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七節 小結

本研究旨在探討動補結構「V+好」與「V+完」表達完成語義的差異。因此,

本章回顧過去的文獻,先從漢語動詞的相關文獻討論,接著討論動詞複合詞的結

構,最後分別回顧動補結構「V+好」及「V+完」的相關文獻。

本章分為七個小節,首先回顧現代漢語動詞的相關文獻,由於關於動詞的研 究非常豐碩,研究領域廣闊,像是戴雪梅(2000)探討漢語動詞重疊式的意義,

而袁毓林(2003)從語法角度分析漢語動詞中的論旨角色,並且建構論元的分類,

也有越來越多跨領域整合的研究內容,如張麗麗、陳克建(1999)以及劉洪超等

(2018)試圖建立動詞的預測模型。

由於動補結構的組成與動詞的分類息息相關,所以第一節討論聚焦在動詞的 語法特徵及分類方式,確立動詞的特徵(朱德熙,1982;呂叔湘,1999;劉月華 等,2001;趙元任;2002)。再看關於動詞分類的研究,從語法的角度,許多研究 從動詞的及物性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朱德熙,1982;呂叔湘,1999;劉 月華等,2001;Li and Thompson, 2014;王錦慧、何淑貞,2015),沈家煊(1995)

和稅昌錫(2002)根據動詞的無界和有界劃分,Tsao(1996)從動詞的論元把動詞 分十四大類,而趙元任(2002)與鄧守信(2005)根據動詞的語法特徵分析動詞,

前者將動詞分為九類,後者分為三類。除了從語法的角度,也有不少學者從詞義 的角度切入動詞的分類(Vendler, 1957;Tai, 1984;Huang et al., 2000;劉月華等,

2001;屈承熹,2010)。因為漢語有非常多一詞多義的現象,在動詞的分析上,應 揉合語法和語義的探討,所以本研究以Huang et al. (2000)提出的 MARVS 理論分 析動詞,在第二節介紹該理論的完整架構。

第三節回顧現代漢語動補結構的相關文獻,從動詞複合詞的結構談論組成方 式以及語義關係(趙元任,2002;Guo, 2001; Li and Thompson, 2014),然後再看 把動詞複合詞中的第二個動詞獨立成補語一類(朱德熙,1982;呂叔湘,1999;

劉月華等,2001;趙元任,2002;屈承熹,2010),討論補語的語法及語義功能。

第四節與第五節分別回顧動補結構「V+好」及「V+完」相關文獻。關於動 補結構「V+好」的研究,宋鵬(2008)和高韜(2011)聚焦於結構的語義色彩,

而丁萍(2012)從語法表現將動補結構「V+好」分為活動類和實現類兩類。至於 動補結構「V+完」的相關討論,關玲(2003)從時貌的角度討論漢語中完成語義 的差異,崔廣華(2007)分析動補結構「V+完」的句法表現。

第六節回顧動補結構「V+好」和「V+完」比較的相關文獻。陳忠(2008)是 對比分析「V 好了」和「V 完了」兩個語式,其中「V 好了」凸顯動作結束後的 事件狀態,「V 完了」更強調事件的過程。丁萍(2015)探查不同句式對「V+好」

及「V+完」的選擇機制,其研究成果認為,若賓語為「無界」屬性,兩結構可自 由替換。洪嘉馡、張瓊安(2020)比較「V+好」及「V+完」的異同,分析兩結構 中的動詞差異以及整體語義表現。

根據以上的研究成果,漢語的動詞以及補語都有有多方不同的探討角度,動 詞的劃分也影響了動補結構的分析,且目前以語料庫為本的相關討論仍有發展空 間,所以本研究將基於語料庫分析動補結構「V+好」與「V+完」,期望能夠為補 語的相關研究提供多樣的研究角度,接下來將於第三章說明研究方法以及語料來 源,期望提供華語教師更加全面的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