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動補結構「V+好」

第一節 動補結構「V+好」的動詞成分

在前人的研究中,動補結構「V+好」中的動詞成分一直是研究關注範圍(宋 鵬,2008;高韜,2011;丁萍,2015),探討主題從動詞成分的語義指向、語義色 彩到語義類型都有不少研究,研究成果豐碩。在漢語中,有許多一詞多義的現象,

因此語義的辨析是非常重要的,本節將試圖從語義分析討論動補結構「V+好」中

的動詞成分,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動詞成分的語義內涵,本研究依循MARVS 理論

(Huang et al., 2000),從動詞事件類型以及事件參與角色討論動詞成分。

本研究應用平衡語料庫搜集動補結構「V+好」的語料,其中具有完成語義的 動補結構「V+好」總計為557筆,詳細研究範圍可參考表三-1。又因為身體類的 動詞是最基本的動詞類型之一(邱湘雲,2012),所以討論將聚焦於身體動作動 詞。詞義的判斷將參考中文詞彙網路以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的語義,若該動作 明確的需透過肢體動作完成,如例(63),動作「打」是「以手施力撞擊特定對 象」,這就會歸納在身體動作動詞的分類,但是例(64)的動作「想」屬於思緒上 的想念,這類心智類動詞暫不列入討論,所以在本節的討論範圍於表達完成語義 的動補結構「V+好」中佔274筆,下表四-3為研究範圍整理。

(63) 男子說完用力的打一下桌子,整個桌子馬上變成木屑一片。

(64) 快過年了,紐約今年特別冷,特別想你,你應該已經回台北了。

表四- 3:動補結構「V+好」的動詞成分研究範圍整理 身體動作動詞 心智類抽象動詞

筆數 274 283

總計 557

本節從語義角度討論動補結構「V+好」中的動詞成分,然後再透過 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分析動詞事件類型以及事件參與角色,試圖以語義找出 動補結構「V+好」中的動詞特徵。

在動補結構「V+好」中的動詞成分,以身體類觸覺相關的動詞所佔比重最高,

所佔百分比高達96%,其中特別以手部相關的動作較多,而並沒有嗅覺相關的動 詞語料,動詞的種類以及個別筆數統計整理見下表四-3。

表四- 4:動補結構「V+好」的動詞統計

動詞成分 總筆數 所佔百分比

眼 看(5) 5 1.82%

耳 聽(1) 1 0.36%

身 上(4)、分(3)、切(3)、勻(1)、化(3)、扎(3)、

動補結構「V+好」中的動詞成分根據 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的 語義類型可分為兩種,分別是產生新狀態的動作事件以及產生特定物體的動作事

改變主事者外表的狀態,所以動詞事件類型屬於動態雙元(•/////• ——);例(66)

中動作坐的詞義「將身體由其它姿勢變成坐著的姿勢」,坐下的動作是瞬間達到 的,姿勢從其他的狀態改變為坐著的狀態後將持續性,完成動作後即開啟坐著的 動作狀態,因此該動詞事件類型涉及兩個動作事件,在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中,這類的動詞事件類型歸於完整結果(/• ——)。下圖四-2是動作「穿」

和動作「坐」的事件歷程。

(65) 一天早晨,他梳洗完畢,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對著鏡子欣賞自己的風 采。

(66) 等全部的人都坐好,繫好安全帶後,飛機就慢慢啟動,飛上天空。

圖四- 1:動作「穿」和「坐」的事件歷程

如下例(67),動作「看」是仔細察看學號,執行動作必須先有意圖所以開始 動作,然後仔細觀察特定目標,以獲得期望的訊息。應用於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的動詞事件類型,因為意圖開始動作是動作的起點,觀察目標是帶 有持續性的動作,動作將持續至主事者得到訊息為動作終點,主事者得到特定訊 息後也將改變其認知,所以動詞事件類型屬始終動作(•/////• ——),下圖四-1說 明始終動作「看」的事件歷程。

(67) 希望這些糾察隊記名字時,要看好學號或聽清楚班長告訴他的座號,才 不會冤枉了好人。

圖四- 2:動作「看」的事件歷程

除了探查語義以及動詞事件,例(66)和例(67)的動作都必須有執行動作 的主事者,還有與動作相關的受事者,而且這些動作行為都是主事者自主行動的,

所以可以說是主事者具有執行動機,也就是目的,動詞的參與事件角色將以<主 事者(agent),受事者(theme),目的(goal)>表示。

二、產生特定物體

透過語義分析動詞成分,有些動作帶有製造產生的語義,以下例(68)說明。

先探察動作語義,例(68)中的動作「切」必須透過手握利器將物體分為幾個部 份,當主事者有一目的而手握利器即是動作的開端,分割的過程並非可瞬間完成,

所以動作具有持續的特徵,當主事者達到目的則會停止動作,因此例(68)的動 詞事件類型屬始終動作(•/////•),下圖四-3是始終動作「切」的動作事件歷程。

(68) 他刀下切出來的薑絲細可穿針;切好的筍籤曾被誤認為米粉湯。

圖四- 3:動作「切」的事件歷程

再看下例(69)和例(70)的說明。例(69)動詞「印」透過印製的動作將 產生帶有文字或圖片的書本,然後應用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檢視 其動作事件類型,印製需要主事者帶有目的開始執行,使用機器將文字產生在書 本上為持續性的過程,當文字在書本上呈現時,主事者達到目的將停止動作,可 歸於始終動作(•/////•);再看例(70),動作「打」在本句是畫家畫出作品的大致

輪廓,動作行為帶有開始的起點,在勾勒作品形象時是動作過程,當把預期的輪 廓描繪出來後將停止動作,也就是具有動作終點,動作類型也是始終動作(•/////•), 下圖四-4是動作「印」與「打」的事件歷程。

(69) 目前已印好的書價錢不會再漲,而新推出或再版的書,未來價格可能就 會包括紙張上漲的成本。

(70) 當時的畫家為了參賽,得事先將作品送到當審查員的老師家中請老師過 目,甚至還有在草圖打好後就請老師修改,沙龍模式也就這樣形成。

圖四- 4:動作「印」和「打」的事件歷程

在本研究討論動詞事件類型時,將以動作的主事者作為探討角度,所以需要 同時討論事件參與角色。例(69)和例(70)的動作都包含了執行動作的主事者,

以及與動作相關的受事者,如上例(69)主事者是印製書本的人員,受事者是書 本,例(70)主事者為畫家,受事者是畫布,在這兩個動詞事件中,主事者的行 動都是有目的性的,並非是非自主的被動動作,所以參與事件角色上將以<主事 者(agent),受事者(theme),目的(goal)>表示。

根據以上討論,動補結構「V+好」中的動詞成分除了帶有具體動作,有些語 義內帶有「以動作產生製造物體」或是「藉由該動作達成某一個新狀態」的意思。

除了從語義分析外,也應用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分析動詞事件的 模組以及參與角色,經由分析發現,這些動作都是帶有明確的動作起點和終點,

而且都是主事者具有目的性的主動執行,大部分都包含持續性的動作過程,而在 帶有產生新狀態的語義下,這些動詞成分還會帶有狀態的呈現。接下來在第二節,

將聚焦討論動補結構「V+好」的整體語義,以及應用 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分析動補結構的動詞事件類型與事件參與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