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根據行動研究的發展意涵,林素卿(2002)提到:每個行動研究的計畫與執行 都有它本身的特色。研究的流程設計會受到當時的社會情境、研究者所處的時空 背景不同而產生影響;因此研究的設計,要能夠根據時、空設計出合理適切的一 套研究流程。

而研究者以碩士班的每個學期為分水嶺,在一年級的上學期經由教授、課程 的協助,探尋適合自己的研究主題;在一年級下學期開始發展行動研究並實施第 一循環之行動。於二年級的上學期實施第二個循環,並在這兩個循環期間進行教 學省省思和課程修正的工作。研究者根據 Deakin 的批判、解放行動研究發展歷程 論點,包括計劃(plan)、行動(act)、反省(reflect)、觀察(observe)的系列循環,

設計出適合本研究的研究流程(林素卿,2002)。以下圖表說明本研究之流程:

圖 3-1 研究流程圖

兒園教學的研究屈指可數。究竟幼兒能不能夠學習停格動畫的使用?停格動畫帶 入幼兒園的教學會有什麼樣的問題、會有什麼樣的發現?

二、根據文獻、訪談記錄設計動畫課程

研究者首先根據文獻歸納出「平面動畫」和「立體動畫」兩種類型的動畫創 作,配合合適的幼兒園藝術課程使用媒材,歸納出兩個部份的動畫課程內容;完 成後便立即著手進行對象為兩名教師、兩名家長、兩名幼兒的小型訪談研究,希 望與三種不同角度的對象來談論動畫課程在幼兒園實施的想法。最後依據文獻與 訪談內容設計適合幼兒的動畫課程。

三、規劃動畫課程實施策略

此階段規劃課程實施時的資料蒐集方式,包括錄影紀錄、觀察紀錄、作品記 錄。錄影資料能夠完整的紀錄課程進行內容、觀察資料能夠以研究者的立場紀錄 課程進行時發生的事件或幼兒心境的轉變等等、作品的紀錄能保存幼兒的創作,

此三種記錄方式在資料分析時還能以三角驗證的方式相互進行檢核。

四、接洽第一循環合作園所

第一個循環的教學,得到台東縣市區內私立的 A 幼兒園(匿名)協助;研究者 於每週五下午 16:00-17:00 的一個小時於園所之圖書教室進行教學。

五、進行第一循環之教學、資料搜集

此階段研究者開始進入幼兒園進行停格動畫的教學,從物體移動的概念建立、

到繪圖動畫的藝術創作導入、再到綜合創作的延伸發揮,一共進行 12 次的教學活 動;並確實搜集每次課堂期間的錄影資料和作品、課堂後的觀察資料和省思資料。

六、第一循環結束,省思、資料整理分析

經過一個循環的歷程後,研究者根據教學取得的錄影觀察紀錄、省思記錄和 作品記錄進行資料統整,以歸納此階段課程之教學意涵和相關問題 (詳細資料請 見第五章)。

七、修正課程

「行動的第一個循環,所引發的就是企圖去更認清情境或問題」(蔡清田譯,

2004,p.35)。根據第一個階段結束後的統整分析,探究其中需要加強的問題、課 程需修改的部分據以修正課程(詳細資料請見第五章)。

八、接洽第二循環合作園所

「行動研究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歷程及循環週期,從不斷的觀察及反省中,修改 行動的策略,再付諸實施」 (林素卿,2002,p.55)。研究者將第一個循環結束後 所得的資料整理、修整課程後,接洽第二循環之合作園所;於第二循環,研究者 尋求台東縣公立的 B 幼兒園(匿名)協助,將修改後的課程再次帶入實施,觀察改 進過後課程實施的狀況。

九、進行第二循環教學、資料蒐集

此階段再次進入幼兒園進行教學,與第一循環不同的是研究者以自製動畫的 方式增加了動畫的簡易說明以及相機的使用課程;再從物體移動開始建立「動概 念」,到繪圖動畫等等的藝術創作,從西元 2013 年 3 月開始進行一共預計 11 次的 教學活動;並確實蒐集每次課堂的錄影資料、幼兒作品和課堂後的觀察資料及省 思。

十、第二循環結束,省思、資料整理分析

課程結束後,回歸課程發展本位行動研究本質,進行資料分析與批判,探討 在課程期間發生的每個事件、其發生的原因、實際執行與預期之差異、解決的方 式、幼兒幼兒參與課程的狀況,以及難易程度的合宜性等。

十一、論文撰寫

結束所有在幼兒園現場進行的教學後,回歸至文章的撰寫;將所得的資料─

活動期間進行之對談資料、課程進行實驗時的創作記錄、幼兒作品分析─完整呈 現於論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