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動畫課程之我思

幼兒園的課程發展空間極為廣泛,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且走在正向的學習態 度上,我們都能將其課程化。因此利用動畫的特點─新穎、貼近幼兒生活、幼兒 的興趣所在,將幼兒的生活經驗成為課程,以學習的態度探討背後的許多知識和 經驗。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者將動畫課程化,以各種媒材為類別設計課程;但 過去較少人於幼兒教育相關機構實施動畫實驗課程或研究,相關的課程或研究多 為使幼兒觀賞自製動畫,或者動畫公司製作的動畫,來觀察其某一特定行為的改 變。在這樣的環境前提下,設計動畫課程是具有挑戰性的,也很容易在課程實施 後,才發現課程設計的缺失;但當我們檢討這些缺失並設法改進後,受到幼兒歡 迎的動畫課程就能越來越好,並帶給未來的研究者和教師一個創新實驗教學的經 驗與範例。

壹、「動概念」建立,基本原理建構歷程的重要性

「動概念」概念是動畫課最重要的一個元素,連接了從第一到最後一次的課 程。以動畫影片來解釋「動概念」,是每秒/數幀的連續畫面;但在幼兒動畫課程 理的「動概念」不硬性設定作品要以每秒串聯多少張圖片來呈現,只要以連續的 動作畫面進行創作就給予肯定與認可。

初期課程的目標設定於引導幼兒理解動畫原理;以短篇動畫影片引起幼兒探 究的動機後,由幼兒拿著相機實際操作、教師不做流程的示範。如此安排,乃在 打破過去傳統的教學:教師在課程之初就將整個課程原理,以直接講述的方式灌 輸給幼兒,造成學習過程流於被動。當然實際操作情形絕不如字面上所見這麼簡 單,當教師一再強調「自己想想看喔」的同時,幼兒也不斷面對困難的挑戰,此 時教師適當適時的激勵、鼓勵、引導,可避免幼兒因挫折而放棄繼續嘗試。最後 透過課誠一次一次的概念建立,後期的動畫創作課程,幼兒只要觀賞過本日的示 範動畫,都能運用該日的材料製作屬於自己的動畫。

在課程結束後的省思中發現,或許是課程的概念建立不夠強烈、又或許是幼 兒對於動畫的陌生和經驗的缺乏,研究者原先設定的三次移動玩具動畫課並不足

以使所有幼兒理解動畫的「動概念」;因此在課程安排方面希望日後能增加一到兩 次更多元的玩具移動課程,亦或是在帶入動畫課程之前,使幼兒接觸「電影箱」、

「魔術盤」等能輔助幼兒理解動畫原理的玩具或教具。

貳、動畫課程的學習意義

以動畫課程的「實驗過程價值」的特質來看,幼兒實驗動畫課程必須將一個 示範的影片作解析,好比我們進行跳躍動畫,幼兒必須在進行實驗之前,必須先 將示範影片中的「跳」─分解成「蹲下」、「躍起」兩個階段的動作;好比課程中 的煙火動畫,幼兒在進行實驗之前,必須將影片中煙火的施放分解成「升起」、「爆 發」兩階段。也就是進行「實驗動畫」這個步驟,幫助幼兒在完成一個工作時,

能夠拆解、分析工作的類別和順序性;使他們也能在處理動畫以外的工作時,運 用這個時候學到的小技巧。

以動畫課程的「實驗方式價值」來看,動畫的基本構成原理,即是將相近的 連續動作串聯,造成視覺殘像上的錯覺;拍攝方式簡單來講,是移動物體一點、

拍攝一張照片。在這樣的實驗過程中,幼兒在一次主題的課程裡,可能就會拍下 數十張的照片(還不算那些失敗過程裡拍攝的數量,個性細心的幼兒會更多);在 進行 12 次各式的動畫課程後,幼兒學習了「細心」與「耐心」。

動畫課程的「實驗過程及方式」也反應到幼兒的實際表現;在這個過程中,

幼兒經驗著不斷的發現問題、實驗、解決問題;例如樂高積木的課程,當幼兒們 終於利用樂高小人玩偶製作出揮手的動畫,立刻迫不及待的希望以其他教室裡的 玩具進行實驗。當實驗失敗時,他們也會探討失敗的原因,並且從中產生新的學 習。這個「假設」、「實驗」、「證明」的實驗過程,建立起幼兒自主學習的探討方 式。

當幼兒對於課程感覺興趣,自然而然就會把他完成,幾乎不需要教師催促。

而動畫本身就具備這個特質,動畫課程更是過去他們所不曾嘗試過的,便會想要 試試看,在這個「試試看」的課程進行期間,幼兒的主動學習歷程,自然可見。

參、引起動機的活動設計

於幼兒課程活動的引起動機進行方式相當多元;由於研究課程進行的時間較 短,為求加強本日動畫特色的目的,引起動機的表達方式以播放動畫為主─我們 觀賞該日媒材的相關示範動畫後,或進行團體討論,或直接開始實驗,教師並不 做示範。課程的引起動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整個學期之初,要帶領幼兒進 入狀況的引起動機,這時的引起動機將幼兒帶入未來整個學期的學習氣氛之中;

第二部分為每次課程開始時的引起動機,課程開始前的引起動機帶領幼兒進入課 程,也幫助他們理解當日主題、引發他們的興趣、也可能提供他們必要的知識。

在學期初的引起動機方面,這次的動畫課程,第一循環第一堂課直接進入移 動車車的實驗,我們很快就開始探討物體移動的動畫是如何構成;第二循環則在 進入課程主軸前,進行過一次的引導課程,研究者以自製動畫的方式簡略說明動 畫的故事,冀於增加幼兒對動畫的相關知識的認識,使課程更加完整。第二循環 的動畫簡易說明課程,包括動畫的起源、歷史、知名人物、知名作品等等,但本 課程僅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著實不夠說明動畫的相關知識。此外,針對我以實際探 索的方式希望幼兒建構動畫原理相關概念;然而,毫無經驗的前提下使他們摸索 顯得相當困難,若是能加入早期動畫製作的相關道具輔助,如電影箱、魔術盤等 等,可能較有益於幫助他們建構動概念。

於課程前的引起動機,本研究的動畫課程引起動機種類較單調,多數的課程 引起動機以播放示範影片、團體討論的方式進行;但幼兒園裡的引起動機進行方 式相當多元,包括繪本、故事說演、戲劇說演等等,若是我們以更多元的方式來 引發幼兒興趣,應更能幫助他們學習。雖說這次課程的引起動機皆以示範影片的 方式表達略顯單調,但研究者仍認為示範影片是課程裡不可或缺的元素,幼兒透 過觀賞這些影片來猜測其製作方式;雖然未來希望能在加入更多元的引起動機,

但示範影片仍有其準備的必要性。

肆、外在因素干擾幼兒學習

的是工具-相機的問題。第二循環是全班進行;在教學媒材方面研究者都能為所有 的幼兒準備周全,但在攝影器材的相機方面則較為困難。研究者將全班幼兒分為 4 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台相機以供拍攝就必須準備 4 台,若任何一台出狀況就 必須在與實驗班及的帶班老師借用,或者是等待其他組別完成拍攝後再輪流使 用。

另一干擾因素是-時間。以每周進行一次,每次一個小時的方式來進行一個幼 兒過去毫無相關學習經驗的活動,事實上是具有挑戰性的;進行第一循環的實驗 時,幼兒人數較少,因此他們的發展狀況較好掌握;第二循環的幼兒人數較多,

又有小班年齡的幼兒,課程剛開始進行時,他們不但要記住課程建立起來的基本 概念,又要將概念活用,確較有困難。所幸幼兒對於課程的喜好,且能彼此互相 幫助,方使每次的動畫課創作都順利完成。

伍、不預設教學成效,幼兒潛力無限的創作回饋

對於將動畫課實施於幼兒園之前,我曾擔憂著:「幼兒能學會動畫嗎?」、「幼 兒能做到這麼精細的工作嗎?」、「幼兒能不能完成今天的任務呢?」;而當我將動 畫課程介紹給家長、老師、其他研究者認識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幼兒園 的幼兒能做嗎?」。然而,在此研究之兩個循環的動畫課程可見,幼兒的成品確實 能超過我的期待。在「最愛的玩具」課程裡,幼兒以非常精細、耐心的操作,做 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這僅僅是我們的第二次的動畫課,他們就能呈現汽車 轉彎的畫面 (圖 5-1)。

圖 5-1 僅僅是第二堂課幼兒就意外呈現轉彎的汽車

因此,越到課程末段,我越能不給幼兒設置名為「成效」的終點站。我發現,

因為有了教學的期待,使得教師在課程裡容易迷失。相反的,我願意於發展課程 時「相信幼兒做得到!」身為一個課程發展者,當幼兒對課程表現出毫無興趣,或 者找不到目標時,應自我檢討:這次的課程是否從幼兒的立場出發? 是否貼近或 符合幼兒的生活、發展、年齡? 幼兒對他感受不到興趣的原因為何?

陸、混齡班實施動畫課之優勢

在第二循環的混齡教室裡我們以分組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者事先和帶班教 師溝通,我們將全班幼兒依照年齡平均分配,一組 3 到 5 位幼兒,共 4 組;如此 的分配方式,可避免出現整組都是大班幼兒或年齡偏小的情況發生。新穎的課程 對幼兒來說非常新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分組的討論方式能引發幼兒彼此 腦力激盪,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許多的組內討論,人人都有發表的空間,每個幼兒 都有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不會出現都是大班幼兒在說話、小班幼兒在發 呆情況,充分展現自主學習的探究方式。

透過建構「同儕互為鷹架」的社會互動方式,在實驗過程彼此互相帶動實驗,

此處為「帶動」而非「帶領」,原因在於組內的成員共同探究一個主題,雖然各自 獨立創作,但小組成員互相幫忙、討論,當年紀較小的幼兒遇到困難時,大班幼

此處為「帶動」而非「帶領」,原因在於組內的成員共同探究一個主題,雖然各自 獨立創作,但小組成員互相幫忙、討論,當年紀較小的幼兒遇到困難時,大班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