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動畫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動畫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

本研究之課程重點依文獻分析和訪談記錄而訂定為「概念建立」和「動畫創 作」後,規劃七類的動畫課程,分別為物體移動、繪圖動畫、拼圖動畫、裁剪動 畫、黏土動畫、身體動畫和綜合動畫;此七類課程依幼兒展現狀況而進行 1~4 次 活動,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動畫課程總表

課程目的 課程種類 動畫媒材 該種類包含課程之名稱

動概念建立 物體移動

玩具車 移動車車 孩子的玩具 最愛的玩具 七巧板 活動七巧板 樂高玩具積木人 樂高人的復活

動概念運用 結合藝術創作

繪圖動畫 藝術創作用具 跳跳畫畫 藝術創作用具 煙火的季節 拼圖動畫 藝術創作用具 動動拼圖 裁剪動畫 藝術創作用具 紙片人的故事

黏土動畫 黏土 百變黏土

黏土 黏土故事集

身體動畫 真人 小小超級英雄 經驗統整 綜合動畫 綜合兩種以上媒材 我的動畫故事

如上述表所示,課程共分七大種類,並依媒材細分為 12 節課程(不同種類的

課程可能視課程進度與臨場狀況變動);其中經過第一循環的實驗過後,至第二循 環進行增刪與變動的課程如下:第一堂動畫課增加「動畫的故事課程」,為說明動 畫的起源、歷史、重要人物等等;第二堂課增加「相機使用課程」,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為讓後續動畫課程順利進行,研究者增加相機使用課程來讓幼兒熟 悉工具;「繪圖動畫課程的先後順序」,由於煙火動畫的構成概念與跳跳動畫相比,

較容易讓幼兒理解,因此移動到跳跳動畫之前(以下將詳細說明原因)。以下說明 各課程內容:

壹、 移動車車 一、設計理念

在停格動畫的操作裡,「物體的點對點移動」比「支點關節的細部動作」要來的 容易許多;因此小汽車的移動,非常適合幼兒進入停格動畫課程。

課程開始讓幼兒觀賞汽車移動的動畫,之後並不立即對孩子做原理的解說;

而是開始進行兩人一組的動畫實驗,這個課程的目的是讓幼兒們能透過拿著相機,

自行摸索動畫的原理和製作的訣竅。讓幼兒們發現:些微的移動汽車,然後照相,

重複這樣的工作來建構「動畫即是連續的小動作合而唯一的畫面」這樣的「動概 念」。

由於是第一堂課,課程目的在於「摸索動畫概念」,因此我們沒有額外提供太 多其他的想法;主要在全力讓幼兒建立「動概念」,他們必須在這一次的課程中得 到結果,才能在順利的在未來的課程運用。

二、實施歷程

這是停格動畫在幼兒園實施的第一堂課,主旨在於觀察幼兒是否能依靠自己 的能力,來發掘動畫的原理。根據兩個循環的課程進行結果顯示,即使教師不主 動的教導,幼兒能透過手上的材料自行摸索、相互的討論、教師的提示,在一次 又一次的失敗經驗中,建立動畫課程的核心元素-「動概念」。

在幼兒實際表現方面:

第一循環的 6 名幼兒的教室裡,剛開始對於動畫的陌生,讓他們體驗到了很 多的失敗;即便很快就看到有幼兒移動小汽車並拿著相機逐步拍攝,但受限於相 機使用經驗的不足,導致小汽車永遠在相機畫面的中央,因此無論移動的多遠,

都無法看到汽車在相機畫面裡移動。

經過孩子們自己的一番討論後,拿小摩托車的孩子自己成功呈現物體移動動 畫,他發現:只要固定相機的位置,並且移動想要拍攝的東西,就可以達到想要 的效果。

第二循環剛開始也和第一循環一樣遇到了不少麻煩,有的孩子想嘗試讓熊玩 偶前進,卻也碰到第一循環的問題─熊玩偶永遠在畫面中間,為什麼明明移動了 熊玩偶,他卻不能在相機裡活動起來呢? (如圖 4-1)

圖 4-1 失敗的物體移動實驗

從圖 4-1 來看,幼兒已經發現停格動畫「移動物體一點,拍一張照片」的基本 原理;從一開始他們手拿著娃娃一邊移動他一邊瘋狂拍照─結果造成畫面模糊,

且畫面同時包含移動的物品和整個人;進步到懂得移動一點拍攝一張照片─但是 主角永遠在畫面中央,為什麼已經確實造成物品移動了,畫面裡的熊卻不能跟著 動呢? 最後才發現:原來相機的鏡頭必須固定,如果跟著移動的話物品會永遠在 畫面中央。當他們做到最後一步的時候,就能做出成功的停格動畫了。

第二循環的課程進行複雜了許多,相較第一循環課程進行時 6 位幼兒能夠人手 一台相機,第二循環的研究對象是完整的班級,幼兒必須 4、5 人一組,這時的分 工合作非常重要:小組長發號施令、有的負責拍攝、有的負責移動車車,在分工 合作、討論與工作必須同時進行時,年紀小的孩子容易因為大班幼兒動作較快,

而陷入無所事事的迷茫中;因此這時需要較多的鼓勵和引導,讓整組的幼兒都能 透過活動來了解課程原理。

貳、最愛的玩具 一、設計理念

此次課程的製作原理與前一堂的「移動車車」相同,都屬於物體移動動畫的 一種,非常適合初學者用來練習動畫製作;而這堂課的目的在於「強化動畫基本 概念」:透過將原本「不能自己動」玩具轉化為「會自己動的」動畫影片,看見自 己最喜愛的玩具活躍在影片裡。

二、實施歷程

動畫課程並不像園所平時進行的主題課程,能夠天天進行;因此能不能夠讓 幼兒根深蒂固的記住核心原理「動概念」,就變成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了。運用幼 兒喜歡的玩具,讓幼兒在有了前一次課程的初步探究後,再一次的加強觀念;有 的幼兒帶了恐龍玩偶、娃娃,玩具在相機裡活動起來,讓幼兒覺得非常有趣。最 令研究者訝異的是,其中一位幼兒僅僅在第二次的動畫課程,就成功的做出汽車 轉彎的作品,雖然研究者不確定他是無心插柳、亦或是確實要製作這樣的成品,

但這樣的成品確實相當令人佩服(如圖 4-2)。

圖 4-2 最愛的玩具課程 - 轉彎的小車車

但課程並非總是順利,在第二循環的混齡教學班級裡,年齡較小的幼兒還是 需要他人的協助,原因可能是課程進行的間隔時間太久,或者是第一次的移動車 車課程還不足以讓他完全建立動概念;由於是研究進行的實驗課程,一周只進行 一次,年紀較小的幼兒忘記上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動概念」好像也不是預料 外的事;然而,也因為發展能力不同的幼兒彼此間的互動,在混齡班級中達到更 豐富的社會互動、相互幫助的效果。

「車子自己動起來了!?」

在教學材料的選用上,第一次循環讓幼兒自由選用自己喜歡的玩具,有幼兒 選擇了廻力車~往後滑,放手後,車子就會自己往前跑;這混淆幼兒前一堂課透過

相機的位置,移動想要拍攝的東西,就可以達到想要的效果」--「迴力車自己動 起來了!?」。

因此在第二循環裡,研究者吸取這個經驗,就向孩子「特別強調」:「可以帶一 些恐龍玩具、娃娃、機器人等等,因為上一堂課已經玩過車子了,這次的課程就不選車子 」。

參、活動七巧板 一、設計理念

「活動七巧板」課程其實僅是簡易的七巧板活動,相較於前面的幾堂課是比 較簡單的練習了。其中操作只需要簡單的移動道具中的各個圖形,可以做有形象 的圖形建立,也可以做單純的圖形移動。而這堂課屬於功能性的課程,可視幼兒 過去幾次課程的活動情形決定要不要進行;如果孩子的狀況良好、很進入狀況,

則可直接跳到下一堂課;若是相反,則可利用七巧板的圖形變化操作,讓幼兒加 深「動概念」的原理。

二、實施歷程

在七巧板動畫的實驗課程,幼兒能夠很輕鬆的將圖形組合,然後移動拼圖做 出變化;進行了多次的動畫課程之後,七巧板的課程對幼兒來講非常的輕鬆寫意,

他們甚至能夠彼此間競賽,看誰先做出比較複雜的圖形,然後完成動畫。

但也因為七巧板動畫課程讓多數幼兒感到簡單,和前幾次的課程比較起來略 顯乏味,因此孩子容易在操作一段時間後失去熱忱(如圖 4-3);研究者未能事先預 期這個要點,導致幼兒不斷提出希望用玩具或其他物品來替換的想法。或許在課 程設計,若能加入了七巧板排列的各式形狀圖集,讓幼兒在操作時能更加多元且

「具象」,利用這樣的課程強化概念與增加課程的趣味性。

圖 4-3 七巧板動畫 – 形狀移動

如圖 4-3 所示,七巧板動畫的操作以移動各種形狀的七巧板拼圖為主,相較 於前幾次課程使用各式各樣的道具、玩具,七巧板拼圖既不能變形、也不能變色,

而顯得毫不特殊,因此課程不容易吸引幼兒目光;未來加入一些圖形參考,讓幼 兒將七巧板從參考圖 A 變化至參考圖 B,應能讓課程變化更為豐富。第二循環幼兒 在動概念建立方面狀況良好,因此未進行七巧板動畫的課程。

肆、樂高人的復活 一、設計理念

從「點對點/空間的移動」到「物體自身細部的變動」。

這是讓幼兒使用樂高積木的小型人物玩偶來製作的偶動畫。前幾次的概念建立 動畫課程,著重在「廣泛」的物體移動─將物品從 A 點移動到 B 點;與之相比,

本次的課程重點擺在「細部」的物體零件操作,即是運用物體移動的基礎概念,

延伸到細緻的動作。

若是在前幾次的課程,幼兒會讓樂高人在相機裡走路;但這次的課程幼兒必 須讓樂高的玩具小人動動手、動動腳;雖然動畫的製作概念是一樣的,但零件的 活動相較起來比較細緻─他必須先了解動作的構成方式,再加上前幾次課程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