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察的主題分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第四節 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察的主題分類

第一章引用郭建勛、劉師培、蘇慧霜對騷體主題分類統整,可以發現郭建勛 直接點出「紀行」、「玄思」、「悲士不遇」、「悼騷」是騷體賦的四大主題,而蘇慧 霜則舉出「神女」、「悲秋」、「不遇」、「遊仙」、「紀行」五種題材,綜合兩人意見,

可得騷體基本主題有:紀行、玄思、悲士不遇、悼騷、神女、悲秋、遊仙七類。

劉師培雖未明確標示騷體文學的題材,認為《楚辭》可以延伸出「憂深慮遠」、「愉 容典則」、「其音哀思」、「悲怨淒涼」、「敘事記遊」、「生嘆不辰」六種的特殊風格,

以七類主題比對六種風格,可以歸類各種題材的風格特色:紀行賦應具「敘事記 遊」的特點、悲士不遇賦應具「生嘆不辰」的特點、悼騷賦應具備「憂深慮遠」

的特點、神女賦應具備「其音哀思」的特點、悲秋賦應具備「悲怨淒涼」的特點、

遊仙賦應具備「愉容典則」的特點。

陳成文師考察唐代騷體賦常用的主題為紀行賦,並有覽古興懷、人事類有美 人遲暮、知音難尋,另有悼亡類。253此外將騷體包含在內的唐古賦之題材邊塞、

遊藝占相當比重。254並歸納出宮殿、典禮、禎祥、治道多用鳳鳥神獸為意象。255 以主題分類而言,陳成文師對唐代騷體的主題分類,亦合乎以上列出的七種主 題,可見以屈宋為源衍變出的騷體流變,符合吳旻旻以楚騷中的香草美人所做文 類考察:「香草美人文學傳統發展至唐,創作手法的重要類型、發聲模式皆已奠 立,其後雖然延展至詞、小說等其他文類,幾乎只在前人所奠立的規模上微幅調 整,突破意義並不強烈。」256故以此七類考察南宋騷體賦中植物意象,可見到以 下主題書寫:

一、 紀行

253 陳師成文:《唐代古賦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年),頁 510。

254 陳師成文:《唐代古賦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年),頁 258。

根據該文頁 7,唐代古賦包括文賦、騷賦、駢賦。遊藝賦的興盛,見於今人黃水雲《傳承與拓新—

唐代遊藝賦書寫》(台北:文津出版社,2012 年)。

255 筆者感於《宋代辭賦全編》物類分類時的物象使用,但研究主題未及鳳鳥神獸,未暇統計。

但陳師成文在《唐代古賦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年),頁 87 所 整理出宮廷賦,確全用鳳鳥神獸命題,無一及植物香草。

256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台北:里仁書局,2006 年﹚,頁 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張秋麗在《漢魏六朝紀行賦研究》對紀行賦的定義為:「凡有條理記錄行程 變化之賦即謂之紀行賦。」257如屈原〈哀郢〉〈涉江〉紀錄屈原放逐的行跡。高 似孫〈水仙花後賦〉仿〈洛神賦〉筆法,內容雖充滿玄虛想像,卻不乏紀行巡遊 之痕跡,如首段「余從太史,遊覽山川。汎瀟、汨;下澧、沅,摩嶷雲,息梧煙。」

258第三段仿湘君待湘夫人,寫其「爾乃眾真縹緲,並遊嘯侶,或濟西澨,或臨北 堵。或採幽蘅,或茹杜芳」,259都根據內容情節,兼及地理環境的行進。屈原寫

〈哀郢〉、〈涉江〉乃藉遊歷見聞投射心中情志,高似孫此賦雖仿〈洛神賦〉筆法,

然其情志卻仿騷體,雖處宋代,所遊乃屈宋之間的楚地,此紀行若為「抒情言志」, 則本賦乃騷體之遺風,深追屈原巫覡之鄉屈宋情懷。

二、 玄思

前文將騷體賦的主題分作七類主題六種風格,唯玄思類無法配對相應。王立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260一書,將文學主題根據思想主旨及表現形式分成十 類,分別是:惜時、相思、出處、懷古、悲秋、春恨、遊仙、思鄉、黍離、生死。

則此十類除了騷體情志與形式共有的悲秋、遊仙、以出處主題討論悲士不遇、以 懷古主題擬悼騷、以黍離、思鄉主題寄紀行之跡、以相思主題寫神女,惜時、生 死主題或可歸之玄思,玄思乃人面對所處世界詳加深思的生活態度與價值。在南 宋以植物為考察的騷體賦中,可見以下子題:

(一)養生長壽

王炎〈石昌蒲賦〉「彭聃最壽,終亦逝兮。喬松飛昇,今安在兮」261,認為 無論如何長生,終難免死亡,頗有老莊正言若反死生相復之風,最後以「淡然而 忘情兮」262自我寬解,道家寡慾忘情的養生之道,可見宋人清雅閒淡特質。曾丰

〈海柏賦〉以柏「得喬松兮稱帝,與大椿兮爭兄」,既松柏並論,也運用莊子典

257 張秋麗:《漢魏六朝紀行賦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6 年),頁 8。

258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 2669。

259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 2669。

260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

261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 2579。

262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 25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故「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 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263 的典故,藉莊周玄思突顯柏之長壽,讚柏是「甲子相忘,何曾有寒暑,乾坤自大,

胡為乎厭薄我蓬瀛。」264宋人精神高度正在面對宇宙無盡,不以我之渺小自悲,

反能其中遣蕩生命情懷,以自我修養超越生命肉體。

(二)逍遙自適

李洪〈哀巖桂賦〉265借李子與子墨客卿對話,以士人比桂木。講材質教化,

以士之「賦材稟教,懷文抱質」比桂木之「受氣毓形」;論品德,以士之「重學 積文,澡身浴得」比桂木之「芬芳郁烈」,正因其材質佳美品德高貴,原應挺立 不搖如「挺姿歲寒,老死巖穴」,卻因為被徙至「帝鄉」,失其本與至於不得不和 周遭蒲柳「爭春」,如人在朝堂於文昌之臺「承澤」,然出處為官畢竟與清風朗月 之襟懷相異,故人入朝堂是受辱皂隸如「見辱皂隸,取誚輿儓」,巖桂枯萎,亦 非關季節遞嬗,乃受辱朝堂,如賦所言既無清客幽賞「無連珠聚星之吟客,有鞭 心計之重臣」,且重臣們「俗眼屢白,捧心漫顰」更使之「對春雨而泫泣,望秋 日以傷神」有負春風秋月疏淡雅緻。通篇流露不如歸去之心念。范浚〈甘菊賦〉

就菊有大用卻失其性命,如「爾曾不如不材之木,大為槃癭,細為卷曲,永無濟 世拯人之用兮,迄天年於窮谷。」以不用為大用,不失瀟灑自然的風度。

(三)高貴品德

方回〈愛連堂雙蓮賦〉「同心連理」詠兄友弟恭之情,且要以「大丈夫賦蓮,

不然,何以謂之花君子?」266以花中君子詮解蓮花的意象,並以之為立身處國的 天理人情。以植物為詠的騷體賦中時可見到道德自許或清明自標,如王炎〈石昌 蒲賦〉講菖蒲氣節,直接以君子、高士、靜女為類「虯髯者松,負勁氣兮。惟竹

263(清)郭慶藩:《校正莊子集釋・逍遙游第一》﹙台北:世界書局,1962 年﹚,頁 11。

264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 2630。

265 同注 54,頁 2632。

266 同注 54,頁 26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虛心,古君子兮。蘭有國香,儕高士兮。梅也如玉,勝靜女兮。」267李處權〈梅 花賦〉「類忘言之貞士兮,肖獨潔之君子」268亦以貞士、君子自比。李綱〈幽蘭 賦〉以蘭比人,其人「山林隱遯之士,耿介高潔,不求聞達於人,而風流自著。」

269亦為品德高標,自成一套人物品評標準。

(四)國家治道

薛季宣〈靈芝賦〉,在靈芝象徵祥瑞喜慶中,提出疑問「桓靈何道,而產中 黃之藏,有芝英之瑞也!」270本賦除了破除災異祥瑞的迷思,亦提出「雖無此芝,

何損於治?生禁之庭,亦孔之異。此不可不察者,誠何足以當上意也。」271將認 為上位者宜深思治國之道,將政治由天意回歸人事,肯定人之治大於天降祥瑞。

李石〈四君子湯賦〉以四君子湯為論養生之法,兼論醫病為醫國之理,「力調造 化,謂君者為群善之君;心在扶持,如子者乃通稱子。」講藥性配合得當,如國 之有君為主臣為輔;「權衡自有輕重,臭味何敢差池?」272講藥有輕重,治國亦 當多方權衡;「左右前後,小人屬饜於此;元亨利貞,天下咸樂從之。」273講藥 性功效,亦即天下歸心,故「此治人之強弱,況醫國之存亡。遂令筋下安危,因 吐哺而歸漢;鼎中強弱,用滋味以干湯。」274治人如治國,存人如安國之道。

三、 悲士不遇

謝過〈竹夫人賦〉以匠石認為竹乃「良材」故「伐以斯棘之斧,運以斲泥之 斤,製而為器。」275如同士大夫以勤學變化氣質,因科考得遇天子。然而被製成 器物的竹夫人一旦「商氣聿興,涼風四飆」竟受較秋扇見捐更殘暴的對待「唯斯 之無所取材,願以給廚人之爨」,276士之不遇豈獨亂世?277愛而見棄,亦可見於謝

267 同注 54,頁 2579。

268 同注 54,頁 2692。

269 同注 54,頁 2664。

270 同注 54,頁 1708。

271 同注 54,頁 1708。

272 同注 54,頁 2304。

273 同注 54,頁 2304。

274 同注 54,頁 2304。

275 同注 54,頁 2603。

276 同注 54,頁 26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逸〈弔槁杉賦〉,朝堂無情連根拔起不留餘地,如「昔子胥怨毒兮,平王既死而 鞭屍;魏公忠直兮,肉未寒而仆碑。」278伍子胥故忠而見疑,魏徵生前與唐太宗 君臣相合,魏徵死後竟屍骨不安,只因讒言被仆碑遷出帝王陵。君王之威,豈止 在生,連死亦如此。物與人終難免忠而見疑、信而見謗,以槁杉與忠臣互為寄託,

既言官場黑暗,又寄一己不遇之嘆,杉之怨情,頗有騷風。

宗澤〈古楠賦〉雖言寧可「願比不材之樗,同乎無所用。若曰不遇,自有物 主之,非吾所能為,姑亦付之一夢。」279狀似達觀,寧將理想付之一夢,以免所 遇非主。然以地處偏遠古楠自比,正如其自比國之棟樑而空無用武之地。李綱〈含 笑花賦〉以失其本性之花,反能承恩於上,前段總總色香鋪陳,前褒後貶含笑花,

寄託李綱不遇之志,亦批評吮癰噬痔夤緣富貴以笑侍人的朝臣。陳藻〈菊花賦〉

以自己「知之者從乎孟軻,而訪於酒糟也」,一悲自己篤學儒典卻無用於世,醉 豈自適,聊以為避世。

四、 悼騷

高似孫是南宋賦家中,最能直承騷體之情者,其〈幽蘭賦〉、〈秋蘭賦〉、〈水

高似孫是南宋賦家中,最能直承騷體之情者,其〈幽蘭賦〉、〈秋蘭賦〉、〈水