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 ——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 ——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華語文教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 ——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hinese Verb-Result Compound “V+ hǎo” and “V+wán”. 張瓊安 Chiung-An Chang 指導教授:洪嘉馡 博士 Advisor: Jia-Fei Hong, Ph.D.. 中華民國 一○九年八月 August, 2020.

(2) 謝辭 終於走到最後了!終於可以寫謝辭了! 感謝嘉馡老師這些日子耐心的指導,畢竟我不是個聰明的學生,進入研究所 前,我對於學術領域甚至是毫無概念,但從我考上研究所那天,老師就不辭辛勞 地教導我「什麼是研究」,到這本碩論的完成,花了非常多老師寶貴的時間,我 這輩子都說不完對老師的感謝啊~感謝口委謝佳玲老師和許展嘉老師,提出非常 多寶貴的建議,明確清楚的指導以及鼓勵,讓我後續修改更加順利! 感謝啟發我做這個題目的抒耘,因為當初你的教學問題,讓我快速的找到研 究方向~感謝在苦苦的研究生涯中,陪我哭陪我笑的政誼,你還和軒民說要24H 輪班幫我祈禱口試順利,真的很有用!感謝不斷幫我跑論文重合系統的凱彥學長、 之麟和宣余,麻煩你們了!感謝這些日子一直鼓勵我的吵吵家族、北京好寶寶們、 政大夏洛特、國民表哥……,謝謝你們讓我充滿被愛的感覺~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接納突然要讀研究所的我,大家也盡力不讓我煩心, 默默的鼓勵我!還有一路以來總是包容我的柏諺,在我突然要考研究所時,為了 讓我專心讀書,總是幫我買飯、安排合適的讀書地點、安排我的生活行程表,後 來你先工作了,仍常常幫我分擔各種問題,還有督促我寫論文(雖然不是很開 心?) ,可是沒有你就不會有今天的我,真的謝謝你來到我的生命中。 過去求學之路不是很順利的我,終於寫出一篇屬於自己的研究。雖然過程有 點辛苦,在剛開始寫的時候還常常想著「要不要休學呢~」,但因為老師的不離 不棄,還有大家的陪伴,讓我的研究生涯是非常幸福的,我是何德何能如此幸福 呢~接下來希望自己可以好好貢獻所學,以回報這個世界對我的友好。.

(3)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 ——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探查動補結構「V+好」與「V+完」於完成語義表達的異同,為了從客 觀的角度討論台灣地區的使用情況,以中央研究院的平衡語料語料庫作為語料來 源,從語義分析探討動補結構,並且應用 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進一 步探討動補結構的內部事件。 本研究以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語料庫查詢所有動補結構「V+好」和「V+完」 的組合,應用中文詞彙網路查詢所有「好」和「完」的語義,為了囊括所有詞彙 語義,也於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查詢詞義。 在探討動補結構「V+好」和「V+完」時,先討論與之結合的動詞成分,再分 析動補結構的語義以及內部的事件類型。研究結果發現,能夠與補語成分「好」 使用的動詞除了表達一般的動作行為,其動作本身還可能帶有製造某物或達成某 個狀態,動補結構「V+好」在表達完成語義的同時,通常也都帶有新狀態的產生; 動補結構「V+完」中的動詞種類多元,但主要是表達一般的動作行為,所以在動 補結構「V+完」表動作完成時,並無強調新狀態的產生,僅說明動作的結束。最 後,從語法、語義和語用三個方面討論兩者的使用情況。 根據研究結果,動補結構「V+好」與「V+完」的使用差異極大,動補結構 「V+好」更多時候是用來表達動作狀態,且兩者在表達動作完成的語義方面往往 帶有不同的語用功能。 關鍵詞:動補結構、V+好、V+完、動作完成、語料庫. i.

(4) ii.

(5)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hinese Verb-Result Compound “V+ hǎo” and “V+wán” Abstract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verb compound "V+hǎo" and "V+ wán" in the semantic expression of the verb-complement, we analyzed verb semantic, and applied MARVS theory(Huang et al., 2000)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nal events. In this study, we used Sinica corpus to query all the combinations of verbcompound "V+hǎo " and "V+ wán", and in order to include all the semantics of words, we used Chinese network and The 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search all the semantics of "hǎo" and " wán". When discussing the verb-result compound "V+hǎo" and "V+wán", we discussd the verb components in "V+hǎo" and "V+wán" first, analyzing the semantics of the verb-compound and the eventive inform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verbs that can be used with the "hǎo" may involve the creation of something or the achievement of a certain state. The verb-result compound "V+hǎo"can express the semantics at the same time, usually with the generation of a new state; the verbs in the verb-result compound "V+wán" indicates the completion of the action, there is no emphasis the generation of a new state, only shows the end of the action. Finally, we discussd the usage of the two from three aspects: grammar,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use of the verbal complement structure "V+hǎo" and "V+wán" are very different. The verbal complement structure "V+hǎo"is more often used to express the state of action, and "V+wán" often express the semantic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action.. Keywords: verb-result compound, V+hǎo, V+wan, action complete, corpus. iii.

(6) iv.

(7) 目錄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議題 .............................................................................................................. 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現代漢語動詞相關研究 ...................................................................................... 5 第二節 動詞詞義表達模式 ............................................................................................ 14 第三節 現代漢語動補結構相關研究 ............................................................................ 18 第四節 動補結構「V+好」相關研究 ........................................................................... 24 第五節 動補結構「V+完」相關研究 ........................................................................... 26 第六節 動補結構「V+好」和「V+完」對比研究...................................................... 28 第七節 小結 ....................................................................................................................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工具介紹 .................................................................................................... 33 第二節 語料來源與研究範圍 ........................................................................................ 37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40 第四章 動補結構「V+好」…………………………………………………………….......43 第一節 動補結構「V+好」的動詞成分 ....................................................................... 45 第二節 動補結構「V+好」的語義表達………………………………………….......51 第三節 小結 .................................................................................................................... 59 第五章 動補結構「V+完」 .................................................................................................. 61 第一節 動補結構「V+完」的動詞成分 ....................................................................... 62. v.

(8) 第二節 動補結構「V+完」的語義表達 ....................................................................... 67 第三節 小結 .................................................................................................................... 72 第六章 「V+好」和「V+完」的比較 ................................................................................. 75 第一節 兩動補結構的動詞比較 .................................................................................... 75 第二節 動補結構「V+好」與「V+完」的比較.......................................................... 78 第三節 小結 .................................................................................................................... 93 第七章 教學建議與結論........................................................................................................ 95 第一節 教學建議 ............................................................................................................ 95 第二節 結論與未來發展 ................................................................................................ 96 參考文獻……………………………………………………………………………………..99. vi.

(9) 表目錄 表二- 1:動詞和形容詞的劃分標準 ....................................................................................... 7 表二- 2:從語法的角度討論動詞分類的文獻 ..................................................................... 11 表二- 3:MARVS 理論的十三個事件類型 .......................................................................... 16 表二- 4:補語成分類型整理 ................................................................................................. 21 表二- 5:動補結構「V+好」與「V+完」相關比較研究 ………………………………..29 表三- 1:研究範圍筆數整理………………………………………………………………..39 表四- 1:中文詞彙網路查詢「好」字的語義 ..................................................................... 43 表四- 2: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查詢「好」字的語義 ......................................................... 44 表四- 3:動補結構「V+好」的動詞成分研究範圍整理 .................................................... 46 表四- 4:動補結構「V+好」的動詞統計………………………………………………....46 表五- 1:中文詞彙網路查詢「完」字的語義 ..................................................................... 61 表五- 2: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查詢「完」字的語義 ......................................................... 61 表五- 3:動補結構「V+完」的動詞成分研究範圍整理 .................................................... 63 表五- 4:動補結構「V+完」的動詞成分統計……………………………………………63 表六- 1:能與補語成分「好」、「完」使用的動詞事件類型種類 ..................................... 78 表六- 2:同時出現於動補結構「V+好」與「V+完」的動詞成分 ................................... 85. vii.

(10) viii.

(11) 圖目錄 圖二- 1:動詞語意整體事件架構 ......................................................................................... 14 圖二- 2:MARVS 理論完整框架 .......................................................................................... 15 圖二- 3:MARVS 理論分析「擺」、「放」 .......................................................................... 18 圖三- 1: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查詢範圍 ......................................................................... 34 圖三- 2:中文詞彙網路查詢「好」 ..................................................................................... 36 圖三- 3: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查詢「完」 ......................................................................... 37 圖三- 4:研究流程圖 ............................................................................................................. 41 圖四- 1:動作「穿」和「坐」的事件歷程 ......................................................................... 49 圖四- 2:動作「看」的事件歷程 ......................................................................................... 49 圖四- 3:動作「切」的事件歷程 ......................................................................................... 48 圖四- 4:動作「印」和「打」的事件歷程 ......................................................................... 50 圖四- 5:動作「包好」的事件歷程 ..................................................................................... 52 圖四- 6:動作「打好」的事件歷程 ..................................................................................... 52 圖四- 7:動作「穿好」的事件歷程 ..................................................................................... 53 圖四- 8:動作「收好」的事件歷程 ..................................................................................... 54 圖四- 9:動作「約好」的事件歷程 ..................................................................................... 55 圖四- 10:動作「畫得好」的事件狀態 ............................................................................... 56 圖四- 11:動作「說得好」的事件狀態 ............................................................................... 57 圖四- 12:動作「睡得不好」的事件狀態 ........................................................................... 57 圖四- 13:動作「睡好」的事件狀態 ................................................................................... 58 圖四- 14:動作「寫不好」的事件狀態 ............................................................................... 58 圖五- 1:動作「看」的事件歷程 ......................................................................................... 65 圖五- 2:動作「說」的事件歷程 ......................................................................................... 65 圖五- 3:動作「掛」的事件歷程 ......................................................................................... 66 圖五- 4:動作「看完」的事件歷程 ..................................................................................... 68. ix.

(12) 圖五- 5:動作「說完」的事件歷程 ..................................................................................... 68 圖五- 6:動作「打完」的事件歷程 ..................................................................................... 69 圖五- 7:動作「吃得完」的事件狀態 ................................................................................. 70 圖五- 8:動作「看得完」的事件狀態 ................................................................................. 71 圖五- 9:動作「數不完」的事件狀態 ................................................................................. 71 圖五- 10:動作「喝不完」的事件狀態 ............................................................................... 72 圖六- 1:動作「收好」的事件歷程………………………………………………………..87 圖六- 2:動作「收完」的事件歷程………………………………………………………..87 圖六- 3:動作「穿好」的事件歷程………………………………………………………..88 圖六- 4:動作「穿完」的事件歷程………………………………………………………..89. x.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近年華語熱潮的出現,帶動外語母語者學習華語的意願,對於二語學習者來 說,必須先掌握發音、詞彙及語法才能較順利的發展篇章結構,而漢語語法中最 大的特點是動詞沒有明確嚴格的形態變化(呂叔湘,1999) 。在英語中,若要表 達「動作正在進行」的語義,可在主要動詞詞尾加上”-ing”的形式;若要表達「動 作完成」的語義,可以改變主要動詞的形態,於字尾加入”-ed”,這些是漢語沒有 的語言現象。在漢語中,要表達不同的動詞形態,必須依靠附加成份進行修飾。 例如:表達該動作的完成可用時貌標記「了」 ;也可在動詞後加上動詞或形容詞, 組成動補結構,例如:補語成份「好」可修飾動作的完成與否以及動作結果的程 度好壞。動補結構在漢語的使用頻繁,在其他語言中,可能必須以動詞形態變化 或以兩個句子表達,像是例(1)英語透過動詞的型態變化表達如下例(2)的語 義,對照例(2)中漢語可由動補結構表達,因此該結構也是二語學習者必須注 意的語法(王錦慧、何淑貞,2015)。 (1) He killed that dog by hitting. (2) 他打死了那條狗。 關於動補結構的研究成果極其豐碩,從較早聚焦於動補結構的分類方式及語 法特點(劉月華等,2001;呂叔湘,1999;屈承熹,2010;Gao, 2001;Li and Thompson, 2014;王錦慧、何淑貞 2015),到補語成份的語法現象(Wang, 2005;曹逢甫, 2017) ,近年來因應漢語類語料庫的建置,利用語料庫觀察補語的使用也成為新 的研究角度(張帆,2011;丁萍,2012)。 由於漢語的動詞不具有時態的變化,在動作表達上也沒有一定的形態變化, 所以同一個語義可以有一個以上的不同形式,這導致在近義的補語使用更容易造 成混淆,進而成為二語學習者的難點,以下例(3)與例(4)說明。 (3) 你寫完功課來找我。 (4) 你寫好功課來找我。. 1.

(14)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例(3)表達說話者要求聽者完成寫功課的動作後去找說話者,若替換成例 (4)似乎表達的語義相同,但此時必須注意,例(4)是要求聽話者者完成寫功 課的動作,還是要求聽話者的作業必須達到說話者的某一標準?在沒有完整的語 境下,這對母語者也會產生歧義的可能,對二語學習者而言也可能也是學習的困 難。 由上例(3)與例(4)的對照可見,雖然動補結構「V+好」和「V+完」都可 以用來說明動作的完成,但實際的使用情況是否有差異?本研究期望借此分析結 果能擴大漢語動補結構的研究範圍,並對華語教學提出有效教學建議。.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由於漢語的動詞沒有變化形式,因此往往需要依靠動詞後附加成分說明動作 的結果或狀態,但是同樣表達完成語義,動補結構又有不同的補語可選擇。以目 前台灣通用教材之一的當代中文課程為例,在《當代中文課程2》 (鄧守信主編, 2015)第十課的課文,其中一句「餃子包好了」是否也能說「餃子包完了」?那 麼在平常應該要說「我吃完晚飯了」還是「我吃好晚飯了」?如果兩者是完全可 以替換的,那麼為什麼二語學習者要學兩種補語成份?如果無法替換,兩補語成 分的使用差異及其替換機制又為何? 由於典型的補語是由謂詞性詞語充當,在結構上大部分包含兩個述語成分, 前面的動詞或形容詞一般用來表示原因,後面的補語表示結果(劉月華等,2001; 王錦慧、何淑貞 2015) ,如例(5)中「打破」一詞,第一個成分「打」說明動作 行為「用手施力敲擊」為原因,第二個成分「破」描述「物體受到外力影響造成 破裂」 ,用來說明動作的結果,可見結果補語是補語類型中最典型也是最常見的 一種。為了探討漢語不同補語成分的差異,除了不同語境的使用,是否於動補內 部結構也有所不同? (5) 妹妹今天打破了窗戶。 結果補語的研究中,有不少針對結果補語的語法現象,例如語義指向(劉月 華等,2001;夏文靜,2013) 、修飾對象(鍾友珊、陳克健,2011)到補語的虛化 現象(馬婷婷,2017);隨著華語教學的擴張,不少針對二語學習者的補語使用. 2.

(15) 第一章 緒論. 偏誤進行討論(張帆,2011;魏冰,2014;陳玄恩,2019) ;也有針對個別補語成 份「完」 (關玲,2003;崔廣華,2007)及補語成份「好」的討論(宋鵬,2008; 高韜,2011;丁萍,2012) 。 回顧過去結果補語的相關研究,對於近義的補語成份討論不多,如陳忠(2008) 從語用功能比較「V 好了」與「V 完了」語式,丁萍(2015)應用北京大學語料 庫個別分析動補結構「V+好」和「V+完」並找出替換機制。由於近義補語在台 灣地區較少以語料庫為本的相關討論,本研究期望基於語料庫,從母語者真實的 語言使用角度尋找近義補語成份「好」和「完」的異同。. 第三節 研究議題 漢語在動作表達上沒有一定的形態變化,所以同一個語義可以有一個以上的 不同形式,這導致在近義的補語使用上更容易造成混淆,進而成為二語學習者的 難點。由於動補結構「V+好」和「V+完」都可以用來說明動作的完成,如上例 (3)和例(4) ,動作「寫完」和「寫好」在表達動作的完成似乎都可替換使用, 但實際的使用情況是否有差異?本研究期望從語法和語義的兩個面向分別探查 動補結構「V+好」與「V+完」 ,最後從語法、語義和語用的角度比較兩結構的差 異,希望借此分析結果能擴大漢語動補結構的研究範圍,並對華語教學提出有效 教學建議。本研究相關研究議題如下: 1.. 動補結構「V+好」的語法結構和表達語義為何?. 2.. 動補結構「V+完」的語法結構和表達語義為何?. 3.. 動補結構「V+好」與「V+完」的語法結構、表達語義異同為何?.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漢語的動詞沒有形態變化,所以往往需要後附加成分來修飾說明動作, 動補結構是其中一種方式。最典型的為表結果的動補結構,在表達動作完成的時 候,也有不同的補語選擇,又因為「好」和「完」都具有動作完成的語義,而且 目前基於語料庫的相關研究仍有發展空間,本研究期望從實際的語言使用情況中, 歸納出母語者以動補結構表達完成語義的使用偏好,並且嘗試從動詞的內部事件. 3.

(16)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找出使用差異。 第二章將回顧漢語動詞相關的研究,討論動詞的語法特徵以及漢語中動詞的 類型劃分,再從動詞延伸討論動詞複合詞,接著介紹動補結構相關研究,最後聚 焦於結果補語以及補語成份「好」與「完」的相關研究。 第三章介紹本研究使用的語料庫,選定語料來源和選取範圍,然後說明本研 究研究流程以及如何應用語料庫。 第四章將分析動補結構「V+好」的語料,整理關於「好」字的本身語義後, 先探討該結構中的動詞成分語義,再討論動補結構「V+好」 ,而且從整體語義分 為「具完成語義」和「非完成語義」。 第五章分析動補結構「V+完」的語料,先統整從「完」字的本身語義,然後 分析該結構中的動詞成分語義,再根據動補結構「V+完」的整體語義分為「具結 果語義」和「非結果語義」兩類討論。 第六章綜合前兩章的資料分析,討論動補結構「V+好」以及「V+完」於使 用上的異同,比較同時在兩結構出現的動詞類型,並且從語法、語義和語用的角 度分別探討兩者的異同。 第七章針對本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以及未來發展,根據本研究成果,希望 本研究能幫助華語教師準備近義的補語相關教學,有助於二語學習者更加順利的 學習完成語義的表達,並且融入華語生活圈。. 4.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了探討動補結構「V+好」與「V+完」的使用情形,將先回顧現代漢語動 詞的相關文獻,並且聚焦在動詞的語法特徵及分類方式。在釐清漢語的動詞特徵 後,接著介紹本研究選定的動詞討論方式,動詞詞義表達模式,又稱 MARVS 理 論(Module-Attribute Representation of Verbal Semantics) 。討論動詞的相關研究後, 將延伸到現代漢語動補結構的相關文獻,從動詞複合詞、補語的類型及語義等角 度切入討論,再分別回顧關於動補結構「V+好」及「V+完」的文獻,最後回顧 比較動補結構「V+好」和「V+完」的相關文獻,最後總結上述文獻回顧。. 第一節 現代漢語動詞相關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動補結構,應先對動詞類文獻進行探討,再延伸至動詞複合 詞的討論;而且因為動詞在句子中表達動作行為,通常是句子的主要成分,關於 動詞的研究相關豐富,研究範圍也非常多元。 考察漢語動詞的相關研究,有的研究主要聚焦動詞的定義(朱德熙,1982; 劉月華等,2001;趙元任,2002) ,也有不少與動詞相關的語法討論(Tai, 1984; 戴雪梅,2000;袁毓林,2003;趙靜雅,2009) ,還有豐富的研究討論漢語的動詞 分類方式(朱德熙,1982;Tsao, 1996;呂叔湘,1999;Huang et al., 2000;劉月 華等,2001;稅昌錫,2005;鄧守信,2005;Li and Thompson, 2014;沈家煊, 2015) ,近年來也有一些研究期望從不同方面達到預測動詞的趨向,有助於語言 的自動剖析(張麗麗、陳克建,1999;劉洪超等,2018)。 關於動詞的定義,朱德熙(1982)認為動詞通常在句子中作為謂語成份,但 在某些情況下,動詞在句子中也能作為主語或賓語成份。在這基礎上,劉月華等 (2001)和趙元任(2002)提出,動詞可以受到「不」或「沒」否定動作。 從語法的角度切入探討漢語動詞成果也相當豐碩。戴雪梅(2000)討論動詞 重疊式的語義意義,該研究認為動詞重疊主要用來表示短時、反覆、持續以及持 續的狀態,其中又以短時為主要功能。Tai(1984)在基於 Vendler(1957)對動詞時態 的劃分上,分析漢語動詞的時態結構,並且比較中英文的差異。袁毓林(2003) 從語法角度討論動詞的論旨角色(thematic role) ,試圖建立一套漢語的論元劃分. 5.

(18)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方式。趙靜雅(2009)以語義表徵切入討論動補結構的論元機制,其研究成果發 現,語境對於動詞的論元角色語義有重大影響,進一步影響了動補結構後的賓語 成分。 而由於漢語不像印歐語系有明確的形態變化(呂叔湘,1999;朱德熙,1982) , 所以漢語中的動詞和形容詞界線模糊,這造成語法分析的困難,也成為外語學習 者在初期學習過程的困難(鄧守信,2005) 。有鑑於此,漢語的動詞分類一直是 重要的研究議題。 有關於動詞的分類,主要可從語法的角度以及語義的角度討論分類。從從語 法的角度探討動詞種類,朱德熙(1982) 、呂叔湘(1999) 、劉月華等(2001)還 有 Li and Thompson(2014)從動詞後是否能接賓語,主要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 詞;沈家煊(1995)從語法功能的角度將動詞分為有界和無界兩類;Tsao(1996) 根據論元數、論元種類、論旨角色以及特殊限制,把動詞分為十四大類別;稅昌 錫(2005)在沈家煊(1995)的研究基礎上,試圖以「有界」和「無界」將動詞 分為七類;同樣從語法特徵分類,趙元任(2002)將動詞分為九類,而鄧守信(2005) 融合教學語法的概念,把動詞分為三類。再從語義的角度看動詞,Huang et al. (2000)從動詞的內部語義討論,並且提出動詞詞義表達模式;屈承熹(2005)從 語法揉合語義一同探討動詞的分類;沈家煊(2015)分析漢語詞類系統目前的問 題,試圖提出一種更貼近漢語的詞類系統。 近年來隨著跨領域研究的盛行,也有越來越多研究關注在自然語言處理的相 關研究。張麗麗、陳克健(1999)藉由語料庫探討動詞內部結構和語法功能分佈 的關聯,提出判斷準則,最後強調語義的重要性;劉洪超等(2018)基於語義特 徵建立構詞向量,並且嘗試建構事件類型的預測模型,其預測準確率最高可達 73.6%,可提供未來相關研究預測模組。 從上述與動詞相關的研究,可見漢語的動詞在各方面有值得討論的議題,研 究成果相當豐富。接下來回顧文獻將依序從動詞的語法特徵,整理先前研究各界 對於現代漢語動詞的看法,確定何謂動詞,然後從動詞的定義又可發現各界對於 動詞分類的切入角度不同,因此將接續討論關於動詞的分類方式。. 6.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動詞語法特徵 動詞就是表示動作行為的詞類,大多時候在句子裡擔任謂語的角色,但現代 漢語中的謂語也包括了形容詞,這導致詞類劃分上往往容易造成動詞和形容詞的 模糊。本節回顧前人的文獻,整理關於動詞的特徵,以利後續的分析。 趙元任(2002)認為,廣義的定義中,動詞除了能在句子中當謂語成分,包 含謂語中心的都稱為動詞,動詞還能接受否定詞「不」或「沒」修飾,但廣義的 定義中將包含了形容詞的使用,本研究認為必須再進一步從語法特徵或是其他方 式切入。 朱德熙(1982)認為,在謂語中,動詞和形容詞的區分可以從語法特徵方面 進行討論,其分類方式依據謂語成分前是否可以接受「很」字的修飾,以及謂語 成分後是否能接其他的賓語成分。動詞則只要符合其一條件就好,無論句中謂語 成分後是否帶有賓語,無法接受「很」修飾,皆會列為動詞,而如果能謂語後夠 帶賓語成分,無論是否接受「很」的修飾也是動詞;典型形容詞的的條件是謂語 成分前可以接受「很」的修飾,而且謂語成分後不能接受其他的賓語成分,以例 (6)與例(7)說明典型的形容詞「白」 。關於謂語的劃分方式,詳細列於下表二 -1以及舉例說明。 (6) 他的皮膚很白。 (7) *他的皮膚很白色。 表二- 1:動詞和形容詞的劃分標準. 加「很」修飾. 帶賓語成分. 舉例(朱德熙,1982). 動詞. V. V. 想、喜歡、害怕. 動詞. X. V. 唱、看、說、買. 形容詞. X. X. 醒、醉、病、死. 形容詞. V. X. 大、白、近、漂亮. 7.

(20)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上表二-1是朱德熙對於謂語成分的分類初步劃分了動詞和形容詞的語法差 異,除了上述的語法特徵外,呂叔湘(1999)以及劉月華等(2001)從其他的語 法特徵分析漢語的動詞。 呂叔湘(1999)和劉月華等人(2001)認為,除了接受否定詞「不」修飾, 因為漢語中的動詞沒有「時」的分別,不像其他語言清楚的動詞時態變化,但可 以帶其他成分產生類似的變化,如貌標記「了」 、 「著」 、 「過」 ,以例(8)舉例, 動詞後帶「過」表示具某動作的經驗,是否可以接受後附加成分的修飾也是動詞 的語法特徵之一。 (8) 他說過這句話。 根據上述前人的研究,動詞可以接受否定詞的修飾,從語法特徵的角度看動 詞與形容詞的,動詞的語法特徵彈性較大,舉例來說,動詞前是否可以帶修飾詞 「很」 ,以及動詞後是否能接賓語成分或時貌標記,這些特徵不必完全滿足才可 成立。 本研究為了探討動補結構「V+完」和「V+好」的異同,先釐清動詞的語法 特徵,由於在後續的分析中將分析動補結構,所以接下來將回顧動詞分類的相關 研究,以利後續的分析。. 二、動詞分類相關研究 動詞是在句中擔任謂語的詞類,其主要功能是說明動作行為,但因為漢語的 動詞沒有明確的形態變化,關於動詞的劃分研究成果豐富,但分類方式及數量卻 不盡相同。像是沈家煊(1995) 、Tsao(1996)、趙元任(2002) 、稅昌錫(2005)與 鄧守信(2005)從語法功能的角度劃分動詞種類,朱德熙(1982) 、呂叔湘(1999) 、 劉月華等人(2001)與 Li and Thompson(2014)依照動詞後是否能帶賓語成分主要 分為兩大類。以上仍然皆從語法的角度分類動詞,近日,越來越多研究關注在語 義對於詞彙及語法結構的影響,而 Tai(1984)和 Huang et al. (2000)從語義的角度 看動詞內部結構,進而分為數類。以下將回顧前人的研究,比較各研究的差異並 且選定本研究分析動詞的切入角度。 沈家煊(1995)認為,在人類的認知中具有「有界」和「無界」的對立概念,.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這也將在語法結構上實現,例如事物在空間上有有「有界」和「無界」 ,而動作是 在時間上分為「有界」和「無界」,分類方式是檢視動作是否具有持續性和明確 的終止點。有界動詞不帶有持續性,但是有終止點,無界動詞帶有持續性,而且 動作狀態是沒有終止點的。 Tsao(1996)根據動詞的論元數、論元種類、論旨角色與分佈上的特殊限制, 將動詞分為十四大類,其劃分先考慮動詞包含的論元數,然後從動詞參與的論元 種類分大類,再依據語義特徵細分小類。 趙元任(2002)根據語法特徵將動詞分為九類:不及物動作動詞、不及物性 質動詞或形容詞、狀態動詞、及物動作動詞、及物性質動詞、分類動詞、動詞「是」 、 動詞「有」 、助動詞,考慮的特徵包含否定詞的修飾、程度副詞的搭配、助動詞的 搭配、時貌標記的搭配和是否能構成命令句。 稅昌錫(2002)是在沈家煊(1995)的研究基礎上,認為動詞應分為有界、 無界和跨界。再以動詞是否可以進入「V+了+時量動詞」語式,將有界動詞細分 為七類,從動詞的無界到有界分為:起使動詞、持續動詞、活動動詞、活動-事件 動詞、事件動詞、達成動詞以及完結動詞。無界動詞在「V+了+時量動詞」語式 中,時量動詞說明活動持續的時間,而有界動詞則是說明該活動結束所維持的狀 態時間。 鄧守信(2005)認為一般的詞類劃分受英語詞類,從教學語法的角度看漢語 的動詞分類,英語詞類的劃分方式不適合漢語,反而導致學生學習上反而出現困 難。有鑑於此,鄧守信以六個語法點將漢語的動詞分類分為三類。例如,只有動 作動詞(action verbs)能夠進入把字句,而且動作動詞後能夠帶有不同的時貌標 記修飾,可是動作動詞前無法帶有「很」的修飾,狀態動詞(state verbs)的否定 形式僅能接受「不」的修飾,變化動詞(process verbs)的否定形式以「沒」修飾。 上述是從語法分類動詞,按照動詞後是否能接賓語又可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 物動詞(朱德熙,1982;呂叔湘,1999;劉月華等,2001;Li and Thompson, 2014) 。 及物動詞即為能在動詞後帶賓語成分,不過朱德熙(1982)認為,這並非代 表及物動詞必須以帶著賓語的形式出現,有的時候在句中可以不出現賓語。以「離 婚」一詞舉例,在簡短快速的回答中也可以只說「離(婚) 」 、 「不離(婚) 」 ,或是. 9.

(22)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當該動詞後的賓語已在句中出現,在語義不會產生歧義的情況下,此時就能轉換 成其他形式的呈現,如例(9)。 (9) 他是今年離的婚。 呂叔湘(1999)和劉月華等人(2001)認為,及物動詞後的賓語不僅可以是 動作的接受者或對象,有些動詞後的賓語還帶有使動語義在之中,以「上藥」一 詞說明,此時「上」的語義是「加在表面或接觸面」 ,此時「上」就是及物動詞。 劉月華等人(2001)又依照後所帶的賓語進行動詞的細項分為體賓動詞、謂 賓動詞與雙賓動詞。體賓動詞就是動詞後帶名詞、代名詞或數量詞,因為這些賓 語成分又稱為「體詞」;謂賓動詞後的賓語是動詞或形容詞,但要注意,有的動 詞後能夠帶體詞賓語和謂詞賓語,在漢語中並非強硬只能接受某一類的賓語,有 些動詞後的賓語成分甚至可以是一個短語或句子。雙賓動詞就是動詞後接兩個賓 語成分,以例(10)說明,動詞「給」 ,第一個賓語是接受動作的「你」 ,第二個 賓語是與動作相關的物品「錢」。 (10) 父母給你錢去旅行,你別亂花! Li and Thompson(2014)則是將動詞後帶有兩個賓語的及物動詞獨立分為雙賓 動詞,動詞後的兩個賓語分別稱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而且雙賓動詞的出現主要 也是受到語義的影響,因為在漢語中,語義清楚的情況下是可以不帶直接賓語說 明的。 以上說明動詞後帶有賓語成分的及物動詞,接下來是不及物動詞的相關討論。 所謂不及物動詞即動詞後不能帶賓語,但其實不及物動詞後是可以接受某些特定 類型的賓語(朱德熙,1982;呂叔湘,1999;劉月華等,2001) ,根據不及物動詞 後所帶的賓語種類又分為數個不同的次類。 朱德熙(1982)將及物動詞後的賓語成為「真賓語」,在不及物動詞後的賓 語稱「准賓語」 。准賓語可以說明時間,如例(11) ,或是表程度、動作終點的處 所,如例(12) ,或像是例(13) ,准賓語能夠在現存句中表達某人事物的出現。 (11) 他站了一整天。 (12) 我走回家。.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來了一個外國人。 呂叔湘(1999)說明不及物動詞後的賓語必須與動詞具有特殊關係,像是動 作使用的工具,或是動作發生的處所。劉月華等(2001)的研究中也認為,不及 物動詞後可帶的賓語包含動詞後說明動作終點的處所,或是在現存句中出現的現 存賓語,另外還包含了說明動作憑藉的工具,如「過篩子」一詞。王錦慧和何淑 貞(2015)進一步說明,和動詞相關的受事賓語能以介詞短語的方式出現在不及 物動詞之後。 而趙元任(2002)則認為,其實無論動詞是及物或不及物,都可以接受賓語, 但不及物動詞能夠接受的賓語受限較多。像是當賓語是用以表示性質或次數,此 時不及物動詞後可以帶賓語,如例(14) ;或是當動詞帶有位移的語義時,該不 及物動詞後可以帶移動的目的地;最後,在表存在或消失的倒裝句中,如果動詞 是不及物動詞,倒裝句的主語便是動詞的賓語,表達賓語成分的出現或消失。 (14) 走了一趟。 上述關於動詞的分類主要都是從語法特徵劃分,可以動作在時間上的特徵分 為「有界」和「無界」 (沈家煊,1995) ,甚至可以進一步更加細分(稅昌錫,2002) ; Tsao(1996)則是根據論元及語法特徵分十四大類;趙元任(2002)和鄧守信(2005) 根據語法特徵個別分為九類與三類;最後,按照動詞後是否能接賓語,又可分為 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兩類(朱德熙,1982;呂叔湘,1999;劉月華等,2001; Li and Thompson, 2014),相關文獻整理及其貢獻可見下表二-2的呈現。 表二- 2:從語法的角度討論動詞分類的文獻. 相關研究. 共同研究重點. 朱德熙(1982). 1.. 動詞分為及物和不及物. 呂叔湘(1999). 2.. 及物動詞後的賓語可省略. 劉月華等人(2001). 3.. 不及物動詞後可帶特別的賓語. 王錦慧、何淑貞 (2015) 沈家煊(1995). 動詞分為有界和無界兩類. 11.

(24)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趙元任(2002). 1.. 動詞以語法特徵分為九類. 2.. 無論及物或不及物,動詞皆可帶 賓語,但不及物動詞賓語受限較 多. 稅昌錫(2002). 在動詞分為有界和無界兩類基礎上, 再將有界動詞細分為七類. 鄧守信(2005). 從教學語法的角度融合漢語的語法 點,提出動詞三分. 劉月華等人(2001). 1.. 動詞分為及物和不及物. Li and Thompson(2014). 2.. 及物動詞後可依賓語成分的種類 及數量再分類. 除了從語法的角度討論動詞分類,近年也越來越多研究認為,詞彙語義會影 響詞與詞的搭配、句法的使用,因此也有學者認為,漢語的動詞必須是語法和語 義角度一起探討(Vendler, 1957;Tai, 1984;Huang et al., 2000;劉月華等,2001; 屈承熹,2010)。 從語義角度劃分動詞,可以先從 Vendler(1957)對動詞分類提出的觀點討論。 Vendler(1957)認為,動詞的時態包含了語言使用的概念,而不應該受限於傳統分 類的方式,僅有現在(present) 、過去(past)和未來(future)三種時態,所以提 出以事態(aspect)分類,更精確將訊息的傳遞分為四類不同的時間架構(time schema) :活動(activity terms) 、完成(accomplishment terms) 、達成(achievement terms)以及狀態(State terms) ,如此的分類方式啟發後人以更精確、細膩的態度 看動詞的內部事件。 Tai (1984)以 Vendler(1957)提出的時間架構基礎上,檢視漢語動詞的時態架 構,並且比較英語和漢語動詞的時間概念差異。Tai(1984)從英語和漢語動詞的比 較中發現,雖然在 Vendler(1957)的動詞分類中有動作的完成(accomplishment) 和達成(achievement),但這兩類的動詞包含了時間點,影響了英語和漢語動詞 表達的事件角度,英語中強調的動作的主事者,但是漢語強調的是動作的受事結. 1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果,所以最後提出漢語有三種動詞種類:狀態(states) 、活動(activity)和結果 (results)。 Huang et al. (2000) 從詞義的角度出發,認為每一個詞義都具有特定的事件 訊息結構,其中包括了事件的類型、屬性、參與角色以及角色屬性,因此以動詞 詞義劃分詞類,提出動詞詞義表達模式(Module-Attribute Representation of Verbal Semantics, 簡稱 MARVS 理論)。在動詞詞義表達模式中,因為一個動詞可能具 有多個不同的語義,不同的語義又可能帶了不同的事件類型、屬性和角色等,所 以動詞的分類並非單以語法特徵,著重的是內部語義的影響。 劉月華等(2001)從語義的角度將漢語的動詞分為動作動詞、狀態動詞、關 係動詞和能願動詞共四類。動作動詞是動詞種類中最典型的種類,用來說明動作 行為;狀態動詞說明人或動物的精神、心裡和生理狀態;關係動詞主要用來連結 主語和賓語之間的關係,因此關係動詞後通常帶有賓語,而且是無法省略的,如 例(15)的動詞「是」 ;能願動詞又稱為助動詞,通常置於動詞或形容詞前,表示 事件的可能性或意願,還能說明對事件的判斷評價。 (15) 他是老師。 除了從語義和語法把動詞分為四類,劉月華又從語義特徵細分動詞。例如動 作動詞可依據「動作者是否可控制」分為自主動作動詞和非自主動作動詞,前者 是動作者可控制的動作,可以構成祈使句,後者動作者無法控制的動作,而且無 法構成祈使句。除了「動作者是否可控制」 ,按照「動作是否可持續進行」 ,可以 分為持續性動詞以及非持續性動詞,持續性動詞一般可組成重疊式,非持續性動 詞不能持續,且後不能接時貌標記「著」。 屈承熹(2010)揉合語義和語法的角度劃分動詞類別。從語義的角度,行動 動詞(action verb)用來表示動態行為或事件,情狀動詞(state verb)說明靜態的 狀態或情境。從語法的角度,行動動詞可與進行標記「在」和經驗標記「過」搭 配使用,也可與持續標記「著」使用,但情狀動詞通常都不可;行動動詞可以帶 有情態類的副詞修飾,如例(16) ,而行動動詞後可接補語修飾,但情狀動詞後 無法帶補語修飾,而且在情狀動詞前的修飾僅能是程度副詞,如例(17)。 (16) 乖乖的站著。. 13.

(26)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17) 很開心。 回顧過去的文獻,因為動詞和形容詞都是謂語成分,所以首先必須先有動詞 的基礎定義,大多是搭配語法特徵區別動詞與形容詞。接著延伸到動詞分類方式, 各界所關注的角度不同,動詞分類的數量與定義也有些許差異。除了從語法的角 度探討動詞的分類,因漢語是一詞多義的語言,也應該要納入語義的討論,所以 本研究除了詞義分析,也會應用動詞詞義表達模式分析動詞,以下第二節將詳細 說明其研究理論以及如何應用。. 第二節 動詞詞義表達模式 在第一節回顧前人對於動詞的研究中,語法特徵的探討就有不同的研究結果 (朱德熙,1982;沈家煊,1995;Tsao, 1996;呂叔湘,1999;劉月華等,2001; 趙元任,2002;稅昌錫,2005;鄧守信,2005;Li and Thompson, 2014) 。但是漢 語中一詞多義(polysemy)的現象是很常見的,所謂一詞多義即是一個詞同時帶 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義,像是動作「打」帶有用手攻擊後述對象以及手持工具 注入特定物質的語義(Hong et al., 2007),所以在分析漢語的動詞時,除了考慮 語法特徵,更需要納入詞義的角度以避免一詞多義,Huang et al. (2000)提出的 MARVS 理論即是建立在語義上的分析,所以在本研究將著重語義的分析。 MARVS 理論(Hong et al., 2000)從詞義的角度劃分詞類,認為每一個詞義 都具有特定的事件訊息結構,如下圖二-1呈現,每一個詞義都包括了事件的類型、 屬性、參與角色以及角色屬性,且詞義的事件模組也會影響時間的參與角色,完 整理論框架見下圖二-2。. 圖二- 1:動詞語意整體事件架構. 14.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圖二- 2:MARVS 理論完整框架. 每一種詞義都是由不同的事件訊息結構組成,或事件的類型組成不同,或可 能是參與角色或屬性的不同,詞義的組成有如積木一般,每個詞義都由不同成分 組成,以下將先介紹動詞事件的五種基本事件類型:端點(boundary)、過程 (process)、狀態(state)、階段(stage)和瞬時(punctuality)。 事件端點用於表達事件的「起點」和「終點」 ,在事件模組中以黑點「•」標 示。例如: 「吃」的基本詞義是「使物體經過口中吞入體內」 ,該動作包含了「開 始咀嚼」直到「吞入體內」,因此同時具有「起點」和「終點」 。 過程表示能夠進行的動作,於事件模組中以數個斜線「/////」表示。例如:動 詞「吃」根據中文詞彙網路1的第一個詞義是「使物體經過口中吞入體內」 ,該動 作開始後必須持續進行「咀嚼」 ,把食物咬碎後才能「吞入體內」 ,因此該詞義於 MARVS 理論動詞事件模組以「•/////•」表示。 狀態是說明維持不改變的事件,為一均值的狀態,並非持續性的動作,事件 模組中以「——」表示,例如: 「快樂」。 階段為具有階段性狀態改變的事件,即該事件包含了一連串的動作,這一連 串動作中又分別是不同的狀態。例如: 「建房子」 ,動詞「建」的詞義是「將材料 依照設計規格,建造後述供人類活動的房屋或土木工程」,該動作包含了設計規 劃、打地基、建構大樓⋯⋯等等多個連續的動作,非如狀態是均值不改變的,在 事件模組中以數個曲折符號「^^^^^」表示。 瞬時動作表該事件只存在某一時間點,於事件模組以單斜線「/」表示,例如:. 1. 中文詞彙網路 http://lope.linguistics.ntu.edu.tw/cwn2/(擷取日期:2020/01/15). 15.

(28)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動詞「決定」的語義為「對事物做判斷」時,該動作屬於瞬時動作。另外,瞬時 動作是不可持續的,因此不能與帶有持續特徵的詞彙搭配,例如: 「一直」 ,所以 「*我一直決定不要去上課。」是一病句。 根據以上五種基本事件類型,可根據詞義組成十三個類型,不過這並非所有 語言共有的類型,且隨著日後更廣泛的分析,還有可能會發現其他新的事件組成 類型。十三個類型又能按照動詞呈現的狀態分為核心事件(nuclear event)動詞、 簡單事件(simplex event)動詞及複合事件(composite event)動詞。 核心事件的動詞只能呈現單一事件型態的動詞,這類的事件沒有明確的起點 和終點;簡單事件動詞也只能呈現單一的事件模組,但包含了事件的端點;複合 事件的動詞可指涉過程或過程完成後的狀態,且這兩種事件模組無法同時呈現。 在目前的研究中,所有語系都確定存在的事件模組總共十三種,下表二-3呈現這 十三種事件模組的標記記號以及舉例說明。 表二- 3:MARVS 理論的十三個事件類型. (一)核心事件動詞 動作(activity). /////. 舉例:散步. 均值狀態(homogeneous state). ——. 舉例:快樂. 瞬時(punctuality). /. 舉例:打算. 完整(complete). •. 舉例:死. (二)簡單事件動詞 啟始動作(inchoative activity). •/////. 舉例:下雨. 始終動作(bounded activity). •/////•. 舉例:喝. 啟始階段(inchoative stage). •^^^^. 舉例:上升. 始終階段(bounded stage). •^^^^•. 舉例:凋謝. 啟始狀態(inchoative stage). • ——. 舉例:高興. 16.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結果(resultative). /•. 舉例:打破. 瞬間完成(completive punctuality). •/. 舉例:畢業. (三)複合事件動詞 完整結果(completive resultative). /• ——. 舉例:躺. 動態雙元(dual process-state). •/////• ——. 舉例:穿. 除了事件類型,影響事件訊息結構的還有特質屬性、參與角色與角色內部屬 性,以下詳細說明。 特質屬性以描述事件本身屬性,與事件類型和論元息息相關,像是動作主事 者是否具有處置(disposal)或是控制(control)能力。 角色內部屬性將影響動詞使用情況,所以另外標示,比如主事者執行動作時 是否具有意志(volition) 。通常具有「控制」特質的動詞也具有主事者執行的「意 志」 ,然而兩者之間並無絕對關係,有些動詞是帶有控制特質,但是主事者並沒 有主動執行的意願。例如:「高興」是因為特定事件而感到良好的情緒,事件的 主事者無法控制是否擁有良好的情緒。 參與角色即與動詞產生關聯的成分,在目前的分析中,參與角色共有十四種: 主事者(agent) 、受事者(theme) 、對象(goal) 、經驗者(experiencer) 、接收者 (recipient) 、來源(source) 、肇始者(causer) 、地點(location) 、比較者(comparison) 、 範圍(range) 、目標(target) ,根據近年來的分析又得到三種新角色:事因(cause) 、 漸生題旨(incremental theme)和填位(locus) 。漸生題旨說明在經歷某動作事件 後產生的結果誤,如下面例(18)中的「蛋糕」 ,填位用來表示被填補的位置,像 是下面例(19)的「箱子」。 (18) 他烤了一個蛋糕。 (19) 把這些東西裝箱後就可以出發了。 要注意在語義比較上,雖然事因和肇始者皆是引起某件事情的原因,但肇始 者必須是肇始事件(causative event)的行為者,以下面例(20)為例,因為「他 的表情」導致句中的我「感到心痛」。. 17.

(30)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20) 他的表情刺痛了我的心。 關於特質屬性、參與角色與角色內部屬性對於動詞語義的影響可參考以下黃 居仁等(2000)以 MARVS 理論分析近義詞「擺」和「放」 。動詞「擺」和「放」 皆具有「將物品放置在某位置上」的詞義,而且在特定語境下可替換。然而「擺」 和「放」卻無法自由替換,如以下例(21)和例(22) ,兩句語義不盡相同,在語 境不足的情況下無法替換。 (21) 他正在擺書。 (22) 他正在放書。 MARVS 理論分析, 「擺」和「放」具相同的事件類型與參與角色,所以再檢 視角色內部屬性,發現「擺」具有設計(design)特徵,但「放」不具該特徵, 這也說明為何「擺」與「放」無法完全自由替換使用,下圖二-3是以 MARVS 理 論分析動作「擺」與「放」。. 圖二- 3:MARVS 理論分析「擺」、「放」. 由於「完」和「好」也皆具有「動作完成」的語義,而且這兩個補語成分在 二語學習者的教材呈現是較早的,在特定語境下可替換卻又無法完全替換使用, 因此除了語義分析,本研究將採取 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 ,從語義內 部結構探討「好」和「完」的差異。. 第三節 現代漢語動補結構相關研究 漢語的動詞沒有明確的變化形態,因此必須依靠不同的附加成分表達完整語 義,而且動詞後的附加成分種類多樣,在前人的研究中也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可 先從動詞複合詞的角度討論兩個動詞成分的組成結構關係(劉月華等,2001;趙 元任,2002;Guo, 2001; Li and Thompson, 2014) ,也有不少研究將動詞複合詞中 的第二個動詞成分獨立為補語進行考察(朱德熙,1982;馬真、陸儉明,1997;. 18.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呂叔湘,1999;劉月華等,2001;趙元任,2002;沈家煊,2003;屈承熹,2010) , 隨著電腦科技的發達,也越來越多研究投入動詞複合詞結構或語義的預測(Chung and Chen, 2012; Hong and Huang, 2015; 劉洪超等,2018)。 根據構詞方式,劉月華等(2001)和趙元任(2002)將動詞複合詞分為分為 五種類型,而 Guo(2001)和 Li and Thompson(2014)依據組成的詞義分為結果式動 詞複合詞(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與平行動詞複合詞(Parallel verb compound) 。 不少研究聚焦於動詞複合結構中的第二個動詞,又稱「補語」 。朱德熙(1982) 和呂叔湘(1999)認為動補結構需以「得」字引入動作的結果或情態,劉月華等 人(2001) 、趙元任(2002)和屈承熹(2010)則根據補語成分的語義分為數種補 語類型。 馬真、陸儉明(1997)檢視形容詞作為結果補語的使用情況,其考察內容包 含這些形容詞作為補語的使用情況、結果語義指向、語法意義以及動補結構後是 否能帶賓語,另外研究成果發現,單音節形容詞比雙音節形容詞更容易成為結果 補語使用。沈家煊(2003)以 Talmy(2000)提出的語言類型考察漢語的動補結構, 從構詞的角度檢視,漢語的動補結構是一種強附加語架構語言,但是從語法和語 義的角度檢視,卻又不是一種強附加語架構語言。 近年越來越多跨領域的相關研究,不少研究結合了動補結構的分析以及自然 語言的處理。Chung and Chen(2012)嘗試預測動補結構的及物性,並且討論補語 成分的語義方向性;Hong and Huang(2015)從成分的語義概念預測動補結構的事 件類型;劉洪超等(2018)檢視《漢語動詞用法辭典》中動詞的事件類型,試圖 以語義特徵向量建立相關模組。 綜合以上,可見補語成分的相關研究非常豐富且多元。本節將先整理動詞複 合詞結構,接著延伸至補語相關研究,以及補語語義的分析,以便接下來討論補 語成分「完」和「好」。. 一、動詞複合結構 動詞複合詞是構詞方法的一種,其組成結構的兩個成分語義關係沒有絕對的 方式,可能兩成分具近義關係,但彼此也可能毫無關係。. 19.

(32)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劉月華等(2001)和趙元任(2002)認為,複合詞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 組合成一個詞彙,但在此不包含詞綴成分,例如: 「老婆」 、 「桌子」 。根據組成的 語義關係,動詞複合詞可分為五種:主謂複合詞、並列複合詞、主從複合詞、動 賓複合詞和動補式複合詞。 主謂複合詞的構成方式跟主謂句的構成一樣,前一個成分是說明動作對象, 由後一個成分對前面成分進行說明或描寫,例如: 「頭痛」 。並列複合詞也可稱聯 合式複合詞,必須由兩個語義相同、相反或相對的成分所構成,而且並列複合詞 中,所有成分是不分主次的,例如: 「學習」 。主從複合詞也可稱偏正複合詞,和 主謂複合詞的修飾方向相反,第二個成分用來說明動作對象,由第一個成分對後 面成分進行說明或描寫,例如: 「鳥瞰」 ;動賓複合詞通常是由一個動詞成分後搭 配一個名詞成分,例如: 「出席」 ,但也有一些動賓複合詞的第二個成分是動詞成 分或形容詞成分,例如: 「認真」 ;動補複合詞是由動詞成分後帶補語性成分組成, 又依照兩成分的關係可分為結果動補複合詞和趨向複合詞。 Guo(2001)和 Li and Thompson(2014)提出大部分的動詞複合詞可以分為結果 式動詞複合詞(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 縮寫為 RVC)或平行動詞複合詞 (Parallel verb compound),其中又以結果式動詞複合詞使用最為廣泛。 平行動詞複合詞的概念和前述並列複合詞類似,不過是以兩個同義或同類的 動詞組合,例如: 「購買」 ;結果式動詞複合詞的兩個組成成分中,第一個成分是 表達動作或過程動詞,第二個成分通常用來說明第一個成分的結果,兩成份之間 還可以插入「得」或「不」構成可能式,用來說明該動作結果是否能發生。 綜合前人文獻,動補結構屬於動詞複合詞的一種,但由於在動詞複合詞中, 第二個成分的多樣性,所以不少研究將第二個成分稱為「補語」,並且獨立探討 動補結構,以下將討論動補結構的種類。. 二、動補結構中的補語類型探討 典型的補語即是在動詞或形容詞後說明結果的成分(呂叔湘,1999;劉月華 等,2001) ,陳俊光(2007)則將動詞後的成分區分為「補語」和「附加語」 ,補 語是完成動詞明指的動作,是主要的句子成分,但附加語是次要或非必要的成分,. 20.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用以補充句子。關於動補結構的分類方式可以根據補語的功能和語義特徵劃分。 朱德熙(1982)根據組成結構將動補結構分為黏著式與組合式。黏著式即動 詞後直接帶補語成分,組合式的動詞後必須帶「得」字引入修飾語。黏著式依照 補語的語義,又可劃分成結果補語、趨向補語、可能補語、狀態補語、程度補語 和「到」字;組合式又因為「得」字具不同的語法意義,從語義上可再分為兩種。 呂叔湘(1999)認為,補語是用來表達動詞後的結果或情態,若該結果或情 態是一個簡單成分,即可直接與動詞結合成短語式,較長的成分則需要以「得」 字引進。在短語式中,根據動詞後所帶的動詞類型,又分為兩種短語式,分別是 動趨式以及動結式。趙元任(2002)補充說明,直接語式和用「得」字連接的動 補結構比較,直接語式跟動詞的關係要接近得多。 劉月華等人(2001)根據補語成分的語義,將補語細分為七類:結果補語、 趨向補語、程度補語、數量補語、可能補語、情態補語和介詞短語補語,於書面 語上,經常以介詞「於」組成的補語,該類稱為介詞短語補語。 趙元任(2002)將補語視為一種造句類型,但也將動補結構列入動詞複合詞, 且可按照補語語義分類,可分為六類:一般結果補語、方向補語、詞彙性的能性 方向補語、狀態補語跟體貌詞尾、能性補語和加強補語。 屈承熹(2010)在動詞的分類中指出情狀類的動詞後不能帶補語,但行動動 詞後可帶結果補語和方向補語,其補語分類按照語義劃分。而且在動補結構中插 入「得」或「不」成分,此時可另外組成潛能補語,表達動作結構發生的可能性、 情態或是一種比較。 根據上述對於動補結構中補語成分的研究,整理如下表二-4。從表二-4可見, 有的從動補結構整體的語法結構分類(朱德熙,1982;呂叔湘,1999) ,有的從補 語的語義分類(劉月華等,2001;趙元任,2002;屈承熹,2010) ,對於補語成分 的類型,可依照其補語的語法功能或語義分類,但類型的劃分和種類尚未一致。 表二- 4:補語成分類型整理. 相關研究 朱德熙(1982). 研究重點 黏著式、組合式. 21.

(34)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呂叔湘(1999). 動趨式、動結式. 劉月華等人(2001). 將補語分為七類:結果補語、趨向補語、程 度補語、數量補語、可能補語、情態補語和 介詞短語補語. 趙元任(2002). 將補語分為六類:一般結果補語、方向補 語、詞彙性的能性方向補語、狀態補語跟體 貌詞尾、能性補語和加強補語. 屈承熹(2010). 補語分類按照語義分類:結果補語、方向補 語和潛能補語. 三、動補結構中的補語語義探討 動補結構的語義關係上,通常前面的動詞表達原因,後面的補語表達結果, 以例(23)舉例,例(23)可拆為因果兩句,「爸爸喝酒」是原因,「爸爸醉了」 是結果。這樣的詞構是其他語言較少有的語言現象,在其他語言中可能需要使用 兩個句子表達,所以也是外語學習者較難掌握的語法點(王錦慧、何淑貞,2015) 。 (23) 爸爸喝醉了。 本節探討動補結構的相關研究,從動詞複合詞到動補結構的分類,接下來將 對動補結構中的補語成分進行語義討論。 劉月華等人(2001)和何淑貞、王錦慧(2015)將補語分為七類,若補語成 分表示動作或狀態的結果,這類補語稱為結果補語,如例(24)中,補語成分「破」 說明動作「打」的結果;有一些補語是補充說明動作位移或方向,這類補語稱為 趨向補語,比如例(25)的補語成分「上來」補充說明動作「走」的方向;有些 補語是用於說明動作或狀態的程度,稱為程度補語,像是例(26)的「死了」加 強描述狀態「冷」;除了說明程度,動詞也可依靠補語成分說明動作的次數、時 間或數量差異,如例(27) ;有些語義較抽象的補語類型,主要藉由「得」 、 「不」 引入說明成分,用於表達某種情況是否允許發生,這類稱為可能補語,如例(28) 的動作聽無法達到清楚的狀態;還有一種需要「得」連接表示動作結果狀態的補. 22.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語,稱為情態補語,用來描寫說明主事者因動作行為出現的情態,而且大多數一 般動詞都可帶情態補語,於書面語上,經常以介詞「於」組成的補語,該類稱為 介詞短語補語。 (24) 妹妹打破了花瓶。 (25) 他走上來找我。 (26) 今天冷死了。 (27) 他跑了兩圈。 (28) 教室很吵,我聽不清錄音。 趙元任(2002)對於動補複合詞的分類,一般結果補語的意義是表達結果, 因此該類補語成分是形容詞的可能性比動詞來得高,且將補語成分「好」列入結 果補語的常見類中;方向補語用於表達動作位於方向;能性補語用於表示結果的 可能性,通常在動詞與補語之間插入「得」、「不」;狀態補語跟體貌詞尾都是表 達動作狀態;加強補語與狀態程度具相關性,和修飾語「很」 、 「極」一樣用於強 調,但是使用於謂語後,常見的有「V+極了」 、 「V+死了」 ;最後一類稱為語彙性 的能性方向補語,多半除了字面意義還有習慣的語義,且多為否定式,例如: 「過 不去」 。 Guo(2001)和 Li and Thompson(2014)認為,在 RVC 中,第二個成分用來表示 動作或過程的結果。由於其主要功能是評論動作的結果是否發生,所以可以在兩 成份中插入「得」或「不」表達可能語式,但無法和具有「暫時」語義的詞使用, 自然也無法構成重複式。 RVC 根據第二個成分的語義表達不同的結果,像是說明動作結果的原因,如 例(29) ,有些是表達動作結果的複合詞,經常以比喻的方式說明,又稱為隱喻 RVC,像是例(30) ,RVC 也可表示動作是否達成,見例(31) ,還能表達動作位 移的方向,但是所謂的「方向性」是「行為動作和說話者有關的方向」 ,但有些補 語成分可以和非位移動詞一起使用,此時語義虛化,是表達動作行為可以持續進 行某一段時間,例如:「下去」。. 23.

(36)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29) 他把杯子打破了。(所以這個杯子不能用了) (30) 今天冷死了。 (31) 我終於買到五月天的演唱會門票了! 有些 RVC 第二個成分是表達第一個成分的動作程度,此時第二個成分並不 是表達結果,因此 Li and Thompson(2014)將這類稱為階段(phase)結果式動詞複 合詞,像是例(32)其中「完」表達動作的完成,在階段 RVC 中,因第二個成分 的語義功能,會有多種不同的類型。 (32) 他弄完這個再去你家。 綜合上述相關研究探討的結果,雖然前人對於補語分類的種類有許多不同的 觀點,但都有表達動作結果類的補語類型,部分文獻將補語成分「好」 、 「完」分 別列入常見補語中(呂叔湘,1999;趙元任,2002;Li and Thompson, 2014) 。本 研究為探究「V+好」和「V+完」表達完成語義的異同,本章第四節將討論前人 動補結果「V+好」 、 「V+完」的研究成果和相關比較研究,以便進一步深入探討。. 第四節 動補結構「V+好」相關研究 因為「好」字本身語義豐富,相關的研究也不少,有的從語法化的角度討論 「好」字(Wang, 2005) ,或是討論「好」字的語義指向(馬真、陸儉明,1997) , 也有不少關於動補結構「V+好」的研究(宋鵬,2008;高韜,2011;丁萍,2012) 。 Wang(2005)檢視「好」字在歷代漢語的使用分佈現象,認為其多義的現象應 是受到語法化影響,其發展機制包含受到隱喻(metaphor) 、換喻(metonymy) 、 結構重新分析(structural reanalysis)和頻率效應(frequency effects)影響,該研 究指出,「好」的補語功能是當代漢語才有的現象。 馬真、陸儉明(1997)在檢視形容詞作為結果補語的使用情況時,當「好」 具有不同的語義時,也有不同的語義指向,可以指向行為動作的受事,如例(33) , 或是當主事是非自願發生行為的主題時, 「好」可以指向行為的主事,像是例(34) 。. 24.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3) 爸爸把腳踏車修好了。 (34) 他的脾氣變好了。 宋鵬(2008)從語義和語法功能結合的角度,透過語料分析,探討動補結構 「V+好」中的動詞特徵和語義色彩。 研究結果發現,動補結構「V+好」中的動詞是自主的持續性動作動詞,且多 數是可帶賓語的及物動作動詞。結構「V+好」表示動作的完成及結果的完成,因 此有些動詞雖然是自主的持續性的動作動詞,但若該動作沒有結束或取得某結果 的可能性,此時不具有完成的語義特徵,無法構成動補結構「V+好」 。 該研究也觀察了「V+好」中的動詞語義色彩。補語成分「好」的作為結果補 語時,說明動作的完善或是動作結果令人滿意,因此搭配的動詞大部分帶有褒義, 較少與貶義的動詞使用。但在特定的語用中,即便是一般人不希望發生的動作行 為,若是說話者期望該事件發生或取得該動作的結果,此時貶義動詞也可構成 「V+好」結構,例如下例(35) 。 (35) 你不必意外,小偷和這裡的保全早就串通好了。 高韜(2011)觀察補語成分「好」的語義類型,該研究歸納「好」在動補結 構「V+好」中有兩種語義類型,分別用於表示結果和表達狀態,語義指向也不相 同。若補語成分「好」表示結果時,搭配的動詞帶有[+持續]的語義特徵,而且該 動作的施事者可自由決定執行該動作,因此也帶有[+自主]的語義特徵。此時語義 指向賓語,如例(36),補語成分「好」可與表結果語義的「完」替換使用。 (36) 我買好菜就回家。 不過,由於動詞語義的變化逐漸從較具體的語義往較抽象的語義發展,像是 動作「看」的語義能夠從「以眼仔細觀察某事物」較具體的語義,延伸到「以眼 仔細觀察某事物」較抽象的語義,補語成分「好」的語義也從較具體表動作結果 完成,往較為抽象的表狀態發展,見下例(37)。 (37) 這場比賽,人們看好中華隊。 丁萍(2012)從情貌特徵角度分析動補結構「V+好」於句中的語法表現。該. 25.

(38) 動補結構「V+好」與「V+完」完成語義之異同——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研究透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現代漢語語料庫,經過分析,發現「V+好」 結構的情貌特徵分為活動類和實現類。 動補結構「V+好」的情貌特徵帶有[+動態]、[-終結],就分為活動類,活動類 的「V+好」並不表示動作的結束或結果的實現,僅表達動作或狀態是否達標準; 若動補結構「V+好」的情貌特徵帶有[+動態]、[+終結],分為實現類,語義表達 動作是否結束,以及動作的結果是否出現了。實現類的「V+好」結構又能根據是 否能和「完、了、過」替換再進一步分類。如果「V+好」結構中的「好」可以跟 「完」或「了」替換且不改變其義,這又可稱為完成類,如例(38) ,而如果「V+ 好」結構不能替換,包含替換後語義改變,這一類「V+好」表達成一致,稱為達 成類,以例(39)為例。 (38) 他生前早就指定好了兩位遺產繼承人。 (39) 我們還有些事沒談好。 回顧前人研究,動補結構「V+好」的分類探討一直是備受注意的主題,多是 從句法結構或詞彙搭配,試圖找出「V+好」的語義特徵,或是該結構中的動詞特 徵。 「V+好」結構中,動詞的語義色彩研究尚未取得共識,因此本研究也將會一 同探查動補結構「V+好」以及其搭配動詞的語義色彩。. 第五節 動補結構「V+完」相關研究 關於動補結構「V+完」的探討,主要有用來比較漢語中完成語義的差異(關 玲,2003),以及補語成分「完」的語義指向(崔廣華,2007)。 關玲(2003)從時貌的角度探討動補成分「V+完」。該研究認為, 「V+完」 的語法意義只是表達行為持續過程的結束,僅單純表完成語義,暗示動作行為在 受事的數量或範圍無任何遺漏。 由於動補結構「V+完」表示行為持續過程的結束,因此動詞必須帶有持續特 徵,帶瞬間特徵的動詞不能和「完」使用。例如: 「上課」一詞是帶有持續特徵的 動詞,因此可以跟「完」組成「上完課」 ,但「下課」的結束是瞬間的動作,所以 不說「下完課」。.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ME drastically changes the time evolution of the chiral fluid in a B-field. - Chiral fluid is not stable against a small perturbation on v

Elsewhe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d this plain wave is, in virtue of equation (A13), of order of .Generally the best choice for x 1 ,x 2 are the points where V(x) has

Since huge quantities of transactions are involved in daily operations of a hotel, the accounting department always has to deal with complicated calculations which undoubtedly

 對任何input x, A’ 利用A, 先執行 個steps. 如 果這時候A accept x了, A’就accept x. 如果A還沒 accept x, A’就reject x. .

Adding a Vertex v. Now every vertex zl. Figure 14 makes this more precise. Analysi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the lmc-ordering and the shift-technique, explained in Section

look up visibility, V look up BRDF for view, ρ integrate product of L, V, ρ set color of vertex. draw

 => By the capacity constraint, trivially the maximum flow in the path.

Maintain an unvisited vertice set (intially, ) Maintain an array , where stores the current. known shortest path from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