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動補結構「V+完」

第一節 動補結構「V+完」的動詞成分

修繕、整治 陝西邊帥請完沿邊城廓以備南寇。

繳納 不在規定的期限內完稅,是要罰錢

的。

畢、完成 這篇小說一改再改,終於在截稿的前

一天完稿了。

比喻失敗 這麼一來,他真的完了。

盡,沒有剩餘 醬油快用完了,出門時要記得再買一

瓶回來。

在教育部國語辭典中,「完」的語義除了完整、完成之外,還有堅固的修飾 語義,更多了不同的動作用法,但相關的使用方式多不是現代漢語的用法,因此 不會列入接下來的討論。

在討論動補結構「V+完」時,為了後續研究整體的語義表達,並且比較其與 動補結構「V+好」在語法和語義的表達差異,所以本研究將先探討動補結構中的 動詞成分,探究動詞和補語成分相互影響之關係。因此,本章第一節主要討論動 補結構「V+完」中的動詞成分語義,試圖找出與「完」字構成動補結構的動詞成 分是否帶有特定的語義特徵;第二節分析動補結構「V+完」整體語義,根據表達 的語義分為兩類,分別是「具結果語義類」和「非結果語義類」的動補結構,第 三節總結本章的研究結果。

第一節 動補結構「V+完」的動詞成分

本研究使用平衡語料庫搜集動補結構「V+完」的語料,其中具完成結果語義 的動補結構「V+完」總計2,117筆,相關研究範圍筆數整理可見表三-1。

在前人的文獻中,探討動補結構「V+完」也會一同探討其中的動詞成分。能 與補語成分「完」使用的動詞成分必須具有持續的特徵(關玲,2003),崔廣華

(2007)認為,除了具有持續性,動補結構「V+完」的動詞成分還具有自主性的

語義特徵。本研究將利用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討論動補結構「V+

生(5)、產(1)、用(65)、伐(1)、收(3)、考(40)、

作(5)、洗(29)、倒(1)、插(1)、開(5)、割(3)、

寫(55)、煮(3)、錄(8)、跑(26)、跳(10)、

理(1)、做(76)、爬(2)、照(2)、化(1)、遊(1)、

泡(2)、汲(1)、走(24)、改(5)、投(5)、刷(2)、

刮(1)、卸(1)、取(1)、念(7)、拉(1)、拔(2)、

抽(5)、拍(52)、放(1)、玩(5)、削(1)、拜(2)、

按(1)、挑(1)、查(1)、派(1)、砍(2)、穿(1)、

784 49%

降(1)、剝(1)、埋(1)、射(1)、補(1)、捐(1)、

口 說(244)、吃(180)、喝(49) 、講(47)、談(13)、

嚼(1)、吹(2)、吸(3)、聊(2)、背(8)、啃(1)、

從語義分析動補結構「V+完」中的動詞成分,這些動詞主要都是用來敘述動 作事件,然後應用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的動詞事件類型以及事件 參與角色,觀察這些動詞成分的特徵。

如例(81),動作「看」必須由主事者主動去閱讀電報,透過視覺來理解電報 的內容,「閱讀」為持續性的動作過程,看完電報後即為動作的結束,這類的動 作事件類型就是始終動作(•/////•),下圖五-1為動詞「看」的動詞事件歷程。

(81) 東尼看完電報後,便仔細地將它摺好,收在身邊。

圖五- 1:動作「看」的事件歷程

類似的動作事件還有下例(82),事件中的主事者為了傳遞展覽主題的內容,

主動開始動作為事件開啟的起點,以口語傳遞訊息是持續性的動作過程,當主事 者說完欲傳達的理念就是動作終點,動作事件模組為始終動作(•/////•),下圖五-2說明動詞「說」的事件歷程。

(82) 坐在張毅身旁的楊惠姍,剛剛認真嚴肅地說完她的展覽主題,是關於如 何創造中國琉璃文化的夢想。

圖五- 2:動作「說」的事件歷程

上述例(81)與例(82)的動詞事件類型相同,具有動作的起終點與動作過 程,在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中屬於始終動作(•/////•)。但並非只有 始終動作類型才能夠與「完」構成動補結構,以例(83)說明,句中的動作「掛」

是將電話筒的一端被支撐且維持在特定高度,動作必須由主事者將電話筒放在特 定高度開啟事件,接下來電話筒維持在某個高度的狀態,所以是一種複合的動作 事件,其模組應是啟始狀態(• ——),下圖五-3是「掛」的事件歷程。

(83) 到家裡對面的電話亭,打個電話,就說太太我錯了,打完電話掛完以後,

第二個動作就是,帶點小禮品回家。

圖五- 3:動作「掛」的事件歷程

應用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分析動詞事件類型,和補語成分「完」

搭配的動詞成分主要是一般的動作事件,說明事件中主事者的動作行為,動詞事 件類型以始終動作(•/////•)為主,另外也有其他的事件類型,如例(83)中的動 作「掛」是啟始狀態(• ——)。然後觀察在事件中的參與角色,從上例中發現,

這些動作必須是有意識的執行,而且帶有目的,像是例(81),句中主事者是執 行動作「看」的東尼,電報是被閱讀的受事者,主事者會開啟動作事件是因為「想 閱讀理解電報內容」,可見在事件中帶有目的,事件的參與角色可以<主事者

(agent),受事者(theme),目的(goal)>表示。

本節探討具完成語義動補結構「V+完」中的動詞成分,而且因為身體動作是 基本動詞之一,討論範圍聚焦在身體動作動詞。初步以中文詞彙網路以及教育部 重編國語辭典進行語義分析,依照語義分為眼、耳、身、鼻、口四類,其中以觸 覺為主的肢體類動詞佔比最高。經由詞義分析,動補結構「V+完」的動詞成分是 作為一般動作動詞,以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分析動詞事件類型以 及事件參與角色,研究結果發現動詞事件類型以始終動作(•/////•)佔多數,參與 角色中都具有明確的主事者與受事者,且主事者是帶有自我意志的,與前人的研 究結果(關玲,2003;崔廣華,2007)並無太大的出入。接著本章第二節要討論 動補結構「V+完」的整體語義,然後應用 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分 析動補結構的動詞事件類型與事件參與角色。

第二節 動補結構「V+完」語義表達

本章在第一節討論具完成語義動補結構「V+完」的動詞成分,以語義分析和 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分析,這些動詞成分為一般動作事件,用來說 明事件中主事者的動作行為。本節分析動補結構「V+完」的整體語義跟動詞事件 類型,應用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時,將以執行動作的主事者視為事 件中心,並且依據動補結構「V+完」的語義及語法功能,又分為具結果語義類與 非結果語義類。

受到補語成分「完」的影響,動補結構「V+完」都具有「完成」的語義在內,

所以在語義的分類上,具結果語義類是在整體動作的事件中,有明確的動作結果,

這類大多時候也是具有動作事件的終點;非結果語義類就是在整體動作事件中沒 有出現明確的動作結果。以下將先討論具結果語義類的動補結構「V+完」,再討 論非結果語義類。

一、具結果語義類

本研究利用平衡語料庫搜集動補結構「V+完」的語料,在2,293筆中,有2,117 筆語料具動作結果完成的語義,所佔百分比大約為92%,可見在母語者的使用中,

動補結構「V+完」表達動作結果的結束是極為常見的。

檢視下例(84),於第一小節討論動補結構中的動詞時,動詞成分「看」是始 終動作(•/////•)事件。但是動補結構「看完」說明動作的主事者觀賞電視節目直 到節目結束,動作事件由主事者去觀看電視節目開啟事件,到節目結束時,主事 者也得到了節目的訊息,在節目結束的同時也是動作事件的結束,動詞事件類型 屬於具有事件起點和終點的始終狀態(• —— •),下圖五-4是動補結構「看完」

的事件歷程。

(84) 阿狗阿貓擠在村子裡唯一的電視機前看完了世界少棒賽實況轉播,無以 名狀的亢奮與希望,就在心田裡迅速發芽了。

圖五- 4:動作「看完」的事件歷程

下例(85)句中動補結構的動作「說」屬於始終動作(•/////•),而動補結構

「說完」敘述事件的主事者言語傳達訊息內容,事件從主事者開始傳遞個人想法 的訊息為起始點,透過口說表達訊息後,主事者完成傳遞訊息內容,主事者的狀 態也從「有想要傳達內容」結束,所以動作事件「說完」是一種始終狀態(• —

— •),下圖五-5是動補結構「說完」的事件歷程。

(85) 接下來我們的爸爸們說完了,就媽媽們要說了。

圖五- 5:動作「說完」的事件歷程

再檢視例(86),動作「打」說明進行球類運動的事件,該動作事件類型為始 終動作(•/////•)。再看整體的動補結構,「打完」說明的事件中的主事者開始進行 運動,經過一段時間後結束運動,因此,動補結構「打完」具有事件的起點和終 點,而且主事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結束了「尚未打完所有的洞」的狀態,所以動作 事件「打完」也是屬於始終狀態(• —— •)的事件,下圖五-6動補結構「打完」

的事件歷程。

(86) 伍茲解釋說:「我們跳到前面的洞繼續打,最後再回頭打完跳過的洞。」

圖五- 6:動作「打完」的事件歷程

綜合上述分析,帶有完成語義的動補結構「V+完」通常用來說明動作事件的 結束,會具有明確的事件起點和終點,事件的終點強調整體事件「主事者執行動 作」的狀態結束,其動詞事件類型以始終狀態(• —— •)呈現。而且依據以上舉 例,在這些動作事件中,主事者的行動是帶有目的(goal),事件的參與角色以<

主事者(agent),受事者(theme),目的(goal)>表示。

接著,將討論動補結構「V+完」若非表達動作完成的結果補語類,其表達的 語義有何差異,且是否影響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的呈現。

二、非結果語義類

本研究利用平衡語料庫搜集動補結構「V+完」的語料,以人工過濾非研究範 圍相關的資料後,最終討論語料總共2,293筆,其中176筆表達非完成類結果語義,

所佔百分比為8%,與先前討論的完成結果補語類相差甚遠,可見動補結構「V+

完」在母語者的使用中,多用於表達動作事件的結果,較少是其他類型的用法。

檢視非結果語義類型的語料,都是以「V 得完」或「V 不完」的語式出現,

此時說明是否能夠完成動作事件的狀態,而且在語料庫中,以「V 不完」的使用 為居多。以下將根據語料庫的例子分析動補結構「V 得完」與「V 不完」的語義,

並且應用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討論其事件的模組以及參與角色。

以下例(87)和例(88)檢視動補結構「V 得完」。在例(87)中,若要敘述 動作行為「把全部的牛排經過口吞入體內」,以動補結構「吃完」即可,在這裡

「得」字用來說明完成動作的可能性,以本句「吃得完」說明可以完成「把全部 的牛排吞入體內」的動作。以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分析,能夠完成 這個事件代表可以達到「吃完」的狀態,而且事件狀態必須有動作的開始,所以

是啟始狀態(• ——)事件。其中事件的參與角色,吃牛排的人為事件中的主事

是啟始狀態(• ——)事件。其中事件的參與角色,吃牛排的人為事件中的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