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場域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場域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場域

在進行研究時,需要理解研究進行期間的參與人員與場域的相關資訊;除了 在設計和實施課程能有更針對時空背景外,在研究進行分析時更能將結果帶回教 學環境中檢核。以下就研究參與者和研究場域進行說明: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研究方法,包括兩個循環的教學期,其中包含兩個循環的 研究對象。第一循環的研究對象為台東縣私立 A 幼兒園大班幼兒,一共六位,以 社會性質的課程進行動畫課程;第二個循環的研究對象為台東縣郊區的 B 幼兒園,

為一完整的混齡班級。

壹、第一循環教學園所與對象

A 園以主題教學進行課程教學模式,主題教學的模式讓每個老師都能發揮所長,

且雖各班有著不同的發展進度卻能呈現一個清楚的脈絡系統,精采的成為了園所 的特色。園裡的老師團結一致,共同為教學和幼兒們不斷的充實自己是 A 園最令 人敬佩的地方。

實驗進行的班級擁有 30 位幼兒,班上有兩位帶班老師。研究者除了在進行教 學的時間外也常到實驗班和幼兒們相處,因此和幼兒互動關係良好,彼此間都非 常熟悉;實驗班級裡的幼兒們大多屬於活潑的小朋友,精力充沛的大家總在角落 時間積極的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意見,偶爾吵架可是能馬上合好後又玩在一塊,是 一群有趣又可愛的幼兒。研究者將其中六位幼兒獨立抽出至圖書教室進行動畫課 的教學,期間因與班級裡所有幼兒熟悉,他們都非常想加入動畫課程來學習。

二、第一循環教學對象(匿名) (一)A1 幼兒

A1 幼兒是一位大班滿六足歲的小女孩,個頭要比別的幼兒來的高,心思卻很 細膩、害羞,但不會因為害羞的個性就不在課堂發言;創作時總有許多新穎的點 子,舉一反三的能力令人驚訝。

(二)A2 幼兒

A2 幼兒是一位大班滿六足歲的小女孩,個性活潑的她總在課堂討論時大聲說 出自己的意見;思考、邏輯清晰的情況讓研究者能常常賦予其小幫手的角色。

(三)A3 幼兒

A3 幼兒是一位大班滿六足歲的小女孩,聰明反應很快的他自然而然被老師歸 類在資優生的小圈圈裡;或許也因為這樣,常常對太簡單的問題缺乏解答動力,

對容易的藝術創作又不耐於過程的瑣碎,培養耐心是動畫課程裡除了主題外研究 者想一併交給他的。

(四)A4 幼兒

A4 幼兒是一位大班未滿六歲的小女孩,活潑可愛的原住民小朋友,對於新鮮 的課程很勇於嘗試,失敗了也很願意不斷摸索,喜歡運用多樣、豐富的色彩;有 時受到同儕的言論影響有情緒上的起伏,進而暫時停止工作,不過情緒來的快去 的快,隨即又能投入在創作的世界裡,更能常常呈現老師預期以外的作品。

(五)A5 幼兒

A5 幼兒是一位大班滿六足歲的小女孩,想法要比同儕來的早熟、卻比其他人 害羞,創作時常常用手肘遮住作品不讓別人看到,對藝術創作呈現較被動的心態、

比較少自主思考而重視模仿,卻也能在模仿過後進而加入自己的想法,而有更好 的表現。

(六) A6 幼兒

A6 幼兒是一位大班滿六足歲的小男孩,也是第一輪的實驗教學裡唯一的一位 男孩;A6 幼兒的創意想法非常豐富,想像力和創造能力常令研究者驚訝,色彩豐 富且每個作品有其生命力和個性;唯創作時習慣和同儕聊天、進而出現攻擊性語 言尚須改善。

貳、第二循環教學園所與對象 一、B 園(匿名)

B 園位在台東縣市郊,為國小附設的幼兒園。學校一出校門便能看見綠油油的 小山丘,附近社區有著濃厚的原住民部落氣息。

幼兒園裡有一位教師和一位教保員。教師有十多年的幼教年資,經驗相當豐 富,非常懂得與幼兒的相處之道;教保員老師甫從大學畢業,非常親切,總是笑 臉迎人,在教室裡是老師的好幫手。

二、第二循環研究對象

經過了第一循環的前導性探討,動畫課程經過省思及修改,在二次循環的教 學以全班 14 位幼兒為研究對象,包括大班 6 位、中班 5 位、小班 3 位;其中男童 共 8 童、女童共 6 人。進行研究期間喜歡主動探索研究者提出的疑問,對動畫課 感到好奇。此循環進行課程實驗以分組實驗為主,其分組方式是請帶班老師以年 齡為依據,分別在小組內同時安排年齡較大與較小幼兒,避免出現同一組內都是 大班幼兒或小班幼兒的狀況發生;在實驗期間年齡較大的幼兒善於協助較小的幼 兒進行討論。

叁、研究者角色

行動研究是對真實的學校或班及情境所進行的一種探究歷程,其目的是要了 解教學行為的品質,進而求取修正和改進(朱仲謀譯,2006)。因此,教師、研究 者本身即為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研究工具。

一、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乃根據文獻的探討和相關人員的訪談而來。研究者在訪談期間與兩 名現場幼兒園老師、兩名家長、兩名幼兒,皆是在獨立空間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

(一)在班上用於教學的卡通動畫

(二)最近小朋友們在學校討論的卡通動畫?

(三)用於教學的動畫影片考量?

(四)對實施動畫課的顧慮?

(五)認為動畫課可能給予幼兒的學習?

(六)教師實施動畫課需要之準備與協助?

研究進行課程設計時,除參考文獻資料以輔助憑證外,也根據訪談得到的結 果,採納現場老師、家長的想法,來進行設計。

課程設計所進行的流程都與一般幼兒園的課堂模式相同,從「引起動機」開 始,研究者每個課程的引起動機,除了偶爾使用搜尋到了相關媒材動畫短片外,

都會自製短篇動畫;也利用軟體將幼兒前次課堂的作品進行剪輯,在隔次課程進 行前播放。因此動畫製作的軟體還是必須熟練,好在製作影片一方面是研究者本 身的興趣,另一方面學士期間也曾參與過相關培訓研習課程,對製作軟體有一定 程度的熟悉。

二、教學進行 (一)第一循環

第一個循環期間,研究者將六名研究對象抽離原本的教室,改至課程進行時 間沒有其他老師會借用的圖書教室;以類似「才藝教師」的方式和六個幼兒進行 動畫課程的教學;教學期間和幼兒們維持亦師亦友的關係,聆聽幼兒們的意見、

也能重視幼兒的個人特質尊重每個人設計的作品;在課程進行期間,因為研究者 尊重他們的個人創意,時常引發許多額外的突發奇想,進而創造許多研究者意象 不到的動畫效果。

(二)第二循環

第二個循環期間,研究者不再將研究對象從班級裡抽出,進而直接給予整個 班級進行動畫課程教學,如此才能探究動畫教學是否能實際應用在幼兒園現場實 施;教學期間採每週一次,每次一小時;班級一共 14 位孩童,分成四組,每組一 台數位相機,幼兒可以輪流使用。每次課程都從老師播放某樣素材之自製動畫影 片開始,各組幼兒必須自己討論、研究創作的方式;在混齡班的教室裡實施幼兒 動畫課程,相較於第一循環的環境裡要來的複雜許多,年齡較小的幼兒可能會需 要許多幫助,因此研究者在每個組別裡設立的小組長的角色,當幼兒提出困難需 要幫助時,研究者會先請小組長帶領整組幼兒進行討論,若討論過後仍然有問題,

研究者才會以引導、提示的方式讓較小的幼兒自己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