協助,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展現學習精神;幼兒也能夠透過自己 思索或小組討論的方式來完成作品;課程設計層面,也因為第一階段的初步實施 而有所改進,讓動畫課程更完整的呈現。此節將針對課程設計與實施,以及幼兒 活動表現兩方面進行探究。

壹、課程實施 一、課程價值 (一)自主學習

從上一節的實施歷程發現,縱使動畫的題材陌生,且幼兒必須靠自己的力量 研究;但或許是對於動畫的喜愛以及好奇,讓他們在探索的過程投入且努力不懈。

在建立動畫原理的動概念過程,他們透過手上的材料、相互的討論互動、教師提 示與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經驗,能夠自己探索、甚至不需要教師的主動教導。如果 是相對簡單或者已經具備舊經驗的其他題材,我們可能就很難看到這些表現了。

自主學習的過程分為幾個階段:「假設」、「實驗」到「證明」,這個探索的過 程特別在「樂高人」的實驗動畫中發揮出來;剛開始從課程操作後對動畫原理的 了解,進而期待將方才學習到的原理帶入生活的其他物品(假設),於是他們迫切 地回到教室拿取物品來實驗(實驗),最後付諸實行並得證(證明)。透過 12 堂動畫 課程,他們不斷反覆進行「假設」、「實驗」到「證明」這樣的探討方式,幼兒自 動自發的進行一個相當完整的自主學習歷程。

(二)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的立程從產生問題到設法實驗解決。在各堂動畫課的實驗中,幼兒 必須藉由自己的能力來發現、探索,這個過程會遇到許多的困難、過去沒有發生 過的事情,而他們必須設法解決。

從一開始的動概念建立課程─移動車車,第一循環的幼兒們,發現「為什麼 小汽車永遠在畫面的正中央跑?」產生問題後,經過不同孩子運用不同方法的實驗,

後來拿著小摩托車的孩子成功呈現物體移動動畫,他發現:只要固定相機的位置,

在第一循環的課程全部結束後,帶班老師告訴我:參與動畫課程的幼兒們,

現在進行工作的方式和以前不一樣了,他們能夠針對工作進行分析來探究事情的 先後順序和構成原理,就如同我們進行煙火動畫那樣─從無到有、從升起到爆發;

雖然這是一個行動研究,我們不對任何行為進行成效方面的探討,因此幼兒出現 這樣的行為是否受到動畫課的影響不得而知;但是經過動畫課程的洗禮後,幼兒 做事情的方式確實和過去產生了一些變化,他們能夠更主動、更有條理地來進行 工作。

(三)細膩與精緻

動畫的另一個價值在於成品不斷的精緻化,以及對於主題能夠詳細探討的細 膩化。

從「精緻化」層面來看,此處提及的精緻化,並不是要求作品的精美;而是 透過課程的進行,我們探討主題的方式是不斷由淺入深的精進與細緻。物體移動 課程從最基本的「點對點移動」,前進到「樂高人的手部移動」;這樣的過程從原 本簡單的「移動」一個東西,到深入的「操作」一個東西,同樣以樂高人回主題 便是不斷的將操作細緻化。

以「細膩化」層面來看,次處提及的細膩化,指的是動畫課程針對一個主題 進行仔細的研究,我們希望幼兒在創作的當下是了解主題背後的構成因素,而不 是帶著懵懂或者根本未知的方式來進行。在第一循環「繪圖動畫─跳跳畫」進行 時,發現如果沒有針對主題進行研究,幼兒對於創作的發揮較會受到拘束。因此 我們在第二循環進行時,對「跳」這個動作做詳細的研究,「觀賞跳」、「討論跳」

到「實驗跳」;最後發現「跳」的兩個階段:蹲下與躍起;兩次循環的結果,以幼 兒的作品來做比較,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針對跳躍進行討論與研究的第二循環幼 兒,創作時對於主題就能有比較完整的表達。

二、課程的轉變與增刪

本研究在設計之初預定進行兩個階段,主要是希望透過課程的持續進行與省 思,來做修訂;第一次的課程結束後,研究者完成課程省思,再加上幼兒作品做 為修改的依據,這些修改包括材料的替換、課程進行的方式、課程種類的增刪。

從第一循環到第二循環的課程轉變,「轉變」的部分如下:

(一)煙火動畫與跳跳動畫的先後順序

針對第一循環進行跳跳動畫的結果,我們發現如果不對主題進行探究,幼兒 將帶著懵懂、揣測的概念進行創作;研究者希望幼兒在創作時,能夠理解動作背

後的構成原因,帶著理解的方式進行。在繪圖動畫結束後,研究者比較兩次幼兒 的作品,發現煙火動畫的創作與跳跳動畫相比較來的簡單;構成原理也比跳跳動 畫來的容易。以煙火動畫為主題,進入繪圖動畫的領域,看來比較符合動畫課程

「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細膩與精緻原則。

因此第二循環將原理簡單的煙火發放提前、較為困難的跳躍動作延後,這也 是為了讓幼兒能從前面幾次物體移動動畫的實驗,接軌到繪圖動畫的實驗。以第 二循環的實施結果來看,幼兒有了煙火動畫時的動作解析經驗、以及創作開始前 針對主題─跳躍進行的探討,進行跳躍動畫創作時,就能夠明白「跳」也是一個 動作,而動作能分解為先「蹲下」後「躍起」。在創作時表達出「跳躍」動作的成 功比例就比第一循環要來的好的多。

(二)七巧板動畫的進行方式

又如七巧板的操作課程,經過實施後發現,由於前面進行過的物體移動動畫 每堂課程都十分有趣,而且同樣元素的課程重複,在重複進行的情況下讓幼兒失 去熱忱;經過修改希望能加入七巧板排列的各式形狀圖集,增加課程的趣味性;

也讓課程的邏輯性從原本的自主思考組合─「具體結構」到「抽象排列」,即是說 由原本七巧板的基本圖形,組合成為腦中的有形意象,例如將七巧板拼圖利用動 畫的方式,組合成為暴龍圖案;改為圖形的參照組合─「具體結構」到「具體的 抽象結構」,例如我們提供幼兒參考圖示,讓他們能將七巧板拼湊成暴龍圖案,在 以動畫的方式將其移動成為三角龍圖案。但由於第二循環的幼兒在建構「動概念」

的表現,與第一循環的幼兒相比教完整,因此我們並未進行七巧板動畫。

從第一循環到第二循環的課程轉變,「增刪」的部分如下:

(一)增加相機的使用課程

增加相機使用課程的原因,是在第一循環發現有的孩子對相機使用並不熟悉,

或者拿到相機太過興奮,導致實驗初期拿著相機互相拍攝搞笑照片的情形出現;

相機當然是動畫課程裡最主要的活動道具,越早上手、越快熟悉,幼兒就越能專 注在動畫課的概念建立,不至於分心。而經過實施結果,進行相機使用課程的第 二循環,幼兒在「相機課」裡盡情的拍攝、學習開關和快門等按鍵,讓他們能專 心在接下來的概念建立課程;其「動概念」的建立就比第一循環的幼兒要來的完 整。

且經過兩個循環的實施,在身體動畫進行時,都發現快門時間不好拿捏,造

使用課程,包括對於相機的功能介紹、操作介紹,以及相機實際使用活動;確實 幫助幼兒在進行動畫課時,不會受到「工具使用不熟悉」的外在因素干擾。

(二)黏土動畫課合併

如同黏土動畫課程之實施歷程所述:研究者原本將黏土課程設定為兩次,初 次的黏土課程主要希望幼兒將黏土搓揉成簡易的形狀,來做形狀的變化;第二次 的課程則希望幼兒將黏土塑形為各種物品,來做物品的變化。但無論是第一或第 二循環的幼兒,他們在拿到黏土後都很自然而然的發展驚人的創意,將填土製作 成各種成品,如果堅持他們在第一堂課製作簡易的圖形做基本變化,研究者反思 時認為這或許扼殺了他們的創意。因此在第二循環開始前的課程修訂,便將黏土 課程合併為一次。

三、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方面首先探討整體課程設計,第一循環的課程方面,研究者僅對「動 畫」進行簡單的討論,隨即開始進行實驗,課程結束後反思這樣的過程是否太過 匆促與簡略;於是在第二循環的課程初期,研究者加入了動畫的歷史介紹、相機 的使用課程等等,讓動畫課程更加完整。

根據課程實施的過程我們也發現,如果我們要對一個主題有完整的教學與創 作,那我們就必須針對主題去做深入的了解與研究;如跳躍繪圖動畫,就是因為 第一循環的實施效果不如預期,因此在第二循環針對「跳」進行研究,讓孩子去 發現跳躍的各種元素,他們才能夠將實驗時的發現帶入創作中。

就教學方式而言,研究者雖強調讓幼兒自主探索,但由於動畫課程尚在探索 階段,因此在第一循環進行課程時,研究者自身對於動畫課程的不熟悉、以及不 確定動畫課程能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或者不確定幼兒是否能做的來等等因素,導 致有時會有過多的介入或提示;在第二循環時已經有了第一循環的經驗,也因為 人數較多,讓幼兒間有更多的討論與實驗時間是最大的改變。

四、課程材料的選用

除了教學以外,和孩子一起發現的收穫特別令人感動。例如第一循環階段實

除了教學以外,和孩子一起發現的收穫特別令人感動。例如第一循環階段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