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動畫課程發展

第二節 動畫課程發展

本節旨在探討將停格動畫創作發展為幼兒動畫課程的過程,包括動畫課程的 內涵,以及動畫課程之教師角色;透過此文獻之探討,以作為本研究發展適合幼 兒的動畫課程之依據。

壹、幼兒動畫課程內涵

幼兒園的動畫課程也相同於一般的動畫影片製作,必須要有最基本的「腳本」、

「角色」、「音樂」、「媒材」四個部份,將這四大元素融入和轉化成為學齡前的幼 兒教育課程,是本研究課程發展最重要的精神。以下說明之:

(一)腳本

當有了故事,想把它做成一個動畫,開始將最初的這些想法和點子,轉化為 文字記錄下來,這就是腳本(林泰州,譯,2000)。腳本、故事就是劇情走向,影 響到接下來的角色要作的事情;幼兒在進行藝術創作之前,就必須開始思考腳本,

有了腳本才能針對故事的發展創造人物。

(二)角色

無論何種形式,角色都是用來表達故事的靈魂,一個故事如果沒有任何 角色就沒有辦法開始(林泰州譯,2000)。動畫課程的每一次教學、每一樣媒材,

都訴求幼兒自己創造出一個有著獨立個性的角色,透過這樣的創作過程,幼兒能 藉由作品來表達自己。

(三)音樂

動畫課程進行的當下,幼兒僅能利用數位相機的連續播放觀看,來達到連續 動作的效果;但幼兒利用各種素材進行創作,都以製造一個主要的角色為主;因 此在後製階段聲音的搭配就非常重要,因為「對一個以角色為主的動畫而言,聲 音表達的選擇以及指導與在紙上畫出角色血肉個性是同等重要的(林泰州,譯,

2000)。」;教師在期末為幼兒準備成果發表時,除了影片的剪輯技巧,也特別需 要注意背景音樂的安排。

(四)媒材 1.偶動畫:

幼兒透過操操作玩偶,來表達、反應他的情緒(賴碧慧、吳亮慧、劉冠麟譯,

2007);進行偶動畫創作時,融入此概念,利用偶動畫吸引幼兒目光的特質,來帶 領幼兒進入主題。

2.手繪動畫

傳統的手繪動畫就是在賽璐珞片上畫上連續動作的圖畫;「賽璐珞片是一種既

常重要的特色(林泰州,譯,2000,p52)。」結合幼兒熟悉的傳統畫作方式和動畫 元素,讓幼兒對藝術創作有更新穎的體會,是繪圖動畫最大的特色。

3.剪裁動畫(cutout animation)

「剪裁動畫之所以適合學齡前的幼兒操作,原因在於事前準備不必太多,人 物剪好,放在背景上,架定攝影機,每拍一格之前稍微移動一下人物即可,因此 非常受到初學者和兒童的喜歡(黃玉姍、余為政,1997,p.267)。」

幼兒在剪裁的動畫課程運用剪、黏的技巧來創作各個「角色」,剪裁動畫最重 要的就是能自由的活動每個角色的「關節」,透過活動關節來述說欲表達的故事。

4.黏土動畫(claymation)

幼兒在黏土動畫創作時會使用到肩膀、手臂、手和手指的肌肉,運用到搥、

打、捏、黏等等技巧,一方面在創意發揮上有所表現,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生理發 展應有的需求(賴碧慧、吳亮慧、劉冠麟譯,2007)。

以黏土為素材的動畫課程進行時,幼兒會先製作好「角色」;創作的時候,幼 兒就必須為這個角色注入個性,在拍照的時候才能賦予生命。

5.其他

動畫的課程種類相當多元,且具有創意,其他如沙動畫,「玩沙鼓勵幼兒使用 不同的技巧,並且提供很多不同的經驗。玩沙也是一種治療性(therapeutic)的遊 戲。他不具威脅性,也不需要最終的成品,並且是一種感官的經驗(何素娟、陳彥 文、劉夢雲等人譯,2008)。」幼兒能沙動畫進行時體驗在不同的素材上創作,達 到吸收多元經驗的教學目的。

貳、動畫課程教師角色

「行動研究本位的課程發展」,課程不只是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與教學原則的 說明,也是一種協助教師反省檢討課程目標原則與達成實踐的教育行動媒介(黃光 雄、蔡清田,2009,p.207)。

一、課程設計時教師角色

課程設計是「關於學習情境設計的科學與藝術」(黃銘惇、張慧芝譯,2000)。

Johnson 提出課程發展的三個概念(引自歐用生,1996,p.57):

(一)將選擇好的、有次序的學習結果加以安排,以便教學;

(二)安排選擇過的、有次序的學習經驗,供教學情境使用;

(三)計畫並提供學習經驗的架構。

課程設計的本質在於建立一套規律的課程系統,來達成教育目標(歐用生,

1996)。在一連串的課程進行期間,規劃有系統性的課程內容與教學設計、嘗試合 宜的教學材料,建立有建設性的師生互動方式,以建立一套完整、合乎邏輯的課 程。

二、課程進行時教師角色

「行動研究本位的課程發展」強調「教師即行動研究者」。

教學於教師而言,是不斷發展成長的技能;在此情況下,肯定教師有能力針對自 己的教學實務,予以批判或改進,因此,教師教育專業的持續發展有其可能性與 必要性(黃光雄、蔡清田,2009)。

如上所言,在行動歷程中,教師(行動者)必須在課程進行時協助幼兒,讓課 程順利進行外;也回歸課程發展的研究本位,回到教師(研究者)對於課程應有的 批判、反思,探究課程進行時發生的問題、困難、解決策略,並作為課程修正之 依據。

三、課程省思時教師角色

教師在「課程行動研究」過程中,應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自我反省檢討,

在此不斷發展與建構的歷程,教師方能逐漸建立、轉變其教學的專業(黃光雄、蔡 清田,2009)。此外,課程發展的行動研究,不在於追求普遍的「學科知識」與「教 學的原理原則」,而是要去獲得該項課程在教育現場中有用、能夠活用資訊以及背 後的意義(歐用生,1996)。

結束研究課程後,教師(行動者)在省思、回饋、批判的階段,除了動畫技術 本身的問題以外,也特別注意教學期間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幼兒每一節課的操作 過程,思考創作期間的故事發展因素和問題產生原因,批判及思考動畫課程在幼 兒園教學進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