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背景

當幼兒們興奮的觀賞卡通動畫,並且隨著劇情發展心情隨之起伏的同時;教 育研究人員應該思考如何藉由幼兒喜愛動畫的要素,進而給予學習的機會。讓幼 兒對於卡通動畫不再只侷限於單方面的吸收,而能夠有更多探討知識、發覺原理

並重視幼兒的實際經驗(御茶水女子大學附屬小學兒童教育研究會,1995)。因此 若是能將動畫帶入課程,以實驗、實際操作的方式進行,不僅讓幼兒對動畫有更 深入的知識吸收,透過實際操作的經驗累積,同時也獲得成長。然而動畫要如何 設計成為適合幼兒的幼兒園課程?動畫能夠給予幼兒哪些發展?教師又應該在設 計的動畫課程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壹、動畫與幼兒

一、娛樂型態的轉變

在電視出現之後,傳統的遊戲行為產生了很大的變革(吳知賢,1998),伴隨 著兒童成長的「夥伴」,從傳統的陀螺、布袋戲演化到卡通動畫、機器人、各式各 樣的玩具,機器人又是伴隨著卡通而來的產品,因此卡通對幼兒教育來講扮演著 舉足輕重的地位。

兒童是卡通動畫的主要觀賞群眾,對兒童來說,動畫是最便利、且具有刺激 性的休閒娛樂,尤其 24 小時連續播放的卡通頻道,對幼兒而言是再有趣不過的課 後娛樂活動。吳知賢(1998)提到:兒童看電視的時間遠超過遊戲或看書,一周約 為 26 小時,到十八歲左右,累積花在電視螢幕前的活動,包括電視、電動、電腦 等,時間約為在校時間的兩倍。這些畫面誇張、追求戲劇效果的視覺娛樂卻不見 得都能帶給幼兒正面的影響,在電子文化下成長的新新人類,由於過早接觸成人 世界,近年來全世界各地相繼發生青少年極端脫軌的不良事件,比如美國發生青 少年槍殺父母的事件、兩名十歲的英國兒童謀殺一位僅兩歲的嬰兒等等(吳知賢,

1998)。

二、從娛樂到教育

選擇優良的卡通節目、家長的陪同、政府相關單位的管理,透過這些過濾,

動畫片才能扮演神聖的文化火炬、良好的知識傳媒。動畫能實踐文化傳播之功能,

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傳播文化和知識訊息,動畫是再好不過的媒介;動畫具備聽覺、

情意的藝術元素,為審美傳播的最佳工具(賈否,2003)。

動畫對兒童的發展有著「可好可壞」的影響,教育人必須正視動畫對兒童的 影響力,且根據這重大的影響,將卡通動畫這項休閒娛樂融入教育;使得動畫不 僅僅是幼兒休閒娛樂的選擇,更進而作為教育的工具(李菁芸,2006)。

貳、動畫課之課程發展內涵 一、課程發展

「 課 程 發 展 」 一 詞 , 英 文 為 “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 或 是

“Curriculum Development”。前者意指課程演進的過程、後者指的是課程的編 制與修訂。由於「發展」包含逐漸生長、擴充或進步以趨完美境界之意,因此課 程發展之目的即在發展出一種理想的課程,而其功能則在於實現教育目標(簡楚瑛,

2009)。

既然卡通動畫與兒童生活息息相關,就應該正視動畫在教育中的位置,決不 能因為電視帶來的負面效果,將之排除在幼兒教育之外(趙慧君、母遠珍,2009)。

幼兒教育法(2011)第一條明文寫道:幼兒教育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為宗旨。

因此,在幼兒園教育應該正視電視帶來的文化衝擊,而不是硬性的將之排斥在外。

將卡通動畫伴隨而來的傳遞訊息特性,融入教育應用,讓幼兒除了觀賞得到的娛 樂價值外,還另外有著教育意義。

但動畫能否發展成適合幼兒的課程呢?雖然賈否(2003)於《動畫創作基礎》

一書中提及:「如果你想在動畫創作領域有所建樹,你首先必須是一位優秀的畫家 或者漫畫家」(p.2)。但研究者認為,幼兒是天生的畫家,他們擁有所有成為藝術 家必須具備的條件:大膽、創新、創意,因此只要能夠進行藝術創作,幼兒就能 創造出很精采的動畫。

二、動畫課程內涵和價值

「課程發展就是不斷決定的一個歷程 (簡楚瑛,2009)。」或許有人會懷疑動 畫的結構對幼兒來說會不會太難理解、課程準備會不會太困難,其實動畫課需要 準備的工具就只有相機和藝術創作的工具,製作起來也非常簡單。幼兒在動畫課 程過程中,能探究「靜」與「動」的概念--「如何讓靜止的物品在影像禮活動起 來?」;在藝術創作的過程,經由操作不同的藝術媒材,激發其創造力;在動畫課 程進行過程,幼兒需不斷和其他同儕討論、溝通,此可促進其社會互動的發展。

動畫課程的發展在幼教界尚屬創新,在課程發展的同時,研究者多方蒐集資 料、對照文獻,不斷省思、修正課程內含,且正視時代和科技帶給教育的影響,

以發展既適合幼兒、且正當的新穎幼兒園課程。

参、動畫課程教師角色 一、幼兒園教師角色

教學現場有著各式各樣的幼兒園課程模式,教師的角色在不同的教學方法也

模式,Direct Instruction Model)中老師的角色不僅具主動性,同時也具主控性;

蒙特梭利(Mostessori)或高瞻教學模式(High/Scope)因為課程內容較具結構性,

因此,老師在課程內容方向引導方面要較河濱街模式(Bank Street Approach)和 卡密-迪凡斯模式之主導性弱些(簡楚瑛等人,1999)。

教師是幼兒活動的設計與引導者,教師在教室裡的角色決定兒童的學習(盧美 貴,2005)。學習是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傳遞知識的過程;因此,老師在抉擇 課程進行的方式時,應該讓兒童有主動探索的機會,使其能從自身摸索的經驗中 學習知識(簡楚瑛等人,1999)。

二、動畫課程教師角色

動畫課程包含許多藝術性的創作,幼兒將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賦予生命,使 其「動了起來」。此外,幼兒在藝術創作的同時,也探索如何讓作品「動了起來」,

透過這一步步摸索的活動獲取經驗、建構相關知識。Crowther(2008)提出創造性 藝術的教師應扮演以下角色:一、紀錄幼兒的學習和活動。二、提供發展適當的 多樣化材料。三、示範技術上如何使用工具。四、強調過程、勝於結果。五、鼓 勵幼兒參與實驗。六、展出藝術作品。

因此在這一類創造力教育的活動中,包括動畫課程,老師有如一位棋王,同 時和對手們一一對弈,每盤棋都各有精采的智力交換(徐玟玲、劉霈真、武沐璇、

廖育修、楊沛晴,2006)。動畫課亦如是,教師與幼兒討論,每個幼兒能有自己的 創作機會,除了鼓勵幼兒主動探索、培養積極思考的能力,並讓幼兒透過實際操 作獲得經驗。

幼兒園教師在教材篩選方面能夠擁有很大的選擇彈性,帶來的材料直接給予 幼兒不同的刺激,因此讓教材豐富、多元,才能夠讓幼兒的經驗更充實。而研究 者認為動畫課能夠成為藝術課的延伸、能增加幼兒在創作的經驗及成就感;發展 動畫課程能讓教師的課程更豐富、幼兒能面對更有挑戰性的藝術創作,進而達到 遊戲中學習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