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動詞詞義表達模式

在第一節回顧前人對於動詞的研究中,語法特徵的探討就有不同的研究結果

(朱德熙,1982;沈家煊,1995;Tsao, 1996;呂叔湘,1999;劉月華等,2001;

趙元任,2002;稅昌錫,2005;鄧守信,2005;Li and Thompson, 2014)。但是漢 語中一詞多義(polysemy)的現象是很常見的,所謂一詞多義即是一個詞同時帶 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義,像是動作「打」帶有用手攻擊後述對象以及手持工具 注入特定物質的語義(Hong et al., 2007),所以在分析漢語的動詞時,除了考慮 語法特徵,更需要納入詞義的角度以避免一詞多義,Huang et al. (2000)提出的 MARVS 理論即是建立在語義上的分析,所以在本研究將著重語義的分析。

MARVS 理論(Hong et al., 2000)從詞義的角度劃分詞類,認為每一個詞義 都具有特定的事件訊息結構,如下圖二-1呈現,每一個詞義都包括了事件的類型、

屬性、參與角色以及角色屬性,且詞義的事件模組也會影響時間的參與角色,完 整理論框架見下圖二-2。

圖二- 1:動詞語意整體事件架構

圖二- 2:MARVS 理論完整框架

每一種詞義都是由不同的事件訊息結構組成,或事件的類型組成不同,或可 能是參與角色或屬性的不同,詞義的組成有如積木一般,每個詞義都由不同成分 組成,以下將先介紹動詞事件的五種基本事件類型:端點(boundary)、過程

(process)、狀態(state)、階段(stage)和瞬時(punctuality)。

事件端點用於表達事件的「起點」和「終點」,在事件模組中以黑點「•」標 示。例如:「吃」的基本詞義是「使物體經過口中吞入體內」,該動作包含了「開 始咀嚼」直到「吞入體內」,因此同時具有「起點」和「終點」。

過程表示能夠進行的動作,於事件模組中以數個斜線「/////」表示。例如:動 詞「吃」根據中文詞彙網路1的第一個詞義是「使物體經過口中吞入體內」,該動 作開始後必須持續進行「咀嚼」,把食物咬碎後才能「吞入體內」,因此該詞義於 MARVS 理論動詞事件模組以「•/////•」表示。

狀態是說明維持不改變的事件,為一均值的狀態,並非持續性的動作,事件 模組中以「——」表示,例如:「快樂」。

階段為具有階段性狀態改變的事件,即該事件包含了一連串的動作,這一連 串動作中又分別是不同的狀態。例如:「建房子」,動詞「建」的詞義是「將材料 依照設計規格,建造後述供人類活動的房屋或土木工程」,該動作包含了設計規 劃、打地基、建構大樓⋯⋯等等多個連續的動作,非如狀態是均值不改變的,在 事件模組中以數個曲折符號「^^^^^」表示。

瞬時動作表該事件只存在某一時間點,於事件模組以單斜線「/」表示,例如:

1

動詞「決定」的語義為「對事物做判斷」時,該動作屬於瞬時動作。另外,瞬時 動作是不可持續的,因此不能與帶有持續特徵的詞彙搭配,例如:「一直」,所以

「*我一直決定不要去上課。」是一病句。

根據以上五種基本事件類型,可根據詞義組成十三個類型,不過這並非所有 語言共有的類型,且隨著日後更廣泛的分析,還有可能會發現其他新的事件組成 類型。十三個類型又能按照動詞呈現的狀態分為核心事件(nuclear event)動詞、

簡單事件(simplex event)動詞及複合事件(composite event)動詞。

核心事件的動詞只能呈現單一事件型態的動詞,這類的事件沒有明確的起點 和終點;簡單事件動詞也只能呈現單一的事件模組,但包含了事件的端點;複合 事件的動詞可指涉過程或過程完成後的狀態,且這兩種事件模組無法同時呈現。

在目前的研究中,所有語系都確定存在的事件模組總共十三種,下表二-3呈現這 十三種事件模組的標記記號以及舉例說明。

表二- 3:MARVS 理論的十三個事件類型

(一)核心事件動詞

動作(activity) ///// 舉例:散步 均值狀態(homogeneous state) —— 舉例:快樂 瞬時(punctuality) / 舉例:打算 完整(complete) • 舉例:死

(二)簡單事件動詞

啟始動作(inchoative activity) •///// 舉例:下雨 始終動作(bounded activity) •/////• 舉例:喝 啟始階段(inchoative stage) •^^^^ 舉例:上升 始終階段(bounded stage) •^^^^• 舉例:凋謝 啟始狀態(inchoative stage) • —— 舉例:高興

結果(resultative) /• 舉例:打破 瞬間完成(completive punctuality) •/ 舉例:畢業

(三)複合事件動詞

完整結果(completive resultative) /• —— 舉例:躺 動態雙元(dual process-state) •/////• —— 舉例:穿

除了事件類型,影響事件訊息結構的還有特質屬性、參與角色與角色內部屬 性,以下詳細說明。

特質屬性以描述事件本身屬性,與事件類型和論元息息相關,像是動作主事 者是否具有處置(disposal)或是控制(control)能力。

角色內部屬性將影響動詞使用情況,所以另外標示,比如主事者執行動作時 是否具有意志(volition)。通常具有「控制」特質的動詞也具有主事者執行的「意 志」,然而兩者之間並無絕對關係,有些動詞是帶有控制特質,但是主事者並沒 有主動執行的意願。例如:「高興」是因為特定事件而感到良好的情緒,事件的 主事者無法控制是否擁有良好的情緒。

參與角色即與動詞產生關聯的成分,在目前的分析中,參與角色共有十四種:

主事者(agent)、受事者(theme)、對象(goal)、經驗者(experiencer)、接收者

(recipient)、來源(source)、肇始者(causer)、地點(location)、比較者(comparison)、 範圍(range)、目標(target),根據近年來的分析又得到三種新角色:事因(cause)、 漸生題旨(incremental theme)和填位(locus)。漸生題旨說明在經歷某動作事件 後產生的結果誤,如下面例(18)中的「蛋糕」,填位用來表示被填補的位置,像 是下面例(19)的「箱子」。

(18) 他烤了一個蛋糕。

(19) 把這些東西裝箱後就可以出發了。

要注意在語義比較上,雖然事因和肇始者皆是引起某件事情的原因,但肇始 者必須是肇始事件(causative event)的行為者,以下面例(20)為例,因為「他 的表情」導致句中的我「感到心痛」。

(20) 他的表情刺痛了我的心。

關於特質屬性、參與角色與角色內部屬性對於動詞語義的影響可參考以下黃 居仁等(2000)以 MARVS 理論分析近義詞「擺」和「放」。動詞「擺」和「放」

皆具有「將物品放置在某位置上」的詞義,而且在特定語境下可替換。然而「擺」

和「放」卻無法自由替換,如以下例(21)和例(22),兩句語義不盡相同,在語 境不足的情況下無法替換。

(21) 他正在擺書。

(22) 他正在放書。

MARVS 理論分析,「擺」和「放」具相同的事件類型與參與角色,所以再檢 視角色內部屬性,發現「擺」具有設計(design)特徵,但「放」不具該特徵,

這也說明為何「擺」與「放」無法完全自由替換使用,下圖二-3是以 MARVS 理 論分析動作「擺」與「放」。

圖二- 3:MARVS 理論分析「擺」、「放」

由於「完」和「好」也皆具有「動作完成」的語義,而且這兩個補語成分在 二語學習者的教材呈現是較早的,在特定語境下可替換卻又無法完全替換使用,

因此除了語義分析,本研究將採取MARVS 理論(Huang et al., 2000),從語義內 部結構探討「好」和「完」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